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4105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docx

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

绝密★启用前

2020年新高考模式(山东)语文模拟试题3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一甲骨文,还有象形字,还存在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

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

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

当然,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

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摘编自张志和《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

材料二:

中国书法作为象形文字的艺术表现,看似孤立于世界文字之林,其实在很多方面有着与世界文化和现代文化接轨的基础。

第一,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的孤独性,反激出它交流世界、融入世界的内在要求。

方块字是一种倾向于视觉艺术的直接符号,它以直观视像为基础,将表形、表音、表意三者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的文言书写将语言文学化,而产生有别于口语的书面美文一文言文。

由口语到书面语言,是中国人梳理、深化、拓展自已思考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习惯在书写中思考,书写就是思考。

这使中国书写植入人文思想的深处,成为民族思维的重要表征。

中国书法艺术更是将文字的书写由符号表达提升为艺术创作,在文辞美的基础上,追求结构、线条、水墨等造型美,双向同步地在文辞美、造型美中倾诉书者的内心世界。

这使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倾向于“文”(人文,包括悟道、思玄、文学、纹饰即美术),倾向于直观和直接感悟。

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国文字和书法显得多少有点孤独,却有一种孤独之美,这种表意文字导致中国人形象、悟象、灵象思维的发达,并构成了整个思维的东方色彩。

拼音文字则更倾向于听觉,这使西方社会更看重听觉艺术,如音乐。

文字和口语的同音,使两者难以分离,难以像我们那样产生与生活口语相分离的、只用于书写的书面语言或文言文。

由于它不表形只表音,由表音到表意便需要经过翻译、分析,是一种间接的转译符号。

这使得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分析的、逻辑的、实证的思维更为发达。

今天,世界文化已经由早期的隔离发展阶段、中期的竞争发展阶段,进入当代的综合发展阶段。

世界和中国,都有强烈的双向交流需求,都希望在交流中互适互惠。

这种愿望,不止表现在世界市场和社会一体化进程所激发的人才、知识、经济和资本的交流共进,更表现在文化和思维对交流共进的迫切渴望。

外语学习的普及是怎样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一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是有目共睹吗?

同样,随着世界正在出现的学习中文和中国书法初热期的持续,中国文字思维将会怎样地营养和影响人类,也完全可以预期。

也许这才是“孔子学院”最深刻的意义。

第二,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的变异性,在世界华语地区和一些周边国家扩散出两个泛汉语、泛汉文、泛书法圈,为中国文字和书法走向世界架了桥,提供了经验。

由上亿人构成的世界华人和华裔的汉语社区,是中国文字和书法向世界播扬的桥头堡,是早就存在了几百年,而且早就融入了当地社会和文化场的“孔子学院”。

华人华裔圈的汉语、汉文和汉字书法,为了适应各自的文化环境,都程度不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了的汉文、汉语和汉字书法,形成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走向世界的第一个泛汉语、泛书法圈。

另外,在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内,汉字及其书写曾经是东亚地区的国际通用文字。

在东亚汉文化圈内,汉字和记录日本语、朝鲜语、越南语、苗、壮、瑶、侗语的准汉字和非汉字,以及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方块苗字、方块布依字和越南喃字、日本假名、朝鲜谚文等20多个借源汉字创造出来的多民族文字,形成了“一文多语”“一母多文”的文字传播圈。

在这个传播圈内,中国书法艺术一直程度不同的以变异形态存在着、发展着。

有功能变异、形符变异、体式变异;有的照搬,有的假借,有的转注仿制,有的变异改创。

其中日本、韩国、新加坡保存得较好,中国书法在那里至今仍极有活力。

这种以汉语、汉文为基础、为核心的“一文多语”文化圈,是汉文、汉语和汉字书法走向世界的第二个泛汉语、泛书法圈。

(摘编自肖云儒《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

材料三:

近代以降,特别是进入当下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中国书法受社会大变革、技术大发展、知识大爆炸、风尚大迁移的深刻影响,发展业绩显著,但发展瓶颈也明显,挑战与机遇同在。

西学的进入,书写工具的变化,一度文化无用论特别是国学无用论、传统文化无用论及浮华、浮躁、肤浅学风、书风的盛行,商品化和市场机制的风行,加之对中国书法中以文人书法为主体的文化书法这一主线疏于研究、认知缺失,所有这些,都在影响和冲击着当代和当下书法发展。

有时、有些是至为深刻的。

而后者格外突出,因而也格外重要。

其重要性在于,中国书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的、优秀的符号,成为提升中国国民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四个全面”的重要抓手,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发展和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和内容。

因此,文化书法的复兴,就成为书法界、文化界不得不直面的时代课题。

(摘编自孙月沐《中国文化书法的复兴之价值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在其产生之初在结构、笔画等方面已具有书法的某些特点,融人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

B.汉字属于方块字,融形、音、意为一体,便于在书写中思考,使得中国人在形象、悟象、灵象思维上特别发达。

C.拼音文字不表形只表音,转换为汉字时需要翻译、分析,这使得西方民族在分析、逻辑、实证思维上更为发达。

D.当今社会,中国书法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商品化和市场机制风行给书法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硬笔书法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融人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反映了其气质、学识和修养。

B.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所以能够名满天下、传诵至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他的绝妙的书法艺术。

C.中国的汉字、汉语和书法艺术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今社会,都在向世界各地传播着,且有了程度不同的变异。

D.学习中文和中国书法的热潮在很多国家正在兴起,由汉字所形成的具有东方色彩的思维将会在世界上产生影响。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

B.“让汉字走向世界,让世界接受汉字思维。

C.“书家对自己创作的定位,对作品结体关系、气韵脉势的把握,常常考验他简易思维的水平。

D.“当下汉字书写键盘化和网络语言对白话文规范化的严重冲击,让人不能不为书法的未来担忧。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5.对于中国书法未来的发展,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小精灵和小商人

[丹麦]安徒生

从前有一个学生,住在一间顶楼里,什么也没有;同时有一个小商人,住在第一层楼上,拥有整幢房子。

一个小精灵就跟这个小商人住在一起,因为在这儿,在每个圣诞节的前夕,他总能得到一盘麦片粥吃,里面还有一大块黄油。

一天晚上,学生从后门走进来,给自己买了黄油面包和干奶酪。

小商人和他的太太对他点点头,表示祝他晚安。

这位太太能干的事情并不止点头这一项一一她还有会讲话的天才!

学生也点了点头。

接着他忽然站着不动,读起包干奶酪的那张纸上的字来了。

这是从一本旧书上撕下的一页纸。

这页纸本来是不应该撕掉的,因为这是一部很旧的诗集。

“这样的书多得是!

”小商人说,“我用几粒咖啡豆从一个老太婆那儿换来的。

你只要给我三个铜板,就可以把剩下的全部拿去。

“谢谢,”学生说,“请你给我这本书,把干奶酪收回去吧,我只吃黄油面包就够了。

把一整本书撕得乱七八糟,真是一桩罪过。

你是一个能干的人,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不过就诗说来,你不会比那个盆子懂得更多。

这句话说得很没有礼貌,特别是用那个盆子作比喻;但是小商人大笑起来,学生也大笑起来,因为这句话不过是开开玩笑罢了。

但是那个小精灵却生了气:

居然有人敢对一个卖最好的黄油的小商人兼房东说出这样的话来。

黑夜到来了,店铺关上了门,除了学生,所有的人都上床去睡了。

这时小精灵就走进来,拿起小商人的太太的舌头,因为她在睡觉的时候并不需要它。

只要他把这舌头放在屋子里的任何物件上,这物件就能发出声音,讲起话来,而且还可以像太太一样,表示出它的思想和感情。

小精灵把舌头放在那个盆子里:

“有人说你不懂得诗是什么东西,这是真的吗?

“我当然懂得,”盆子说,“诗是一种印在报纸上补白的东西,可以随便剪掉不要。

我相信,我身体里的诗要比那个学生多得多;但是对小商人说来,我不过是一个没有价值的盆子罢了。

小精灵再把舌头放在一个咖啡磨上。

哎唷!

咖啡磨简直成了一个话匣子了!

他又把舌头放在一个黄油桶上,然后又放到钱匣子上一它们的意见都跟盆子的意见一样,而多数人的意见是必须尊重的。

“好吧,我要把这意见告诉那个学生!

小精灵把舌头还给了太太,然后静悄悄地走上学生所住的那间顶楼。

房里还点着蜡烛,小精灵从门锁孔里朝里面偷看,他瞧见学生正在读他从楼下拿去的那本破书。

但是这房间里是多么亮啊!

那本书里冒出一根亮晶晶的光柱,它扩大成为一根树干,变成了一株大树。

它长得非常高,而且它的枝丫还在学生的头,上向四面伸展开来。

每片叶子都很新鲜,每朵花儿都是一个美女的面孔:

脸上的眼睛有的乌黑发亮,有的蓝得分外晶莹。

每一个果子都是一颗明亮的星。

房里还有美妙的歌声和音乐。

“这真是美丽极了!

”小精灵说,“这真是出乎我的想象。

”他胸中起了一种豪迈的感觉,就像站在波涛汹涌的、正受暴风雨袭击的大海旁边一样。

他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潸然泪下,他自已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流泪,不过他在流泪的时候却有一种幸福之感:

跟学生一起坐在那株树下该是多么幸福啊!

秋风从阁楼的圓窗吹进来,天气已非常冷了。

不过,直到学生把灯吹熄上床睡觉,美妙的景象和音乐都消失了的时候,这个小矮子才开始感觉到冷。

他颤抖起来,叹了一口气:

“这学生可没有粥给我吃!

”他爬下楼梯,回到他那个温暖的角落里去了,那儿有圣诞节的粥和黄油,非常舒服和安适。

半夜的时候,小精灵被一阵可怕的敲击声惊醒了。

外面有人在大喊大叫,守夜人在吹号角,因为发生了火灾——整条街上都是一片火焰。

大家都陷入恐惧中。

小商人的太太连忙扯下耳朵上的金耳环,塞进衣袋,以为这样总算救出了一点东西;小商人则忙着去找他的股票;女佣跑去找她的黑绸披风——因为她没有钱再买这样一件衣服。

每个人都想救出自已最好的东西。

小精灵当然也是这样,他几步就跑到楼上,一直跑进学生的房里。

学生正站在一个开着的窗子面前,眺望着对面那幢房子里的火焰。

小精灵把放在桌上的那本奇书抢过来,塞进自己的小红帽里,同时用双手捧着帽子。

现在最好的宝物总算救出来了!

他赶快逃跑,一直跑到屋顶上,跑到烟囱上去。

他坐在那儿,对面那幢房子的火光照着他——他双手抱着那顶藏有宝贝的帽子。

现在他知道他心里的真正感情,知道他的心真正向着谁了。

不过等到火被救熄以后,等到他的头脑冷静下来以后——嗨……“我得把我分给两个人,”他说,“为了那碗粥,我不能舍弃那个小商人。

这话说得很近人情。

我们大家也到小商人那儿去一为了我们的粥。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为从小商人手中得到一本旧诗集,只能退掉作为食物的干奶酪,这一情节显示了学生生活上的极端穷困,更突出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挚爱。

B.学生讽刺小商人对于诗歌“不会比那个盆子懂得更多”,小商人听了大笑而小精灵却生了气,对比描写中表现了小商人的大度和小精灵的天真。

C.盆子、咖啡磨、黄油桶等器物借助商人太太的舌头发表观点,作者通过这类看似荒诞可笑的情节,对世俗之人的浅薄无知作了辛辣的嘲讽。

D.半夜火灾的情节是作品的高潮,各色人等面对火灾纷纷抢救他们最为珍视的物品,从这些物品不同的特性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7.文中画线的语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从全文看有哪些作用?

8.通过小精灵,作者寄寓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滴滴涕(DDT)由奥地利化学家蔡德勒于1874年合成,此后长期被束之高阁。

直到1939年,瑞士盖基公司的化学家穆勒才发现了它神奇的杀虫功效。

由于具有制造简易、功能强大、效果持久、价格低廉、储运方便等优点,滴滴涕在所有杀虫剂中一枝独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利用滴滴涕杀灭蚊子来防治疟疾,20年中挽救了5亿多生命。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揭露滴滴涕对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危害,引起强烈反响。

从美国开始,世界各国①。

但许多研究者指出,几十年来几十亿人暴露在大剂量的滴滴涕中,从无一例中毒记录。

滴滴涕的毒副作用②,有志愿者连续口服滴滴涕2年仍安然无恙。

而禁用滴滴涕的一个显著后果是,已被遏制的疟疾卷土重来,导致每年至少100万人死亡并造成贫穷国家经济崩溃。

有专家指出,禁用滴滴涕也许是20世纪最大的悲剧,有可能“杀人比希特勒还多”。

对滴滴涕认识和使用上一波三折的历史,映射出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对于一项科技成果,怎样用理性来权衡利弊并把握平衡?

这一难题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和操行。

9.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引用、排比、设问

B.引用、设问、对比

C.比喻、设问、排比

D.比喻、设问、夸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

“疟疾重新流行,出现死亡众多等严重后果。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评卷人

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逸,字大隐,郑州荥阳人。

进士及第,为试秘书省校书郎。

知襄州邓城县,有能名。

知州谢泌将荐逸,先设几案,置章其上,望阙再拜曰:

“老臣为朝廷得一良吏。

”乃奏之。

他日引对,真宗问所欲何官,逸对曰:

“母老在家,愿得近乡一幕职官,归奉甘旨足矣。

”授澶州观察推官,数日,以母丧去。

服除,引对,帝又固问之,对日:

“愿得京官。

”特改大理寺丞。

帝雅贤泌,再召问逸者,用泌荐也。

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后邑人陈希亮、杨异相继登科,逸改其居日桂枝里。

再迁太常博士、知尉氏县。

擢监察御史,提点益州路刑狱,开封府判官。

使契丹,为两浙转运使。

徙陕西,未赴,又徙河东,居数月,复徙陕西。

以龙图阁待制知梓州。

累迁尚书兵部郎中,知开封府。

有僧求内降免田税,而逸固执不许。

仁宗曰:

“有司能守法,朕何忧也。

”又言:

“项禁命妇干禁中恩,比来稍通女谒,愿令官司纠劾。

”从之。

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

逸凡四至蜀,谙其民风。

华阳驺长杀人,诬道旁行者;县吏受财,狱既具。

乃使杀人者守囚。

逸曰:

“囚色冤,守者气不直,岂守者杀人乎?

”囚始敢言,而守者果服,立诛之,蜀人以为神。

会岁旱,逸使作堰壅江水,溉民田出公租减价以振民。

初,民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

逸奏:

“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与盗杀者异,若不禁之,又将废穑事。

今岁少稔,请一切放还,复其业。

”报可。

未几,卒于官。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B.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C.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D.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阙,即面对朝廷所在的方向。

“阙”本是宫殿前的一种建筑,后常代指宫殿、朝廷。

B.服除,指服丧期满除去孝服。

古代官员遇父母去世,需要辞去官职归家为父母守孝。

C.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特指考中进士,与前文“及第"意思基本相同。

D.开封,也称东京、汴梁、汴京,是两宋三百多年的国都。

“知开封府”即主政开封府。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逸理政有才,很受推重。

他担任邓城县令时以贤能闻名,知州谢泌向朝廷郑重推荐他;皇帝亲自召见,当面询问他希望担任什么官职。

B.张逸坚持原则,受到称赞。

在开封府任职时,有僧人请求减免田地赋税,张逸坚持原则不予许可,皇帝高度肯定了他奉公守法的行为。

C.张逸明察案情,审理有方。

他熟悉蜀地民风,有地方官吏杀了人却诬陷他人,张逸安排杀人者看守被冤者,借以观察二人的神情。

D.张逸关心民生,救助百姓。

蜀地发生旱灾时,他让人们修筑堤坝拦截江水来灌溉农田,又向朝廷请求把杀牛者全部释放回家恢复生产。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逸对曰:

“母老在家,愿得近乡一幕职官,归奉甘旨足矣。

(2)囚始敢言,而守者果服,立诛,蜀人以为神。

16.张逸再次被皇帝召见时提出了什么要求?

皇帝为何又答应了他的请求?

请简要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后庭花·怀古

吕止庵

其一

孤身万里游,寸心千古愁。

霜落吴江冷,云高楚甸秋。

认归舟。

风帆无数,斜阳独倚楼。

其二

故园天一方,高城泪数行。

芳草迷鹦鹉,晴川隔汉阳。

暮山长。

烟波江上,愁人几断肠。

17.下列对这两首散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从吴江、白云写到斜阳下孤独的楼台,借助深秋之景渲染了羁旅愁情。

B.从“芳草”“晴川”“烟波”等词语来看,第二首化用了崔颍《黄鹤楼》的诗句。

C.两首曲虽名为“怀古”,但不像苏轼的《赤壁怀古》那样有明确的感怀对象。

D.两首曲都营造了深邃旷远的意境,都抒发了孤独无依、欲归不得的乡思客愁。

18.第一首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请联系作品作具体赏析。

评卷人

得分

四、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通过描写自己加高帽子、延长衣带的奇特行为,来表达坚守高洁品行决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描写将士用弓、着衣的困难,侧面烘托风雪之大、严寒之酷。

(3)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诗,由登峰见闻生发感慨,用“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了志存高远、雄视天下的博大胸怀。

评卷人

得分

五、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两个单独事件甲和乙之间除了因果关系,还可能会受到另一个因素的影响,①_______。

顾名思义,它的作用就是混淆。

在实际生活中,它往往不容易被人注意。

人们通常只会观察到甲和乙,然后就将其归为直接的因果关系。

比如甲是雪糕销量,乙是溺水人数。

数据表明,雪糕销量越高,溺水人数也越多,似乎吃雪糕与溺水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事实上,这里就存在一个混淆变量--季节。

夏天天气炎热,②______,同时去游泳的人也会增多,于是溺水人数上升。

也就是说,夏天的到来会造成甲和乙两个结果,但这两个结果之间③_______。

21.一位中学生申请加人某慈善义工团,下面是他所写申请书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是一位在校的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并跟父母协商,现决定加入贵团。

如能批准,我一定服从安排,处处垂范,为慈善事业效犬马之劳。

评卷人

得分

六、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文盲率高达80%,广大农村地区更超过95%。

于是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开始了,全国各地都兴办起“扫盲班”,中国普通百姓学习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

②在扫盲过程中,人们创造了形形色色的识字教学方法。

《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出,为汉字的识读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工具;简体汉字的推广,则显著降低了书写汉字的难度。

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扫盲教育和文化普及的效率。

③1949年后的十几年里,扫盲运动“扫”掉了一亿多文盲。

到2010年,我国文盲率已降至4.08%;2018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成就被誉为世界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迹。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悟?

请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

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A

3.B

4.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观点明确。

②采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证,结构清晰。

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效果显著。

④论证语言准确严密,有说服力。

5.①由于汉字音形意结合的特殊性,中国书法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②随着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中国书法将会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③由于受到新媒体出现、书写工具变化、商品经济盛行等因素影响,中国书法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阻力重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融人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说法错误。

尚未融人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

C项,“拼音文字不表形只表音,转换为汉字时需要翻译、分析,这使得西方民族在分析、逻辑、实证思维上更为发达”说法错误。

原文只是说“由表音到表意便需要经过翻译、分析”,而并未特指“转换为汉字”。

D项,“尤其是商品化和市场机制风行给书法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说法错误。

原文所指格外突出的是“对中国书法中以文人书法为主体的文化书法这一主线的疏于研究、认知缺失”。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硬笔书法是中国书法的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