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62984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度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度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度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度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度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度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度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度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度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度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度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度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docx

《学年度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度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docx

学年度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1讲马克思主义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2019-2020学年度最新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1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程讲义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知识框架

即时巩固的入场劵

考情分析

 

引领考试的风向标

 

考试说明

20xx年

20xx年

20xx年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T17(《四月提纲》)

复习建议

1.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基本原理及意义;二是十月革命的历史进程和意义;三是十月革命与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比较

2.形成两个认识:

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3.宏观把握国际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脉络和演进规律:

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

考点导学

 

扬帆启程的导航灯

 

考点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条件

社会条件

随着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日益暴露

阶级条件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国爆发三大工人运动,表明工人阶级觉醒

思想条件

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①__________

主观条件

马克思、思格斯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并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

2.标志:

1848年②《__________》的发表。

其内容包括:

(1)阐述了③__________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2)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3)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3.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⑤__________诞生,从此,⑥__________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点题训练1】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出自(  )

                   

A.《四月提纲》B.《共产党宣言》

C.《乌托邦》D.《共同纲领》

考点二 俄国十月革命

背景

客观

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一战进一步激化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主观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布尔什维克和列宁主义诞生

革命

进程,

打倒

沙皇,1917年3月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⑦__________,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际权力

指明

方向,列宁发表⑧________,提出将俄国革命从⑨________转变为⑩________的任务。

还明确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争取以⑪__________方式夺取政权

抛弃

幻想,l917年7月,临时政府制造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再现

曙光,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亲自领导武装起义,11月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进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最后据点冬宫的信号,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⑫__________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这次革命发生在俄历十月,史称十月革命

2.召开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世界上第一个⑬__________的国家诞生

意义,

性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⑭________

对世界,在⑮__________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⑯__________,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对俄国,为俄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为把俄国改造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点题训练2】 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以上论断(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要点一 图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和内容

1.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

2.思想条件与内容

【典例训练1】 “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

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

”“大炮”是(  )

                   

A.启蒙思想B.生物进化论

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要点二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比较

类别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对象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结果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两者

联系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典例训练2】 列宁的话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震惊,因为没有人会曾经预料到这一点。

相反,人们倒曾希望列宁的归来会说服中央俄罗斯局遵守秩序,特别是对临时政府持不调和立场的莫洛托夫同志。

人们的震惊最有可能是由于列宁(  )

 A.提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

 

史料研读

 

通向成功的试金石

 

这个过渡的特点是:

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四月提纲》发表于二月革命之后,列宁提出俄国革命应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即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这就从侧面反映了1917年俄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从二月革命迅速发展为十月革命。

史料中“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的看法,正是列宁根据二月革命的结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而提出的,基于此,列宁认为革命具有和平夺权的可能。

(1)“革命的第一阶段”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列宁“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这一提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列宁提出了什么过渡方式?

 

(2)“革命的第二阶段”实际上是哪一重大事件?

与“革命的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的主要成果什么?

 

学以致用的训练营

 

1.《共产党宣言》说: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

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2.在解放全人类的阳光大道上,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程。

下列关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苏联的解体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失败

3.列宁曾写道:

“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该论断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  )

A.对工人运动具有科学指导作用

B.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C.能给无产阶级具体的斗争手段

D.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

 

考点二 俄国十月革命

4.有人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短短8天之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

这里“自由”的含义是(  )

A.俄国人获得了和平和面包

B.俄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

5.《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这表明列宁(  )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6.以下是一组反映20世纪初期中、俄两国社会变革的图片。

它们所代表的历史事件都(  )

 新军攻占武昌    工人赤卫队攻打冬宫

第6题图

A.推翻了专制王朝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改变了社会性质D.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

 

7.“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

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空想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  攻占冬宫

材料二 有的学者指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其本质特征的哲学,这种实践性就决定了它的创新性,因为实践最重要的品格就是不停顿地探索、创新,它绝不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丰子义《跨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反映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特点?

如何理解“十月革命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2)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主要成就,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何认识?

 

单元知识结构归纳

时空定位

 

穿梭时空的定位

 

单元概述

 

透析历史的大讲堂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开始指引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迅速发展。

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即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急骤转变,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十月革命的胜利表明: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需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完善的。

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主干知识梳理】

①空想社会主义 ②《共产党宣言》

③马克思主义 ④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⑤马克思主义

⑥无产阶级 ⑦罗曼诺夫王朝(沙皇专制制度) ⑧四月提纲 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⑩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⑪和平 ⑫彼得格勒 ⑬无产阶级专政 ⑭社会主义革命 ⑮资本主义 ⑯现实

【点题训练】

1.B 【解析】 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

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代替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符合《共产党宣言》中阶级斗争观点、人的自由发展等观点,故B项正确。

2.C 【解析】 本题考查《四月提纲》。

《四月提纲》提出和平过渡,但后来在《国家与革命》阐明资产阶级不能“自行消亡”,即主张以暴力方式夺权,这是七月事件后列宁做出的革命方式的变化,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起义条件是否成熟,并否定了和平夺权,材料突出列宁对革命的指导作用,而不是强调集体智慧的结晶。

【典例训练】

1.D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根据所学知识,题干中的“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指的是除科学社会主义外的其它社会主义思潮,如空想社会主义,C项排除,D项正确;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学说,排除A项;生物进化论是自然科学方面,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

2.B 【解析】 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背景。

材料表述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希望列宁会说服中央俄罗斯局遵守秩序,特别是说服对临时政府持不调和立场的莫洛托夫同志;二是列宁的主张与人们的希望相反,因而人们震惊。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明确提出要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主张,故B项正确。

【读史用史】

(1)事件:

二月革命;依据:

二月革命后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个政权并存局面;方式:

和平夺权。

(2)事件:

十月革命;成果: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随堂验收】

1.B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指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性和根本局限,空想社会主义者不能正确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故B项正确。

2.A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运动的历程。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而社会主义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等,故A项符合题意。

3.A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揭示而不是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而不是具体的斗争手段,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而不是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故D项错误。

4.B 【解析】 本题考查俄国的二月革命的意义。

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三百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为俄国人民获得了政治民主自由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

5.B 【解析】 首先根据《四月提纲》,即可判断这一时期俄国二月革命已经结束,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结束,正在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故C项不符合题意。

然后再根据材料核心信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和“更不用说领导革命”,结合《四月提纲》发表的有关背景知识,可知列宁强调建立政权在革命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获得政权,故B项符合。

A、D项意思相近,都与《四月提纲》和材料观点相悖。

6.D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比较能力。

由图片资料可知二者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中国的辛亥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而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A项错误;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B项错误;辛亥革命最终失败,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项错误;二者都有利于两国的近代化,特别是十月革命提供了一种新型近代化模式,即社会主义类型的近代化(或现代化),故D项正确。

7.

(1)特点:

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

理解:

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创了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2)实践上:

建立了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理论上:

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3)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需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完善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