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590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高三上期中考语文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铅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

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

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

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

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5.(12分)(2018高二下·

眉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木鱼

周海亮

冬子小时候,家里穷。

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

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

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

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

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

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

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

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

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

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

她说。

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

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

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

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

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鲤鱼。

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

木鱼也能。

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

满桌人心照不宣。

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

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

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

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

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

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

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

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

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

他受到村人的讥笑。

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

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

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

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

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

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

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

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

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

冬子说,或许是。

娘说,是你太无理了。

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

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一次冬子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

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

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于从一堆破铜烂铁里翻出来。

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

——一条木头雕刻而成的鱼远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

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

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

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

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

冬子对儿子说,吃鱼。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第一段写到了一个望不尽饥饿的年代,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量,同时又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满桌的人都知道桌上的那条鱼是假鱼,但是都不愿说破,这反映了村里人虽然贫穷但都好面子的老好人性格特征。

C.一条木鱼竟能“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略带夸张的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出美食对饥饿的冬子的诱惑。

D.一条木鱼,影响了冬子的一生,冬子曾经感到羞愧、困惑,而当他决定把长满虫眼的木鱼带回家的时候,或许已得到了解脱。

(2)文章说:

“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这里的“沉重”是指什么?

(3)小说以冬子在生日那天将木鱼烹调好,端上桌让儿子吃鱼作为结尾,请说说这样安排的用意。

6.(9分)(2019高一上·

吉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

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

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攻读法律专业。

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

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

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

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

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

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

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

他说: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

”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

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

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

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

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

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

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

梁实秋晚年回忆说:

“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

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

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

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

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

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

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

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

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梁实秋的高度评价。

B.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D.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3)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

共11分)

7.(11分)(2017高三下·

襄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

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主事。

出理延绥仓储,有能声。

以杨溥荐,擢莱州知府。

内地输辽东布,悉贮郡库,岁久朽敝,守者多破家。

恭别构屋三十楹贮之,请约计岁输外,余以充本府军饷,遂放遣守者八百人。

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景泰中,超迁湖广右布政使。

诸司供给,率取之民。

恭与僚佐约,悉罢之。

公安、监利流民擅相杀。

恭下令愿附籍者听,否则迨秋遣归,众遂定。

寻迁江西左布政使。

司有广济库,官吏干没五十万,恭白于巡抚韩雍,典守者咸获罪。

定均徭法,酌轻重,十年一役,遂为定例。

天顺二年,宁王奠培不法,恭劾之,削其护卫,王稍戢。

迁右副都御史,代李秉巡抚苏、松诸府。

按部,进耆老言利病,为兴革。

与都督徐恭浚仪真漕河,又浚常、镇河,避江险。

已,大治吴淞江。

民赖其利,目曹家港为“都堂浦”。

初,周忱奏定耗羡则例,李秉改定以赋之轻重递盈缩。

其例甚平,而难于稽算,吏不胜烦扰。

恭乃罢去,悉如忱旧。

吏部缺右侍郎,李贤、王翱举恭。

遂召用。

置“劝惩簿”,有闻皆识之。

翱甚倚恭,转左,父忧起复。

宪宗即位,乞致仕。

不允。

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

商辂欲用姚夔,彭时欲用王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谓时实逐秉,喧谤于朝。

时称疾不出,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

越五月,母丧归。

服除,起南京吏部,劾罢诸司不职者数人。

十一年春,命参赞机务。

居三年,致仕。

又二年卒。

(选自《明史·

列传第四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B.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C.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D.也先犯京师/遣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即拜官,就是授官拜职,说“除”一般指除去原有的官职而就任新的官职。

B.“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C.“徭役”是古代国家征派各阶层人民从事的有偿劳役,有力役、军役及其他杂役。

D.“忧”指父母之丧,古代官员遭遇父母之丧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恭机智能干,享有声名。

他在莱州,另建房屋贮存内地输送给辽东的布匹,既保证了计量供给,又减少了折耗,节省了人力,充实了军饷。

B.崔恭为民减负,安抚百姓。

景泰年间,他与同僚佐臣约定,官府部门不向百姓索取供给,并采用入籍和遣送同步实施的办法平定了流民搏杀。

C.崔恭广开言路,兴利除弊。

他巡查属地,倾听年老德高者的议论,并与当地官员一起疏通河道,废除了虽很公平却难于计算的耗损收取规则。

D.崔恭不畏权贵,恪尽职守。

天顺二年,宁王朱奠培做了不法之事,他坚决弹劾;

任吏部右侍郎期间,为加强对官吏的管理,他设置了“劝惩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司有广济库,官吏干没五十万,恭白于巡抚韩雍,典守者咸获罪。

②服除,起南京吏部,劾罢诸司不职者数人。

四、默写(共1题;

共10分)

8.(10分)(2020高二下·

宁波期末)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4小题)

(1)________。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________,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

(2)________,________。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________,________。

(《蜀道难》)

(4)子曰: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

(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________,________;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报任安书》)

五、诗歌鉴赏(共1题;

共7分)

9.(7分)(2019高二上·

阿城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夜至永乐文长老①院,文时卧病退院②

苏轼

愁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

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

老非怀土情相得,病不开堂道益尊。

惟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注]①文长老,即蜀僧文及。

②退院,病退不再主持禅院之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听闻文长老生病,不顾一路辛劳,虽已三更,还前往探视,体现了他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B.颔联前句写一年之别,往事还历历在目;

后句写回到眼前,言自己所幸未死,得以重温旧情。

C.颈联前句说他们友情很深,并非只因同怀乡土,而是因情投意合。

这是否定一面以突出另一面。

D.“病不开堂道益尊”是对文长老的赞美之词,说他虽然卧病不能开堂讲法,人们对他的称道却更多。

(2)梅圣俞评价本诗时认为尾联极妙。

请简要赏析该联。

六、语言表达(共2题;

共8分)

10.(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台风、洪水等因瞬间破坏力巨大而更受关注,相比之下,①________。

其实,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在我国的气象灾害中是造成损失最重的。

旱灾主要由气象因素造成,②________:

比如温室气体排放、植被破坏、水源过度开发等都会增加旱灾发生的频度和灾害程度。

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有限,气候稳定几乎完全依赖地球环境在可调节范围内的自我修复,③________,或将造成雪崩式的环境突变,后果不堪设想。

11.(5分)(2017高一上·

襄阳月考)下面是“遗忘实验”测试数据表。

请根据图表内容,总结出知识遗忘的一条规律,并从中得出一条与学习有关的启示。

要求语言简明,表述准确。

规律不超过15个字,启示不超过30个字。

时间间隔

技艺保持量

刚刚记忆完毕

100%

20分钟之后

58.2%

1小时之后

44.2%

8-9个小时之后

35.8%

1天后

33.7%

2天后

27.8%

6天后

25.4%

一个月后

21.1%

七、作文(共1题;

共5分)

12.(5分)(2016高三上·

城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

小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为国际学术最前沿。

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