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553412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床医学概要24---外科常见病.ppt

,外科常见病,外科疾病概述:

外科疾病很多,形成独立的外科学。

并派生出许多支学科(普外、胸外、神经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脏器移植外科等);开设外科课程的目的:

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同学们对外科疾病特别是外科常见病有个大体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以实现自我保健、为防病治病提供有益的帮助。

第一节:

外科疾病的概述一、什么是外科疾病凡是需要以手术或手法为主要治疗方法的疾病属于外科性疾病;而以药物或调节饮食、生活为主要治疗方法的疾病属于内科性疾病。

也就是说:

外科医师与内科医师的从业区别,在于他们多掌握了一门运用手术、手法治疗疾病的技术。

即外科医师内科医师1把刀,二、外科疾病的范畴在弄清什么是外科疾病之后,就不难理解外科疾病所涵盖的范畴。

简单的说,外科疾病大致可分为五大类:

1、先天性畸形;2、损伤;3、感染;4、肿瘤;5、功能障碍。

第二节外科常见病主要介绍大学生中最常见、发生关系密切的一些疾病。

1、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2、急性阑尾炎;3、包茎与包皮过长;4、痔与肛裂;5、前列腺炎;6、乳房包块。

一、外科感染一)含义:

外科感染包罗的范围很广,但实际包含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外伤所引起的感染;2、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局限性感染;3、并发于手术或系手术所引起的感染又需要外科治疗者。

二)常见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疖、皮下脓肿、甲沟炎】共性:

(局部)红血管扩张、充血。

肿组织细胞肿胀,组织液渗出。

热充血、致热性代谢。

痛炎症、肿胀,刺激、压迫神经。

(全身)发热及其他不适。

疖:

可以发生在任何有毛囊的皮肤区,多见于头面、颈、背、臀部,好发于炎热季节。

开始为红肿的小结节,35天后结节变软,中央部突出,形成单头的黄白色脓栓,数日后破溃脓栓脱落炎症消失而愈。

一般可自行或互助处理。

但面部“三角区”的疖应特别注意。

皮下脓肿:

表现为隆起的包快,局部红肿热痛,病灶呈完全局限化,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

压痛剧烈,有波动。

波动程度与脓肿大小、位置深浅和腔壁厚薄有关。

治疗:

彻底切开引流,配合全身抗炎。

甲沟炎:

多有外伤引起的。

处理不当,可引起甲周围炎甚至甲下脓肿。

除初起的甲沟炎热水(P.P粉)、局部用药可能消散外,多需外科手术治疗。

三)预防:

1、注意维护全身健康(抵抗力感染力)2、注意个人卫生,常洗澡、勤换内衣;3、避免皮肤外伤,给脚创造宽松的环境,特别是要养成正确的甲周皮肤倒翘的处理方法;4、发生皮肤、皮下组织感染,除一般部位的疖以外,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二、急性阑尾炎,

(一)概述:

*在需要做手术的急性腹部疾病中,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约占一般医院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

*85年龄在1040岁,40在2030岁。

*大学生是高发年龄段,了解相关常识,对急性阑尾炎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重要和必要的。

(二)发病机制,1、神经反射学说:

胃肠机能活动发生障碍,常伴有阑尾肌肉和血管的反射性痉挛。

肌痉挛阑尾腔部分梗阻完全梗阻血管痉挛血运障碍或血栓,粘膜损伤细菌感染2、阑尾腔梗阻学说:

阑尾腔机械梗阻是诱发急性阑尾炎的主要原因,细菌感染是继发因素。

阑尾扭曲、粪石或结石、寄生虫、淋巴增生、盲肠病变3、感染学说:

阑尾腔内有细菌存在,当阑尾粘膜受损,细菌侵入炎症,甚至整个阑尾化脓性感染。

(三)临床表现,主要症状:

1、转移性右下腹痛(7080);另有变异。

2、伴有消化道症状。

3、发热。

体征:

1、右下腹固定压痛(麦氏点McBurneys、兰氏点Lanzs)。

2、肌卫:

约70单纯性阑尾炎有肌紧张。

化脓、坏死、穿孔的阑尾炎更显,甚至反跳痛或包快。

3、出现皮肤敏感区;直肠指检。

McBurneys,Lanzs,化验检查,1、血化验:

白细胞总数尤其是嗜中性粒细胞不同程度WBC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月-2岁11-12109/LN0.5-0.72、尿化验:

对鉴别肾与输尿管疾病有帮助。

治疗:

急性阑尾炎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效果很好,健康可在短期内得到恢复。

反之,延误诊断、治疗,可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

1、非手术治疗:

抗感染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2、手术治疗:

阑尾切除术。

四、痔与肛裂,一)痔*痔系直肠下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痔静脉扩大、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

*痔是最常见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真正发病率不详,过去有所谓“十人九痔”,就是指痔的发病率高。

痔根据解剖关系一般分为3类:

内痔:

由痔内静脉丛形成,发生在齿线上方,覆以粘膜。

初期突入直肠,时间久后可脱出到肛门外,常发生便血;外痔:

由痔外静脉壁形成,发生于齿线下方,覆盖以皮肤,不常发生出血,发生较多的有血栓外痔、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及炎性外痔;混合痔:

特点为痔内和痔外静脉丛形成,在齿线附近,有内痔和外痔两者特性。

2009年全国155个单位普查了57927人,患肛肠疾病共有33837人,总发病率为58.4。

其中痔的发病率占87.25,以内痔为最多,占59.86,外痔占16.01,混合痔占24.13。

大学生中主要见于内痔,混合痔仅占10左右。

临床症状,1.大便带血:

2.肛门部疼痛:

3.区别其他肛肠疾病。

治疗:

1、药物保守治疗;P.P坐裕;直肠内用药;外用药;内服药。

2、手术治疗注射枯痔疗法;套入结扎法;痔核切除术。

二)肛裂肛裂是肛管处深及全层的皮肤溃疡,大多发生在后正中部位,少数发生在前正中部位。

大便出血、疼痛明显,特别是便后2小时疼痛加剧为其特征。

*大多数可以通过良好的大便习惯和肛门部卫生而自愈;*长期感染、慢性溃疡需要手术。

预防,*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和排便时间过长。

*注意饮食卫生,多吃蔬菜,少吃辣椒等刺激性大的食物,避免大量饮酒。

*经常锻炼身体,坚持体育活动,对久站久坐或年老体弱的人要坚持工间操。

*保持肛门部清洁,及时治疗肛管直肠炎性疾患。

五、前列腺疾病,前列腺是一个由腺体和肌纤维组成的器官,具有四种生理功能:

一是外分泌,二是内分泌,三是解剖学功能,四是运输功能。

前列腺疾病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分为急、慢性前列腺炎症,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前列腺结石。

大学生中发生的主要是前列腺炎。

在我国20岁以上的青壮年男性中,有25%-40%患有慢性前列腺炎;医治方法不当疗效不好,甚至出现各种并发症,将直接影响青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必须积极预防,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前列腺炎发生的可能性原因,长时间久坐不动或处在情感环境,直接压迫或刺激前列腺,引起充血淤血;有尿意时不及时排尿,使膀胱过度充盈,超过膀胱收缩能力时,导致排尿无力;这就为细菌、病毒或其它微生物的侵入和繁殖创造了环境,从而诱发了前列腺疾病的发生。

前列腺炎症多发于20-45岁的成年男子。

慢性前列腺炎至今病因、发病机理不明。

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

病原体感染、前列腺内尿液返流、自身免疫、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等方面,临床症状:

(1)全身表现:

出现发热、寒战、乏力、肌肉关节疼痛等;

(2)排尿异常:

如尿频、尿急、尿不尽、尿道灼热、尿痛;有时出现血尿,偶在晨起时发现尿道外口为分泌物所粘合;(3)疼痛:

常发生在腰骶部、下腹部、会阴部、耻骨上、腹股沟等处,有时会向腹部放射,一般为间歇性的轻微疼痛,可以忍受;(4)神经衰弱症状:

如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精神抑郁等。

预防1.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平时多饮水,多排尿。

3.避免对前列腺的压迫。

4.少食刺激性食物。

5.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个人卫生。

治疗,1.药物治疗原则:

既要选择对细菌敏感的药物,又要能透过血前列腺屏障;疗程36个月。

(1)抗菌素;

(2)中成药;2.热裕3.注射疗法4.离子导入治疗,肿瘤,、,概念,各种致瘤因素引起的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

通常以形成肿块为主要临床特征。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身体任何部位。

良性肿瘤:

对人体影响不严重、较易治愈的各种肿瘤。

病理上良性肿瘤的细胞近似正常细胞。

恶性肿瘤:

对人体危害大,且治疗效果较差的各种肿瘤,统称为恶性肿瘤,其细胞有程度不等的变异,具有与正常细胞不同的生物学行为。

流行病学,全世界54亿人口,死于恶性肿瘤者约430万余人。

我国每年约85-9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存在地区、人群、性别及种族的差别,从1988-1991年世界范围看,男性第一位为匈牙利(246.5/10万)女性为丹麦(139.8/10万)。

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

男性有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大肠癌;女性有胃癌、宫颈癌、乳腺癌。

地区分布:

华南地区-鼻咽癌、华东-肝癌(启东)、华北-食道癌(扬中、河南林县),命名,良性肿瘤一般称为“瘤”,恶性肿瘤来自上皮组织者称为“癌”,来自间叶组织者称为“肉瘤”。

某此些恶性肿瘤也可称“瘤”或“病”,如恶性淋巴瘤、精原细胞瘤、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等。

一般命名:

部位+组织+瘤或癌,如:

乳腺纤维瘤、甲状腺腺瘤、子宫鳞状细胞癌;器官+肿瘤:

食道癌、肺癌、膀胱癌、结肠癌。

其他命名:

来自胚胎细胞或未成熟组织的肿瘤:

部位或组织来源+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用人名命名的肿瘤:

威尔姆斯瘤(wilms瘤、肾母细胞瘤),病因,外界因素:

75%以上人类肿瘤的病因与环境有关,化学因素占环境因素的80%,其次是病毒和辐射。

体内因素,外界因素,化学物质:

致癌性化学物质1000余种。

直接致癌物:

直接诱发肿瘤的化学物质;间接致癌物:

化学物质经过体内代谢,形成活性产物可引起细胞癌变者;终致癌物:

在众多的化学物质中,凡能作用与关键细胞成分而直接诱发肿瘤的活性物质。

物理因素:

放射线、紫外线;石棉、玻璃丝肺癌;慢性刺激;创伤。

生物因素:

病毒EB病毒、乙肝病毒,霉菌毒素-黄曲霉素,寄生虫-中华支睾吸虫病,体内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

乳腺癌与雌激素,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也与雌激素有关。

免疫因素胚胎残存组织营养、微量元素、精神因素,病理,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病理区别恶性肿瘤的转移方式,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区别,恶性肿瘤的转移方式,1直接蔓延:

即肿瘤从原发部位直接侵入周围组织器官,如胃癌侵犯横结肠;直肠癌侵犯膀胱等。

2淋巴转移:

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循淋巴道累及区域淋巴结,形成转移癌,然后再转移到另一淋巴结,最后经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静脉内。

如胃窦部癌先转移至幽门上、下淋巴结,最后到左锁骨上淋巴结入锁骨下静脉。

3血行转移:

癌细胞直接侵入静脉或间接经淋巴道,再进入血循环。

常见转移部位为肺、肝、骨、脑等。

4种植转移:

胸、腹腔内器官原发部位肿瘤侵犯浆膜面,当癌细胞脱落后,再粘附于其他处浆膜面上继续生长,形成种植性癌结节,并可产生癌性胸、腹水(多为血性)。

如胃癌侵犯浆膜后,癌细胞掉入盆腔,在膀胱(或子宫)直肠窝形成种植性转移癌。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

(一),1、肿块:

为瘤细胞不断增殖所形成。

常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诊断肿瘤的重要依据。

一般而论,良性肿瘤增长较慢,境界清楚,表面光滑,与基底组织无愈着(可活动)。

恶性肿瘤增长较快,表面凸凹不平,与基底组织愈着而不易推移,有些境界不清楚。

发生于体腔内深部器官的肿瘤,一般较难发现。

无论良性或恶性肿瘤,使用一般抗感染治疗,外敷药物或理疗,均不能控制肿块生长。

2、淋巴结肿大,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

(二),3、疼痛为恶性肿瘤发展后的常见症状之一,也是促使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

由于肿瘤生长,引起所在器官的包膜或骨膜膨胀紧张;或肿瘤造成空腔器官(如胃肠道,泌尿道)梗阻;或肿瘤晚期浸润胸膜、腹膜后内脏神经丛等,均可发生疼痛,开始时多为隐痛、钝痛,常以夜间明显,逐渐加重,变为疼痛难忍,昼夜不休。

阵发性疼痛为肿瘤引起空腔器官梗阻所致;灼痛常为肿瘤并发感染的表现;放射痛可能为神经干受累的缘故,但疼痛部位常无明显触痛。

良性肿瘤无疼痛或较少疼痛症状,但肿瘤增大压迫邻近器官组织时也可出现压迫性疼痛症状,需与恶性肿瘤的疼痛加以区别。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三),4、溃疡:

为恶性肿瘤表面组织坏死所形成。

在体表或内窥镜观察下,恶性溃疡呈火山口状或菜花状,边缘可隆起外翻,基底凹凸不平,有较多坏死组织,质韧,易出血,血性分泌物有恶臭。

5、出血:

来自溃疡或肿瘤破裂。

体表肿瘤出血可直接发现,体内肿瘤少量出血表现为血痰、粘液血便或血性白带;大量出血表现为呕血、咯血或便血等。

肿瘤一旦发生出血常反复不止。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四),6、梗阻:

良性和恶性肿瘤都可能影响呼吸道、胃肠道、胆道或泌尿道的通畅性,引起呼吸困难、腹胀、呕吐、黄疸或尿潴留等。

由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症状加重较快。

7、其他:

如肺癌可引起胸水,胃癌和肝癌可引起腹水,骨肿瘤可引起病理性骨折等。

病理性分泌物:

发生于口、鼻、鼻咽腔、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器官的肿瘤,一旦肿瘤向腔内溃破或并发感染时,可有血性,粘液血性或腐臭的分泌物由腔道排出。

此症状应引起高度重视,收集这些分泌物行细胞学检查可助诊断,并可借与常见的急、慢性炎症相鉴别。

临床表现:

全身表现,1乏力或和消瘦原因可能是肿瘤生长较快而消耗较多能量,饮食减少,消化吸收不良,疼痛或精神因素妨碍休息。

2发热一般认为与肿瘤组织坏死后的分解产物被吸收,或并发感染有并。

或因肿瘤代谢率增高所致。

有些肿瘤发热原因不明。

3贫血可能与肿瘤出血或造血功能障碍有关。

4恶病质为晚期肿瘤全身衰竭表现。

癌前病,可能癌变的良性疾病,需及时处理,癌前变与癌无必然关系。

诊断

(一),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诊断

(二),肿瘤的诊断步骤和方法,与其他疾病基本相似。

病史和查体为最基本、最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病史询问,详尽细致的查体,必要的体验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在不影响肿瘤的发展和对病人不引起危害的情况下,应尽量获得病理的诊断。

诊断(三),病史对某些进行性的症状,如肿块、疼痛、病理性分泌物、出血、消瘦、黄疸等应深入询问,尤其中年以上患者更应警惕。

同一器官发生的不同肿瘤,其好发年龄也不同,如乳癌多好发于经绝期前后妇女,而乳腺纤维瘤则常见于2030岁。

病程长短常可提示肿瘤的性质。

所以,对病人所述症状,应逐一询问发生的时间、性质和变化程度。

了解患者职业、生活环境、有无吸烟等嗜好,有无化学致癌物接触史及癌症家族史等。

对曾在其他医疗单位进行过治疗的病人,应询问其治疗经过(包括手术情况和病理报告)。

既往史中应详细询问与癌可能有一定关系的疾病,如胃溃疡、结肠息肉、肝硬变、乳头渗血、便血等。

女性患者的妊娠、生产、哺乳等也应详细询问。

诊断(四),查体:

是肿瘤诊断的重要部分,应在全面、系统检查基础上,再结合病史进行重点器官的局部检查。

检查时必须注意鉴别是真正的肿瘤,或是其他非肿瘤病变(如炎症、寄生虫、器官肥大等)引起的肿块;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

局部检查应注意:

肿瘤的部位、形态、硬度、活动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同时进行区域淋巴结检查。

诊断(五):

实验室检查,酶学检查:

肿瘤组织中某些酶活性增高,可能与生长旺盛有关;有些酶活性降低,可能与分化不良有关。

实验室酶学检查对肿瘤有重要辅助诊断作用。

例如肝癌病人在血中GT、AKP、LDH和AKP的同功异构酶均可升高;骨肉瘤的硷性磷酸酶活性增强而酸性磷酸酶活性弱;前列腺癌时酸性磷酸酶可升高;肺鳞状细胞癌的脂酶活性随分化程度降低而减弱。

免疫学检查:

由于癌细胞的新陈代谢与化学组成都和正常细胞不同,可以出现新的抗原物质。

如原发性肝癌病人AFP的特异性免疫检查测定方法是肝癌最有诊断价值的指标;结肠癌的血清癌胚抗原(CEA);胃癌的胃液硫糖蛋白(FSA)、胃癌相关抗原(GCAA)。

2糖蛋白(2GP)也可作为诊断参考。

用放射免疫或荧光免疫技术检测激素,如绒毛膜上皮癌和恶性葡萄胎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诊断(六):

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可确定肿瘤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并有助于判断肿瘤性质。

使用范围广泛,但在肿瘤体积很小时,其准确率可能降低。

检查方法有三种:

普通X线透视和摄片:

常用于肺肿瘤、骨肿瘤,邻近肺部和侵及骨组织的其他肿瘤。

造影检查:

适用于肿瘤与正常组织的X线对比差的部位,如消化道肿瘤可用钡餐或钡灌肠,可显示肿瘤所在范围钡剂充盈缺损、粘膜破坏;管腔狭窄、管壁破坏等。

特殊造影:

断层摄影和荧光摄影(间接摄影)用于胸部肿瘤;硒静电X线和钼靶X线球管的摄影用于乳腺肿瘤。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I),对深部肿瘤特别是颅内肿瘤与腹腔内实质脏器肿瘤的早期发现及定位很有意义。

数字减影摄像(DSA)对肿瘤的定位及肿瘤的血供等有价值。

诊断(六):

影像学检查2,超声波检查:

利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或其他病变组织对声抗阻和衰减率的不同,以取得不同的超声反射波型来进行诊断。

常用于肝、肾、脑、子宫和卵巢等肿瘤的诊断和定位,对鉴别囊性或实性肿块有价值。

超声多普勒法可精确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

放射性核素扫描:

通过口服或注射某些能特定积聚于某些脏器或肿瘤的放射性核素,然后用一定的仪器(闪烁扫描机和射线照相机等)在体外追踪其分布情况的方法,已成为检查肿瘤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131碘、198金、99m锝等10余种,可根据检查的器官组织选择。

临床上甲状腺肿瘤、肝肿瘤、骨肿瘤、脑肿瘤等常用放射性核素检查。

诊断(七),内窥镜检查:

凡属空腔脏器或位于某些体腔的肿瘤,大多可相应的内窥镜检查。

内窥镜有金属制和纤维光束两类。

常用于鼻咽、喉、气管支气管、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胰、直肠结肠、膀胱、肾、阴道、宫颈等部位的检查。

还可以检查腹腔和纵隔等。

通过内窥镜可窥视肿瘤的肉眼改变、采取组织或细胞行病理形态学检查;或向输尿管、胆总管或胰管插入导管作X线造影检查。

可大大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诊断(八)病理检查,细胞学检查:

由于肿瘤细胞较正常细胞容易从原位脱落,故可用各种方法取得瘤细胞和组织颗粒,鉴定其性质。

例如,用浓集法收集痰、胸水、腹水或冲洗液等细胞;用拉网法收集食管和胃的脱落细胞;用印片法取得表浅的瘤体表面细胞。

还可用穿刺法取得比较深在的瘤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

活体组织检查:

通过各种内窥镜活检钳取肿瘤组织;或施行手术切取;或用针穿刺吸取等方法,进行活体组织检查,是决定肿瘤诊断及病理类型准确性最高的方法,适用于一切用其他方法不能确定性质的肿块;或已怀疑呈恶性变的良性肿瘤。

该检查有一定的损伤作用,可能致使恶性肿瘤扩散,因此,需要时宜在术前短期内或手术中施行。

肿瘤的分期,TNM分期法国际抗癌协会对各种常见肿瘤(乳癌、喉癌、子宫癌、胃癌等)进行统一分期,便于设计治疗方案和评价疗效,以探讨治疗规律,能客观地比较各国肿瘤治疗结果。

TNM概括表示肿瘤范围,即T(原发肿瘤),N(区域淋巴结),M(远处转移)。

根据肿瘤大小和局限范围分为T1、T2、T3、T4,原位癌为TIS,未见原发肿瘤为T0;根据临床检查所发现淋巴结播及范围为N0、N1、N2、N3,无法估计者为NX;无远处转移用M0表示,有远处转移为M1。

各种种瘤的TNM分类标准,均有各专业会议协定。

预防,一级预防:

改善生活习惯,注意环境保护,以及职业性、医源性、天然性与内源性电脑感因素。

二级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

改善生活质量,对症性治疗,治疗原则,良性肿瘤以切除为主。

恶性肿瘤按TNM分期,一期以手术治疗为主,二期以局部治疗为主,原发肿瘤切除或放疗,辅以有效的全身化疗,三期采取综合治疗,手术前、后及术中放疗或化疗,四期以全身治疗为主。

治疗

(一):

手术治疗,治疗恶性肿瘤最重要的手段,尤对早、中期恶性肿瘤应列为首选方法,某些早期肿瘤经手术切除,可完全治愈、长期存活。

1根治性手术:

适于早、中期癌肿。

手术切除范围包括癌肿所在器官大部分或全部,并连同一部分周围组织或区域淋巴结的一次性整块切除。

例如典型的乳癌根治术应切除全乳房,腋下和锁骨下淋巴结,胸大肌和胸小肌以及乳房邻近的其他软组织。

2姑息性手术:

对较晚期的癌肿,病变广泛或有远处转移而不能根治切除者,采取旷置或肿瘤部分切除的手术,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例如胃窦部癌引起幽门梗阻并有远处转移,而局部肿瘤尚游离者可行姑息性切除;若局部已不能或不宜切除者,可行胃空肠吻合以缓解胃潴留,治疗

(二):

放射治疗1,利用射线对组织细胞中DNA促使变化,染色体畸变或断裂,液体电离产生化学自由基,终于会引起细胞或其子代失去活力达到破裂或抑制肿瘤生长。

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和分裂期的细胞对电离辐射比较敏感而容易失活,因此恶性肿瘤可用放射线治疗。

常用放射原有同位素(镭、60钴、137铯)、X线治疗机和粒子加速器(产生高能电子束,中子束等),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类方法。

治疗

(二):

放射治疗2,临床上首选放射治疗的肿瘤有:

鼻咽癌、早期候癌、恶性淋巴瘤,尤文氏瘤、肺未分化癌等。

乳癌、肺癌、食管癌、皮肤癌、宫颈癌、鼻窦癌等,大多在术后或术前施行放射治疗。

某些肿瘤如黑色素瘤、纤维肉瘤、骨软骨肉瘤对射线不敏感,不宜用放射治疗。

射线对正常组织细胞有损害作用,尤其光辐射量增大时容易损害造血器官和血管组织,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皮肤粘膜改变,胃肠反应等。

治疗(三):

化学治疗1,又称抗癌药治疗。

主要适用于中、晚期癌肿的综合治疗。

临床上对绒毛膜上皮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化疗效果较好;对其他恶性肿瘤,化疗可辅助手术或放疗。

纤维肉瘤、脂肪肉瘤等化疗不敏感。

治疗(三):

化学治疗2,抗癌药按作用机理分为五类:

细胞毒素类、抗代谢类、抗生素类、生物碱类、激素。

按对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可分为: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即对增殖或非增殖细胞均起作用,如氮芥、环磷酰胺、噻替哌、阿霉素等。

周期特异性药物,作用于细胞增殖的整个或大部分周期时相者,如5-FU。

细胞周期时相特意药物:

药物选择性作用于某一时相,如阿糖胞苷对S期细胞有效,长春新碱对M期细胞有效。

细胞增殖周期包含DNA合成的个各相(G1、G2、S、M、G0)。

了解药物与细胞增殖周期的关系,可以用打击不同的阶段细胞的几种药物联合;或按细胞增殖周期先后使用周期特异性药物和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称为序贯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对大肠癌可用氟尿嘧啶、长春新碱和环磷酰胺联合。

治疗(三):

化学治疗3,抗癌药物给途径一般是静脉点滴注或注射、口服、肌肉注射等全身用药方法。

为了增高药物在肿瘤局部的浓度,有时可作肿瘤内注射、动脉内注入或局部灌注等。

近年来采用导向治疗及化疗泵持续灌注经疗等方法,即可保持肿瘤组织内有较高的药物浓度,又可减轻全身的不良反应。

治疗(三):

化学治疗4,不良反应,常见的有: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如白细胞降至30109/L、血小板降至80109L时须暂停治疗。

恶心、呕吐、腹泻、口腔溃疡等消化道反应。

毛发脱落。

血尿。

免疫功能降低,病人容易并发细胞或真菌感染。

治疗(四),免疫治疗:

能过机体内部防御系统,经调节功能达到遏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1特异性免疫治疗有接踵自身或异体的瘤苗、肿瘤免疫核糖核酸等。

2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常用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麻疹疫苗等接种(主动免疫)。

可用转移因子、干扰素、胸腺素治疗。

治疗(五),中医治疗目前大多采用辨病与病与辩证相结合的方法,即用现代医学明确肿瘤诊断,再进行中医四诊八纲辩证论治。

预后,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可获治愈,很少有再发。

恶性肿瘤的预后较差。

临床上通常用3年、5年、10年的生存率来表示成组病例的治疗效果。

影响恶性肿瘤转归和预后的好坏取决于以下主要因素:

1病期早晚、2组织学特点同一组织来源的癌肿中,分化好,淋巴细胞浸润多者预后较邹;反之预后较差。

3治疗水平与手术是否彻底,有无医源性播散,术后是否采取综合疗法等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