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613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

综合性学习说课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说课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实践活动《大自然的启示》。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综合性学习课型能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能力,所以我特别设计了《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这节课。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三、教材分析:

前几册教材中已经进行了6次综合性学习,本组教材是对以往教材的延续。

教材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引发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不断的阅读中增长知识、发展情感、培养正确地价值观。

四、学生分析:

我校学生知识面窄,课外知识匮乏,对于综合性实践活动接触的也少,因此就本单元习作,在四年级学生中间开展在大自然中得到启示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观察记录作文素材,学生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有较好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学习途径更广泛,学习方式更加多样,综合性学习让他们感受自己的价值,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五、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

2、探究自然规律,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发现的能力,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3、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知识,拓宽学习方式,增强自信心。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自然规律,懂得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学会于大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难点:

从自然规律中受到启发,培养观察、探究能力。

七、教学方法及手段:

综合性学习与新课程所提倡地“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这一理论不谋而合。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为:

在生活中观察、发现自然规律;利用课件激发学习兴趣;从网络、书本中收集并整理信息、;展示、交流资料,让学生在展示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为了能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领悟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去参加活动小组(大自然的启示搜集组、发明创造事例搜集组、动植物观察组,发明与实验活动组等),并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对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或其它自然现象,仔细地观察,以找出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看看能有什么发现或启示,或者从中搜寻人类如何从大自然的启迪中进行发明创造的。

只有积极参与活动,才能走进大自然,有所收获。

1、学习方法:

观察法、生活记录法、小组合作交流法、通过网络书籍收集资料法。

2、学习途径:

书籍、网络、生活观察。

对于从网络、书籍中得到的资料,以资料卡的方式促使学生归纳、整理。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观察时,我给学生发放了提示卡,并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提示、观察卡、资料卡、研究报告)

观察记录表

观察时间:

年月日时

观察地点:

观察对象:

 

记录人:

观察目的:

观察记录:

 

观察收获:

 

目的: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

并养成观察、发现的好习惯;养成整理资料的好习惯。

(二)、课堂展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新课伊始,我以展示图片这一直观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接着,设计了“请你猜一猜”的学习活动,一位同学说选择自然中的一物来描述,其他同学根据描述猜出它的名字。

[开始上课时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直观图片资料的导入新课,创设了一种情景,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了课程中间,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

指导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猜一猜”、“看一看”、采访等环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写作的热情。

]

目的:

1、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交流信息、资源共享

发言人:

记录人:

发言内容:

(略记)

 

听后收获:

 

听后建议:

接着我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因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特别多,一一展示受到时间的限制,为增大交流面,我增设了展示板这一环节,扩大展示范围。

为克服以往学生合作效率低,不会倾听这一现状,我特别设计了倾听卡,鼓励学生边听边摘录,更有效地吸收信息。

(出示展示板图片)(出示倾听卡)

目的:

培养听、说及写的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3、创用教材、拓展知识

我引导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简洁的概括。

并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我行,你能行吗?

”的活动和学生比赛,激励学生收集和自然有关的谚语,也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观察的内容,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概括能力,养成课外学习和积累的好习惯。

并推荐一些网页、书籍供学生课外阅读,如:

人类从自然规律中受到启发,而创建的仿生学,增加学生阅读量,激励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教育学生养成观察、探究的好习惯。

并用同龄学生的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4、运用知识、回归生活

首先,我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网站,了解当今世界主要社会问题就是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已经对人类、动物、植物造成很大危害。

这些触目惊心的文字冲击学生的视力,让他们深切感到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5、献计献策、组织活动

教师及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献计献策。

并归纳整理成四个方面。

(展示图片)让学生从这四类活动中任选一种,策划活动。

目的:

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及策划能力。

做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三)、作业:

在课下施行策划的活动。

目的:

做到课内与课外的延续。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启示观察

大自然规律

收集

受到的启示——按自然规律办事

七、效果预测

对部分收集能力弱同学来说,通过合作、交流、生活观察等方式积累知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说,拓宽了学习领域,在互动中,学到了知识及方法,更主要的是培养了探究态度和求知善问的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学习了第三组课文之后,我们围绕有关大自然给人启发的资料、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或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进行一次学习成果汇报交流。

通过交流,开阔了大家的眼界,丰富了知识。

今天我们将自己参与综合实践性学习中的发现、经过、心得体会或自己从大自然中受到的启示真实地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完成习作。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

 二、指点习作方法

1、明白习作要求 

大自然是丰富的,绚丽多彩;大自然是神奇的,奥妙无穷。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

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我们和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只要我们热爱大自然、细心观察、用心感受,一定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对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有了更多的了解,收获也很多。

通过习成果汇报会,我们明确了此次习作的主题:

(1、)介绍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2、)谈谈自己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3、)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发,想去发明的。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次习作呢?

 2.挑选习作材料。

  “无米之炊,巧妇难为。

”占有丰富、典型的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

这次习作可以挑选什么样的材料呢?

大自然的美妙与多姿多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每天和它和谐共处,感受美好的一切。

你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在课外的阅读中,你可能了解到植物生长的奥秘,发现了动物奇特的本领,或者观察到了神奇的自然现象,知道了很多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还知道什么是仿生学……这些内容都是写作的材料。

  首先,挑选观察中的发现和启发来写。

同学们开展了观察活动在认真仔细地观察动植物的过程中,认识了它们的特点、规律之后,期盼有所发现和启发。

这里的观察不是集中精力去观察动植物的外观、形态特性,而是要确定一个有意义、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进行集中观察、重点观察,并查找资料,希望有所发现和启发。

比如,在观察动植物时,可以观察蝴蝶两翅的图案分布有什么特点、规律,蜗牛爬行会在地上留下什么、蚂蚁和蜘蛛是如何行走的、猫有时是否会吃青草、树叶会在什么季节掉落、昙花开放有什么特点等等。

  其次,挑选搜集、调查访问活动来写。

在搜集、调查访问活动中了解了人类从自然中受到了哪些启发,有什么发明创造等素材。

同学们查找、寻访的过程,以及进行实录、分类、整理等等,这些都是习作的材料。

  然后,挑选实验、发明活动来写。

有的同学自己动手做实验、搞小发明……这都是都是有意义的题材呀!

自己亲自实践、操作、动手制作之后,不仅对活动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对大自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还将获得有益的启示。

  3.讲究习作技巧。

这次习作要讲究技巧,突出重点,要以观察──发现──启示为重点为线索来写。

这次作文还要有序,可以按照观察──发现──启示的先后顺序来写,也可以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来写。

如何找准切点呢?

第一、围绕作文自目的中心和要求,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联想。

我们写作时,一定要根据作文题目的中心和要求,展开丰富的想像。

对于能够表达题目中心的有关素材进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联想,并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开拓下去。

如课文《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第二、围绕作文题意,开阔变换思考的新路。

在作文时,思路在某方面受到阻碍,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切人点,必须而且应该调换思考的角度,变换思考的新路子,让文思如万科泉涌、涌出新意。

如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就是围绕作文题意,开阔变换思考的新路的范例。

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第三、善于以小见大,小题大作。

某一事物往往是具体的,有时甚至是极平常的,但这些看似具体、平常的事物,却往往包含着大的道理。

如教材中的《人类的老师》一文,短小而又充满趣味,作者小中见大,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如果是写观察之中的发现,要写动、植物的外形、自然的现象等表象东西,更重要的是要把发现的本质特征──原因、原理、性质、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写出来,最后要把自己受到的启示写出来,也就是把分析研究后的结论、观察发现后的见解写出来。

如果是写这次“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经过或心得,写经过要交待清楚前因后果,写心得要写出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验。

习作中可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及一些写作方法。

如果是写自己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那么学生就不可照搬全抄,而是要用复述性语言,表述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再写自己从这些发明创造的人身上得到了哪些启发。

从发明的事物上有什么感想以及自己把类似的习作素材综合在一起的内容,可以写成想象作文、童话、书信等等体裁多样的作文。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综合起来写。

  4.表达真情实感。

  习作要有感而发,表现出热爱大自然、善待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也可表现同学们团结合作,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精神风貌,还可以将环保意识植根在学生心中,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

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

  三、点拨习作思路

  思路1──写自己的观察发现。

当我们真正走进大自然中,一定会有所发现,甚至有些发现还真让我们吃惊呢。

思路2──写自己的发明设想。

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一定了解了人们曾经受到大自然的启发而进行的一些发明创造,那么你呢?

你想发明什么?

思路3──写自己尝试做的实验。

1、动手做小实验,将会使你对大自然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你在震惊之余还教你学会思考。

2.挑选习作材料。

将实验的经过和结论写下来。

四、品读不同类型优秀例文

观察类:

蜗牛的启示

  雨后,我到草坪上玩耍,镶嵌着露珠的草坪像被洗过似的,显得格外翠绿。

树叶上断了线的“珠子”正一颗颗往下掉,奏出了优美的音乐,“滴答──滴答──”“真好听啊!

”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描写环境,关注事物。

“你瞧,这是什么?

”妈妈变戏法似的拿出了一只蜗牛。

“真可爱,它有什么用啊?

”我疑惑不解地看了看妈妈,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把蜗牛放在地上,让它爬行。

我看见蜗牛爬的样子,不禁笑出了声。

“孩子,不要嘲笑别人的缺点,它也是有优点的。

”“优点?

蜗牛吗?

哈哈,和乌龟差不多,能有什么优点?

”我茫然地摇了摇头。

“不知道吗?

那就是它那坚持不懈的精神!

”妈妈严肃地说。

(对话之中点明蜗牛的优点。

“蜗牛虽然弱小,但它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大家公认的。

它爬得慢没错,可是,知道自己比别人差,却还坚持着,毫不松懈,希望有一天,自己能超越别人。

不只是动物,人也一样,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获得胜利。

你明白了吗?

”我静静地听完了妈妈这段语重心长的话,重重地点了点头。

(由物及人,点明受到的启发。

真没想到,一只小小的蜗牛,竟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呀。

(结尾抒发感叹。

【点评】

  哈哈,蜗牛也能给我们以启示,那就是做任何事都不要放弃。

由此可知,其他的事物不也一样吗?

只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事物,用心思考,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启迪呢。

小朋友,用心地想一想,你也能写出好作文哟!

发明类:

我想发明太阳能电梯

  “唉,停电了,又要从24楼走下去了!

”每当听到人们的抱怨声。

看到他们匆匆忙忙从楼上跑下来那气喘吁吁的样子,我就想发明一种新型电梯──太阳能电梯。

(由停电后的抱怨声产生发明的愿望。

太阳能电梯与普通电梯不一样,它的顶部有一个各电梯顶部大小一样的方洞,可以利用这个方洞吸收太阳能。

有人会问“如果下雨、下雪怎么办?

”不用急,它有一个夹层,夹层里面有一个电动护板,在下雨、下雪时会自动弹出来。

电梯上面是一个功率极大的太阳能设施,它的发电量很高,通过铁板里的电路来升降电梯,从安全考虑,里层加上一层橡胶来绝缘。

在电梯的四壁上安装着镜子,阳光照射的镜子上,通过镜子的反射,就可以把阳光送入太阳能设施里发电。

(太阳能电梯的发电原理。

有人会问:

“如果阴天没有太阳光怎么办?

”这就是这个电梯的独特之处:

白天它吸收阳光,转换成电能,但它每次耗用的电能只是太阳能发电的一部分,剩下的部分电就储存在蓄电器里;到了没有阳光的时候,就利用那储存起来的电能来升降电梯。

(独特之处──储存电能。

太阳能电梯既实用又方便。

我要好好学习,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而奋斗。

(结尾明快,憧憬未来。

【点评】:

  真是奇思妙想呀!

没有阳光时,它还能用储存起来的电能升降电梯,我也忍不住想去乘坐了,快快把你的“太阳能梯”安装好哟!

习作从“停电了”引出话题,然后介绍设计的原理及优点,结尾简洁明快,憧憬未来。

实验类:

蜗牛试验

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蜗牛遇到盐会化成一团水,而我却不这么认同。

盐,不是吸水的吗?

难道我们人吃了很多盐也会化成一团水吗?

为了证明蜗牛遇到盐到底会不会融化,我捉了一只小蜗牛,准备做一个小试验。

首先,我弄了一些盐,装在一个塑料袋里,心想:

“小不点”可要牺牲你一下了,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小蜗牛放进塑料袋里。

起初,小蜗牛把身子转来转去,还把触角伸得长长的,头探得老高,左顾右盼地看着这个世界,但是没过多久,小家伙好像感觉到了危险似的,立在原地一动不动,像在盘算着什么,忽然,它猛地一窜,“嗖”的一下把头缩进它的小房子里,再也不出来了。

过了十分钟,我又来看蜗牛了,哎呀!

小家伙怎么会变成这样了,我不由得悚然一惊。

原来它已变得干巴巴的了。

我赶紧把它拿出来,给它洗了个澡,然后把它放回大自然了。

看来,大人说得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蜗牛遇到盐也可能会脱水而死,就像我们人吃多了盐会口干舌燥一样。

破解了这个迷,我好高兴啊!

【点评:

小作者真能干!

为了解决自己的疑问,用实验的办法,果然有效。

实验的过程就是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同时也为写文章提供了材料。

真棒!

搜集资料,得到启示类:

我爱仿生学

我们最近学习了一组“大自然启示”的文章,我很感兴趣。

特别是《蝙蝠和雷达》,使我知道了什么是仿生学。

我对仿生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在课外搜集了大量关于仿生学的资料,呵呵,收获真不少!

古时候,人们看到鱼儿在水里游,自由自在,就根据鱼的胸、鳍发明了船和桨。

人们看到鸟在天上飞,就发明了飞机,实现了人们“飞向蓝天”的愿望。

以前,坦克只有一层,如果敌人在右边,就要把整个坦克掉过来。

人们又从大乌龟背小乌龟身上得到启示,小乌龟在大乌龟的背上可以朝任何方向,因此,人类又发明了转动型大炮。

我看见小朋友在玩遥控船,我的朋友也在玩自动式飞机,我就想:

遥控船是用螺旋桨而推进的,自动式飞机是靠弹簧带动风力盘的,那自动式轮船就应该用弹簧把船带动,我回家试了试,成功了但开不快,我想,海豚的尾部是三角状,游得很快。

我就把尾部的小棒插成三角状,果然成功了。

大自然的启示真多啊!

我从此喜欢上了仿生学。

我暗暗下决心,多读课外书,多观察自然,让大自然成为我们的老师,让大自然为我们服务。

心得启示类

(一)我们像小草一样

又到寒秋,秋风瑟瑟,娇嫩的花儿躲进了温室,只留下了一片枯黄的土地。

写了一上午的作业,还是到外面透透气吧。

当我走到后楼的草坪时,眼前的一切使我傻眼了。

我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以前视而不见的枯花萎草,而是一片黑色的“焦炭”,几乎每一根小草都被烧成了黑色。

我仔细地检查了小草,小草基本上已经没有救活的可能了。

我想到小草在春天绿绿的,偶尔还映衬着几朵小花生机勃勃的样子,不禁为它感到惋惜。

我想,明年的春天,这里可能会变成一片荒土吧!

可是,我错了。

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天来了,当我再次走到后楼时,眼前不是一片荒土,而是一片春意盎然的小草坪。

小草不但顽强地从土里钻了出来,开始自己的新生命,而且比以前更繁茂,更翠绿了。

其实,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也是这样的。

有些人经历了失败,就用一些办法来折磨自己,有的甚至放弃了自己来之不易的生命。

有句名言讲得好:

失败是成功之母。

因为只有你失败了,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到更好。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人像小草一样顽强向上,不懈追求。

比如达人冠军刘伟,因为十岁失去了双臂,所以无法像常人一样行动自如。

但是经过痛苦地历练,刘伟竟然能用一双脚来弹出优美的钢琴曲。

如果那些经历了失败的人都能像刘伟一样坚强,总有一天,他们会像小草一样,获得新的生命,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

山涧小溪,叮叮淙淙,它没有大河的澎湃,没有瀑布的磅礴,但它纤细中不乏刚强,柔弱中颇具信念,它不怕山石的阻挡,不贪幽谷的清静,不恋百鸟的妩媚,毅然地向着大海昼夜奔流。

从中我感到了小溪的坚毅,执著。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勇往直前,迎难而上,当我们面对诱惑时,要敢于放弃,毅然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要相信,只要我们有精神,就一定会到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附:

启发资料

(一)海蜇与“水母耳”

海蜇,早在5亿多年前就漂浮在海洋里:

是一种极古老的腔肠动物,它还是预报风暴最早、最准确的“顺风耳”。

因为它的“耳朵”(细柄上的小球)中有小小的听石,风暴产生时发出的次声波(由空气和波浪摩擦而产生,频率为8赫兹—13赫兹,传播比风暴、波浪的速度快)冲击小小听石“球”壁的神经感受器,于是海蜇就隐约听到了即将来临的风暴的隆隆声,便警惕地离岸游向大海避灾。

人们模拟海蜇感受次声波的器官,设计出精确的“水母耳”仪器。

它由喇叭、接受次声波的共振器和把这种振动转变为电脉冲的转换器以及指示器组成。

将这种仪器安装在船的前甲板上,喇叭做360°旋转。

当它接收到8赫兹—13赫兹的次声波时,旋转自动停止,喇叭所指示的方向,就是风暴将要来临的方向。

指示器还可以告诉人们风暴的强度。

这种仪器,可提前15小时左右预报风暴。

(二)揭开雷电之谜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

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攫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

可是,富兰克林却大胆地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

1752年7月的一天,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

那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富兰克林带着儿子来到费城的郊外。

他事先精心制作了一只白色丝绸风筝,风筝上安了一个尖细的铁棒。

风筝用麻绳系住,麻绳末端分成两支,分别接上一把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他手握丝线,将风筝放到天空中。

过了没多久,突然,一道明亮的闪电掠过,顿时大雨倾盆而下。

富兰克林觉得手有点麻,当他的手指靠近那把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

他感到手臂一阵麻木,差一点被弹倒。

这时,他兴奋地叫了起来:

“这就是电,和实验室里的电火花完全一样!

风筝实验轰动了全世界。

后来,富兰克林还发明了“避雷针”,使千万幢楼房和高塔免受雷电的袭击。

(三)生命之网

(一)

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都栖息着各种各样的动物。

哪里的植物种类丰富多彩,哪里的动物就成群出没。

所有的动物都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植物还为动物提供栖息的场所、掩蔽的地方;动物也会帮助植物传授花粉,播撒种子,啄食害虫。

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英国乡村曾经观察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

凡是猫养得多的地方,那里的红三叶草就长得特别茂盛。

猫和红三叶草,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细心钻研的达尔文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

原来,红三叶草是专门靠土蜂来传粉的;而土蜂酿的蜜,常常被田鼠偷吃,还破坏了蜂巢。

这样,田鼠多了,土蜂就少了,红三叶草传粉的机会也少了。

鼠的天敌是猫,猫多了,老鼠少了,土蜂就多了;红三叶草传粉多了,自然就长得繁茂了。

猫和红三叶草之间,似乎毫不相干,可是加上土蜂和田鼠两个环节,就联成了一根相互连接的链条——食物链。

自然界存在着数不清的食物链,各个环节,纵横交错,复杂多样。

草被羊吃,羊被虎吞;鼠吃禾谷,猫头鹰捕鼠……一种植物往往被多种动物所吃:

羊吃草,牛、马也吃草;一种动物往往吃几种食物:

麻雀吃禾谷,也吃虫子;一种动物常常被多种动物所吃:

狼和豹也像虎那样,吃牛、羊。

俗话说: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藻。

”江河湖海里,这些更是常见的事儿。

在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就这样组成了一条条“食物链”。

动植物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生命之网。

(二)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驼鸟等少数动物种类。

1859年英国移民带去20多只家兔到达澳大利亚。

那里没有虎、豹、豺、狼、狐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

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仿佛刮了一场龙卷风,或像洪水刚刚冲过一样,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生了一场“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凶束手无策。

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针对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接连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

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哪个环节上发生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四)地球妈妈哭了

我们的地球妈妈流泪了,真的流泪了。

她哭得好伤心。

她为什么哭泣呢?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这些天,地球妈妈老是觉得身体不舒服。

于是,她决定到“银河诊所”去看病。

一进诊所,一位机器人护士小姐立刻迎了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