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701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8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目录

摘要1

前言2

第一章研究背景4

一、国际背景4

二、国内背景7

第二章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11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11

二、研究意义13

第三章本研究的结构15

一、研究方法15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17

三、材料与方法17

四、结果22

第四章来华留学生心理评估结果的主要发现与分析30

一、来华留学生30

二、跨文化适应的概念31

三、跨文化适应的分类32

四、作为外国人的国际学生33

五、区别于其他外国人的特征34

六、作为学生的国际学生35

七、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中国青年37

八、针对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采取各种措施完善教育和服务38

第五章跨文化适应研究的主要策略及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47

一、国家支持47

二、高校支持50

三、学生社团支持60

四、本研究的贡献62

五、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66

参考文献67

附录70

症状自评量表(SCL-90)70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84

防御方式问卷(DSQ)88

中东、中亚、南亚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干预对策。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防御方式问卷(DSQ)对新疆医科大学1~5年级542名临床本科留学生进行英文问卷调查。

分析、比较各年级数据,研究各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结果:

52.6%留学生在一年中都曾经发生过负性生活事件,他们比中国青年更易产生恐怖、敌对、抑郁等心理问题,健康适应因子95.14%,主要是因为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的烦恼;

学习压力因子64.24%和人际关系因子49.88%,感觉学习负担重、在国外求学家庭经济压力大、宗教困扰等问题;

而高年级的学生还存在情感困扰、就业压力等问题。

管理者针对各年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从制度、管理、学历认证、宗教、道德素质教育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结论:

新疆医科大学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中国青年,必须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并且本研究首次提出用宗教、道德素质教育来管理和约束留学生。

[关键词]留学生;

跨文化适应;

心理健康;

症状自评量表;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防御方式问卷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对外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种族的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异国文化,给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活力。

高校外国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种族背景、政治背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学历和社会经历各不相同,思想意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也各有差异,很容易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适感。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求学与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因素和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当人们从一种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转入另一种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时,大多数人都会或早或迟、或大或小地对环境的突然改变外国留学生跨文化心理不适应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包括两方面,即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思乡感、无能感、无安全感和外部的易怒、抑郁、自我封闭的情绪和行为。

如不知所措、焦虑、恐慌、抗拒、抵触、逃避、抑郁、沮丧、孤独感和相思病。

目前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冲击"

现象的描述和验证、压力的表现和应对、群体认识、人际关系等层面的探讨中,由于采用的理论路径、样本、方法的不一致,研究结果零散、多样甚至有矛盾之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视角来考察国际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而重中之重是缺乏对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概念的系统认识。

虽然人类学、跨文化心理、跨文化交际领域均对跨文化适应概念进行了界定,但这些界定的对象并不完全针对国际学生,而是面向所有移居群体,如移民、难民、旅居者(游客、国际学生、传教士、驻外军队等)等。

与其他移居群体不同的是,国际学生具有完成学业的使命,国际学生在学习中的适应也是跨文化适应的重要组成成分。

有些研究涉及到国际学生的学习表现,但要么过于宽泛,即与国际学生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等问题混为一谈,要么过于局限,即仅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的跨文化视角分析课堂交际状况和师生关系。

第一章研究背景

一、国际背景

跨文化适应是群体层面上的文化模式变化。

第一次使用“acculturation”这个词的人被认为是美国民族事务局的鲍威尔(J.WPowell),他于1883年将其定义为由文化模仿造成的心理变化。

此后,早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是在人类学领域中进行的,人类学家麦吉(Willi锄JohnMcGee)于1898年将“acculturation"

视作“群体之间的实际调整。

”最为经典且常为人引用的定义是由雷德菲尔德(Redfield)、林顿(Linton)与赫斯科维茨(Herskovits)于1936年提出的,即“由个体组成的,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

哟上述人类学家讨论的多是原始文化群体与现代文化群体进行接触而发生的文化模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群体共同采用的符号、习俗、价值观中,并且这些变化是相对整个群体而言而非个体。

跨文化适应是再次社会化的过程。

跨文化适应是针对那些在一个社会已完成从“自然人"

到“社会人”即已社会化的群体,而社会化的过程被跨文化交际学家甘迪坎斯特(W.B.Gundykunst)与金(YoungYunKim)称为“enculturation"

,即对基本社会行为的内化,内化受到早期“重要他人"

(significantothers)的影响,并且人们对这个内化的过程和内容带有强烈的情感与认同。

当已完成社会化或enculturation的人进入另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情境中且停留较长的时间时,“再次社会化"

或“跨文化适应”便出现了。

“再次社会化"

或“跨文化适应"

过程中,人们开始察觉东道国社会中新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并熟悉、采用东道国社会主流群体的一些规范和价值观,但同时抛除一些原有文化类型,而这个抛除原有文化类型的过程就是“deculturation"

可见,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对东道国文化要素的察觉、熟悉、采用与抛除原有文化的相互作用的再次社会化的过程。

再次,跨文化适应是个体心理的调整过程。

尽管屡遭后人质疑与抨击,奥贝格(Obcrg)提出的“文化冲击"

概念是对文化情境变化中人们心理状态的经典描述,即对对方社会符号不熟悉时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

也就是说人们在跨文化转变时表现的是一种负面的心理状态。

但个体会对自身的心理状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作出调整,利兹格德(Lysgaard)提出的U型曲线假设则对个体心理调整过程进行了解释,即人们刚进入东道国文化时情绪高昂,然后逐渐低落,后来随着对新环境的熟悉情绪重新回升。

此外,金(YoungYunKim)从压力变化的角度讨论了心理调整的过程,即一个进两步退一步的螺旋式上升不断重复压力.调整.前进的模式的渐进过程。

具体来讲,就是“在有压力的阶段后退一步,进入一种减少压力或放松时期。

这是个防御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涵化者重新组织起认知模式和情感,并积聚力量向适应方向前进,进行一次新的尝试”。

此外,阿德勒(Adler)也对跨文化转变中心理过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五阶段模式假说,即接触阶段(兴奋)、不统一性阶段(混乱、困惑、无力、孤独、抑郁)、否定性阶段(坚持主见和自尊心)、自律期阶段(沉着、自信)以及独立其阶段(充裕的感情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沃德(W裥)及其同事从压力应对的视角对旅居者的抑郁水平进行了系列纵向研究,却得出与U型曲线假设及Adler五阶段模式假说不同的结论,即旅居者在最初进入跨文化情境中时的抑郁水平最高。

尽管结论有矛盾之处,但上述研究均表明跨文化适应是一个个体心理调整的动态过程。

跨文化适应的构成要素。

门登霍尔(MarkMcndcnhall)与奥德多(GaryOddou)对侨居经理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并得出成功的跨文化适应应由四个维度组成:

一是自我导向维度(theself-orienteddimension);

二是他人导向维度(theothers.orienteddimension);

三是认识维度(theperceptualdimension);

四是“文化硬性”维度(thecultural.toughnessdimension)。

自我导向维度由增强自尊、自信、精神保健的活动和特性构成,如强化替代性活动、减少压力的行为以及提高自身技术能力;

他人导向维度指的是增强与东道国成员有效交流的能力,包括(人际)关系发展和交流意愿;

认识维度强调对东道国成员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归因,以使侨居者对自身行为作出预测,减少人际交往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不确定性;

“文化硬性’’是指对于同一旅居者而言,一些国家的文化比起其它国家的文化更难适应。

综上可见,门登霍尔(MendenhaU)与奥德多(Oddou)对跨文化适应的要素综述更为关注个体的特征如个体自身的情感、与东道国成员的关系、认识,但同时他们也关注个体所置的情境即东道国的文化特征。

塞尔(Searle)与沃德(Ward)等认为跨文化适应由心理适应(psychologicaladaptation)和社会文化适应(socioculturaladaptation)两个维度组成,心理适应是指跨文化接触者获得了心理幸福感和满意度,社会文化适应指的是跨文化接触者获得了适合新文化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沃德(W如d)等在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维度理论的基础

上又提出跨文化适应的ABC模式,即跨文化适应由三要素组成:

情感(affect)、行为(behavior)与认知(cognition)。

情感调整、行为即文化学习、认知发展的结果分别体现为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及文化身份和群体间的认识(culturalidentityandintergroupperceptions)。

二、国内背景

与国外相关研究相比较,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较少,从已有的研究资料看,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多数研究缺乏中国文化情境中的研究成果作为依据,或以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或即使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手段,但研究假设和结论更多的是对西方理论特别是以“文化冲击、U型曲线理论为代表的验证和描述。

其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相关研究均提出来华留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社会困难,但并未深入探讨造成问题和困难的因素。

一方面,多数研究仅从人口统计进行相关分析的方式难于揭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本质。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者对影响适应的认知因素如价值观、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虽然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认知因素的制约,但个体认知因素千差万别,着重从个体认知探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具有局限性。

将个体因素与东道国和高校的状况相结合有益于深入进行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的研究。

将来华留学生的学习问题与由“外国人"

身份带来的“文化冲击’’等问题混为一谈不利于系统地分析跨文化适应问题,来华留学生作为学生的身份而带来的学术适应问题并未真正引起人们关注。

从目前对来华留学生学习生活的研究来看,多数研究者将学习问题归纳入心理、社会困难等问题中,这种做法的不妥之处就在于缺乏对国际学生身份的了解。

实际上,与本地学生一样,来华留学生也面临同样的学习问题,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学习资源使用、考试等具体环节中。

如前所述,尽管我国研究者已进行了来华留学生学习问题的研究,但成果较为零散,缺乏一个适用于教育情境中的理论视角从整体上把握来华留学生的学习问题。

最后,许多研究者认为来华留学生存在跨文化适应问题,并提出要从管理上改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政策制度环境,但对政府、高校如何作出调整和改革的探讨则很少,限制了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开放,一个连通世界的、开放的高等教育大市场已经向我们敞开。

来华留学工作是利用教育手段扩大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国与其它国家民间建立友好关系的桥梁[10],更是中国文化影响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中国开放的各种渠道、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尊重知识、科教兴国的政策,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上快速发展;

同时,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逐步与国际接轨,英语能力与水平的不断普及,为更多英语系的留学生提供了良好语言环境;

国内优美的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合理的学费,相对低廉生活费用都越来越吸引周边国家的学生,使得近几年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得到迅猛发展。

来华留学生同样出现国外相同的问题,尤其是一部分来自伊斯兰教国家的留学生,他们对饮酒、KTV、桑拿、迪吧等娱乐场所充满好奇,常常流连忘返,浪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

这些不良场所对他们的道德观念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再加上他们自制能力差、易冲动,遇事往往不计后果,在公共场所发生恶性斗殴事件机率明显高于国内学生。

涉外管理部门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解决这些问题。

并且造成极恶劣的社会形象。

国内各高校因为资源有限或语言受限等原因都没有这种为留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医生的条件。

各高校普通采用的都是为留学生新生提供“新生服务指南”或“新生服务处”等资讯服务部门,但这些针对新生的服务部门实际工作效果却并不理想。

北京邮电大学陈慧等在“关于各高校留学生管理现状”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高校留学生主管部门与留学生在信息沟通上存在严重不对等,有近一半的留学生不清楚学校有无为留学生提供帮助的组织、有无奖励机制,超过一半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的各种社团、比赛、讲座等,仅有极少数的学生能从学校的相关机构获得信息。

从上述历史界定可以得出,跨文化适应既指群体层面上文化模式的变化又指个体层面上心理与行为的变化。

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来自多样文化背景的国际学生,研究的目的仅从个体层面上探讨国际学生在文化情境变化中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并不涉及文化模式的变化。

适应是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调整及对特定社会生活方式的习得和运用,而跨文化适应是人的适应的一种形式,由此也涉及到心理调整和对特定社会生活方式的习得和运用。

与一般情况下人的适应不同的是,跨文化适应的主体是在一种文化中成长却由于各种因素到另一种文化中生活的人。

一方面,由于已经在原有社会化情境中习得一套由符号、规范、价值观、物质对象等组成的社会生活方式,并由此指导其情感、行为和认知,那么在新的文化情境中跨文化旅居者是沿用原有的社会生活方式还是在发现差异后重新习得和运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

可见跨文化适应主体面临的是一个行为选择和调整的问题。

另一方面,文化是指导人的情感、行为和认知的心灵程序,文化情境的转变势必会对个体心理产生影响,且这些影响可正面亦可负面。

可见跨文化适应也是一个个体心理调整的过程。

一言概之,本文认为跨文化适应是指个体心理及行为对文化情境变化作出的调整。

第二章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留学生群体特点决定了研究的必要性。

留学生这个群体以青少年为主,这个年龄的人群本身的心理成长特征正处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时期,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

此外,留学生处在异国,想象和现实的反差,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反差,不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特性及生活习惯之间的差异都容易导致他们产生适应不良、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这些生理、心理、个性特点更影响他们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使他们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各种因素影响。

人类学家KalverOberg于60年代提出著名的“文化休克”理论,指出人从一种文化移入到另一种文化中而成为旅居者与旅居地文化接触时,会面临很多变化和冲击,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如丧失心理安定,产生各种心理、行为的变化,以及情感方面的障碍等,并导致了他们较高的得病率和住院率。

影响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的因素,还包括留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比如评价和应对方式,自身人格、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人口统计学因素等。

积极的跨文化社会心理适应与留学生个体的内心自我控制点有密切的关联[4]。

其他制约跨文化适应的其他人格因素还包括性格的外向性,敏捷性、歧义容忍度、控制力、成就动机、决断力、自我效能感和自我监控力等[5]。

留学生进入新的国度后,由开始的新鲜到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开始逐步感受文化差异带来的种种不便、压力和痛苦;

忍受离开亲人的孤独感和思乡的感情;

社会价值、文化背景、语言的不通引起的饮食、住宿、出行、医疗、购物的种种不方便,开始用挑剔、敌对的心理和态度对待周边的人和事,甚至影响他们的行为;

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因为语言和文化不同,往往容易形成“小圈子”社交,这种圈子具有一定影响力,对不同国或不服从“圈子”内核心人物的留学生会产生一定排斥,有些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更可能因不善交往而、缺少朋友又高度敏感而出现适应性障碍[7];

不同宗教文化氛围造成困惑、不适应,恐怖、敌对;

从小接受封闭、传统的婚姻家庭教育,到一个开放社会后,面对年青人常有的恋爱情感问题,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往往处在深深自责与内纠中等等。

面对相当多的问题,学生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不懂或不会排解,也不敢主动寻求老师或外界帮助。

发展到在神经官能症方面,出现记忆力减退、常常失眠的情况,继续往下发展就更危险。

留学生能否顺利度过这种文化、心理发展适应期,减弱巨大环境变化冲击带来的心理压力,将对他们的留学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留学生在异域因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与宗教信仰,不同人生观、价值观而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有些心理亚健康甚至发展到自残、自杀、精神分裂等恶性程度,给留学生正常生活和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给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

国外各高校一般是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或请专职心理辅导医生为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让留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有人可以倾诉。

心理辅导服务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途径,避免留学生因为心理亚健康最终发展为心理疾患。

二、研究意义

留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他们的学业,不仅取决于能否为他们提供必需的物质和学术条件,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否在学习期间顺利完成社会-文化层面的心理适应过程。

因此,关注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留学生提供贴心服务,合理引导他们完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留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

在管理过程中,留学生随着入校时间的推移,学生适应能力、医学知识的增加、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状况会有不同的变化。

因此,对不同年级留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分析不同年级留学生主要存在哪些方面心理问题,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是经济问题、情感问题、宗教问题等原因),并采取对症措施进行心理干预(对症为留学生进行咨询、疏导,并进行各种行为指导及治疗;

学校除了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外,有计划的开设与心理相关的课程),是管理留学生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针对我们医学院校来说,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医生,而医生最终的服务对象是人。

针对这一特殊功能,要求教育者必须培养医学生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范畴的知识。

医学生必须学会更新知识,学会沟通相处,学会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素养。

西方国家在培养医学生期间,都要求学生接受道德品质和道德伦理方面的教育[14]。

而我国的留学生教育,由于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他们的道德品质教育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我们认为,心理辅导、干预的过程,也是文化交叉、影响的过程,利用道德素质来约束不良行为,提高修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向,更是培养合格医生的重要内容。

研究工作在高校留学生教育等方面具有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统计分析出的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可以用来指导留学生管理工作,并为其他高校作为借鉴;

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学实践中利用各形式引进道德素质培养,利用道德素质来约束不良行为,提高修养填补国内道德素质培养空白的状况;

充分利用这一意识形态阵地,配合学校的道德品质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尊重师长,遵守公共道德,规范行为举止,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关心他人,加深对华友谊[15]。

第三章本研究的结构

一、研究方法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本研究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从具体方法来看,本研究采用的是文献法和调查法。

文献查阅和研究是任何一项研究展开的必要环节。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主要服务于两个目的:

一是为建立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打下基础。

二是为本研究提供相关历史背景,为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论据。

对于前者,本研究以文化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学习理论等相关文献为基础,提炼出适用于国际学生作为“外国人”和“学生"

双重身份的跨文化适应理论视角,即一个三维度的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分析框架:

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和学术适应。

调查法使用如下自评量表。

使用英文版症状自评量表(Theself-reportsymptominventory,Symptomchecklist,90)[16],简称SCL-90。

该量表有90个条目,每个项目分五级评分,包含了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方面内容均有涉及,能准确刻画被试的自觉症状,并能较好地反映被试的问题及其影响的严重程度和变化,是当前研究神经症及综合性医院住院病人或心理咨询门诊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Self-RatingLifeEventsCheckList),简称ASLEC。

这个量表可以了解被测试者现有心理压力水平及主要压力来源,便于我们及时发现问题,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

该表已被临床精神科、心理卫生咨询等多项研究引用,重测和内部一致性较高,又有较好的构想效度。

该量表便于统计分析,广泛用于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的评定。

对于研究青少年心理应激程度、特点及其与心身发育和心身健康的关系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防御方式问卷(DefenseStyleQuestionnaire),简称DSQ。

这个问卷改变了以往了解防御机制的方法主要是依靠会谈和自传分析的方法。

该问卷的目的是能够收集研究对象群体较为完整、并且连续的心理社会成熟程度指标,能够较全面、省时地收集较标准的资料,便于比较和研究,特别适用于研究成年人的防御机制。

我们认为:

防御机制不管是在疾病中可能是种病理心理机制,还是在缓解内心痛苦,减少应激时是种中介机制,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他的研究都是极其重要的,并且是有意义的。

本研究是将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防御方式问卷DSQ翻译成英文,并请巴基斯坦弗兰提尔医学院心理科A·

Khan教授采用英联邦国家通用的文字表达(或语言理解)方式进行修正。

对留学生某些问题理解模糊部分在填表中进行特别说明。

最后三种问卷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关注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年级留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分析不同年级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