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汉语概略语刍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8376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汉语概略语刍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当代汉语概略语刍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当代汉语概略语刍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当代汉语概略语刍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当代汉语概略语刍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当代汉语概略语刍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当代汉语概略语刍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当代汉语概略语刍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汉语概略语刍论.docx

《当代汉语概略语刍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汉语概略语刍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汉语概略语刍论.docx

当代汉语概略语刍论

当代汉语概略语刍论

  摘要:

概略语是语言中由音节较长的目定说法经过压缩、截略或统括而形成的词语。

概略语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催化语言结构产生的偏移性变动,是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对语言结构的选择,是人类的语言认知能力对复杂信息传播采取的有效策略。

构造概略语应坚持区别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和俗成性原则。

概略语的深入探讨对于当代汉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关键词:

当代汉语;概略语;定名理据;形成机制;构造原则

  中国分类号:

H13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030(2007)05-0042-05

  

  当代汉语研究是语言研究的新领域,学术界正从不同侧面展开对当代汉语的研究。

其中有一种现象特别引人注目,即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中,我们常常用一种简化形式代替它的完全形式,而且这种简化形式比它的完全形式使用的范围更广,频率更高。

如我们常常不说“股票价格指数”,而说“股指”;不说“手持式移动电话终端机”,而说“手机”;不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而说“一国两制”;不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而说“三讲”等等。

本文试图通过深入考察这种现象,从而揭示当代汉语中这种简化形式对当代汉语词汇系统产生的影响。

  

  一、“概略语”定名的理据

  

  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中,我们往往撇开一种说法的完全形式而代之以它的简化形式的情况俯拾即是。

那么,这种完全形式的简化形式应该怎么称说呢?

学术界出现了不同的定名,其中最流行的定名有“简称”、“略语”、“缩略词语”、“缩略语”等等。

我们认为这几种定名皆可商榷。

  1.“简称”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

“①较复杂的名称的简化形式。

如中专(中等专业学校)、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会)。

②简单地称呼:

化学肥料~化肥。

”从它的解释到举例都可以看出“简称”只限于指名词性词语,包括不了像“考研”(报考硕士学位研究生)、“引介”(引进介绍)、“老弱病残”(年老、体弱、生病、残疾的合称)、“坑蒙拐骗”(坑人、蒙人、拐人、骗人)等非名词性词语。

  2.“略语”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由词组紧缩而成的合成词,如:

土改(土地改革)、扫盲(扫除文盲)、脱产(脱离生产)、节育(节制生育)、沧桑(沧海桑田)。

”“略语”虽可兼指名词性和非名词性结构,但不一定都是合成词。

如“反腐倡廉”(反对腐败,提倡廉洁)、“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就不是合成词而是短语。

  3.“缩略词语”

  目前被认为是最确切、使用最广泛的定名,因为它既可用于名词和名词性结构,也可用于非名词和非名词性结构,其中的“缩”和“略”概括了形成这种简化形式的方式:

“压缩”和“截略”。

但考察语言实际仍有不妥,因为当代汉语中的简化形式并非都是其完全形式的“压缩”和“截略”。

诸如“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三无企业”(无资金、无场地、无与其经营相适应的机构和人员的企业)、“三字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这些简化形式就增加了完全形式中本来没有的数字,其构成方式不是语言形式上的“压缩”和“截略”,而是语义的概括。

显然,把这一类用数字作为标记来统括语义的简化形式称作“缩略词语”是不合适的。

  4.“缩略语”

  “缩略语”和“缩略词语”概念基本一致,因为不管是在汉语里还是在英语里,缩略词语都有词有语,而按照汉语习惯,可以简称为“缩略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代汉语中代替完全形式的简化形式称为“概略语”比较确切。

因为这种简化形式实际上有两大类型:

一种是对完全形式的缩略,即语素的缩略;一种是对完全形式的概括,即语义的概括。

前者是采取“压缩”和“截略”的方法,或抽取完全形式中的主要语素缀合而成,或逐一抽取完全形式中每一个意义单位的代表语素连缀而成。

简化形式较之完全形式只是音节的减少,并未增加任何完全形式中所没有的语素。

如“《说文》”(《说文解字》)、“清华”(清华大学)、“职高”(职业高中)、“司局级”(司级、局级)、“贩私”(贩卖走私物品)、“改制”(改革企业所有制形式)、“推介”(推荐介绍)这些简化形式中的所有语素都来自于完全形式。

后者则属于语义的概括,简化形式从完全形式的并列成分中提取出一个或几个共同语素,再使用数字统括概念相近的并列项,因而添加了完全形式中本不存在的表数目的语素。

如“三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四放开”(经营放开、价格放开、分配放开、用工放开)、“六自主”(企业的经营活动自主、商品定价自主、劳动用工自主、工资分配自主、投资发展自主、机构设置自主)中的“三”、“四”、“六”分别是表示完全形式中并列义项的数目,“险”、“放开”、“自主”则是完全形式中并列义项的共同语素。

“概略语”中的“概”可以理解为“概括”,可以包括这一类对完全形式用数字进行统括的语义概括的简化形式;“略”可以理解为“压缩”、“截略”,可以包括这一类对完全形式进行缩略的简化形式。

所以,“概略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种简化形式的两大类型,它的完全形式可称为“原语”,以便于两者对称并举。

我们可以给概略语下这样一个定义:

语言中由音节较长的固定说法经过压缩、截略或统括而形成的词语。

  

  二、概略语的形成机制

  

  概略语作为新词新语产生的重要方式,是当代汉语发展极为迅速的语言形式。

但是,概略语的产生绝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而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催化语言结构的偏移性变动

  索绪尔认为:

“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

”他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

同时,他建议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

“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连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

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正是在这种任意性的前提下,语言的某些变化又是不可避免的。

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在语言实践中受到了‘集体惰性’或者说是‘约定俗成’作用的限制,使得语言系统整体处于稳定的状态,保证人们正常的交际”。

因此,在已经结合的能指和所指之间,能指或所指就只能在与对方的关系确定不变的前提下发生一些单方面的偏移性的变动。

比如,一个词语的形式不变,而它的所指可以通过借代、比拟等修辞手段产生新的义项,或者词义出现扩大、缩小、转移等等。

如“升温”原指“温度上升”,新义“比喻事物发展速度加快或程度加深”;“菜单”由“餐厅开列有各种菜肴名称的单子”到“电子计算机程序运行中,显示在显示屏上的选项列表”,再到“借指各种服务项目清单”。

这样,“升温”、“菜单”在能指不变的前提下,其所指发生了一些变动。

同样,一个词语也可以在意义不变的前提下,形式发生某些变化。

如“一种两轮交通工具,骑在上面用脚蹬着前进”可称为“自行车”、“脚踏车”、“单车”;已婚女子对自己的丈夫又可称为“爱人”、“男人”、“先生”、“老伴”、“老公”等等。

这样,它们的所指未变,但能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所指或能指分别发生的这种变化,不是所指和能指的重新组合,而是这个两面体在其中一面保持稳定的前提,另一面在它自身的基础上发生的变动。

概略语就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对语言符号的能指产生的单方面的偏移性变动,语言的使用者只是从原语中选取了部分语音形式来代替完全形式。

然而,在社会的高频使用和习用之后,人们就能把概略语直接和它的原语的整体意义相联系。

  2.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对语言结构的选择

  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

由单音词到复音词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般趋势。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共收词目56147条,其中单音节词目10540条,占18.77%,多音节词目45607条,占81.23%5多音节词目中,双音节词又有35056条,占76.87%。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是根据词在各类语料中的出现率、使用度以及构词能力来编写的。

下表是这两部词典所收词语的音节的统计情况。

  该表的统计数据表明,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语占绝对的主体,其次是单音节的,再其次是三音节、四音节的,而五音节及以上的词语还不足1%。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词汇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突出的就是新词语大量涌现。

很多学者注意到了新词语中多音节形式快速增多的语言事实,并作了细致的分析和统计,肯定了新词语音节形式多音化的发展趋势,但是比较普遍的意见还是认为当代汉语新词语的音节形式仍是以双音节为主,多音节词语逐渐增多。

如黄伯荣、廖序东在论及新词语的特点时说: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词成倍增加。

其中绝大多数是双音节,占新词总量的70%左右,也有不少三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共收新词新义1205条,其中双音节词832条,占总数的69.01%;《新华新词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主要收录90年代以来出现或进入社会生活的新词新义新用法,共收条目2200条,其中双音节词1204条,约占词语总数的54.73%。

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当代汉语新词语仍是以双音节为主。

  汉民族在语言运用上历来主张“言贵于省文”、“文约而事丰”的简约之美,而概略语的原语大多是一个多音节词语,因此,概略时对语言结构的选择当然也会服从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总趋势。

据我们统计,《现代汉语缩略语词典》共收概略语729条,其中双音节词语548条,占总数的75.17%。

  3.人类语言的认知能力对复杂信息传播采取的有效策略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

它认为,认知是语言的基础,认知能力制约着语言的使用:

并对语言具有信息加工、筛选和调控的功能。

经济原则的运用及概略语的产生便是人类语言的认知能力对复杂信息传播采取的有效策略。

  语言的经济原则也称为语言的经济性,就是指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尽量使用较少的语言表达完整的意思,以达到节省时间和空间的目的。

经济原则是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AndreMartinet)提出的。

他在《语言演变的经济原则》一书中,把经济原则看作是语言演变的基本规律。

他说:

“使语言发展变化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人类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一种是人在生理上和精神上的自然惰性。

这两种力量处在矛盾和冲突之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交际工具。

凡是交际,都要追求效率,即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输最大的信息量。

因此,词语的长度和信息传输率之间形成反比关系。

而反映人类社会新事物、新观念的词语是层出不穷的,其中许多是多音节词语,有的甚至是由几个短语构成的短语结构群,如“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等。

从交际的角度看,多音节词语或短语结构群对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都是不利的,因为用起来费时费力,特别是那些使用频率高的多音节词语或短语结构群更是如此。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客观上要求新产生的高频率使用的多音节词语或短语结构群具备相应的简化形式。

因而,上述多音节词语或短语结构群分别被简化为“奥赛”、“人世”、“三个代表”、“四个坚持”等等,从而形成了当代汉语新词语中概略语蔚为壮观的景象。

  

  三、概略语的构造原则

  

  概略语是应对复杂的交际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策略,但若使用不规范,结果会适得其反。

因此,在构造概略语时,应该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区别性原则

  构造概略语时必须保证其意义单一,具有明确的区别性特征。

有的概略语在使用上受到时间的限制,如“迎新晚会”可以是“迎接新同学的晚会”和“迎接新年的晚会”的概略语,学校开学一般在9月初左右,迎接新年要在12月末,如果没有时间上的限制,就难免产生混淆。

若将它们分别加上一个区别性语素“生”和“年”,概略成“迎新生晚会”和“迎新年晚会”,则在任何交际语境中都不会出现歧义或误解了。

  有的概略语在某一地区表义是明确的,如“华师大”这个概略语,在广州指“华南师范大学”,在上海指“华东师范大学”,在武汉指“华中师范大学”。

但到了另一个地区或在全国范围,其指代就模糊了,这时我们必须添加标记性区别语素,原语中的“华”和“师范大学”都是共同语素,“南”、“东”、“中”是标记性区别语素,若将“华师大”分别添加上“南”、“东”、“中”形成新的概略语“华南师大”、“华东师大”和“华中师大”,其意义就明确了。

  有的一个概略语有两个原语。

如“人大”既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可指“中国人民大学”;“计委”也有“计划委员会”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两个原语。

为了避免混淆,我们也可采取添加区别性语素的办法,将“中国人民大学”改称为“人民大学”,将“计划生育委员会”改称为“计生委”,从而就可以与另外一个概略语相区别。

另外,“国标”(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交谊舞)、“人流”(人工流产、流动的人群)、“普教”(普通教育、普及义务教育)、“网卡”(网络接口卡、网络适配卡)、“家教”(家庭教育、家庭教师)等等均有两个原语,它们对语境和原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在区别性不强的语境中我们应使用原语,在区别性明确的语境中才可以使用概略语。

  2.规范性原则

  有时出现一个原语共用几个不同的概略语的情况。

如:

“邮政编码”有“邮编”和“邮码”两个概语,后来人们在使用中逐渐确定为“邮编”,我们就不能再把“邮码”作为“邮政编码”的概略语。

同样,“抽样检查”(“抽检”、“抽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文明”、“两个文明”)、“统一调配”(“统调”、“统配”)均有两个概略语。

对此,我们应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规范的概略语来使用而淘汰另外一个。

  在构造概略语时应尽量避免产生同音形式,因为这种概略语,在书面语中不易混淆,在口语中则只能依靠具体的语境来区分。

如“特供”与“特工”,前者指特别供应,后者指特务工作(人员);“计委”与“纪委”,前者指“计划委员会”,后者指“纪律检查委员会”。

由于同音,还有的概略语甚为不雅。

如“××职业技术学院”被称为“××技院”(谐音“妓院”),“上海测绘研究所”被称为“上测所”(谐音“上厕所”),“半脱产学习”、“全脱产学习”分别被称为“半脱”、“全脱”,甚至还有人把推选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条件“无党派人士、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妇女”戏称为“无知少女”等等。

像这种同音概略语,我们也可以采取三种方法予以规范:

第一,增加合适的语素。

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纪委”可改称为“纪检委”以避免和“计委”同音相混;“半脱”、“全脱”增加“产”成为“半脱产”、“全脱产”就文雅了。

第二,改换合适的语素。

如“××技院”改“技”为“职”成为“××职院”;“上测所”改“测”为“绘”成为“上绘所”。

第三,保留一个概略语,另外一个仍用原语。

如“特供”使用频率低,仍用原语“特别供应”,但“特工”仍包含两个原语“特务工作”或“特务工作人员”,“特务工作”也仍用原语,“特务工作人员”则用概略语“特工”。

  3.俗成性原则

  俗成性原则就是指某种事物的名称和社会习惯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认定或形成的。

荀子曾说过一句有名的话: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强调语言的使用频度,强调遵从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使用习惯。

因此,概略语的构造和使用也要尊重人民大众的语言习惯,必须符合俗成性原则。

有些概略语在反复使用中已被社会成员习认习用,它们一旦约定俗成,就不能任意更改。

如“教师学生”可以简化为“师生”而不能简化为“教学”,因为“教学”是一个已有的词;“高考”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简化,在长期的使用中已凝固转化为一个公知公用的词,若将其改为“高试”,则会造成语言的混乱;“汽车票”、“飞机票”、“轮船票”可以有“车票”、“机票”、“船票”的概略语,也可以有“汽票”、“飞票”、“轮票”的概略语,但习惯上只用前者而不用后者。

还有的词语,在不同地区,出自不同的使用习惯,具有不同的概略语。

如“彩色电视机”在大陆用“彩电”,在台湾用“彩视”;“现实状况”在大陆只用“现状”,而在台湾却同时使用“现状”和“现况”两个概略语。

另外,在使用概略语时要考虑使用场合,在一些比较庄重或非常正式的场合,我们就不能随意地使用概略语,而必须使用原语。

如“中国”在正式的行文和场合中就必须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总之,当代汉语概略语的大量产生及规范不仅与汉语内部的发展规律密切相联,而且同社会、文化、心理、习俗等语言外部的因素息息相关。

对概略语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汉语言文字的发展方向和规律,对于当代汉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责任编辑 言 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