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8424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0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历史

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力图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阐述

本课在课标中的规定是: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民族融合是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中的民族关系。

什么是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民族融合有哪些方式(或途径)?

其实质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这些都是内隐在教学中的基本问题。

只有事先进行梳理,才能确保教学过程的游刃有余。

关于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理解请见附件一。

2.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及意义;民族融合的含义及意义。

3.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的进步。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先对两个授课班级中不同生活背景和不同知识基础的共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课前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见附件二。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民族融合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还停留在表象上,有些理解还比较片面,未能深入理解各民族间的民族融合并领悟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学生的兴奋点可能有: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迁都、改汉姓、学说汉化、品尝北魏时的小吃(乳饼)。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孝文帝为什么要推行汉化政策?

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各民族间的民族融合并领悟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

本教学设计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

大致为:

“情境创设——亲历体验——提出问题——互动探究——反馈交流——感悟内化”,它是体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四)教学平台准备

1.信息技术融入历史学科教学

①多媒体课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制作。

②FLASH动画《爱我中华》。

2.学生仿制乳饼。

三、教学内容框架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正确识读、分析相关地图,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分析相关图片,进一步提高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概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提高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形象地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情况。

2.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和感悟民族融合的含义,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的进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史实,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2.学生通过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史实,认识孝文帝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改革家,孝文帝改革壮大了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华文明。

3.联系现实,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信息技术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图片:

美丽的校园

提问:

这是哪里?

我校的原名是什么?

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教育,2003年9月27日,我校正式更名为民族团结中学。

出示图片:

学校揭牌仪式

这是身着节日盛装的少数民族同学在我校揭牌仪式上的合影,你看他们笑得多么灿烂。

出示图片:

沙校长在揭牌仪式上讲话

这是沙校长宣布我校更名的历史性瞬间。

概述:

咱们学校的校名形象地揭示了我国的一项民族政策——民族团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国家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

今天,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学习多民族国家在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那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大融合。

出示课题: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之一,而北魏的统治又促进了这一高潮的到来。

北魏是如何建立、发展的呢?

出示板书:

一、鲜卑拓跋部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鲜卑族是兴起于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从东汉末年以来陆续内迁,逐渐强大起来。

出示图片:

北魏骑马俑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分析:

从这幅图中,你对鲜卑族有哪些认识呢?

预设答案:

鲜卑骑兵骁勇善战;鲜卑人过着游牧生活。

鲜卑族依靠这支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南征北战,东征西讨,迅速建立了显赫的帝业:

386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出示板书:

439年

此时,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在生活方式、习俗、风尚等方面互相学习、互相融合,呈现出逐渐认同的趋势,民族融合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我们以服装为例:

出示图片:

汉服俑与胡服俑

引导学生对比、归纳:

汉服与胡服各自典型的特点。

预设答案:

汉服宽大、长,袖肥;胡服窄而短,小袖,紧身。

提问:

汉服俑和胡服俑同在北魏时期的墓葬中出土,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预设答案:

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出示板书:

二、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随着北魏的统一,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此时,鲜卑人的活动区域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从漠北来到了黄河流域,从塞外来到了塞内,从我国北方向中原地区南下扩展。

提问:

中原地区长期以来是汉族在此进行有效的统治,汉族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什么?

预设答案:

农耕。

提问:

鲜卑族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什么?

预设答案:

游牧。

与游牧经济相适应的是鲜卑人传统的统治方法,与农耕经济相适应的是汉族的统治方法。

这样一来,在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下,以游牧经济为主的鲜卑人如何控制众多的汉族人和一天天走向汉化的少数民族,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就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了。

提问:

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巩固北魏政权,你觉得北魏统治者可能会采取哪些措施呢?

预设答案:

各种接受汉族统治方式的建议。

总结:

北魏统治者要想维护统治就必须适应农耕文明,改变鲜卑人的旧俗,并学会用汉人的统治方法管理国家。

490年,在汉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的孝文帝亲政了,面对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为维护北魏的统治,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出示板书: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迁都洛阳。

出示板书:

1.迁都洛阳

出示地图:

北魏迁都洛阳

讲解说明:

在我国古代,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在地,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又是国家经济、交通、文化中心。

因此,我国古代都城一般都设在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

提问:

请你结合古代都城选址的条件,分析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预设答案:

①平城气候较恶劣,交通闭塞,粮食供应十分困难。

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③平城为鲜卑保守势力比较集中的地方,不利于改革。

④洛阳是著名古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是汉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地方,同时,交通也方便。

迁都洛阳既可以显示北魏政权的正统,又有利于吸收汉文化和推动民族大融合。

在迁都洛阳前后,孝文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还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出示板书:

2.汉化措施

出示材料,引导分析: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指汉语)。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献文六王传》

提问:

这是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他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答案:

改用汉语。

便于语言交流;通过消除语言隔阂逐渐消除民族间的隔阂。

出示表格,引导分析: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拔

贺赖

丘穆陵

独孤

步六孤

贺楼

提问:

这是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他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答案:

改姓汉姓。

通过消除姓氏隔阂逐渐消除民族间的隔阂。

提问:

除了这两项措施以外,请同学们看书,孝文帝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呢?

 

出示:

汉化措施

设问:

孝文帝冲破重重阻力,坚持改革,他的这些措施,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出示板书:

3.影响

咱们先从改革后北方人民生活习俗上的变化来看:

出示图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服饰(下图)、北魏帝后礼佛图

 

提问:

这些都是哪个民族的典型服饰?

汉服的流行说明了什么现象?

预设答案:

汉族。

北方少数民族在服饰上逐渐汉化,与汉族逐渐地融为一体了。

与此同时,汉族在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出示图片:

裤褶服、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南北朝武士复员图

裤褶服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引导学生观看图片,说明:

裤褶服本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窄腿裤,传入汉族地区后,演变为肥腿裤。

为了行动方便,人们在膝盖处扎上带子,类似于今天的喇叭裤。

成为一种时髦的服饰。

提问:

裤褶服的流行说明了什么现象?

预设答案:

汉族在服饰上吸收少数民族的特点,民族融合加强。

出示图片:

胡床

提问:

这是什么坐具?

它有什么特点?

你觉得它是哪个民族发明的?

为什么?

它大量出现在中原地区,说明了什么现象?

预设答案:

胡床。

可以折叠。

少数民族。

因为它适合游牧生活。

说明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地区也向少数民族学习,各民族在风俗习惯上逐渐融合。

在南北朝时期,有一种美味食物,今天,咱们班有几位同学和家长一起为我们仿制了该食物,下面,请大家一起品尝。

提问:

味道如何?

你吃出来它是用哪些原料制成的吗?

预设答案:

面粉和牛、羊奶和蜜调合烤制而成。

提问:

乳饼出现的原因?

乳饼的出现说明了什么现象?

预设答案:

以游牧为生的北方少数民族以食肉、喝牛羊奶为主,而北方人喜欢面食,乳饼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饮食习惯对包括汉族在内的北方人的生活的影响,是北方各族人民之间缩小差异走向融合的生动见证。

上面这些例子是孝文帝改革后北方人民在生活习俗上互相影响的典型材料,接下来,咱们再从改革后北方人民生产技术上的变化来看:

出示图片:

采桑图

提问:

这是从西北墓葬中出土的壁画,左边那位妇女正在干什么?

她正在采桑。

这说明边疆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会了养蚕的技术,养蚕已成了他们的生产活动之一。

咱们再从语言文字上来看:

出示《敕勒歌》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描绘草原风光和游牧画景的著名民歌《敕勒歌》,最初是由鲜卑语写成的,在北方广为流传。

直到现在,它还在汉族中广为流传。

提问:

《敕勒歌》是鲜卑语的民歌,为什么在汉族中广为流传呢?

预设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以汉语为“正音”(标准语言),在少数民族中推广汉语,《敕勒歌》便被译为汉语,保存流传了下来。

《敕勒歌》的流行表明,通过孝文帝改革,鲜卑族和汉族在语言上也消除了隔阂,实现了统一。

引导学生总结:

根据上面的分析,你认为孝文帝改革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预设答案: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总结:

孝文帝改革后,各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汉化;中原汉族人的食品、服装、家具等也有很大变化。

胡饼、胡服、胡床进入中原人的日常生活中。

音乐、舞蹈、民歌也进入中原人的精神生活中。

可见,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出示板书: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引导探究:

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中已没有鲜卑这个民族了。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了,所以,孝文帝这个人以及他所进行的改革不值得肯定。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答案:

不赞同。

因为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改革家。

提问:

鲜卑族是真的消失了吗?

你认为鲜卑族哪儿去了呢?

预设答案:

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

所以,孝文帝改革壮大了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华文明。

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民族融合有了哪些认识?

预设答案:

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逐渐融合在一起;互通婚姻、战争、民族迁徙、改革等方式能促进民族融合。

出示文字,界定概念:

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民族融合的过程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融为一体的过程,更是中华文明的进步过程。

总结:

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今天我们学的北方民族大融合只是我们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到今天,我们说中华民族是由多少个民族组成的呢?

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今天,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互助也成了我国的基本国策。

正如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里所唱56个民族,56朵花,这首歌的歌名就是《爱我中华》。

最后,请大家和我一起来欣赏歌曲《爱我中华》,以此来表达咱们对祖国的热爱吧。

出示:

Flash动画《爱我中华》

 

出示:

民族大团结的图片

播放图片

 

播放图片

 

播放图片

 

播放课题

 

播放板书

 

播放图片

 

播放板书

 

播放图片

 

播放板书

 

播放板书

 

播放板书

播放地图

 

播放板书

 

播放材料

 

播放表格

 

播放汉化措施

 

播放板书

 

播放图片

 

播放问题

 

播放图片

 

播放问题

 

播放图片

 

播放问题

 

播放图片

 

播放《敕勒歌》歌词

 

播放问题

 

播放板书

 

播放问题

 

播放问题

 

播放问题

 

播放文字

 

播放《爱我中华》(Flash动画)

播放图片

 

观看图片,回答。

 

观看图片

观看图片

 

 

做笔记

 

听、思考

 

做笔记

 

观看、分析、回答

 

听、识记

 

做笔记

 

听、理解

 

看图对比、归纳、回答

分析、回答

 

做笔记

 

 

回忆、回答

 

听、理解

 

根据以往知识推测、回答

 

听、加深理解

 

做笔记

做笔记

观看图片

 

听、了解

 

分析、回答

 

做笔记

 

阅读、分析、回答

 

观看、了解

 

分析、回答

 

阅读课文,争取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它的汉化措施。

听、思考

做笔记

 

识图、分析、回答

 

观看图片,了解裤褶服。

 

分析、回答

 

识图、分析、回答。

 

品尝“乳饼”

根据亲身体验回答

 

分析、回答

 

识图、回答

 

朗读或背诵

 

分析、回答

 

 

分析、回答

 

听、加深理解

 

做笔记

 

分析、回答

 

分析、回答

 

畅所欲言

 

听、看、理解

 

回答

 

观看、欣赏画面,唱歌

 

观看

 

从学校现有资源入手,缩短历史和学生的距离,激发兴趣。

 

过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

 

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了解鲜卑族的发展史

 

通过接受式教学,向学生传授“民族融合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这一知识

 

培养识图分析能力

 

过渡

 

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分析北魏采取汉族统治方式的原因

感知、体验历史

 

过渡

 

过渡

 

为分析迁都洛阳作铺垫,使学生明确怎样来分析迁都的原因。

结合地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渡

 

提高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从具体的事例中感受、认识汉化措施。

 

提高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从具体的事例中感受、认识汉化措施。

 

提高阅读、表达能力

 

过渡

 

引导学生分类分析

 

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直观形象地感知民族大融合。

 

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直观形象地感知民族大融合。

 

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直观形象地感知民族大融合。

亲身体验民族大融合在饮食方面的表现

 

从生产技术方面感知民族大融合

 

从语言文字方面感知民族大融合

 

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提高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联系现实,以大家熟悉的歌曲来营造气氛,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再次升华:

民族团结。

板书设计: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鲜卑拓跋部统一黄河流域439年

二、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迁都洛阳

2.汉化措施

3.影响: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附件一:

关于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①关于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民族融合的过程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融为一体的过程,更是中华文明的进步过程。

②民族融合的几次高潮

春秋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到清代,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和以汉族为主体的包括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的基础,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③民族融合的形式

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交往、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和亲”、“册封”、兼并战争等,民族迁徙、友好交往是其主流。

④民族融合的实质和意义

中华民族发展史是由远古的华夏族与其他民族不断通过战争、经济文化交往、杂居通婚以及统治者推行的改革等多种途径不断发展、不断融合的历史。

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各民族在历史交往过程中,彼此了解、彼此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缔造、发展过程;更是中华文明的进步过程。

通过古代史的学习,使学生理清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分析、理解民族融合的途径、实质和意义;知道对民族关系发展有贡献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了解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

附件二

《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前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问题

回答情况

正确回答及所占的人数

错误回答及所占的人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前,我国各民族之间有哪些交往方式呢?

战争、少数民族内迁、和亲、联姻、贸易往来、派使臣访问(如张骞通西域)。

共12人。

玄奘前往天竺等共8人。

请举出一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前,我国民族冲突的典型事件,并谈谈你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

看法:

匈奴进犯,造成民族不团结,打败匈奴,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及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不应该用武力,应和谈解决,民族之间要友好相处,战争会加深民族之间的仇恨;双方了解不够而导致战争。

共14人。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五代十国时民族之间发生冲突。

看法:

以少胜多的战争;这样的事件没有意义。

共5人。

一人未作回答。

请举出一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前,我国民族融合的典型事件,并谈谈你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昭君出塞,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促进了民族融合。

秦统一全国,征服百越、南越,促进经济繁荣、社会发展。

共12人。

西晋时的少数民族内迁、诸葛亮七擒孟获、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

共7人。

一人未作回答。

你对鲜卑族有哪些了解?

是一个少数民族,游牧为生,建立了北魏,这个民族现在已经没有了。

共12人。

3人回答没有了解。

2人回答“食品、服装”。

3人回答“这个民族成为北魏”。

你知道北魏孝文帝这位皇帝吗?

如果知道,请举出一两件有关他的事迹。

13人知道。

事迹:

统一黄河流域;迁都;改革;实行均田制;不信巫,端正社会风俗。

不知道。

共7人。

通过预习本课,你对哪些问题不太明白?

你想对哪些问题作深入了解?

不明白:

为什么要改革?

为什么要改为汉姓?

迁都洛阳的原因?

两个民族为什么要融合?

难道鲜卑族男女老少都要立即学习汉语吗?

为什么孝文帝统治要汉化?

民族融合的含义。

想深入了解的:

迁都、改变姓氏、民族融合的含义、改革的主要内容、北魏人的小吃。

共17人。

3人未作回答。

 

根据以前所学知识,你是怎样理解民族融合的?

各民族的人民友好相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两个或几个民族之间人民的关系很好,像一家人一样;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流,增进民族之间的友谊;不同民族的人团结起来,互帮互助,一起融洽地生活;民族融合就是使一些民族自然地形成一体;统一衣服、钱币、姓氏;民族融合是促进民族和谐的交往方式,可以推动两个不同文化的共同发展;指各个少数民族汇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大家庭。

注:

统计的结果均采用学生答案比较集中的部分进行归纳、总结。

从课前调查问卷来看,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前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方式、民族冲突、民族融合的典型事件及自己的看法,以及对鲜卑族、北魏孝文帝等问题,能做出正确回答的有12~1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0%~70%,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基础、已有经验就架起了与新知识结合的桥梁。

但是,还有30%~40%的学生,对这些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朝代顺序不清楚,因而张冠李戴;其次是以前就未能学明白。

从学生对“通过预习本课,你对哪些问题不太明白?

你想对哪些问题作深入了解?

”的回答来看,对于新知识,85%的学生存在的困惑及探究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为什么孝文帝统治要汉化?

为什么要迁都?

民族融合的含义。

这些学生由于学习目标明确,必将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15%的学生未作回答,可能是对新知识不感兴趣或者不会进行有效预习,因而上课时可能被动学习。

从学生对“根据以前所学知识,你是怎样理解民族融合的?

”的回答来看,学生对民族融合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还停留在表象上,有些理解还比较片面,未能深入理解各民族间的民族融合并领悟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本课中学生的兴奋点可能有: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迁都、改汉姓、学说汉化、品尝北魏时的小吃(乳饼)。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孝文帝为什么要推行汉化政策?

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各民族间的民族融合并领悟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附件三:

《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课后调查问卷设计

同学们,通过本课学习,你对以下问题有哪些了解、认识呢?

请你认真作答:

1.你对本课中老师所采用的哪张或哪些图片、文字资料、或者所设计的哪些问题印象深刻?

为什么?

2.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环节?

为什么?

3.你最不喜欢的是哪个环节?

为什么?

4.你对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印象深刻?

为什么?

5.你怎么看孝文帝这个人及其进行的改革?

6.你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了哪些了解?

你对民族融合有了哪些认识?

7.你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

为什么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互助成了我国现行的基本国策吗?

8.你还想对哪些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