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53675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设计(A、B案)

A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

“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

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

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

这里的“?

”“!

”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找到真理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

这里的“?

”“!

”各指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作业: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教研与培训中心周宏)

B案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

(学生自由发言,如:

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纵观漩涡敏锐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洗澡花圃推理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

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

(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

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

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

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

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

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

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

(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2.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

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

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3.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内蒙古包头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吴秀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