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与对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5110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试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试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试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与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试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与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试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与对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试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与对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与对策.docx

《试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与对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试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与对策.docx

试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与对策

试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均GDP增长达8%以上,但代价也是巨大的,如过度消耗资源、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

这种以高增长、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势必会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率。

本文通过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总结出我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模式转变的相关对策,以保证我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增长模式效率

近年来,转变增长方式(模式)的主流提法,是将粗放外延型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内涵型的增长方式。

有学者认为,政府定位有问题,是缺位、越位、错位所至,并提出政府转型论,经济建设型政府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等等。

粗放低效的增长模式与政府的经济决策有关,这是无疑的,但仅从政府转型入手恐怕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它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涉及到不同的层面或者说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转变粗放低效的增长方式,必须系统、全面地考虑,必须找到相应的替代办法,而且必须先做加法后做减法。

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质上是经济模式的转型,如果仅就投资论投资、集约论集约只能治标一时而不能治本一世。

一、正确认识经济增长模式

(一)经济增长模式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以其产出与投入的比例来衡量。

经济增长模式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要素投入增长模式,另一种是知识投入增长模式。

要素投入增长模式,主要以劳动力、机器、能源及其它物质生产要素(如钢铁、水泥及煤等)的投入,推动经济增长。

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以实物资源为主,但却没有提升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将很容易受到报酬递减定律所支配,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总和要素劳动生产率必然下降,经济增长率亦随之下降。

知识投入增长模式,主要是依赖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传播及应用,使每单位生产率提高、效益增加。

因此,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要素投入的增加,而是靠知识投入和技术进步,创造更有效的生产组合方式及生产方法。

知识与技术的累积及使用愈多,愈能价值增值,产量增加,单位成本不增加而降,称之为报酬递增定律。

(二)经济持续增长之谜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特区为试点,由供给制产品经济逐步过渡到交换制市场经济,并且不断引进外资及技术,成为世界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过去十年,我国总共吸纳了3000多亿美元的外资,成为全球发展中国家的首位。

过去30年来我国的出口产业,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13%。

今天,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生产全球2/5的鞋类,一半以上的玩具及近1/5的成衣等。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释放大量的经济资源,使农业的过剩生产力不断投入工业和城市,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增长率。

此外,外资的不断涌入,也加快了我国经济增长。

因此,我国过去30年来的持续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

这种要素投入增长模式,主要取决于工资水平及要素价格。

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亦是东亚工资水平最低的地区。

就以纺织业为例,泰国的一般工资水平是中国的四倍,在这种情况下,泰国完全失去对等的竞争力。

中国因而取代其他东亚国家,成为美国及其它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及出口平台。

(三)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局限

在过去30年中,我国经济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要素投入增长为基础,这种增长模式必然受到报酬递减定律所支配。

因此,我国经济增长率由1992年的15%,到1999年却下降为6%左右。

从2000年到2008中国经济增长率只能达到单位数的增长。

所以,中国经济虽然潜力巨大,但要再次形成两位数增长速度却很困难。

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估计,我国消耗了全球31%的煤、30%的铁矿石、27%的钢材及40%的水泥,但所创造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

此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却占GDP的15%。

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从高物耗、高能耗及低技术的要素投入增长模式,转变为低物耗、低能耗及高技术的知识投入增长模式。

(四)知识投入增长模式及其特征

1959年,诺贝尔奖得主舒尔玆指出:

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是生产增长中的主要生产因素。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其成员国的经济结构,50%以上的GDP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知识的发展促进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又能调整就业结构,是使生产效率和就业长期获益的推动力。

何谓知识?

知识就是结构化的经验、信息、见解能力和价值的混合体。

知识以人为载体,因此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开发是知识发展的主要关键因素。

技术是新知识的创造与应用,而创新就是不同领域知识的结合与发展。

人力资本中的知识,可以转化为商品,例如软件、电脑晶片及自动化机器等。

因此,高新技术的产品,80%以上都是由知识之投入所形成的,所有专利、版权及设计等知识产权,亦是由知识所创造出来的。

因此,知识可以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累积的知识愈多,愈能增加价值。

知识的投入与产出比率,已经成为一个经济体系增长的决定因素。

因此,知识投入增长模式已经是所有先进国家所采用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特征如下:

1、它是用少量的实物资源,结合所需的知识与技术进行经济活动。

2、经济体系内的知识,可以从一个产业转移到另一个产业重复地使用,因而可以减轻由于资本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压力。

3、它是一种“无重量”的经济形态,由微电子、信息技术与知识的结合,使GDP增长时,单位所消耗的能源、劳动力及物料等都大大下降。

4、就业人口的劳动形态从体力工作,转为脑力工作。

5、经济活动从主要依靠实物资源转为主要依靠知识资源。

6、经济投资从主要以实物投资,转向主要以无形投资。

二、我国经济增长现状

概括地说,80年代的改革开放在以下方面突破了旧体制及相应的发展模式:

(一)土地使用经营权的变革

占中国人口80%的农村包产到户的土地使用经营权的变革冲破了农村近乎自给自足的产品经济和政治经济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产权的重新界定、经营自主权的改革带来的劳动的全新分工和交换以及由此释放的体制绩效为产出结构的调整、消费结构的升级提供了收入和产业基础。

(二)非国有企业形成市场主体

脱胎于原有的社队企业以及从新富裕农民中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城市的个体企业和外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逢勃发展形成了市场主体“双轨”发展的格局。

(三)商业领域的改革

商业领域的改革使指令供给制经济时代残留下来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合法化和扩大化进而奠定了市场化的制度基础。

(四)沿海经济特区的设置

沿海经济特区及一系列经济开放区和内地计划单列市的设置,使该地区生产要素的配置半径扩大到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廉价的农村劳动力和高智力的人才、海外的企业家技能、产业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和重新配置,使该地区获得超高速增长的动力,从而迅速拉开了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形成双轨增长的区域经济格局。

(五)国企经营机制的改革

行政放权、财政包干、利润留成等一系列体制环境的改革以及扩大自主权的国企经营机制的改革推进了经济的市场化,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即向个人倾斜)。

形成了体制外的“增量”和体制内的“存量”同时并进的局面。

然而,进入90年代,尤其从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已显现出疲态和效益减弱的趋势:

1、生产效率、资本效率下降

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和资本产出率升高意味着的生产效率和资本效率在下降,这势必制约未来的增长速度。

2、高投资率制约经济增长

高投资率有可能下浮而制约经济的增长,其原因在于,受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限制,高储蓄率很难长期存续;已位居世界第一的FDI受不可控制的外围因素的影响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作为一个中间过程最终依赖于消费,而内需不足靠出口拉动的潜力已接近极限,等等;

3、模式内生的问题制约经济增长

我国目前的经济模式内生的问题制约经济增长。

如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的出售导致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境外溢出、相应的外部负效应和损失带来的国民总福利(总剩余)的下降、腐败性寻租而生的资本的境外流出以及货币从流通中消失的沉淀以及租金耗散的资源浪费、花钱买稳定的无效率投资和转移支付等等都会减少GDP的流量和存量。

总之,代价过大的粗放低效型经济增长是有时间维度而难以长久维持的。

如果推至极端,假设因外部环境的变化,如若干年后崛起的印度等国以更廉价的优势挑战我国以及国际分工的变动和汇率变动等因素引发我国增长模式的失效,很可能是逆转出口导向向内挤压,沿海地区进一步挤占内地市场,本来内需不足的产业更是雪上加霜,产能过剩的全面化进一步导致投资和消费的萎缩,外资流出,财政金融危机,房地产泡沫爆破,股市崩盘,经济陷入萧条,高速增长抑制的问题必然出现。

如果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失效,不仅对中国经济,而且对世界经济都是灾难性的。

因此,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同所有改革一样,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都必然要经历阵痛,都必须在探索中前进。

三、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对策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具有结构性、层次性和系统性,至少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规则的重建;二是市场主体的重构;三是政府行为的重塑。

为什么把市场规则的重建摆在首位呢?

这只是表述上的排序,并非实践顺序。

其实这三方面的转型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一)市场规则的重建

市场规则的重建,一是并轨原则,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规则;二是产权原则,建立健全以个人产权为基础的产权自由、产权界定、交易和保护规则;三是法治原则,确立法律至上的神圣性和公正性的法治意识形态规则,完善市场经济的立法、司法、执法的规则。

1、公正、公开和公平规则的重建

首先将双重规则转为单一规则。

其次,市场准入和市场待遇方面的并轨规则,变垄断为竞争,减少差别性和歧视规则,实行普惠规则,从而逐步建立统一市场的公平、公正的竞争规则。

再次,透明化规则,既是政务的公开及其管理层内部文件和法规文件的公开化、也包括所有经营单位、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化。

2、产权规则的重建

产权规则的重建包括:

产权自由、产权界定、产权交易和保护等规则,其中最重要的是产权自由和产权保护规则。

产权规则重建的基石是一套完善的个人财产规则,由于存在个人产权包括信用产权的社会确认和界定(没有个人信用证明)以及保护上的缺陷,我国的私人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有缺陷或不透明的,民营资本在香港的打折上市或被低估就是明证。

因此,完善个人产权规则非常重要。

3、法治规则的重建

法治规则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及其规则的法律体现。

其核心是法律至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依法行事,有法必依,违法必纠,执法必严,令行禁止。

它包括立法、司法、执法规则的透明性、公平性和正义性。

法治规则的重建涉及到宪政改革和司法独立,必须有一个长远的总体目标。

从中短期来说,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维护个人产权的法律规则(集体和国家产权可视为个人产权的集合)以及与此相关的部份经济领域的规则,如独立审判等规则。

这是市场规则重建的基础中的基础,核心中的核心,灵魂中的灵魂。

(二)市场主体的重构

企业转型的实质是重构市场主体,主要体现在创业方式、治理结构和赢利模式等三个方面。

30年改革最大的成就之一是从零状态的市场意义上的企业发展为如此众多的具有市场特征的企业。

企业是国民经济成长和GDP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但是,我国企业的成长与GDP的高速增长并不相称,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由知识产权、管理和销售技术等构成的核心竞争力,缺乏世界级大企业(如果不计垄断资源型大企业)。

这是为什么?

这与我国企业的创业方式、治理结构与赢利模式有关。

从创业方式看,许多企业靠的是吃政策饭,搞“倒卖”方式起家的。

通过国有企业改制政策,将国有企业转变为私营企业。

从治理结构看,我国大多数企业不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存在问题。

从左看是“信托责任”问题,代理人没有很好地履行应负的信托责任;从右看是产权所有者责任即委托人的问题,委托人或缺位或责任不明权力不清,这是国有资产和民有资产流失以及企业长不大做不强的主要原因。

一些上市(包括海外上市)的国企和民企肆意圈钱,玩弄转移资产和利润的把戏,欺占和损害广大小股东(小投资者)利益就是明证。

上市公司尚且如此,非上市企业可想而知。

从赢利模式看,我国大多数企业主要靠廉价资源、政府保护、资源垄断、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而赢利,有的甚至热衷和擅长于资本投机、寻租、转移资产和利润等方式“赢利”。

这是我国企业缺乏长久的竞争优势的原因所在。

值得高兴的是,改革30年来涌现出来的许多优秀民营企业家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和反省,他们正在着手企业的转型或市场主体的重构,以进行“第二次创业”。

我们应寄希望于我国企业尤其是民企在创业方式、治理结构和赢利模式等三个方面的转型,因为民企肩负着祖国的重托和民族复兴的希望,代表着中国市场的未来方向。

我国企业重构或转型成功之日,也就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完成转型之日。

(三)政府行为的重塑

从理论上讲,政府行为的转变是对经济从“控制→主导→协调→服务”依次转变的过程,它涉及到政府权力的行使、权力的结构(横为部门,纵为地方)、权力配置等层次的问题,是对中央和地方之间、部门之间,各级官员之间的权力和利益的重新整合。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关节点是加快财政体制的改革,包括旨在转变政府财政职能、促进收支规范化、法制化和公开化的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旨在缩减层次的五级财政改变为三级财政的财政分级管理体制的改革;旨在建立现代的以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平等的纳税规则、合理的税收形式(如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等方面的税制改革,以此突破政府转型的僵局。

政府权力及行为的转变可分为两类:

一是经济的自发过程倒逼政府行为的转变;二是中央政府首脑以自己的权威主动推进政府行为转变。

前一类方式是一个慢过程,后一类方式则是快过程,需要重构中央的权威,加强中央政府推进转型的力度。

如果从理论逻辑出发,市场规则的重建应优先于政府行为的转变,这是因为,规则的确立是一个反复认同的过程,一旦规则真正确立(不仅仅是“立规则”,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认同),政府行为也就随之改变,这是非常灵验的;如果从实践的逻辑看,大多数规则又是政府制订的(至少现在大多数规则是如此),这就成了循环论证。

解决的办法,一是改变规则制定的程序,将规则的制订交由非政府的第三者制定;二是通过中央首脑的权威重建规则。

如果就企业和政府比较,从理论逻辑看,规则的重建和政府行为的重塑都应优先于企业重构,这样才能给企业的再造提供一个不可或缺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勇军。

全球化浪潮———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抉择[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吴易风.外国经济学的新进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

[4]郭宝宏.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M].中国管理出版社,2003年。

[5]李琮.世界经济学新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6](美)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中国大战略[M].新华出版社,200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