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75230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六.docx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六.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六.docx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六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草原》教学设计之六

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

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

下面请看录像。

(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

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不要读成yu,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

写的是哪里的草原?

(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

旗相当于县。

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

(有三种方法:

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

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

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

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

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目的:

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重点:

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难点:

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

(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

(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

(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

(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

强调了什么?

(单击第一段品句一)。

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

(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

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

(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色欲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

(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

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

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

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

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

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

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

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

(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

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目的: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

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

(可以分作三层。

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

(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

(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

(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

为什么这样比喻?

(单击品句四)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

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

(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

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

说明了什么?

(单击第三段品句一)

(3)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

(单击品句二)

2、指名朗读这一段

(二)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

(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写了几个场面?

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

说明了什么?

(单击第四段的析段)

3、指导朗读第四段,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四、总结:

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

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单击第五段的析段。

五、课堂练习

1、句义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练习

六、作业:

1、课后练习3、5

2、预习《镜泊湖奇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