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万载二中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1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6834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万载二中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1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西万载二中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1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西万载二中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1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西万载二中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1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西万载二中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1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西万载二中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1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西万载二中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1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西万载二中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1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西万载二中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1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西万载二中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1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西万载二中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1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西万载二中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1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西万载二中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1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万载二中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1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西万载二中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1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万载二中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1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万载二中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1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西万载二中届高三第五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1Word版含答案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

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

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D.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

2.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

3.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

这反映了()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4.《全球通史》中写道: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

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

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是指

A.二月革命B.《四月提纲》

C.十月社会主义革命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他所说的“道”应是指

A.世界的本原B.封建社会的根本法则

C.君主的权力D.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6.唐宪宗时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计天下方镇48道,申报户数224万有余(很多藩镇未报户口)。

其中所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58.3%。

这表明

A.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B.中国经济重心在唐朝完成南移

C.京杭大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D.唐朝时中原人口大量向南迁移

7.有人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则用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而亚当·斯密则是挥舞着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缔造了一个新的秩序。

有关这三个英国人对工业革命贡献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A.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瓦特改良蒸汽机、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

B.牛顿发明蒸汽机、瓦特改良蒸汽机、亚当·斯密提出市场经济理论

C.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瓦特发明蒸汽机、亚当·斯密提出殖民扩张理论

D.牛顿发明蒸汽机、瓦特发明内燃机、亚当·斯密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8.在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政府采取让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措施,1953年12月农业合作社还只有一百四十多个,经过仅仅9个月时间,到1954年秋已发展到十万多个;到1955年6月经过初步整顿后,还有六十五万个。

这一状况

A.表明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B.改变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主体地位

C.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急于求成倾向

D.说明政府对社会主义改造缺乏整体认识

9.毛泽东的亲笔题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

以下四幅题词分别是①准备反攻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③百花齐放,推陈出新④实事求是其中哪一幅是毛泽东为科学文化工作的题词

A.①B.②C.③D.④

10.1920年,列宁曾约见一位老农。

在谈到农村情况时,老农说:

“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坏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为解决包括农村在内的诸多问题,苏俄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D.社会主义工业化

11.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

“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12.中国古代,官府公文靠驿传系统传递,长距离往来通信十分困难。

但近代的邮政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预备立宪时期,“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

B.l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C.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是在1920年

D.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邮政系统正式接通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汴京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它的面积34平方公里,比唐长安城要小,但是人口总数却达到140万左右,密度之高非常惊人。

城内有8万多名各类工匠以及2万多家商店。

流传至今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生动而细致的笔触定格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

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

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

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

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值。

1998年,美国出现29年来的首次财政盈余;2000年,财政盈余达到1310亿美元。

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促进汴京城商业繁荣的政策性因素。

(6分)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12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材料三中美国的“新经济”现象。

(7分)

 

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材料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

“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材料三开国元勋毛泽东说,“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材料四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的因素。

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本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江泽民《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序言(1994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公元1001—1500年期间,中国取得哪些“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成果?

(2分)

 

(2)材料三中毛泽东的愿望是哪一年实现的?

(1分)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中国迫切需要原子弹的原因。

(3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的发展有何新特点?

(4分)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2分)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从图一和图二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

(3分)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

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

有何积极作用?

(4分)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封制下周天子为了扩大统治区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其重要的亲属和功臣,希望建立较为稳固的统治秩序,地方诸侯王的权力直接来源于天子的授权,所以B项表述最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AD两项与题意明显不符,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分封制史实特征。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中的“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赞扬;根据材料中的“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否定;因此本题选C。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义和团运动。

3.【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项“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现象,排除;C项错误,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才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20世纪70年代,我国密切扩大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交往,经济援助是其中的重要手段。

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70年代外交·与第三世界的外交状况

4.【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十月革命。

从材料中“四月份”可以判断出该事件是四月提纲,从“半年后”可以推断出是四月提纲之后半年进行的十月革命。

选项ABD与题意无关。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背景

5.【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强调世间的各种法则、规律、道理都来源于天,天不变,这些法则、规律、道理也不会变,有顺应天意的意思,这里的法则、规律、道理指的是封建社会的根本法则,即三纲五常,故选B;董仲舒的思想不在于探索世界本源和规律,而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排除AD;C理解错误。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6.【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分析材料的的能力。

根据“‘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58.3%”可知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A正确。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结束于南宋时期,排除B;C题干看不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中原人口大量向南迁移,排除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唐朝南移的表现

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瓦特改良蒸汽机、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本题考查的是历史人物的成就,所以正确的是A项,BCD错误。

8.【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1953年12月农业合作社还只有一百四十多个,经过仅仅9个月时间,到1954年秋已发展到十万多个;到1955年6月经过初步整顿后,还有六十五万个”中可以看出当时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等一些问题。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社会主义改造

9.【答案】C

【解析】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为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

10.【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由题干中的“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坏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再结合时间1920年可以知道这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下农民的不满情绪,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俄实施了粮食税制,这属于新经济政策,故选B。

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1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审题时要注意隐性的时间信息。

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前提。

由此判断A错误,因为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本题的题眼为“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

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

此题的主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

据此,B项正确,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D项亦可排除。

12.【答案】A

【解析】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预备立宪时期邮政正式脱离海关

13.【答案】

(1)坊市制度被打破(2分)取消了对商业的时间、地点的限制(2分)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2分)

(2)内涵的体现:

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扩大(2分)商品贸易种类的增多,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2分)密切了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2分)

影响:

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2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分)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东方国家日益贫困落后(2分)

(3)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受高新技术推动而出现(一点2分,2点3分,满分3分)

使美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分)降低了美国通货膨胀率、财政赤字、失业率,使美国经济出现了长达十年左右的持续增长(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宋代政府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即可:

坊市制度被打破;取消了对商业的时间、地点的限制;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2)材料二中文字“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说明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是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扩大;商品贸易种类的增多,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密切了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结合所学可直接归纳出其影响即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2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分)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东方国家日益贫困落后。

(3)材料三文字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和快速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受高新技术推动,对美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使美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降低了美国通货膨胀率、财政赤字、失业率,使美国经济出现了长达十年左右的持续增长。

考点: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革命,新经济现象

14.【答案】

(1)印刷术、郭守敬的《授时历》、算盘等(4分)。

(2)时间:

1964年(1分)原因:

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苏联与中国逐渐恶化,发展原子弹可以打破美苏的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6分)。

(3)特点:

高新技术发展迅速,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活跃的因素(6分)。

战略:

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相关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科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直至15世纪中后期起,开始落后于西方。

但仔细审题后,可知,本问实际上考查的是宋元明时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国科技,不能够笼统的认为,公元1001—1500年期间,中国“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成果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中,只有印刷术,属于公元1001-1500年期间的发明)。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这样组织答案,公元1001—1500年期间,中国“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成果有印刷术、郭守敬的《授时历》、算盘等。

(2)根据材料三信息,本问考查新中国初期的科学技术成就——“两弹一星”相关成就及其发展的原因。

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

中国迫切需要原子弹,结合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分析,可以这样来解读: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关系紧张;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即赫鲁晓夫时代),中国与苏联关系逐渐恶化;发展原子弹可以打破美苏对核的垄断,从而维护国家安全(国防建设层次)等。

(3)根据材料四关键信息“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的因素”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概括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的发展所呈现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

高新技术发展及其迅速;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活跃的因素。

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进入20世纪90年代,针对科技对生产力发展推动的日益重要性,党和政府把邓小平1988年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著名论断,落到实处,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于1995年推出了“科教兴国”,以及后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实施等。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新中国的科技·原子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新中国的科技·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实施

15.【答案】

(1)服饰汉化。

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推行均田制。

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

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都移风易俗;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图示上看,北魏政权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明显汉化了。

北魏政权的改革进程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程度。

(2)商鞅变法中为了提高国力,发展生产的措施主要有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发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奖励耕战。

(3)材料三反映的是北魏政权的均田制。

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4)二者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都有利于封建化的进程。

考点:

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