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5865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PPT 页数:205 大小:15.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5页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5页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5页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5页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5页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05页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05页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05页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05页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5页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5页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5页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5页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5页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5页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5页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5页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5页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5页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5页
亲,该文档总共20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20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体育心理学PPT课件.ppt

体育心理学,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体育与心理的关系第三章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第四章运动技能学习第五章心理技能训练第六章体育教学心理第七章体育比赛心理第八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行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认识过程心理喜、怒、哀、惧情感过程过程心理现象有目的、克服困难意志过程动机、兴趣、需要个性倾向性个性性格、气质、能力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唯心主义心理观人的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朴素唯物主义心理观:

人的心理是人体的一种机能.机械唯物主义心理观:

人的心理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和神经系统而引起的反应.科学的心理观: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第二节体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体育起源劳动。

原始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人的生理、心理需要。

体育获得以更好地使人参与社会竞争,与他人合作、交往。

体育活动也可以作为心理调节和情绪宣泄。

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刻认识体育的本质、功能和价值。

体育运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领域:

体育教学教育领域体育心理学竞技运动领域运动心理学大众健身领域锻炼心理学相同点:

研究的对象都是参与身体练习活动的人。

研究的内容涉及从事身体练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

研究方法相同。

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同一现象的不同研究侧重点。

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不同研究重点,一、体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人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发展规律的科学。

属于应用性学科,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学科。

二、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心理上的紧张、生理上的负荷以及教学活动与户外作业相联系。

三、本学科研究的内容研究与学校体育有关的问题研究从事体育活动有关的心理学问题,第三节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体育心理学起源于二十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现在,体育心理学已成为体育科学中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一、国外体育运动心理学简要回顾1923年,被称为运动心理学之父的科曼*格里菲斯(ColemanRobertsGriffith)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课程。

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系统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运动心理学实验。

1926年,他编写第一部运动心理学教科书教练心理学。

1928年,出版了运动心理学。

1927年和1930年,前苏联中央体育部学院的心理工作者涅恰耶夫两次出版了体育心理学。

40年代和50年代,许多运动技能学习实验室相继成立,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为复杂和科学的方法。

1965年,在罗马召开第一届运动心理学会议,成立了国际运动心理学会。

1970年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创刊。

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运动心理学的发展。

三、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早期与近代的发展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开始阐明体育活动的心理功能。

1926年,马约翰第一篇论文运动的迁移价值。

1942年,全国武术和体育研究院的吴文忠、肖忠国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心理学。

(二)20世纪80和90年代的发展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

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会运动心理学会成立。

1986年,中国运动心理学会作为团体会员加入国际运动心理学会。

1991年,中国运动心理学会作为发起国之一,组织建立了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

(三)2000年以后的发展我国运动心理学发展不仅在竞技运动领域中继续发展,还在体育教育和大众健身领域方面有了大量的研究,由此促进了体育运动更为完善、更为广泛领域的新发展。

第二章体育与心理的关系第一节体育与感知觉一、感知觉基本原理

(一)感觉感觉是认知过程的最初级阶段,使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可以分为:

1、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特征的外部感觉,有视、听、嗅、味、肤觉。

2、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内脏器官状态的内部感觉,如渴、饥饿等机体觉。

3、反映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位置情况的本体感觉,如运动觉、平衡觉等。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觉性大小的指标,是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

(二)知觉知觉是人对当前事物整体的直接反映。

感觉与知觉有密切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

感觉越丰富、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知觉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和恒常性。

这些特征主要反映了人的知觉过程是一个有组织、有规律的心理活动过程。

它保证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

二、本体运动感知觉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会产生一种自我的运动体验,这种运动体验是一种复杂的多种感知觉参与的综合反映。

它将为以后的动作技能学习打下基础。

本体运动感知觉是运动者对自身各部分运动和位置变化的感知。

形成运动技能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感知觉能力。

学生要学会完成一个身体动作,必须首先建立起这一动作的本体运动感知觉。

三、专门化运动知觉运动员长期从事某一项目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运动知觉,是专业运动员较一般人更为高度的发展。

主要有速度感,球感,水感,平衡感,四、运动中的复杂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空间知觉,五、体育活动中学生的错觉

(一)什么是错觉

(二)错觉在体育活动有许多表现(三)错觉在体育活动的意义消除错觉,以防影响活动正常进行。

适当利用错觉,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节体育与记忆,一、记忆的基本概述1、记忆、表象和运动表象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的全过程是从记忆,其中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保持和回忆。

回忆有二种形式:

再认与重现,2、表象是人脑对过去感知的事物形象的反映。

“过电影”就是大脑中形成表象的过程。

在语言产生之前,表象是人类记忆和思维活动的最主要方法。

3、运动表象在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大脑中重现的动作形象或运动情境。

特点与形式反映动作在一定时间、空间和力量方面的特点。

形式有内部表象(动觉表象)以内的体验的形式,表象自己正在做的各种动作。

外部表象表象时,从旁观者角度观察表象的内容(视觉表象、感受不到身体内部的变化。

),运动表象的作用帮助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动作。

有助于改正错误动作。

有助于集中注意,建立自信心。

在完成动作之前,表象一下自己过去完美、成功地完成这一动作的情景等,能增加完成活动的自信心。

运动表象具有个别差异,通过学习与训练可以使表象能力获得提高。

体育教学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关键在于调控他们运动表象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二、体育活动中的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记忆表象)、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是一种复杂综合的记忆。

它与其他记忆形式不同,除了视、听觉参与外,还包括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

运动记忆中最主要的记忆是动作记忆。

动作记忆的保持与遗忘最早研究记忆遗忘现象是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研究中,他发现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规律为“先快后慢”。

目前研究发现:

对动作的遗忘过程不同于对语词的遗忘过程。

不同点如下:

1、动作记忆的遗忘量远远少于语词记忆的遗忘量。

动作操作材料与艾宾浩斯材料比较,2、动作遗忘的过程不同于语词遗忘的过程,20,100,80,60,40,12345631,动作操作遗忘曲线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比较,体院学生师院学生艾宾浩斯曲线,三、体育教学中促进运动记忆有效性的条件1、保证学生运动表象形成的准确性运动表象使学生掌握动作技能的精确性和正确性的重要保证。

只有在清晰、稳定、准确的运动表象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运动记忆。

当进行运动记忆时,必然会有相应的运动表象出现,并伴有熟悉感。

2、讲解后立即进行动作练习间隔时间过长,视觉表象会发生动摇或模糊容易出现错误,影响运动表象的正确形成。

3、掌握遗忘规律,正确、及时的复习。

动作学习并不完全是“复习时间越早越好”,而应在学习动作后2、3天内有组织的指导学生练习,提高动觉控制能力。

第三节体育与思维,一、思维基本原理

(一)思维及基本特点思维是人类高级的心理过程。

个体在体育活动中的感性认识经过抽象与概括,形成对体育活动的理性认识,反过来指导着体育活动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二)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地反映。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基本特点。

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

二、体育活动中思维的作用

(一)模拟、预测运动进程头脑中形成有关动作的表象对这些表象按照动作的要求操作模拟运动的进程,如投篮前,首先对身体与篮筐的空间距离做出判断,同时还要对自身力量予以正确估计,然后把如何做准备动作,如何出手,如何发力等每一个细节在头脑中演示出来,这样才能按照预想的要求完成投篮动作。

(二)在活动中接受反馈、调节和控制动作人体的反应系统是一个反馈系统。

每一个动作的执行,都会有相应的反馈系统传回到神经中枢,经大脑加工后再传出,以实现对动作的控制。

思维在反馈系统中起到控制枢纽的作用。

(三)形成对体育活动的综合认识体育活动是一种系统的活动,包括从个体动作完成到比赛时的战术意图的贯彻等许多部分。

(四)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新动作的创新人的思维形式中有一种称为分散式思维。

这种思维形式是个体创造性活动不可缺少的。

分散式思维的特点是求异于创新流畅性分散式思维中有三种成分变通性新颖性,三、体育活动中的操作思维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以操作思维为主要形式的。

操作思维是指反映肌肉动作和操作对象的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特点是行动性。

操作思维能力的测定方法,1、五个棋盘三个筹码1232、摆成4种不同摆法,最后形成3、每移动一格算一步,不能斜插移动。

4、最后计算每一种摆法的时间和步数。

213213231321,四、学生掌握动作概念的过程

(一)什么是动作概念体育课中,学生对动作操作的进一步认识,所谓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动作概念”。

动作概念反映的是动作的实质、要领和规则,以及完成动作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动作概念是在运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动作技能实质进行分析。

动作概念掌握的过程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大约有四个阶段。

1、概念的具体运用,不能明确区分。

(如推于掷)2、大致能区分,但不能区分本质与非本质。

3、能区分本质和非本质,但不能广泛运用。

4、既能区分又能广泛运用。

(二)怎样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动作概念1、将学生遇到的各种运动事实纳入到已知的概念之中。

2、利用比较方法,区别动作的本质特征。

3、运用直观手段与语词讲解相结合(多媒体)4、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运动表象去理解新的概念。

5、在不同的运动场合和条件下,运用有关动作概念。

第四节体育运动与注意一、注意的基本原理1、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指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它们表明了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一起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2、注意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体育运动是一种身体操作活动,各种项目大多数都有要求快速、准确和完美表现的特点。

这些特点对人的注意力都有超常的要求。

二、注意方式的理论1、奈德弗将注意能力分解为两个维度:

范围(狭窄到广阔)指刺激域中人能够注意到的刺激数量。

方向(内部到外部)指人的注意是指向内部刺激还是外部刺激。

根据以上理论划分出四种注意类型。

外部,广阔外部,狭窄外部,狭窄,广阔,内部,广阔内部,狭窄内部,2、体育课中学生注意的外部表现,三、体育活动中学生注意特点及发展方法

(一)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注意特点没有目的的注意是一种无意注意,而大多数活动都是有目的进行的,称为有意注意。

在体育课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发展他们的有意注意,以保证上课的效果。

1、学龄初期(6、711、12岁)无意注意起很大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

78岁儿童有意注意时间为1015。

如果要求一年级学生在310连续做7次练习。

那么,第五次后就会有注意力分散现象。

2、学龄中期(11、1214、15岁)有意注意4045,注意力还易分散。

3、学龄晚期(14、1517、18岁)注意稳定性很好发展,注意范围达到成人水平。

(二)发展学生有意注意的方法1、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2、保持和稳定学生的有意注意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考虑到学生能否接受和理解。

讲解练习时,注意任务之间的连接,解决问题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讲解声调要轻松,抑扬顿挫,有朝气。

3、完成练习任务时选择适宜的活动节奏,快慢适中。

运动密度要适当。

对低年龄学生多采用趣味化教学方式。

注意突出动作学习的重点。

技能熟练后,方法要改变。

尽量消除学生对练习持消极态度的因素,第五节体育活动与情绪,一、情绪的概念情绪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一种态度体验。

当个体需要进行活动时,就会给人带来一种快乐与愉悦。

反之,可能会给人带来焦虑不安、恐惧、紧张等应激表现。

二、体育活动情绪的影响

(一)应激与紧张当个体所感知的环境要求与他所认为的自我能力间不平衡时,则会出现应激。

肌肉紧张是应激的信号,应激状态下肌肉紧张度增加。

放松肌肉可降低应激的生理反应。

所以,可让学生学习放松技能。

(二)心境状态这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低的情绪状态。

大强度的运动会时人感到紧张和疲劳,而中等强度运动后,会出现积极的心境状态。

(三)抑郁抑郁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可表现为悲观、悲伤、失助感、低自尊、绝望、轻微疲劳、易怒等。

三、体育活动学生的焦虑

(一)焦虑、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1、焦虑是一种伴随着不详之事可能发生的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快的情绪。

2、特质焦虑是个人相当稳定的特质。

3、状态焦虑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焦虑,是个体对变化的环境条件或压力的反应,是暂时性的,随时间而波动的。

(二)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焦虑的原因1、认知到对自己有威胁的情境2、期待运动测验、成绩的产生3、预感到自身的生理状态变化(如心率加快,身体发抖)4、焦虑个性的表现,(三)体育学习焦虑的调控最根本途径从控制学生在体育学习时的身心负荷,明确体育学习目的入手。

1、培养学生自信心,保护自尊心。

2、培养体育学习兴趣。

3、排除外界暗示。

(目睹学生受伤,高难动作学习等)4、谈话诱导降低压力。

5、应用心理调整技能如暗示、沉思、认知压力模拟,一、体育学习中的焦虑及其控制

(一)焦虑过高对体育学生的影响

(二)正常焦虑与神经过敏性焦虑(三)体育学习中焦虑的调控1转变学生的消极认知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3积极鼓励,肯定暗示4化解消极的突发事件,二、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感及应对方法

(一)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情境与挫折感受挫折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个体动机性行为受阻的情境;二是指个体教练机或目标行为受阻而引起的情绪状态。

造成挫折的因素:

一是客观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另一类是主观因素,如由于运动能力的限制,身高、体重等影响。

(二)挫折的两重性,(三)设置情境,提高学生的挫折忍受力1要经常向学生讲明人生与挫折的关系2有意设置“反向”情境

(1)天气气候

(2)场地器材(3)技术要求和运动负荷(4)练习内容、手段(5)机体状况(6)测验、竞赛。

3让学生掌握一些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的知识,三、体育学习中的胆怯、恐惧及其消除

(一)胆怯、恐惧的消极影响

(二)胆怯、恐惧的消除造成学生胆怯、恐惧的因素:

(1)学生的运动能力或身体状况

(2)所学技术有一定的难度或危险性(3)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意志品质薄弱,缺乏自信(4)教师、同学讥笑、羞辱(5)其他同学出现动作失误或伤害事故(6)场地、器材、设备不好,第六节体育与心理健康,一、树立健康新观念什么是健康:

无躯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

二、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

(一)改善情绪状态

(二)完善个性特征改变A型行为特征的表现,(三)充分发掘大脑潜力,促进智能发展通过体育活动式的休息,对呼吸、血液和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交替等都十分有意,有助于学生的心智能力健康发展。

(四)提高体育锻炼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

(五)心理治疗效应当前,学校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不仅是提高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增强心理健康,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产生愉悦感,有利于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这是目前对体育活动作用的新认识。

第三章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第一节体育活动动机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力是动机,这是提高体育活动效率的重要保证。

一、体育动机定义推动、停止或中断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内部动因。

它对体育活动行为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

二、产生条件主要是内在需要和外部诱因。

对所有运动参加者来说,需要是多方面的。

(可见本书P85)诱因主要指能激起参与活动者的外部、客观因素(如训练场地和良好的训练条件等),三、有利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

(一)追求成功的动机一个人参加成就活动时动机力量的大小由下面两者之差来决定:

成就需求=追求成功动机-害怕失败动机,

(二)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一行为的实际能力的推测,就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评价。

自我效能的功能决定个体活动的选择影响个体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表现影响活动时的情绪,(三)目标定向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

表3不同目标定向对参加活动的效果(见本书P90)(四)成败归因归因是个体对已发生事物结果的原因解释。

归因方式对个体未来的行为动机,行为等有着重要影响。

1972年,韦纳提出了归因模式,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成败归于自己可以控制的、不稳定的、内部的原因,如努力程度、动机强度等。

四、体育动机的培养与指导

(一)恰当的目标设置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内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二)合理利用反馈反馈要积极、及时和建设性。

100806040200,测验分数,1,810学习时间/周,每日知道结果每周知道结果8周,(三)正确的归因指导(四)加强体育价值观教育,第二节体育态度与兴趣,一、体育态度1、体育态度概念与结构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其中,情感在态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个体对体育活动的价值评价高,但不喜欢锻炼的,行为往往是勉强的,而缺乏评价能力,但对体育活动有好感的,往往参加活动却可能是全力以赴的。

所以,当认知与情感不一致时,一般是情感成分就决定行为倾向。

体育态度应包括众对体育活动目的、意义、价值的理解和评价,对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以及体育活动的行为反应。

一般来说三个成份是协调一致的,但体育态度的三个要素有时并不协调一致,情感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高于认识与行为倾向或情感与认识的相关程度。

当认知成份的情感成份不一致时,一般地,情感成份就决定了行为倾向。

2、体育态度的特点是后天获得的。

具有相对稳定性。

体育价值观是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

二、体育态度与体育参与积极的体育态度往往体现在积极的体育行为之中,而消极的体育参与行为反映的是消极的体育态度。

研究表明,影响中学生的态度因素不同,同时也存在年龄上的差异;有体育传统的学校比普通的学校学生对体育活动在总体上持更为积极的态度。

三、不良体育态度的转变1不良体育态度的表现2不良体育态度的转变过程觊尔曼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

(1)服从阶段

(2)认同阶段(3)内化阶段特点:

(1)体育态度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2)在态度转变的初期,个体的掩饰行为较多,要注意加以识别(3)内化是体育态度改变的最终目的,因而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是必不可少的(4)在积极参与活动中转变态度是有效,二、体育兴趣1、概念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的心理倾向。

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

2、体育兴趣的种类直接兴趣体育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

间接兴趣体育活动目的或结果所引起的兴趣。

3、不同年龄学生的体育兴趣特点小学生的体育兴趣13年级为充分活动阶段,4年级为变化剧烈阶段,体育兴趣有明显分化;56年级为喜欢学习运动技术阶段。

整个小学阶段兴趣不够稳定,对呆板单调的活动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小学生好动,把体育活动看成是“玩”。

高中生的体育兴趣高中生体育兴趣较稳定,但有明显的选择性。

初中生的体育兴趣兴趣比较广泛,但容易变化。

出现性别上的差异,男生比女生体育兴趣广泛,但多数的初中生尚未形成对专项运动的稳定兴趣。

初中生体育兴趣广泛,但易变。

高中生的体育兴趣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可能更加稳定,且有明显的选择性。

但同时也显现出更大的不平衡性:

高一、高二年级兴趣的发展有上升的趋势,但高三却出现停滞和下降的趋势。

性别上的差异也很明显。

但在正确教育和影响下,有些高中学生会对某些体育项目或体育锻炼产生执着的兴趣。

4、体育兴趣的培养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手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好动心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获得成功。

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加强体育活动的理想和目标教育,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5、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运动需要的满足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运动内容的新奇性和适合性成功体验的获得融合的师生关系,四、体育兴趣的培养1、成功教学法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2、愉快教学法贯彻愉快教学的宗旨是要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欢乐,满足其趋乐避苦的欲望,由此产生体育兴趣。

贯彻愉快教学的关键是教师。

3、需要满足法中小学生的好奇心、争强好胜、爱美是他们的共同的特点和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和爱美之心得到满足。

(四)教学“引趣”法

(1)新颖教法

(2)教学用语(3)动作示范(4)竞赛活动(5)设置疑难(6)场地器材(7)体育信息,第四章运动技能学习第一节运动技能概述,一、技能和运动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

运动技能(动作技能)心智技能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成分),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联系和区别联系:

外部动作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心智技能又是外部动作的调节者。

区别:

运动技能的主导成分是外显的动作。

心智技能的主导成分是内隐的心智活动。

二、运动技能分类连贯不连贯从三个维度分精细粗大开放封闭,四种动作技能的关系了解动作技能不同特点的目的,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动作技能。

三、运动技能学习过程

(一)运动技能的心理系统见本书P137模式图,四、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主体因素1、运动能力的个体差异身体发育上的差异性别差异神经类型上的差异2、运动技能学习的性格差异性格上的差异,导致注意指向性上的差异性格上的差异造成动作技能形成速度上的差异要根据性格差异因材施教,五、运动技能学习的气质差异弱型运动员虽能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做出预测,同时也能改变行动计划,但一般都表现出不及时、不明确、改变行动也较慢。

强型不平衡性神经过程的运动员往往不能冷静地评定环境的全部特点,易为某些情境所迷惑,易显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强型平衡而灵活神经过程的运动员,虽然有较好的预见能力,但有时又过于自信,注意力也易分散。

因此,在教学或训练中应注意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二)形成运动表象与动作概念1、形成运动表象运动表象的形成,贯穿于运动技能学习的全过程,是动作的心理结构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形成过程中,遵循着三条基本规律:

形成正确视觉表象是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基础。

视觉表象与相应的动觉表象结合是形成运动技能的必要环节。

依靠动觉控制和调整动作的运动表象是运动技能形成的重要标志。

2、掌握动作概念有助于学生更加主动有意识地体会动作,大大减少练习中的盲目性。

如,在掷标枪的五步交叉及超越动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力学的观点解释超越器械动作是为了加长工作距离,便于做功;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超越器械动作是为了使肌纤维充分拉长,增加初长度,以便更好地发挥这些肌肉收缩的速度和力量,缩短用力时间,加快出手速度等。

四、运动技能的练习方法1、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2、单纯重复与尝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