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7802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

高三文综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仔细阅读下图。

对该图所示增长结果解读错误的是(  )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B.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C.亚非拉国家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重要力量

D.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

2.《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于长安及五都(即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司市称师”。

这表明(  )

A.城中划有专门的市B.专设官员强化管理

C.城市管理渐趋开放D.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3.《雅典政制》开宗明义地指出,“至于雅典人的政制,他们选择的政体类型或者模式,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

”材料表达作者对雅典民主的基本认识是(  )

A.少数人的民主B.非自由的民主

C.排斥精英的民主D.奴隶制民主

4.1949年,毛泽东充满激情地预言: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下列促进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建设高潮”出现的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B.“大跃进运动”的发展

C.“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D.“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出

5.英国《每日电讯报》12月18日报道:

“美国总统突然采取令人意外的行动,决定在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

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

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这个未来的广大市场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

”下列有关这份报道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份报道应发表于1979年B.“美国总统”是指尼克松总统

C.“商业上的原因”是美中建交的根本原因D.“本身问题”主要是指“滞胀”问题

6.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这主要反映了苏格拉底(  )

A.反对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B.蔑视雅典城邦制度和法律权威

C.承认神灵的权威,反对发现“自我”D.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7.“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

”这里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对中国近代的大变革给出了一幅模式图。

下列言论中,不符合此图要义的表述是(  )

A.西方工业革命与中国王朝危机交会,使中国历史转向

B.西方国家成为宗主国,中国成为依附性的半殖民地

C.中国近代化过程就是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稳健发展的过程

D.西方侵略激发起拯救民族危亡、改造社会的强烈回应

9.下面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学东渐的影响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C.经济重心的转移D.文化政治中心东迁

10.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调整。

下列有关四次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地改革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集体土地所有制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C.“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享有土地的所有权

11.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

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①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④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2.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2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贸易后,规定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备海口的“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

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但是只‘许令承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康熙五十六年(1717)定例:

“出洋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

清政府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

康熙四十七年(1708),“禁商贩来出洋”。

五十九年(1720)规定:

“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

”乾隆二十四年(1759),“禁丝筋贩卖出洋”。

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

材料二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欧洲的经济发展愈以加快。

18世纪在英国开始了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革命由此展开。

工业革命不仅在空间上逐渐扩散,而且波澜起伏、连续不断。

工业革命造成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第9课前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及其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世界市场与工业革命的相互关系。

14(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耕种方式

材料二 古代粮食亩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及全国耕地面积简表

——摘编自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乡村粮食

安全水平估测》

材料三 (洪武元年)诏曰:

“耕者宜验其丁力,计亩给之。

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

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

——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1)材料一所示的农业耕种方式最早出现于何时?

其先进之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抑制土地兼并的主要措施。

(不得摘抄原文)。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

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说: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

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

——赫鲁晓夫对美国记者语

材料二 1973年勃列日涅夫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

他认为,“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勃列日涅夫之所以能够实施“缓和”战略的自身优势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苏联的“缓和”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其目的实现了吗?

说明理由。

(3)分析说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外战略政策的内在一致性。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一变。

……至1911年,中国共修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千米,占总比率的14%。

材料二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的过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911年以前中国铁路的投资状况怎样?

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列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修筑的铁路干线及主要设计者。

(3)根据材料二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现代化有何积极影响。

(4)目前,我国为加强对西部的开发,已经修好的重要铁路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票数一路增长,说明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大势所趋,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多极化格局尚未正式形成,中国是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力量,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随着亚非拉独立国家的增加,他们在联合国的投票中支持中国,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一直反对中国重返联合国,而支持中国的票数在增加,说明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汉朝设立“长安东、西市令”、“五均司市师”,专设官员强化对市的管理,故B项正确;长安设东、西市,说明城中划有专门的市,但材料强调的官员对市的管理,故A项错误;“坊市分离”说明城市管理严格,坊市界限仍然存在,故C,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说明作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不是少数人的民主,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出“非自由”的信息,故B项错误;“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说明作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是排斥精英的民主,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阶级属性的信息,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双百”方针是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促进了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A项正确;BC项带来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挫折,排除;“二为”方针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提出的,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可知这份报道应发表于1978年末,因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故A项错误;当时的美国总统是卡特,尼克松已经于1974年因水门事件而下台,故B项错误;“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

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可知作者是指出“商业上的原因”是美中建交的原因之一,但没有说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面临滞涨危机,故D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7.【答案】D

【解析】从题干可知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即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D。

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末涉及到承包土地等,故排除A、B、C三项。

8.【答案】C

【解析】近代中国史上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外有西方侵略,内有统治危机,因此推动中国的救亡图存斗争不断高涨,故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制下艰难曲折的发展,不可能稳健发展,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9.【答案】B

【解析】明朝儒学家籍贯主要集中在江南,这与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关系。

10.【答案】B

【解析】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是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还是私有,故A项错误;1953—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私有制变为公有制,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归属国家所有,农民只有经营权,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材料中“1954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可知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故①正确;人民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1949—1954年,此时已经不再代行人大职能,故②项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属于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故③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监督机关,不属于国家权力机关,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12.【答案】A

【解析】注意关键词:

同步变动。

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能实现同步变动的只有电报,故选A。

13.【答案】

(1)政策: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表现:

严格控制船只数量及其规模;对航行时间和户籍进行限制;从武器到日常商品限制的种类越来越多。

影响: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畀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潮流。

(2)关系:

世界市场的开拓是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

工业革命迅速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或答第一次工业事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政策”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作答;第二小问“表现”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将船身烙号刊名……准其出入贸易”“只许令承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作答;第三小问“影响”可从阻碍中外贸易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等角度思考作答。

(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工业革命由此展开”“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作答。

14.【答案】

(1)时间:

春秋战国。

表现:

休养地力,保苗抗旱。

(2)发展趋势:

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发展,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比重减少。

(3)措施:

按家庭劳动力多少来分田,重惩兼并者。

(4)原因:

耕作技术先进,耕地面积大,政府政策保障。

【解析】本题以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入手,考查考生阅读图、表,提炼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

(1)问,由图片可知这种耕作方式是垄作法,然后结合所学就能准确判断其出现的时间和先进之处。

(2)问,应从粮食产量、人均占有量、耕地面积、种植面积、南北均衡发展等几个方面归纳。

第(3)问根据“验其丁力,计亩给之”“富者不得兼并”等即可回答。

第(4)问,可以从耕作技术、耕地面积、政府保障、人民的辛勤劳作、社会的稳定等层面分析。

15.【答案】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维新变法的基本历史史实,要求学生对该历史事件要全面地把握,针对题目要求在做题时需要注意。

(1)问,题目中规定:

“根据上述材料”,因此在做题时必须对材料进行仔细分析,特别是关键句子如“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中国)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富强可驾万国”。

可以较容易地概括出变法的背景。

同时题目还规定要结合所学知识,因此综合题目要将该事件放在特定的大环境中将前后历史相联系,从而分析出甲午战败,

中国危机加深这一考点来。

(2)问是对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题目要求是对材料进行概括,因此解题关键是对材料进行解读,明确关键语句的含义。

16.【答案】

(1)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实力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

(2)目的:

加强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进而争夺世界霸权。

没有实现,因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后,苏联经济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失败了。

(3)采用“缓和”手段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解析】第

(1)问要从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经济军事实力增强,缩小了美国的差距入手分析。

(2)问“缓和”战略的根本目的要注意透过材料二的现象看本质问题;“缓和”战略的目的实现程度要从1985年左右苏联自身经济政治状况入手分析。

第(3)问的回答要从目的和手段两方面比较分析两者的共同点。

17.【答案】

(1)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

这说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2)京张铁路。

詹天佑。

(3)促进经济交流;有利于经济繁荣;有利于知识传播和信息流通;促进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和商品流通;有利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进一步解体。

(4)青藏铁路。

【解析】解答本题应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依据设问分层进行解答。

(1)问,应分析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

(2)、(4)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第(3)问,要从材料中进行提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