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5169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网络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网络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网络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网络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网络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网络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网络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毕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网络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毕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毕业论文.docx

《网络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毕业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网络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毕业论文.docx

网络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

10年前,网络用户还是凤毛鳞角,10年后,中国网民达到了5.64亿人。

在用户与技术双轮驱动下,网络金融逐渐成型。

最近,网络金融正风生水起,继支付宝之后,余额宝、易付宝、活期宝、现金宝、收益宝等网上各种网络理财纷纷出笼,范围已涵盖银行业、保险业、基金业、信托业等绝大部分金融行业及其主要业务,交易量上也大幅上升。

网络金融的崛起为传统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对传统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本文主要从网络金融的概念出发,结合网络金融发展的现状,从挑战和机遇两方面重点分析了网络金融给传统银行带来的冲击,最后提出传统银行应对网络金融冲击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

网络金融;传统银行;冲击

 

 

1引言

最近,网络金融的发展态势可谓“如火如茶”。

其范围已涵盖银行业、保险业、基金业、信托业等绝大部分金融行业及其主要业务,交易量上也大幅上升,如B2C的网购交易金额,从2008年的1245亿元到2012年的12600亿元,5年时间增长了10倍;2012年全国4.89亿网银注册用户数,实现上网交易金额830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7倍;阿里金融通过“小贷+平台”的融资模式,截止2012年末已向13万家小微企业发放了300多亿的小额贷款;2012年保险业实现电销收入近800亿元,较2011年增加100%。

网络金融的崛起为传统银行业敲响了警钟。

以阿里巴巴为例,依附于电商平台的支付宝实现了支付和转账功能;最新推出的“余额宝”有碎片化理财和支付两大功能;此外,如果说阿里小贷对淘宝商户的信用贷款具有“对公贷款”性质的话,不久将要推出的支付宝透支消费则使得支付宝成为具有消费贷款发放功能的“准信用卡”。

传统银行的业务主要是存款、贷款、汇款、支付结算,而网络公司阿里巴巴推出的金融服务则囊括了儿乎所有的银行业务,使得阿里巴巴成为一家“准银行”。

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曾说过的“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正在从一句口号变为实际行动。

由此可见,网络金融既是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也对传统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2网络金融的发展概况

2.1网络金融的定义

网络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从银行传统业务角度看主要有三大部分:

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网络理财。

第三方支付形式多样,有虚拟账户模式、网关模式、快捷支付模式等等。

网络信贷主要有基于电商平台的小额贷款,如定单贷、信用贷等,还有电商与仓储、物流企业联合开展的供应链性质的融资业务。

阿里金融是目前网络金融领域的代表。

2.2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通过互联网完成商品交易及支付、缴费、贷款、理财等金融行为出现了井喷式的爆发增长。

2006-2011年间,网购交易额以年均97%的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五年时间增长28倍。

2012年前11个月仅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和淘宝交易额就已突破万亿元大关,2012年11月11日光棍节一天的交易额更高达191亿元。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上交易对网络支付以及衍生出来的融资、理财等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催生了网络金融新业态。

2.2.1网络支付现状

网络支付是指依托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在收付款人之间转移货币资金的行为,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目前已经形成规模的是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

2011年我国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

模达到2.2万亿元,自2006年以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18%;预计2012年底交易规模将达到3.68万亿元,远景预期2015年底交易规模将超过9万亿元(见图2)。

2011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481.4亿元,用户数1.9亿户,同比增幅为149%和88%;预计2012年底交易规模和用户数将达到1209.6亿元和3.1亿户,同比增幅为151%和61%;远景预期在2015年底交易规模和用户数将超过590亿元和6.6亿户。

2.2.2网络理财现状

近年来,随着一批机构获得独立基金销售牌照和基金销售支付牌照,银行作为理财类产品销售主渠道的局面正在被打破。

例如,好买财富、诺亚正行、众禄投顾和东方财富等4家公司获得证监会新批的独立基金销售牌照,投资人通过第三方销售渠道购买基金时,可选择通过银行支付,也可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支付。

第三方支付公司随着客户群体的不断扩大和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也不满足于只做基金销售的支付渠道。

支付宝、财付通、汇付天下等公司都已把网上理财业务作为其发展重点。

从广义来说,第三方支付已涉及到的理财业务包括基金、保险、信用卡还款、房贷还款等,网上代理销售银行理财产品也已经在规划上线。

财付通的数据显示,其“理财汇”的使用人数已经超过150万,“保险超市”的使用人数也超过2.3万。

在国内基金销售渠道中,目前银行渠道的份额虽占到60%,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销渠道的份额不断增加,已经达到30%以上。

2.2.3网络信贷现状

目前网络信贷业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类是电商平台或支付公司依据自身客户资源和历史交易数据,发展起来的结算性垫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典型代有阿里巴巴等;另一类是以网络为信息和中介平台开展的人人贷业务,典型代表有宜信。

阿里巴巴继2004年推出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发展至数亿注册用户后,于2010年和2011年先后成立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属阿里金融板块),创造了“小贷+平台”的融资模式。

阿里金融为淘宝和天猫上的用户提供“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等业务。

目前为止,阿里金融放贷资金累计已经超过300亿元,为13万家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

3网络金融对传统银行带来的冲击

事物的发展总是具有两面性的,网络与金融融合而形成的网络金融业态既是当今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又将给传统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

3.1网络金融给传统银行带来的挑战

3.1.1对传统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挑战

在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共同孕育下,第三方支付公司应需求而生,并迅速在支付领域发展壮大。

目前已有197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2006年以来第三方交易的规模呈爆发式的增长,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10%,2012年通过第三方支付的网上交易金额更是达到了3.8万亿,虽然支付规模与当年全国支付系统2508.29万亿元和互联网830万亿元的交易金额相比还很小,但已占到了互联网支付业务6.89万亿元的55%。

中国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由2010年的10858亿元升至2012年的38412亿元,其中,第三方支付所占据的份额达到近八成。

2012年支付宝日交易金额超过45亿元,周沉淀资金高达300亿,媲美中等规模城市银行的沉淀资金量。

由此可见,目前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经逐渐涉足传统银行核心的支付业务,并在互联网支付领略奠定了优势地位。

业内人士预测,未来几年第三方支付业务将迎来爆炸式增长,业务占比还将不断提高。

3.1.2对传统银行理财业务的挑战

传统银行是传统金融产品的主要销售平台,非银行类的金融产品大部分都需要通过传统银行渠道进行销售。

但是近些年来,由于网络金融的迅速崛起,传统银行金融产品销售主渠道的地位正在受到威胁:

随着一批机构获得独立基金牌照和基金销售支付牌照,越来越多的的互联网公司和第三方支付公司正在进入基金销售领域,2003年6月由支付宝和天弘基金合作推出并上线销售了具有货币基金属性的“余额宝”,到9月5日不满一百天时间已实现了近500亿的基金规模,而其他基金公司也正在打破传统渠道约束,纷纷推出官网直销和开设淘宝店进行销售;保险业也正在不断试水网络直销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如平安车险网上2012年销售额超过了40亿元,而由三马(阿里巴巴、中国平安、腾讯三家公司掌门人马云、马明哲、马化腾)合创的安众财险公司已于2013年2月17日获得保监会的正式批文,可以预见将对传统保险销售渠道带来更大的冲击。

3.1.3对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挑战

长期以来传统银行业务模式传统而保守,通过存贷差盈利,靠大型企业、集团客户支撑起将近一半的业务量。

对于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由于业务成本高、风险高、收益绝对值低,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入,这些企业只有12%能够获得银行贷款。

但是相对传统银行间激烈的大客户竞争,小微贷其实是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需求大,收益率高(贷款年利率20%左右)。

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网络金融公司抓住了这一契机,适时切入了小微贷领域。

阿里金融提出了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数据贷款”概念,通过小微企业在阿里各个平台阿里巴巴、支付宝、淘宝、天猫的活动,主要是交易记录、诚信记录等为其发放贷款,解决了征信难题,大大降低了金融风险和放贷成本。

而其他网络公司如京东和亚马逊资本也利用平台优势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向小商户提供贷款,帮助他们扩大规模。

显然阿里金融们在目前的小微贷领域已领先于传统银行。

3.3.4对传统银行经营服务模式的挑战

网络金融的出现给传统银行的经营服务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函待完善。

网络金融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主张平台开放,运作模式上更注重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技术的深度整合,为客户提供灵活性产品。

支付阵地的旁落在于第三方支付的所有创新无一不是为更加方便地为客户而服务,银行恰恰欠缺这种接地气的姿态。

二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有待创新。

通过淘宝、天猫、支付宝等平台,阿里金融拥有了堪比央行征信系统的数据库,将网络行为、网络信用应用到小贷中,降低甄选客户的成本和风险。

阿里金融还专门成立担保公司,先行垫付。

三是传统银行互联网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

目前,建行完成“善融商务”上线;交行与阿里巴巴推出“交通银行淘宝旗舰店”;建行与银联推出的银联手机支付;农业银行与银联、中国电信合作“掌尚钱包”,并于2013年6月成立了“网络金融技术创新实验室”等。

3.2网络金融对传统银行带来的机遇

3.2.1基于运营优势的银行业机遇

网络金融浪潮下银行业的营销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传统银行与掌握着大量优质金融客户资源,此类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特点主要是资产安全与稳健收益,能够为其提供丰厚的收益。

其二,传统银行业拥有统一的、良好的品牌形象,其庞大的品牌无形资产可为进军网络金融业的传统银行提供较高信用值的背书。

其三,传统银行业可以利用其庞大营业网点优势,积极开拓新的业务运营模式,从而推动传统银行业的客户资源向网络金融客户群体的转化。

3.2.2基于制度优势的银行业机遇

与阿里金融为代表的网络金融相比,传统银行业拥有更为健全的业务管理和风险监控管理制度。

其一,从金融监管制度层面分析,我国日臻完善的金融法制环境为传统银行业开展网络金融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网络金融冲击下,金融监管当局迅速从完善制度层面采取措施,通过强化行政许可和资格认证的方式来为网络金融从业机构资质和从业者索质提供保障。

其二,从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层面分析,央行所力推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业已加速,这使得传统银行业可以获取较为宽松的利率制定策略来让利于顾客,与阿里金融展开充分的市场竞争,以良性竞争促进网络金融业的整体规模扩张和服务水平提升。

3.2.3基于技术优势的银行业机遇

网络金融的成功关键在于其拥有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优势。

传统银行业可以通过加大在网络金融领域的投资来获得后发竞争优势地位。

具体而言,传统银行业可以从如下角度来开拓自身的技术优势:

其一,传统银行可以强化网络虚拟技术与其庞大的实体营业网点之间的结合力度,利用网络技术来开拓营业网点触角难以企及的偏远地带的业务。

其二,传统银行业在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具有领先优势。

当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金融继承了网络开放性所带来的便捷性,同时也继承了网络安全隐患。

与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网络金融相比,传统金融业拥有庞大的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以及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具备快捷、有效地解决网络金融业务,信息安全的技术能力。

4.传统银行应对网络金融冲击的对策建议

目前网络金融的业态,超越了以往“将现有业务电脑化”的初浅阶段,已逐

步深人银行核心业务。

而对于银行来说,网络、信息化等并不可怕,银行业本身已具有稳定属性,信息技术之于银行业如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特别是在金融信息化方面,应该是银行优势所在,只要银行善于抓住网络技术与银行业务融合的契机,将促使银行转变传统经营方式,进一步提高核心竟争力。

4.1从战略高度认识网络金融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银行应从战略的高度对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网络贷款等的快速发展加以全面认识,加强战略研究,明确总体应对策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竟争对手和外部环境,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的高管团队定期会和国内最重要的互联网企业合作伙伴进行会晤和业务沟通;建设银行今年筹建了国内银行业首家电商平台“善融商务”,目的之一也是要充分研究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

但战略的核心是必须提升对电子银行业务的认识,要从单一的渠道建设向银行全业务领域拓展,要从单一的渠道建设向符合网络特性的产品、流程融合转变,要从自身的网络建设向融人全社会网络生态圈转变。

同时,围绕网络与金融融合的核心,立体整合传统银行的网络、产品、营销体系,充分发挥传统银行网点网络优势,从而在网络“人口为王”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4.2以客户为中心,变革创新产品设计

面对网络金融的冲击,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创新,设计新产品。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首先,紧贴生活变化,洞察引领客户需求,依托数据挖掘和信息平台,借助银行自身优势,突破传统经营模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专业化需求;其次,重塑业务流程,高效配置资源,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灵活多样的产品和便利快捷的服务,摆脱单纯的支付、资金中介工具的角色;最后,充分运用各类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实现与客户之间的开放交互式接触,及时高效地满足客户需求。

而事实上,正面回击网络金融的冲击也正成为传统银行的一致选择,2012年6月,建行就建立了一个电商平台一一善融商务。

截至今年6月末,注册会员数突破150万,交易额近百亿元。

另外,中行注册了“中银易商”品牌,推出网络银行方面的创新产品;工商银行也于2013年8月30日推出了一款“逸贷”产品一一只要是18至70周岁资信良好的工行代发工资客户持工行借记卡、存折或者是信用卡,在数十万家工行特约商户和合作网上商城进行网上购物或刷卡消费时,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POS等快捷渠道实时贷款。

业界普通认为,工行这款产品算是对网络金融的一次反击。

阿里金融重视小额贷款,工行也要“拾芝麻凑斗”。

4.3竞争中求合作,达成双赢

电子商务发展势不可挡,银行业将会采取更多的举措在电子商务领域探索发展下去。

第三方支付的崛起,打破了银行垄断全社会支付市场的格局。

面对第三方支付公司拥有的庞大客户群,银行只有通过有效的合作,才能在保证现有客户不流失的前提下,进而研究如何拓展潜在客户。

对此,传统银行必须理性地面对,在竞争中把握先机。

第三方支付公司与银行在支付领域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它蚕食的是支付清算市场的前端,而所有账户和清算仍然在银行。

银行任何消极对待甚至抵制都无法改变被蚕食的格局。

因此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竞争合作中,一方面要维持与第三方支付良好的合作关系,巩固现有客户确保不流失,另一方面要把第三方支付作为银行渠道的延伸,通过双方共同创新产品或业务模式、联合开展营销活动等多种手段,发挥第三方对客户的导向性来拓展潜在客户,不断壮大传统银行的客户群体。

以2013年“双11节日”为例,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以及北京农商银行四大银行,联手国内最大的奢侈品专业网站第五大道奢侈品网针对银行中高端用户推出“双十一奢侈品网购优惠周”活动,由此足见各大银行持续进军电子商务以期发展的决心。

又如,2013年9月16日,民生银行向阿里巴巴伸出橄榄枝,双方在杭州启动战略合作,民生银行将在淘宝开立直销银行店铺,直销银行电子账户系统与支付宝账户系统将互通。

5结论

网络金融已悄无声息“潜入”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渐渐涉足以前由银行主导的金融服务。

我们也看到,微信银行、手机银行、网络银行业务被传统银行全力推广。

网络金融“来势汹汹”,网络金融与传统银行贴身肉搏。

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传统银行的中介服务功能已被大幅削弱。

与此同时,和各种新型电子终端日新月异,功能日益强大,电子货币、电子支付、手机银行等新型金融业务正在快速蚕食传统银行业务。

因此,传统银行业的创新改造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郑申.竟逐互联网金融正当时[N].金融时报,2012.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田.金融研究,2012(12):

11-22.

[3]曾刚.积极关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发展—基于货币金融理论视角田.银行家,2012(11):

11-13.

[4]卓尚进.互联网金融:

在创新中蓬勃发展[N].金融时报.2013.

[5]侯婷艳,刘珊珊,陈华.网络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J].金融会计,2013(7):

66-70.

[6]吴晓光,陆杨,王振.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传统银行竞争力探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0(10):

64-67.

[7]许瑞.网络金融安全与风险控制研究[J].商业时代,2012(6):

78-79.

[8]曾硕.银行电商之痛[J].新财经.2013(7)

[9]金名.电商马云“搅局”金融[J].上海经济.2013(7).

[10]郑申,竞逐互联网金融正当时[N],金融时报,2012(10).

[1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11-22.

[12]曾刚,积极关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发展——基于货币金融理论视角[J],银行家,2012(11):

11-13.

[13]卓尚进,互联网金融:

在创新中蓬勃发展[N],金融时报,2013(6).

[14]ConnelFullenkampandSalehM.Nsouli,"SixPuzzlesinElectronicMoneyandBanking","IMFWorkingPaper",WP/04/19

[15]JohnD.Wright,AssistantGeneralCounsel,RegulationandTechnology,WellsFargo&Company,"ElectronicBanking:

NewDevelopmentsandRegulatoryRisks",May2002

[16]Basle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RiskManagementforElectronicBankingandElectronicMoneyActivities",BS/97/1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