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40272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docx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docx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

(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

为建设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进一步加快基础医学改革发展步伐,根据《大连医科大学“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学院现状

基础医学院的前身为基础部,始建于1952年,是全校设立院、系最早的二级学院之一,1996年更名为基础医学院,2010年所属的预防医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计算机教研室从学院分离。

基础医学院目前是学校本部最大的二级学院,下设12个教研室,5个教学实验室和1个校院共管的中心实验室。

现拥有辽宁省重点学科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3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5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

截至2011年10月,在编教职工210人,其中教师147人(教授44人、副教授43人),实验技术人员51人(高级实验师20人,实验师27人),行政管理及其他人员12人。

具有博士学位者83人,博士在读者28人,具有硕士学位者44人。

现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6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60人。

学院现有博士80人、硕士研究生195人,全日制本科生1641人。

目前基础医学院承担全校全日制本科生各专业130余门课程,同时还承担博士、硕士研究生、留学生、高职、卫校等各层次的授课任务。

二、学院“十一五”发展回顾

1、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4个。

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入选“辽宁省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学科5个,其中“提升学科”1个、“特色学科”1个、培育学科3个。

新增辽宁省科研创新团队3个。

2、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成绩显著

出色完成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的相关工作。

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

新增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辽宁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获得省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9项。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名师奖2人。

3、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升

获市级以上科研立项139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973计划课题1项、863计划课题1项,参与承担973计划课题1项、卫生部科技重大专项1项,获得各类科研经费1960万元。

新增辽宁省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

发表各级各类科研文章950篇,SCI收录165篇。

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项24项,其中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4、学生工作创新发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探索实践“五四三二一”育人模式,以德育为先导,以谈心工程为保障,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就业指导为助力,以校园文化为烘托,不断深化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院开展了“法制进校园”、“感恩实践”、“纪念无语体师”等精品活动;在大学生科研活动中,有130余名学生的科技作品在全国、全省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和学校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奖;60余项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省、市、校级奖励,有1900余人次获得校级以上奖励;毕业生就业率在95%左右。

学院在校运动会、一二九长跑比赛、啦啦操大赛、辩论赛、党的知识竞赛中屡次夺冠,形成了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学生工作氛围。

5、思想文化建设成绩突出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思路,以扎实有效的思想文化建设推动学院事业整体发展。

开展了学习吴襄教授五种精神大讨论活动;连续举办七届师德演讲比赛;举办“尚德育人,创先争优——师德师风建设风采录”宣传展;召开“典型引路、榜样示范”身边先进典型经验交流会;坚持开展爱心助学工程,师生一对一帮扶效果显著;探索实施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即“一三五工程”,要求青年教师一年过师德关,三年过教学关,五年过科研关,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亮点;以党建带团建,以党建带工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6、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

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党的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

率先建立二级党校,加强师生党建联动,实施“五个一工程”,成为学院党建工作的新举措。

党员在教学、科研、学习等方面起骨干带头作用,学院涌现出全国医学教育系统优秀学生辅导员、辽宁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辽宁省优秀班导师骨干、辽宁省谈心工作先进个人、大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连市优秀共产党员、大连市十佳辅导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先进典型,在教学与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绩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70%以上,学生党员获得院级以上荣誉者占94%。

重视党建研究,参与完成了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课题1项,主持完成辽宁省党建研究课题2项和大连市高校党建研究课题1项,发表党建研究论文40余篇。

十一五期间,基础医学院获得了“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大连市高校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职工之家”、“学风建设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教研室、实验室和党支部获得了辽宁省“巾帼文明示范岗”、大连市“三育人”先进集体、校“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学院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

高端领军型人才和拔尖人才不足;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科研平台建设水平不高;教学质量不高,教学和科研的均衡发展仍待解决;研究生招生质量、数量以及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社会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还有待加强等。

三、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学校“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努力打造卓越团队,构建和谐学院,到2015年,学院综合实力位于国内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前列,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做出贡献。

2、工作思路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文化制度创新为支撑,坚持质量至上、精英教育、人才为本、科学发展,夯实基础,强化内涵,培育特色,力争实现“三个突破”、“三个增长”和“三个创新”。

即实现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立项“三个突破”,实现高端领军人才、高水平研究论文、高科技为社会服务“三个增长”,实现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思想文化建设“三个创新”。

四、主要任务和指标

1、突出学科建设龙头作用

新增国家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2个(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辽宁省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立项一级学科1-2个(基础医学、生物学)、二级学科2-3个(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免疫学)。

基础医学、生物学等骨干学科位次前移3-5位。

新增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1-2个(肿瘤学、神经生理等)。

2、强化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工程

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

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1-2人、精品课程1门(生物化学)、教学团队1-2个(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争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2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

新增省级教学名师2-3人、精品课程3-4门(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免疫学、形态学)、教学团队2-3个(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2门(病理学、微生物学、人体解剖学)。

力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2-3项。

本科生、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二级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校研究生发表SCI收录论文80-100篇,力争获国家级优秀博士论文1篇,省级优秀博士论文3-5篇,省级优秀硕士论文5-8篇。

加强师资和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的力度,着力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发表高层次科研论文。

3、提升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和水平

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立项中,力争以大连医科大学为第一单位主持计划项目或计划子课题4-6项,参与承担课题3-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80-100项;获得科研经费达到4500万元以上。

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

争取发表以大连医科大学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SCI收录论文达到250篇,其中影响因子在5以上的论文10篇。

争取完成科技成果鉴定30项,申报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50项,以大连医科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政府或教育部科技三大奖一等奖1-2项。

争取申请发明专利15项以上,发明专利授权5项以上,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项以上。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专任教师总量达到20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达到85%以上。

力争培养或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优秀人才、攀登学者1-3人,引进海外高端人才3-5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5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5人。

5、创新思想文化内涵和载体建设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一训三风”为核心,不断创新文化建设载体,积极投入学校文化建设,完善基础医学院文化体系建设。

以吴襄教授的五种精神为引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性、暗示性、公正性和严肃性的规律与属性,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学术文化建设工程、医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工程、节约型学院建设工程、和谐学院建设工程等思想文化建设专项的实施,不断提升学院内涵建设,为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给养。

五、主要措施

(一)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学科建设

按照“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培育学科加大扶持、弱势学科整体提升”的指导方针,整合学科资源,注重学科内涵建设。

充分利用省政府、学校的人才政策,重点做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1、以培育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建设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主要目标,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引进10名左右高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含教研室主任)。

同时,根据人才梯队建设需要,招聘40名左右学科急需且有发展潜力、35岁左右优秀人才和学术骨干来院工作。

2、应聘的应届博士毕业生,要求在我院博士后流动站完成2年博士后工作,出站考核优秀者方可聘任。

3、加强学院现有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激励措施,建立以人为本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为促进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不竭动力和思想保障。

通过择优选送到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进修、加编入科研团队、适当减免工作量等政策措施,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大力推进青年教师导师制,在总结和完善原有“一三五”工程的基础上,根据学院吸纳人才层次逐年提高的现状,针对高学历、高职称的青年教师,细化培养体系,实施“一三一”、“一三三”工程,更好地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

(二)以精英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基础医学课程体系

从2012年秋开始,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设立实验班,作为基础医学的课程体系改革试点班。

改革试点以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为指导,以主干课程为基本内容,按照器官系统模式,整合基础医学课程体系与内容,争取减少学时1/3左右,实施小组讨论式(PBL、TBL)教学,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思维、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

以临床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为切入点,优化教学内容,共享优质资源,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深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形态学、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推进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2、临床医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临床

(1)早期接触科研。

利用学校创新学分的机制,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第2-6学期开设科研创新课程(第2学期进行16-18学时基础科研知识与技能培训,第3-6学期进行导师制科研系统训练36-48学时)。

该课程为限定选修课程,实施导师制。

完成该课程,导师计算教学工作量,学生获得学分。

该课程加强学生基本科研能力训练,逐步学习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培养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

(2)早期接触临床。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入学后第一学期进入社区医疗见习,并在第1、2个假期进入医院见习,认识疾病、认识病人、了解医院环境及增加医生职业认知。

3、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

(1)建成并完善基础医学4A数字网络教学平台,包括人体解剖学数字模拟教学系统、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满足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2)建设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标准,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体系合理、管理水平一流、师资结构合理、实验设施完善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心和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

(三)以转变理念为重点,提升科研水平

1、积极转变科研理念

充分发挥学院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坚持以服务国家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特色求发展,规划科研项目由盲目随机产生向合理布局、重点培育的方向转变。

特别重视结合转化医学、个体化与系统性治疗的理念,进一步凝练已具特色和基础的蛋白质组学、糖生物学、肿瘤生物学、微生态学等科研方向。

2、积极落实科研工作二级管理

加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培育、组织和申报。

建立项目考核评估体系和制度,确保科研任务按计划进行。

大力扶持获得高层次课题资助、具有良好前景的研究课题,组织力量协同攻关,加快成果的培育和产出。

做好科研项目结题、成果鉴定、奖励申报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积极筹措经费,设立学科建设发展基金,奖励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成果。

重点培育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并指导其申报国家级课题。

3、做好基础平台条件建设

积极参与学校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争取各级各类资源,重点建设蛋白质组学、糖生物学、肿瘤生物学、微生态学等4个技术平台。

推动学院、学科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等联办或共建科研实验基地。

整合相关资源,加强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内涵建设。

4、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培育

充分利用辽宁省和学校相关政策优势,以“肿瘤创新团队”引进为契机,在肿瘤学、神经生理等优势学科领域新增组建辽宁省科研创新团队,形成长期稳定的科研方向。

加大现有创新团队的培养和扶持力度。

5、营造学术交流合作氛围

充分发挥科研课题负责人的核心作用,淡化现有学科建制的行政划分,强化临床与基础相关学科及人员之间的科研合作关系,建立科研资源合理分配和专管共用的机制。

主动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立项和实施,促进高水平成果的产出。

邀请国内外、校内外知名学者、学科带头人,定期举办以最新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最新研究成果的交流为内容的学术研讨会,通过学院/学科学术年会、青年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活动月、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途径,努力营造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环境和学术文化氛围。

(四)坚持管理机制创新,适应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1、调整学科结构,合理配置资源

根据学科专业设置、布局的调整,动态地解构与重组学科专业,优化组合,实现专业学科资源的合理配置。

2、落实学院二级管理,增强学院竞争活力

积极完善和创新适应学院二级管理的制度建设,率先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在人才引进、人事管理、职称评审、科研管理、学生培养、平台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明晰学院责任,扩大学院自主权、话语权,积极争取扩大经费管理权限。

3、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为适应建设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目标的需求,积极探索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在职称评聘、项目扶持、荣誉评选等方面,营造追求卓越、鼓励优秀学术骨干和教学名师脱颖而出的制度文化。

4、完善学院科学民主管理机制

完善学院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学术分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决策、指导、监督等职能。

5、创新教学和科研组织形式

探索教学科研岗位分类管理。

适应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改革,跨学科专业组建教学团队,试行教学团队首席教授负责制。

在承担国家级课题科研的团队中,试行弹性科研岗位管理。

(五)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突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加强团组织建设,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推行“五四三二一”育人模式,实施学风建设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程、文明修身工程等。

以教师为主体,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继续推行班导师制度,加强二级管理视域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倡导“以理为主,以管为辅”的工作理念,实施“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谈心工程,服务学生发展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涵盖心理健康教育、困难资助和就业指导的优质服务工程;因材施教,探索七年制分流学生教育模式、考研出国学生教育模式等;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机制,继续推行“班导生制度”,探索和总结“一日辅导员助理”的体验式教育模式,加强学院学生会、自我教育委员会、大学生社团的建设,重视学生骨干的培养和锻炼。

以家庭社会为助推力,建立家校联系网络,挖掘校友资源,开拓就业市场,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支持、学生努力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营造“全程、全面、全员”育人的工作氛围

(六)加强学院文化建设

围绕《大连医科大学文化建设规划》,落实完善学院文化建设体系。

弘扬吴襄教授“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博学笃行,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授之以学、教之以德的育人精神;同心合力、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以“一训三风”为核心,通过教职工大会讨论确定学院文化理念、视觉识别、行为规范、制度建设等文化系统,深化其中的学术文化、环境文化、媒介文化等建设工作。

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以“爱”作为师德建设的永恒主题。

坚持加强学习以明师德,完善制度以律师德,开展活动以扬师德,关心教师以促师德。

通过师德演讲比赛、师德师风标兵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授课教师”评选、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先进事迹展等活动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发挥教师全程育人的作用。

大力推进医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工程。

培养医学生关爱他人、敬畏生命的价值理念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以走访遗体捐献志愿者及家属“结草行动”为牵动,开展“无语体师”、清明追思会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医学伦理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广泛开展人文讲座、传统节日纪念等活动,支持学生剪纸社、合唱团、宣讲团、医与法社团等社团建设,加强医学生的通识教育,用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塑造学生心灵。

大力推进节约型学院建设工程,培养节约意识,严格制度管理,发扬师生的主人翁精神,为建设节约型校园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

大力推进和谐学院建设工程,营造领导班子和谐、干群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育人环境和谐、发展环境和谐的学院氛围。

畅通学院沟通渠道,开展横向、纵向交流座谈会、多学科学术交流年会等活动,增进了解,促进交流;丰富教师文化生活,开展摄影展、联谊会、羽毛球赛、手工制作工作坊等活动,提升教师生活品质,愉悦身心,快乐工作;加强安全稳定工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工作预案,维护校园稳定。

(七)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目标,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水平。

运用学习讲坛、知识竞赛、读书会、歌咏演讲等党员喜闻乐见的手段创新学习方法;发挥党校、干部培训等教育主渠道作用完善学习途径;建立学习网站、红色博客、手机短信、网上答题等学习平台拓展学习阵地;健全集体学习、个人自学、学习档案等制度构建长效学习机制;开展学习实践、党建研究等工作提升学习水平,特别是从基层党组织视角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重视对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进一步修改完善基层支部考核办法,强化基层支部工作目标化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完成“十二五”指标任务同党员创先争优相结合,把发展党的事业和实现个人价值相结合,激发党员主动承担责任,主动落实任务,影响和带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学校事业的发展实践中去。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育人需要开展泛组织化的党组织活动,搭建学科大平台上的党支部联建活动,以党建为先导促进学科大平台建设。

加强师生党支部联建工作,发挥教师党支部对学生党支部的引领、指导和帮助作用。

以促进学院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强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学院两级干部队伍建设,做到“三分三合”,即职责上分,思想上合;任务上分,目标上合;职权上分,力量上合。

加强干部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真抓实干、团结进取、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加强学生党建工作。

坚持标准,保证质量,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完善二级党校建设,加强党员入党后再教育,推行“党员导师制”,实行“预备党员转正答辩制”,开展“党员学习日”活动。

继续推行“五个一工程”,即:

一个教工党支部联建一个学生党支部,一名教工党员帮扶一名特困学生,一名党支部书记给学生党员开展一次讲座,一周党委书记与学生党员谈心一次,一个月开放一个教工党员与学生党员交流活动日。

继续实行学生党员帮扶“三个一工程”,即一个党支部带动一个班级、一个党员带动一个寝室、一个积极分子带动一名普通同学,引导学生党员争做成才表率,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带头作用。

以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战略高度,重视宣传、统战、群团、关工委和学生会工作。

团结各条战线力量,发挥师生主体作用,实现群策群力,团结实干的工作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