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47598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例.docx

《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例.docx

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例

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例

郭永怀先生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在回京汇报工作途中的空难夺走了他正在华年的生命,而在空难发生的那一刹那,他与他的警卫员用生命护卫了国家的机密,留下了永世流芳的时代印记!

以下是由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郭永怀先进事迹感想精选8篇范文,欢迎阅读。

郭永怀事迹感想(第一篇)郭永怀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两弹模型捐赠给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

当天,中物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田东风,中物院型号总指挥、科协主席谭志昕,荣成市委副书记吕劭伟,荣成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曲卫伟等参加活动。

郭永怀出生于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1968年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终年59岁。

1999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多年来,荣成一直十分重视郭永怀的事迹宣传。

为更好地让市民了解他的事迹,XX年,荣成在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雕像。

近年来,又与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密切联系,为建立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打下了基础。

今年结合中央提出的两学一做要求,市委、市政府重新将展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组织专业力量,高水平策划、高标准建设,先后到北京、四川绵阳、梓潼与青海海北州等郭永怀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XX平方米,有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6个视频。

根据郭永怀院士的生活工作经历,陈列馆拟划分为八大板块,分别是荣成之子潜心求学驰名海外毅然归国两弹一星功勋卓著儒家情怀大师风范献身科学壮烈殉国怀瑾佩瑜爱在天际高山仰止永远怀念以及多媒体教育厅。

内容涵盖了郭永怀的出生、外出求学、归国、从事力学和国防科学研究,直至牺牲的完整人生轨迹。

通过对其一生的展示和部分科研场景的复原,让人们可以充分了解郭永怀的儒家风范和大师情怀,全面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

当天捐赠的模型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模型。

吕劭伟在捐赠活动中表示,郭永怀是为两弹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荣成人民的骄傲。

两弹模型是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重要展品,浓缩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精神,是对郭永怀卓越贡献的重要展示。

对面向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公众全面深化党性教育、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今后,荣成将不断组织社会各界向郭永怀同志学习,切实发挥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作用,传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据介绍,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山东省首个院士纪念馆,国内展示新中国科学家风采的重要展馆,也将成为对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郭永怀事迹感想(第二篇)郭永怀先生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

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我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

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先生1909年4月4日出生于今山东省荣成市。

郭家世代务农,父亲郭文吉粗通文墨。

1918年,9岁的郭永怀在三叔郭文秀开办的学堂里读书识字。

1922年,在石岛镇(今石岛管理区)明德小学就读高小。

1926年,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取青岛大学附中。

1929年夏,进入南开大学预科班学习。

由于他勤奋好学,所以名列前茅。

他还同胡世华、陈振汉等组织了一个新颖的读书会微社,切磋砥砺,钻研学问。

1931年,先生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转入本科,攻读物理。

由于他对光学感兴趣,于1933年转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

1935年毕业后,他留校任助教兼做研究工作,曾和吴大猷等一起研究过喇曼效应。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永怀曾回家乡威海任教。

1938年威海沦陷,郭永怀又辗转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研究过湍流理论。

在青少年时期,他先后得到过顾静薇、饶毓泰、周培源等教授的指导,所以不仅具备了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而且也确立了科学救国的思想。

1939年,郭永怀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生。

经过一些波折,于翌年9月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格指导下从事研究。

他仅以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的论文,并获得了硕士学位。

他的出色工作受到导师辛格的赞赏。

1941年5月,他又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工作。

他主动提出要进行当时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问题跨声速流下连续解的研究,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

在留学期间,由于有名师指导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加之他本人的刻苦努力,为他在以后10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基础。

1946年,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

他特聘郭永怀前去参加业务领导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之职。

实际上,郭永怀在这10年间是当时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个主持人(即西尔斯、郭永怀、康脱洛维茨)之一。

这10年也是郭永怀从事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

他着重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可压缩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与钱学森合作)、《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弱激波从沿平板的边界层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决了跨声速流动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边界层的奇异性,他改进了庞加莱、莱特希尔的变形参数和变形坐标法,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

为此,钱学森于1955年在《AdvancesinAppliedMechanics》杂志上发表文章,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郭永怀在50年代初就注意到离超声速流动这一方向,研究了高超声速激波边界层干扰和离解效应。

郭永怀因在空气动力学与应用数学中的研究成果而驰名世界。

在国外工作期间,郭永怀一直在等待机会,要用他的科学知识为祖国服务。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终于出现了这种机会。

这时,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条件与待遇,于1956年11月回到了阔别16年的祖国,并立即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国内工作的12年期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领导国内的力学与国防科研上,并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专业组成员和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1956年,郭永怀参加了制订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担任了力学专业副组长。

他和力学界的其他专家一起审时度势,分析国际上力学研究的动向,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制订出学科近期发展规划与远期奋斗目标,确定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为我国随后若干年的发展方向确定方针大计。

规划的实施使我国的力学研究从解放初期只有少量理论工作的状况发展到能够通过现场测试、大型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多种手段进行重大项目研究的现代力学阶段。

郭永怀回国以后,就身体力行倡导高超声速流动、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领域的研究。

他亲自参加力学所电磁流体组每周一次的学术讨论会;60年代初,他组织了北京地区高超声速讨论班;他一方面要求大爆破问题组人员踏踏实实地学一本书,一方面又鼓励大家深入实际。

他指导研究生从事这些新方向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对于新学科方向的发展,他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精辟的见解。

郭永怀对于国防工业和科研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涉及了许多重大的项目。

从1957年11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起,他就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星际航行座谈会,大力倡导我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许多技术问题,如运载工具、推进剂、姿态控制、气动力、气动热等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和主张。

在第四次座谈会上作了宇宙飞船的回地问题的中心发言,对气动减速、气动加热、烧蚀防热、回地轨道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还提出了利用举力面的设想。

随后,当研制人造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时,郭永怀参加了负责卫星本体设计的人造卫星研究院的领导工作。

1964年,郭永怀参加了再入物理工程的筹备工作。

他认为应将再入物理现象的研究作为这个项目的理论研究方向,并明确提出建立高温物理所的主张,对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他亦费尽心血;1967年,郭永怀参加了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筹建工作,担任了主管技术工作的副组长。

他首先就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服务对象、研究手段、重点设备、测试方法等提出了建议,并和钱学森一起为该院规划了蓝图,为以后空气动力学研究发展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了发展我国的两弹事业,郭永怀更是呕心沥血,从理论到实践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多次赴现场参加准备工作。

从外貌看,郭永怀身体瘦弱,年不到半百便已双鬓斑白,平时不苟言笑,总爱沉思。

他工作起来,精力却是超人的。

1963年迁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基地后,他与许多同事都有了高原反应。

为了及时研究新情况,郭永怀频繁往来于北京和基地之间,每次又会增加一次身体不适应,严重损害了健康。

有人劝他少跑一些,他为了工作全然不顾。

在生活上,郭永怀的简朴也出了名,一支钢笔从中学时代竟一直使用到牺牲。

周恩来总理深知科学家对于新生的共和国的意义,所以常常叮嘱郭永怀等科学家不要乘飞机。

但是郭永怀先生为了赶进度仍经常飞来飞去。

最后,我们民族的悲剧还是发生了。

郭永怀先生飞机失事,享年59岁。

可以说,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这位可敬的老人想到的只是用身体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

周恩来得知郭永怀牺牲的消息,眼睛顿时湿润了。

钱学森更是伤感不已地叹息:

一个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力学专家离开了人世。

郭永怀为我国的力学事业,也为人类的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他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是每个中国人、每个力学工作者值得引以自豪的。

为了表彰郭永怀的功绩,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于1968年12月25日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郭永怀事迹感想(第三篇)郭永怀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郭永怀事迹学习感悟,欢迎阅读、学习!

!

!

郭永怀事迹学习感悟

(一)1968年12月5日凌晨6点左右,首都机场附近的村民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把白雾照得血红。

后来人们隐隐约约的知道,是一架小型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一头扎在了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地抱在一起。

两具尸体早已烧得面目全非,如同半个焦炭,但是却保持着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姿势。

许多年轻的战士都被这画面吓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动弹。

后来来了首长,人们才有勇气尝试把他们分开。

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硬。

把他们分开的时候,必须很用力,就像掰断一大块木炭,由于缠绕在一起,把他们撑开的时候不断发出断裂的声响。

当轰的一声把他们终于分开,所有人立即脑袋嗡的一声,一片空白,时间仿佛定格一样,所有人都无法说出一句话。

因为把他们分开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是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

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看到眼前的一切,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那就是他们力学所的副所长:

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早已被烧得辨认不出来,当时是根据头后连着脊梁那块没有烧完的一点点白头发,认出了郭永怀。

郭永怀事迹感想(第四篇)9月3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两弹模型捐赠给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

当天,中物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田东风,中物院型号总指挥、科协主席谭志昕,荣成市委副书记吕劭伟,荣成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曲卫伟等参加活动。

郭永怀出生于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1968年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终年59岁。

1999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多年来,荣成一直十分重视郭永怀的事迹宣传。

为更好地让市民了解他的事迹,XX年,荣成在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雕像。

近年来,又与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密切联系,为建立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打下了基础。

今年结合中央提出的两学一做要求,市委、市政府重新将展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组织专业力量,高水平策划、高标准建设,先后到北京、四川绵阳、梓潼与青海海北州等郭永怀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XX平方米,有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6个视频。

根据郭永怀院士的生活工作经历,陈列馆拟划分为八大板块,分别是荣成之子潜心求学驰名海外毅然归国两弹一星功勋卓著儒家情怀大师风范献身科学壮烈殉国怀瑾佩瑜爱在天际高山仰止永远怀念以及多媒体教育厅。

内容涵盖了郭永怀的出生、外出求学、归国、从事力学和国防科学研究,直至牺牲的完整人生轨迹。

通过对其一生的展示和部分科研场景的复原,让人们可以充分了解郭永怀的儒家风范和大师情怀,全面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

当天捐赠的模型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模型。

吕劭伟在捐赠活动中表示,郭永怀是为两弹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荣成人民的骄傲。

两弹模型是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重要展品,浓缩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精神,是对郭永怀卓越贡献的重要展示。

对面向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公众全面深化党性教育、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今后,荣成将不断组织社会各界向郭永怀同志学习,切实发挥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作用,传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据介绍,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山东省首个院士纪念馆,国内展示新中国科学家风采的重要展馆,也将成为对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郭永怀事迹感想(第五篇)中科院院士郭永怀,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两弹一星元勋。

1968年12月5日,他在飞机降落失事坠毁中牺牲。

牺牲的时候,他把装有数据的皮包紧紧抱着,数据才得以保留了下来。

他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他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为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核事业尖端技术方面取得非凡成就付出了生命。

他就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

研究空气动力学驰名世界郭永怀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

193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后来在新建的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

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时,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

接着他选择了空气动力学最难的课题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作为博士论文题目。

1941年5月,他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工作。

1946年,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特聘郭永怀前去参加业务领导工作。

于是,郭永怀成了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主持人之一。

1949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正是因为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郭永怀很快就驰名世界。

当时人类虽已实现了飞行的梦想,但飞机的飞行速度并不理想。

声障是提高飞机飞行速度的难关。

郭永怀和钱学森经过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论文,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并得到了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毅然回国献身核事业1955年,钱学森发来两封书信,邀请郭永怀回国。

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条件与待遇,与夫人李佩于1956年11月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

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

郭永怀说。

1960年7月,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随后又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

中国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郭永怀担任九院的副院长。

当时九院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

1963年,他与科研队伍迁往青海新建的基地。

在郭永怀的倡议和指导下,我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规划迅速制定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

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

在对核装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他提出了争取高的,准备低的,以先进的内爆法为主攻研究方向。

为确立核武器装置的结构设计,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最佳方案,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一方案不仅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投爆所采用,而且为整个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投爆一直沿用。

郭永怀每天一大早便赶到现场,了解装配工作进展和系统联试结果,一旦发现问题便及时研究处理。

在将要进入正式试验阶段的那些日子里,郭永怀每天都要忙十几个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吃饭也是席地而坐边研究边吃。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当闪光火球和蘑菇状烟云冉冉升起时,全体测试人员一片沸腾,郭永怀却瘫软在试验现场,身边工作人员把他架到临时帐篷里的铁皮床上,郭永怀太累了。

牺牲时仍紧抱绝密资料1963年,科研队伍迁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基地,那里气候变化无常,冬季寒气逼人,经常飞沙走石,最低温度零下40多摄氏度,一年中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

他与许多同事都有了高原反应。

为了及时研究新情况,郭永怀频繁往来于北京和基地之间,有人劝他少跑一些,他为了工作全然不顾。

1965年9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式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

1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

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还认真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

12月5日凌晨,飞机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扎向了玉米地,腾起一团火球。

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

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

他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对我国科研事业极为重要的资料。

郭永怀牺牲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在他牺牲不到两年,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1999年,他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郭永怀事迹感想(第六篇)1968年12月5日凌晨6点左右,首都机场附近的村民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把白雾照得血红。

后来人们隐隐约约的知道,是一架小型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一头扎在了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地抱在一起。

两具尸体早已烧得面目全非,如同半个焦炭,但是却保持着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姿势。

许多年轻的战士都被这画面吓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动弹。

后来来了首长,人们才有勇气尝试把他们分开。

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硬。

把他们分开的时候,必须很用力,就像掰断一大块木炭,由于缠绕在一起,把他们撑开的时候不断发出断裂的声响。

当轰的一声把他们终于分开,所有人立即脑袋嗡的一声,一片空白,时间仿佛定格一样,所有人都无法说出一句话。

因为把他们分开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是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

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看到眼前的一切,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那就是他们力学所的副所长:

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早已被烧得辨认不出来,当时是根据头后连着脊梁那块没有烧完的一点点白头发,认出了郭永怀。

郭永怀事迹感想(第七篇)10月16日下午,一场郭永怀精神研讨会在荣成举行,郭永怀曾工作过的单位领导,郭永怀的部分学生、亲属,共同就郭永怀精神内涵进行交流研讨,更好发扬郭永怀的精神。

郭永怀,似他的名字般永远令人怀念。

在列强对新中国进行露骨的核威胁之下,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一穷二白的经济困难局面下,在新中国下决心研制原子弹的自力更生精神感召下,草原的每一棵草、每一朵云、每一片蓝天都见证了那段绝密且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见证了郭永怀以生命为代价投身祖国核事业的无悔追求。

在致力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8年多时间里,从原子弹到氢弹再到导弹核武器,郭永怀究竟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恐怕没人说得清楚。

然而,郭永怀在生前谈及这些,经常挂在嘴边的却是这样的话:

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

中国强大了,在世界事务中就会发挥更大作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已经被郭永怀等人铸就成一座历史丰碑。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激励。

斯人已去,精神永驻。

叔父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他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精神,为国家效劳,为人民作出贡献。

郭永怀侄女郭淑娥说。

王瑾是一名陈列馆的讲解员,看着修缮后的陈列馆,她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她说,作为郭永怀先进事迹讲解员,今后会挖掘更多素材、更加深入学习领会郭永怀的精神,通过富含情感的讲解,让更多人全方位认识郭永怀、学习郭永怀。

大无畏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于当前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荣成来说,汲取郭永怀身上的精神动力迫在眉睫。

战争年代,荣成走出了100多位将军,为全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

如今,这里已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前三季度,荣成全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840亿元,同比增长8%,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实现由速度经济向素质经济的蜕变,由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永怀精神,常学常新。

郭永怀的精神,鼓舞和激励着67万荣成人民在扎实推进创新发展、努力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的征程上不断超越。

1958年1月,郭永怀出任《力学学报》主编。

1957年,钱伟长被打成右派。

郭永怀了解钱伟长的学术功力,仍然请他任编委。

一次,一位知名教授向学报投稿,钱伟长发现其论文中竟有51个基本错误,提出不宜发表。

那位教授向编委会提出左派教授的文章不许右派教授审查,对此郭永怀不屑一顾,他说:

我们相信钱伟长的意见是正确的,这和左、右无关。

1958年,教育界开展教育革命,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运动中也出现了左倾倾向。

有些人通过向空中扔十字架用库达儒可夫斯基定理不好解释,就认为这个定理不对了;通过观察荷叶上的水滴可自由运动,就说NS方程的边界条件是不对的;通过当时设计部门说,飞机的阻力现在还不能用边界层理论算,就认为边界层理论没用。

他们请来郭永怀,想让他赞同这些新发现,不料郭永怀说:

我常想,一个新发现,要推翻什么东西,应该有以下工作。

第一,要经过慎重的思考,你们说的问题,没有经过慎重的思考,只看到了表皮现象,就做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