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57071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docx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人民版必修3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睁眼看世界”

1.背景

(1)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大多数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闭目塞听。

(3)统治者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新思想

(1)核心:

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2)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

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②魏源:

编成《海国图志》,系统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影响:

①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索强国御侮之策。

②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

二、维新变法

1.早期维新思想

(1)原因: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2)时间: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2.维新思想的发展

(1)时间:

19世纪90年代。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康有为:

出版《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认为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②梁启超:

认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③谭嗣同: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④严复:

出版《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3.实践: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一场维新变法运动,高潮是“百日维新”。

4.意义

(1)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2)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力图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3)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4)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走向共和

1.背景

(1)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的受挫。

(2)《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知识分子认识到了革命的重要性,民主共和思想蓬勃兴起。

2.方案的提出和确立

(1)提出:

1894年,孙中山明确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2)确立:

1905年同盟会成立,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将“建立民国”正式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目标。

3.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1)内容:

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2)影响:

①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准备。

②革命派关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受到了当时进步人士的拥护,许多知识分子投身革命事业。

4.初步实现: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轻巧识记]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概念阐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

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名师点拨]

1.不同派别的“体”“用”观

洋务派的“体”指的是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用”指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

“中体西用”即最初冯桂芬所说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也就是只学技术不学制度。

而维新派认为西方自有西方之“体”“用”,“体”“用”是无法分离的,“中体西用”的提法是错误的,即维新派主张既学技术,又学制度。

2.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1)特点:

①中西融合: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②救亡图存:

体现了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③由理论到实践:

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2)成因:

①客观原因:

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主观原因:

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

[易错提醒]

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与康梁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派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依据,使变法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迅速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

2.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不仅具有救亡图存的爱国性质,而且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民主共和,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的变化。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材料一]孔子作春秋而乱臣惧,作六经而大义明,传之其徒,行之天下,使人知君臣父子之纲,家知仁恕忠爱之道,不然则民如标枝,人如野鹿,贼心乱性,悍鸷狠愚。

……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自钦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位,或四岳共和,或师锡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辟四门以开议院……故尧典为孔子之微言,素王之臣制,莫过于此。

——康有为

[材料二]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

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材料三]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根据材料分析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教你读史]

材料一注意以省略号分层,分析理解各层次之间的顺承关系。

注意材料二的出处,从出处获取信息是关键。

从材料三关键词“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分析当时的国内环境。

[提示]把西方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外衣宣传变法。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2)成因:

①客观原因:

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

②主观原因:

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历程

[材料一]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1)据材料一,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哪方面技术?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其思想特点。

[教你读史]

材料出自《海国图志》,“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都是军事方面。

[提示]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②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其思想一方面带有“向西方学习”的时代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材料二]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

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2)据材料二,康有为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他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影响如何?

[教你读史]

注意康有为言论的逻辑:

“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为理论依据;“以我朝论之……”为变法主张。

[提示]理论依据:

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学说。

影响:

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使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也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材料三]“革命为唯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3)与材料二相比较,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思想较之康有为的思想有什么显著的变化?

[教你读史]

材料是孙中山的演说,把握关键词:

“革命”、“共和”。

[提示]康有为主张采用温和的方式进行改革,孙中山主张进行暴力革命;康有为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

(1)“睁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派继承了林、魏等人“师夷长技”的方略,并将它付诸实践,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早期维新思想: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中法战争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进行反思,提出了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的要求,对当时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4)康梁维新思想: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的同时,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层层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5)走向共和:

资产阶级革命派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一、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作用、特点

所属阶级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主张

主要作用

特点

地主阶级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重在学军事技术)

揭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

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次。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没有使中国富强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资产阶级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通过变法救亡图存,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次,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由于阶级局限性,没有成功

孙中山

暴力推翻清政府,实现“民主共和”

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了舆论准备

二、全面评价维新思想的历史意义

1.维新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视野,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

2.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戊戌变法运动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4.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政治运动的开展,政治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在原有体制下实行改革的道路行不通。

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最后清朝覆亡,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

题组一“睁眼看世界”

1.《海国图志》中说:

“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岂火轮火器不等于射御乎?

……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

”魏源此言意在强调()

A.传统的舟船弓箭是有用之物

B.向西方学习要转变传统观念

C.坚船利炮是西方之长技

D.学习西方是为了战胜西方

解析:

选B魏源认为西方先进技术是“有用之物”“而非淫巧”,这是中国人观念上的重大变化,即由“鄙夷”到“师夷”,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因此选B项。

2.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备受列强凌辱,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世界形势,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逐渐将中国引向近代化的道路。

中国迈出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是()

A.林则徐编译《四洲志》

B.魏源编撰《海国图志》

C.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D.戊戌变法

解析:

选C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3.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A.觉察到空谈义理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B.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

C.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关注世界

D.主张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解析:

选D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以抵御西方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

4.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在当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①开阔了人们的视野②启迪人们挣脱牢笼、“睁眼看世界”③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④阻止了中国社会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选B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阻止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题组二维新变法思想

5.薛福成在《变法篇》说:

“今诚取西人气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

”材料表明他的主张是()

A.“求富”“自强”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中体西用”D.“西学东渐”

解析:

选C材料表明薛福成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符合“中体西用”观点,故C项正确。

6.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思想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解析:

选D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选D项。

7.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

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解析:

选C19世纪末,为挽救民族危机必须进行改革自救,洋务派的实践证明,“中体西用”不能挽救中国,必须改革政治体制,不能单纯学习西方技术。

C项是维新派的主张,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从制度上学习西方。

8.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维新变法思想最突出的作用是()

A.宣传变法思想B.促进思想解放

C.“师夷长技以制夷”D.实行君主立宪

解析:

选B维新变法的主要功绩体现在思想解放方面,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

评论一:

“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

“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

“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

C.《天演论》D.《变法通议》

解析:

选B材料中的“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反映出该书的目的是制夷患,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学的是技术,内容多为“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

2.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思想不包括()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

D.“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解析:

选A“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后,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明确而系统地阐释的思想。

3.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在思想文化界出现一批已经不同于洋务运动理论家的早期改良派学者。

他们主张()

A.“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C.“有议院,而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

D.“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解析:

选C依据所学知识,“不同于洋务运动理论家的早期改良派”,即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同外国人进行“商战”;A项是反对洋务运动的顽固派;B项是地主阶级的抵抗派;D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

4.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A.从技术到器物B.从制度到思想

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

解析:

选D根据题干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工业技术,在甲午战争后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之后掀起了戊戌变法,提出了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因此选D项。

5.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

“采西学”“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该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

A.“师夷长技以制夷”B.学习西方的技术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倡西学,兴民权

解析:

选C题干意思是采西学、制洋器的目的是维护中国伦常名教与清朝统治,与洋务派思想一脉相承,故C项正确。

A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B项仅涉及学习西方技术,洋务派并没有涉及政治制度。

6.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了救国探索的道路。

其中康梁维新派要在中国变法维新,他们对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C.明确“中体西用”思想D.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解析:

选A康梁维新派变法维新,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故A项正确。

7.1891年和1898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

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

”材料说明康有为两部著作的特点是()

A.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

B.注重考据考证,以恢复儒学权威

C.借今古文之争,以重塑孔子形象

D.注重材料取舍,以西学论证中学

解析:

选A“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

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可见康有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的态度是借用传统文化,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

8.1905年有人在演讲中说:

“若单说立宪,此时全国的大权都落在人家手里,我们要立宪,也是要从人家手里夺来。

与其能夺来成立宪国,又何必不夺来成共和国呢?

”这位演讲者有可能是()

A.康有为B.谭嗣同

C.孙中山D.严复

解析:

选C从材料信息“与其能夺来成立宪国,又何必不夺来成共和国呢”来看,演讲者强调成立共和国。

A、B、D三项都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故此人有可能是孙中山,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

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

……统治过程中,对秩序的需求、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的儒家意识形态均水乳交融在一起而相辅相成。

其结果,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做出的回应是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现代化。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

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

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

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

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

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1)19世纪60年代哪种思想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

(10分)

(2)指出材料二所体现的康有为的看法。

简要评论这些看法。

(8分)

解析:

(1)问,材料一反映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从国内外方面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2)问,材料中“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体现了康有为把孔子描述成变法改革的先驱,认为社会发展变革是历史的必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看法进行评价。

答案:

(1)思想: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维护中国的专制制度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原因:

两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2)看法:

把孔子描述成变法改革的先驱;认为社会发展变革是历史的必然;康有为要突破顽固派坚守的旧制度和文化。

评论:

论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维新变法作了理论准备;抨击了顽固派“祖宗之法”的陈腐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