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46025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docx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0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docx

第0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原卷版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真题速递

1.(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3.(2019.4·浙江高考·27)【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

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

汉兴,省监不置。

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

”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

这说明(  )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5.(2019.4·浙江高考·7)有学者认为: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

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

A.建立世官制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D.实行察举制

6.(2018·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7.(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8.(2018·海南高考·2)《汉书》云:

“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  )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9.(2018·江苏高考·2)右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10.(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11.(2018·天津高考·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说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12.(2018.4·浙江高考·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行省的设立旨在(  )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13.(2017江苏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14.(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5).表1

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考纲解读

考点

内容

说明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演变,选官制度的演变

是高考必考点之一,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材料题亦不少见

知识梳理

考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与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

(1)背景:

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

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

(3)结果: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

(1)背景:

唐中期在地方设,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

安史之乱后形成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代

4.元朝:

行省制度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代:

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侍中等,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

三省六部制

4.宋代:

增设参知政事、________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

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考点二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代:

实行。

汉武帝令邻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1)实行,选用官吏重门第而不重才能。

(2)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

科举制

(2)完善:

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考点精讲

考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与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典例1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由此可见(  )

A.元行省长官的权力独大

B.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

D.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

[总结提升]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典例2(2019·河北保定模拟)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

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

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

这一建制(  )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教材拓展]唐代的藩镇割据

唐玄宗在位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这造成了一些军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回鹘、西夏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藩镇之内,征兵重敛,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二、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弊端

1.特点

(1)相权三分:

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加强皇权: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4)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2.弊端:

相权分属三个部门,造成“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的局面,及至中唐,出现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弊政。

典例1.(2019·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考题)唐代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

凡“国之大狱”,即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或疑难案件,由以上三个机关各派官员进行会审,称为“三司推事”。

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司法制度的完善

B.实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C.反映司法分权的趋势

D.有利于君主对司法干预

[易错晚易混]“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二者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

前者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的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典例2.(2019·山东济南模拟)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

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

唐代的“过官”制度(  )

A.削弱了皇帝权力

B.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

[易混易错]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

考点一精练

1.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

“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

”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  )

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

B.推行中外朝制度

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D.世袭与察举制共存

2.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3.班固在史书中记载:

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  )

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

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

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

D.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

4.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

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

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5.唐开元四年(716年),汴州发生了蝗灾,中书令姚崇领导灭蝗工作,汴州地方长官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姚崇乃牒报(行文通报)若水,强令其采取灭蝗措施。

据唐朝三省体制判断,这说明了当时(  )

A.中书省势大,姚崇越权行政

B.门下省失权,三省体制瓦解

C.相权膨胀,威胁皇帝权力

D.藩镇割据,倪若水抗拒中央

考点二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一、全面认识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于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典例1.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

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知识巧记]

典例2.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

这反映出科举制(  )

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

B.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C.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

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线索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考点二精练

1.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的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

这种做法(  )

A.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

B.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2.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

这一做法(  )

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

B.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

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

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3.(2019·山西太原调研)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

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  )

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B.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

C.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

D.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

4.东汉顺帝时期,从尚书令左雄建议,凡举来之人,须先初试于府,次复试于端门。

自此,察举制度除重名声外,又增加考试。

这种改革(  )

A.革除了察举制的固有弊端

B.使用人权收归中央政府

C.为科举制的开创提供借鉴

D.打破以门第选官的格局

5.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

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6.两汉时期,地方长官(郡太守)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

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职后,长官依旧自居“故主”,僚属则成为“故吏”。

这主要体现了(  )

A.依附关系根源于察举制

B.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

C.早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

D.郡县制下地方权力很大

7.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这说明(  )

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

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