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6653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docx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机械、玫瑰、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了解议论文的形式,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能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你能回答完整这些名言吗?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失败是——成功之母。

团结就是——力量。

2、我们刚才交流的这些公式定理、格言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所以我们也把它们称之为真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指名轮读课文,指导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1)汇报生字的自学情况。

读生字及组词。

(2)说一说哪些字书写时要特别注意?

指导书写“械”“域”字。

“械”的声旁为“戒”和“域”的声旁“或”都有“戈”。

“戒”的来历是双手拿一把长戈作“防备敌人”。

“或”最早的意思为“持戈在边境巡逻”。

了解了他们的来历,我们就不会写错了。

书写时还应注意“戈”的长撇应与里面的部分相互避让。

“逆”字是里面是“前”的上部分,下面是山字带尾巴。

(3)出示生词,交流对“逆时针”的理解。

齐读。

洗澡  机械  玫瑰  领域  逆时针  

(4)书写生词,点评。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找出观点,初步理解。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很不一样,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多数是写人,写事,写景,状物,而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的观点。

通过熟读课文,你知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课件出示第一段。

板书:

提出观点)

2、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

(1)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2)联系实际,故事引入,理解词语“司空见惯”

司空见惯的意思是什么?

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你们对“司空见惯”的理解是就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

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

(师讲解:

“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职,专门工程。

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卸任的和州刺史、大诗人刘禹锡喝酒。

酒席上叫歌妓劝酒,并歌舞助兴,极尽奢华。

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意思是你李司空花天酒地,习以为常,可我刘禹锡却肝肠寸断,于心不忍。

后来就有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

(3)这里的“?

”和“!

”分别表示什么?

(“?

”表示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

”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

“!

”表示最终找到的真理。

把“?

”拉直变成“!

”的意思就是解决了许多问题,找到了答案,发现了真理。

(4)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直观形象,让别人印象深刻。

(5)带上理解,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二、学习事例,体会内涵。

1、作者用什么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

请你认真默读课文,尝试完成表格。

 2、交流,完成表格。

人物

司空见惯的现象

“?

“!

谢皮罗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波义耳

紫罗兰的变色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

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

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

 

发明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

会是什么关系呢?

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3、这三个事例有相同之处,那就是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了真理。

你也能举出这样的事例吗?

看来真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老师想问一问,你发现了真理吗?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不能发现真理,这就说明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么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科学长途中寻找到真理的呢?

(1)科学家:

敏感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

你是从透过事例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到的?

(谢皮罗教授敏锐地注意到;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那位奥地利医生是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很善于从小的地方看出大的问题的。

)课件出示,指导朗读。

注意读好“敏感、敏锐、很奇怪、连忙”等重点词,读好一个个问号。

(2)科学家:

不断探索

分别说说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波义耳呢,对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许多次的实验;那位奥地利医生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他们都是反复试验才得出结论的。

)课件出示,抓住“紧紧抓住”、“反复”、“许多次的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并指导朗读。

4、所以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又作了一个小结。

(1)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

齐读。

(2)“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3)文中哪些是“发现”?

哪些是“发明”?

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

(4)对啊!

发明是一种创造,而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创造才称得上“成就”。

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语表明了科学贡献的层次和大小。

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三、探究结论,揭示含义

1、经过事例论证,最后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呢?

请你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自由朗读后,一生读倒数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难不难?

何以见得?

(“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说明要发现真理并不像我们说的那么难。

只要……就,这个句子也说明发现这里其实不太难。

3、往下读!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容易不容易?

为什么?

(不容易。

因为这里说“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就是发现真理的能力很难具备的。

“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说明发现真理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要付出努力的。

“只能给”就是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是不容易的。

4、对比这两段话,你发现了什么?

(这两段话的意思是矛盾的,一段说发现这里并不难,一段说发现真理并不易。

作者最后下了这样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结论,他想干什么呀?

(科学发现并不难,也不易,关键在于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点明写法,随文练笔。

 1、课文学完了,我们来看一看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再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这是议论文的基本形式,尤其是用三个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既清楚又明了,很有说服力,很值得我们学习。

2、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吗?

课件出示小练笔。

学生自己动手,按所学方法写作。

3、全班交流所写内容,互相评价,强化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

(学生自由发言,如:

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

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

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三、细读课文,找出规律。

 1、这三个同学说的很对!

这三个故事是多么有趣的生活现象啊!

现在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三个故事,看看这三个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点?

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

 (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2、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在书做了圈画,有的还做了批注。

很会学习。

3、现在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四人小组交流)

4、现在请同学说说交流后自己的认识。

 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5、大家讲的很好。

有没有人能把三个故事间的相同点分析透彻些?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

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6、你真棒!

课文读的很仔细,分析的也很有道理。

书上有一段话和你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啊?

(第二自然段)

7、齐读第二段

8、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这也是课文中的哪句话的意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9、一起读这句话!

10、这里的“?

”“!

”各指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

的含义是:

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含义是:

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11、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雷达、风车……

12、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是什么呀?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13、这也是说课文中的那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

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

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四、巩固提高,随文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

“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

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

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

这里的“?

”“!

”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

这里的“?

”“!

”各指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作业: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B案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

(学生自由发言,如:

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纵观漩涡敏锐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洗澡花圃推理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

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

(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

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

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

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教学过程:

一、形象导入,点明观点。

1、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问:

这是一个什么符号,它有什么含义?

2、师:

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会变成什么符号?

它又有什么含义?

(板书:

→!

3、师:

由问号变成感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我们的作者叶永烈用它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课题)

4、看看这两个符号变换,你们再看看课题,想一想,疑问号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问号),感叹号又代表课题中的那个词语呢?

(真理)说说真理的意思,说说你们知道哪些真理?

(名言警句、公式、科学家的发明等)

5、是的,以上的名言警句、公式等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都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

这些真理在生活中广泛运用,指导我们的言行。

同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二十课的课题既是作者的观点又是一条真理,谁来读读这一真理?

生读,师:

你似乎对它还有怀疑,读得不够坚定。

不过没关系,等你学完课文,赞同了作者的观点,懂得这是一个正确的道理之后,你一定会读得坚定有力的。

二、学习事例,理解观点

1、用自己的话概括事例。

师:

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几个事例来证明它的?

根据第一课时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生1:

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生2:

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生3:

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2、学习三个事例,填写表格。

师:

现在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同桌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出示表格,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边填写。

3、交流表格的填写,同时运用多媒体展示表格的填写。

4、交流三个事例的相同点。

师总结过渡:

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

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书上有一段话和你们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啊?

(第二段)

5、投影(第二自然段),齐读。

师:

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这就是哪句话的意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时请学生练习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6、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个疑问号和感叹号,在这三个事例中,在这一段话中“?

”和“!

”又有什么含义呢,它们各指什么呢?

的含义是:

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的含义是:

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那么把“?

”拉直变成“!

”表示的也就是哪一句话的意思。

(再读课题)

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形象、直观、易懂)

  7、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几个吗?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如: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雷达、风车……

三、感悟精神,总结观点。

1、师:

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只要你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就可以找到真理。

老师想问一问(随意指几个同学):

你可以发现真理吗?

为什么?

其实老师也不能发现真理,很多人都不能发现真理,这就说明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么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科学长途中寻找到真理的呢?

请你们默读课文的6、7自然段,找出关键的词语划下来并联系事例理解理解。

2、学生读书

3、师:

你找出了哪些词语,你觉得他们找到了真理,凭借的是什么?

(1)见微知著

请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从谢皮罗教授的事例中,那一句话体现了谢皮罗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呢?

(板书“见微知著”)

读句子: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敏锐地注意到……”突出敏锐再读。

师:

洗澡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谢皮罗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细节……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这种本领就叫——见微知著。

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在波义尔和奥地利医生身上能找到吗?

读句子:

“波义尔立即敏感的意识到……”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突出“敏感、奇怪”再指读。

师:

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首先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能见微知著。

(2)善于发问

师:

还凭借什么来找到真理,(板书“善于发问”)谁来读一读波义耳那一连串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波义耳的几个问题)如果你是波义耳,你会怎样问自己,问一问吧!

(指读)咱们跟随着波义耳一起发问,一起思考,请齐读这些发问的句子。

(3)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学生汇报时板书这些词语)

师:

当他们发现问题之后,谢皮罗是怎样做的?

(读句子“谢皮罗抓住问号不放……”)波义耳是怎样做的?

(读句子“这一奇怪现象和一连串……”)奥地利医生是怎样做的?

(读句子“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妻子……”)

师:

他们的反复实验就体现了他们那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正因为他们的这种科学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