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82684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2018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

高三文综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

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陈独秀则称: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

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2.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3.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

(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

(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

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

A.生产关系的变革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D.金融资本的发展

4.“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  )

A.神权政治B.分权政治C.族权政治D.官僚政治

5.如下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

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五四运动的发生

B.红色政权的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

6.对于美国《独立宣言》在大革命前法国的反响,有学者评论说:

宣言中的学说来自哪里并不重要。

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英国启蒙思想家),法国读者一定能在《独立宣言》的下述文字中看到法国哲人们的思想: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法国读者不了解洛克和卢梭的学说 ②《独立宣言》与洛克和卢梭的思想无关 ③法国社会中的等级制观念已经动摇 ④天赋人权思想已在大西洋两岸传播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7.德国大众公司原本是一家l00%的国有企业,后来把股票按面值金额的80一90%出售给职工和国内公众,每人不得超过5%的股票,目前大众公司70万个小股东占有公司80%的股票,其余在国家手中。

这种现象(  )

A.体现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B.体现了资本的社会化

C.大股东失去了企业决定权D.增强了政府干预能力

8.英国1701年通过的某法案中有这样一条规定:

法官的任免应由议会决定,被议会定了罪的人国王不得任意赦免。

这一条款宣示了(  )

A.国王失去了所有权力B.司法权独立于王权

C.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D.君权神授原则打破

9.下图是清代任熊绘制的《老庄像》,画面表现的是“庄生游逍遥,老子守元默”的情形。

“元默”是指(  )

A.“仁政”

B.“大一统”

C.“无为”

D.“齐物”

10.“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突出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

A.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B.把美洲纳入世界大家庭

C.导致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D.导致了世界市场的最后形成

11.“……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

洋务运动破产了,维新运动早产了,而顽固派的得志和仇洋排外运动的勃发,使中国在本世纪初(20世纪)几乎惨遭亡国之祸。

”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甲午中日战争后,一份中外日报指出:

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由此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对有识之士的影响是(  )

A.开始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B.开始寻找自强的道路

C.开始研究政治改革D.开始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2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阅读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14(25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

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

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

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庞。

——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

材料二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

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瓷器、绸缎、铜器、雕花器和景泰蓝等。

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清国”三字,门口对联有“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字样。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国戏院,带有明显西方风格。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摆有中华圣母像。

“中华圣母”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中国服饰的耶稣。

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湖48景相册等获金奖,另有中国绘画作品42件,包括唐朝吴道子、宋朝马远、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编自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和20世纪世博会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但丁对地狱中的一位教皇尼古拉三世说:

“你留在这里吧,因为你受的惩罚是公正的……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

……你们把金钱看作你们的上帝,你们和偶像崇拜者有什么不同?

——《神曲》

材料二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他的宿命论的学说,从宗教的角度反映了这样一件事实:

在竞争的商业世界,成功或失败并不取决于一个人的活动或才智,而取决于他不能控制的各种情况。

决定失败的并不是一个人的意志或行动,而是全凭未知的至高的经济力量的恩赐;在经济变革时期尤其是如此,因为这时旧的商路和中心全被新的所代替,印度和美洲已被打开大门,甚至最神圣的经济信条即金银的价值也开始动揺和崩溃了。

——恩格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但丁为什么在《神曲》中将教皇尼古拉三世安排在地狱?

其用意何在?

(2)但丁与加尔文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社会根源。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百分比协定:

1944年10月9日丘吉尔飞抵莫斯科,与斯大林密商巴尔干势力范围问题。

后约定苏在罗马尼亚可占90%的优势,而英美在希腊可占90%的优势。

在南斯拉夫,各占50%;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苏占80%,英美占20%。

材料三 

(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2)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

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雅尔塔协定中有关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请回答:

(1)简要说明材料一所示会议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变化产生的影响。

(2)通过材料二、三的信息,你对雅尔塔体系作何评价?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虽然国际因素和总的意识形态倾向无疑地使中共领导人接受苏联模式,但是最重要的因素却是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切的使命感,……以及苏联是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有的惟一榜样,决定走苏联的道路几乎是势在必行的。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

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但是,我们工作中间还有些问题需要谈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时,国家的新领导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

……可是到1957年,中共的领导人可以以相当满意的心情回顾1949年以来的一段时期。

……这个国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即使是适度的、但也是显著的提高;国家的社会制度已经比较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中决定中国走苏联模式的“国际因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思想有何新的发展?

(3)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杜亚泉对于西方文明给以批判,肯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杜亚泉通过中西文明比较,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否定西方文明,陈独秀通过比较,结论却相反,故B项是最佳选项;论战双方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故C、D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

2.【答案】D

【解析】革命派此时已经开始革命运动,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上海是最早开放城市,该说法明显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中“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

3.【答案】A

【解析】生产关系即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题干反映的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A项正确;题干中“农产品商品化的加速”能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只是某个方面,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C项与A项对立,题干无从反映,C项排除;D项与B项同理排除,其可从“高利贷制变本加厉”中反映。

4.【答案】A

【解析】宗法门第观念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早已深入人心,故选A。

5.【答案】B

【解析】注意关键时间信息“1928年”,1928年,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表现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相继建立、扩大和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直到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途中损失惨重,党员数量才出现了严重下降。

所以1928年红色政权的建立后导致了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B项符合题意,选B。

6.【答案】D

【解析】根据“宣言中的学说来自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英国启蒙思想家)”排除①②;根据“美国《独立宣言》在大革命前法国的反响”和“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可以确定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分配领域的社会化应通过政府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来实现,故A项错误;股票分散化能起到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故B项正确;股票分散化之后,资本家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但只需要掌握少量股票,就能获得企业的控制权,因此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故C项错误;股票分散化是企业经营方面的调整,与政府的干预能力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国王失去了权力,成为统而不治是在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任命法官的决定权掌握在议会手中,说明司法权独立于王权,故B项正确;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君权神授原则打破应该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C项是老子的思想,D项是庄子的思想。

老子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庄子认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即逍遥。

10.【答案】A

【解析】材料在论述远航的影响时候采用逐层递进的表述方式,侧重强调对“科学的发展和宇宙观念更新”的重要意义,故A项正确;新大陆的发现也是材料所要表达的意义,但不为重点强调,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在远航前已经产生,材料中更无体现,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后形成,关于世界市场,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的失败没有使中国真正的觉醒和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虽然给中国以震荡,但其催生了洋务运动而不是带来洋务运动的破产,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以巨大的震荡,其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是维新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顽固派镇压了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仇洋排外,故C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是前面一系列事件的结果,而不是引起一系列事件的原因,故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人们认识到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不足。

洋务运动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中国在科技上落后于西方,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寻找自强的道路,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的落后,开始研究政治改革,故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前的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开始走上反清革命道路,故D项错误。

13.【答案】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

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有三小问。

前两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的以小农经济。

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总体上就是“农本商末”,农业为主,商品经济为辅。

第三小问要根据材料一的四则明清史志资料作出概括,要注意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

四则材料均强调了当时江南纺织业显著发展,商品经济发达;“苏州府”材料中的“计日受值”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南浔镇“烟火万家”、王江泾镇“居者可七千余家”等材料信息中可得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

14.【答案】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世界各国联系加强。

意义:

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开创举办世博会的先河;提供了各国展示文明成果的重要平台,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文化交流。

(2)特点:

中国:

以传统工艺、美术、手工业品为主;有西方色彩。

西方:

以先进科技成果、工业品为主。

原因: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术精湛;现代化滞后,工业发展程度低;中西文化交流增强。

(3)变化:

19世纪关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20世纪更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原因:

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科技作用的两重性受到关注;冷战凸显对抗的危险;经济全球化,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资源问题;技术革命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

【解析】

(1)1851年英国完成率先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世界工业强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世界联系的加强。

这届世博会对英国而言,提升它的国际影响力;对世界而言,为各国科技产品提供展示的平台,加强彼此交流。

(2)中国展出的是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中华圣母像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说明有西方色彩。

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从农业经济繁荣、手工业技术先进、近代工业落后等方面分析,有西方色彩的原因是中西方联系加强。

(3)两次工业革命关注的是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到20世纪“通过竞争获得和平”“人类的进步与和谐”成为主题,说明人们更注重和平、人与自然的和谐。

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美苏冷战的敌对紧张,让人们呼唤和平。

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让人们更加关注环保问题,思考科技带来的影响。

15.【答案】

(1)原因:

教皇贪婪腐化。

用意:

否定教皇及教会的权威。

(2)核心:

人文主义。

根源:

资本主义兴起,新兴资产阶级正在形成。

(3)影响:

打击了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等。

(只要能答出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

能力.

(1)问抓住材料信息分析,用意主要是对教皇的权威提出挑战。

(2)问两者都强调人文思想;社会根源从当时的经济政治状况分析。

(3)问一方面是对旧的势力和思想的打击,另一方面是对代表新阶级利益的思想发展的推动作用。

16.【答案】

(1)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使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2)雅尔塔体系把东欧和希腊分别划分为苏联、英美的势力范围,并进行比例分配;美苏以牺牲中国的主权为妥协条件来加速日本的投降。

可见,雅尔塔体系建立在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之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解析】

17.【答案】

(1)国际因素:

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遏制政策。

(2)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成就:

①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③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第

(1)题从新中国成立的国际背景进行分析。

(2)题要明确《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背景,并据此说明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第(3)题重在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注意材料限定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