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2-人民版Word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66855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2-人民版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2-人民版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2-人民版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2-人民版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2-人民版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2-人民版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2-人民版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2-人民版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2-人民版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2-人民版Word下载.doc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2-人民版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2-人民版Word下载.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2-人民版Word下载.doc

“一个方向”就是“向西方学习”。

投影:

“三个阶段”就是“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问:

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答:

循序渐进,不断深化。

说得对!

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说: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本专题的内容还可以跟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

专题联系

必修Ⅰ: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必修Ⅱ: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必修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千年未有之变局

道光二十年,英国人已经出兵,鸦片战争马上就要开始,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这样一个奏折:

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

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林则徐当时对英国的看法正确吗?

非常可笑。

这则史料会改变林则徐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吗?

……

林则徐尚且如此,更多传统守旧的中国官员对西方的认识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又是如何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呢?

鸦片战争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皇帝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

“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

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

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两江总督牛鉴对英国火轮船,开始“疑其轮系用牛拉”,而有人将实情相告,仍然“疑信未决”。

上述史实反映了什么现象?

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

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

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高翔《近代的初曙》

请思考: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①重视收集西方信息;

②编译外国书报,如《四洲志》、《华事夷言》等。

林则徐的举动,最先冲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后来林则徐被贬,魏源受林则徐的委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编成了《海国图志》。

请说出《海国图志》这部著作的历史地位。

为什么说这本书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

“夷之长技有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是书何以作?

曰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

林则徐、魏源眼里的西方长技是什么?

坚船利炮;

军事科技;

技术;

器物……

可惜的是,这种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响应。

【历史现场】 《海国图志》的遭遇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

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

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周英杰:

《〈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⑴当时中国士大夫对《海国图志》的态度如何?

⑵守旧官吏为什么认为它是一本大逆不道的书?

佐久间象山(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

“呜呼!

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矣!

”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

……《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⑶日本有识之士对《海国图志》的态度如何?

对日本思想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

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如李鸿章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综上,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

全面吗?

他们看到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不全面。

当长期闭目塞听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清世界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世界是:

中国的制度是先进的,西方的技术是先进的。

所以睡眼惺忪的中国人面前的世界是模糊的。

在这样的认识下,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9“知识链接”,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具体含义。

岁月如逝,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国似乎清醒了,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比原来清晰多了。

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思想逐渐走向成熟。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9~50,了解他们的主要主张。

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资产阶级

维新派

代表

主  张

共同点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 复

课堂探究: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

1898年刊行的《孔子改制考》,着重宣传孔子“托古改制”思想,在书中,康有为把孔子尊为“托古改制”的教主,把“六经”说成是孔子“托古改制”范本。

这样康有为用以证明自己的变法主张,不但没有违背孔子的遗教,而且是孔子改革思想的真正继承者。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主观上:

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

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从抓住皇帝下手。

【历史现场】 陈独秀的感慨

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则变,不变亦变……变则通,通则久。

——梁启超《变法通议》

这则材料反映了梁启超的什么主张?

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变法维新,才是中国的出路,才能救亡图存。

既然“变”是公理,对中国来说,又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否则将无以图存,那么从哪里入手,变法的根本又是什么?

梁启超说: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说的“变官制”指的是什么?

实行君主立宪制。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维新变法失败后,日本使馆派人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时绝命诗: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从谭嗣同的话和诗文中你感受到什么?

谭嗣同属于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我们福州人的骄傲——严复被称为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翻译了《天演论》。

严复把《天演论》翻译到中国来,用意何在?

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了中国如能顺应“天演”的规律,实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否则就将亡国灭种或被淘汰的道理。

严复先生《天演论》,当时犹如惊蛰之春雷响彻神州大地,多少人读之有如醍醐灌顶之感。

吴玉章、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等人都深受影响。

曹聚仁先生曾说,他在20年中读过500种以上名人回忆录,其传主(即回忆录的主人公)差不多都看过《天演论》,可见影响之深广。

——陈文振《追思严复先生》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

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

⒈反对君主专制

⒉主张君主立宪制

⒊变法图存

⒋发展资本主义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1894年,甲午战争清政府遭到惨败,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领导了“公车上书”,使得维新思想开始由理论转向实践。

1898年,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康有为第六次上书。

光绪帝采纳,颁布《定国是诏》,“戊戌变法”由此展开,但因顽固势力反对,不久便夭折,史称“百日维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0最后一段和P.51第一段,归纳维新思想的影响。

①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②挽救民族危机,是爱国的;

③力图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进步的;

④具有启蒙作用;

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我民族的历史走进那清末戊戌年代,已积重难返。

我们的国家机器已全部锈烂,无法修复。

我们的社会亦已至癌症末期;

病入膏肓,医药罔效。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既然维新变法的道路走不通,中国人要挽救民族危机,怎么办?

走民主共和的道路。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此时孙中山的思想与近代哪一个派别的主张相类似?

维新派。

这两幅图片有什么区别?

说明了什么?

1895年,孙中山毅然剪辫,以示与腐败卖国的清廷决裂,走上革命道路。

1905年8月20日,第一个全国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这是孙中山书写的同盟会政纲条幅。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里,将同盟会的政纲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4~65“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一目,归纳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兄弟最信仰的是定地价的办法。

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

盈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

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

请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

三民主义思想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实现。

第二部分:

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对于理科班而言,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只要了解康有为、梁启超即可。

按照岗培时市教育学院叶尚杰老师的说法,本课在修订时有以下方面的变化:

第一,增加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第二,讲到维新变法时,旧版本突出的是维新运动的意义,而新版本突出的是维新思想的影响。

教材的修订更加科学合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教材的变化。

另外他还建议把专题四学习内容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第一目“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的内容提到本课教学,这样更能突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的历程。

第三部分:

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48页“学习思考”

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实际是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的影响,但是他们力图变革的思想还是积极的、主动的。

课本第50页“学习思考”

近代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和学说已经无法应对当时的局势,但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还是无法动摇的。

为了寻求支持变革的合理依据,康有为就把孔子描述成一个主张“托古改制”的人,想利用孔子削弱反对势力。

课本第51页“学习思考”

两种思想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体制、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体制等方面,两种思想是一致的。

但在建立方式,特别是对现存制度的态度上,两种思想大相径庭。

维新思想要求通过改良的方式,在维护既有统治利益的前提下,改革专制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民主共和思想则要求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现存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以发展资本主义。

课本第52页“自我测评”

康有为的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康有为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并不仅仅在于武器和一些民用工业,而是政治制度,所以,清政府购买和制造武器、设邮使、开矿务,都没能找到落后的真正原因。

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就要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

从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看,中国人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认识,的确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先是学习制造武器,接着要改变政治制度,后来又要接受西方的文化。

所以,康有为的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课本第52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有合理的方面。

美国人看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发动人民,没有调动人民反封建的积极性。

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造成的。

a.学生通过探究南昌起义的原因、了解南昌起义的概况,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b.学生通过第二节目土地革命(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容的学习,正确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比较分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c.学生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概况,正确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学生通过分组课前搜集资料,课堂展示搜集成果,锻炼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b.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探究,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方法。

c.学生通过课堂历史情景的熏陶与引导,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生通过中共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发动南昌起义、总结城市中心论的失败教训,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学习,培养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b.学生通过红军长征概况的学习,感悟长征精神,培养革命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创新胆略,加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的意识,从而突出体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这一素质教育新理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

红军的长征。

2.教学难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遵义会议

三、教学过程:

导入:

背景音乐《四渡赤水出奇兵》

【师】同学们,刚刚大家欣赏了一曲红歌《四渡赤水出奇兵》。

这歌曲描绘的是中国红军长征的情况——地球上的红飘带。

今天,老师也将带领大家走一段红色之旅。

今天我们的红色之旅从江西南昌说起。

这段历史讲述的是1927-1937年间的历史。

国共双方的十年对峙,是两个政党的对峙,是两支军队的对峙,是两块地区的对峙,是两个政府的对峙,更是两个阶级的对峙,

【师】让我们走进江西南昌“军旗升起的地方”。

——互动1:

同学甲展讲预习案

(1)南昌起义。

【师】探究一:

贺龙《回忆“八一”南昌起义》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武装起来给以蒋介石为首的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以有力反击,高举起中国革命斗争鲜明的军帜,坚决进行武装斗争。

——分析

1、“叛变”:

国民党1924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启示:

【师】史料:

南昌起义之后,军队往哪里去的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南昌起义的军队没有与湘、赣的农民运动相结合,而南下向广东进发……南昌起义的部队大部分遭受损失。

因而南昌起义的部队大部分遭受损失,仅留了一部分力量与毛主席所领导的秋收起义的工农武装在井冈山会师,才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

【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二站:

江西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讲述这段历史,我们要从一次会议和一场起义说起。

这就是1927年的“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

——互动学生展讲:

秋收起义和八七会议。

【师】

八七会议给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思想混乱是指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组织涣散是指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共产党造成了巨大损失,组织涣散,破坏殆尽。

秋收起义时中国共产党选择进攻中心城市。

执着于城市,这是非常自然地。

【师】材料:

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

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

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成功。

然而仿效俄国人成功的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

探究二、

材料二: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师】毛泽东分析当时的形势,带领队伍到达了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