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民族国家主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87262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民族国家主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民族国家主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民族国家主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民族国家主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民族国家主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民族国家主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民族国家主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民族国家主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民族国家主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民族国家主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民族国家主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民族国家主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民族国家主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民族国家主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民族国家主题.docx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民族国家主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民族国家主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民族国家主题.docx

历史一轮精品15年至15年全国各地历史名题分解材料主题分解民族国家主题

民族国家主题

1.(2015·山东潍坊一模文综·39)(20分)国家观念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

……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

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

材料二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

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雷颐《清朝灭亡源自对现代性的无知》

材料三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起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国家观”形成的原因。

(6分)

(2)比较材料一、二“国家观”的主要区别。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国家观”的时代意义。

(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揭开“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的原因有哪些?

(6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抗日战争;维新思想;民族国家主题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可知传统儒家思想造就的传统国家观念;据“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可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形成的狭隘国家观念;“而国家……“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知宗法观念下的家长制作风影响;封建自然经济农民对土地依附关系较强,国家观念弱化。

_

(2)第一小问区别,根据材料一“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得出材料一主张主权在君,据材料二“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得出材料二主张主权在民;第二小问意义,国家主权由主权在君主向主权在民过渡,“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抛弃旧的传统国家观念,启迪民智。

(3)“直到现在……,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可知日军全面侵华使得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为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

(1)原因:

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制度。

(答出其中三条6分)

(2)区别:

材料一认为国家主权在君,材料二认为国家主权在民。

(4分)

意义: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思想启蒙。

(4分)

(3)原因:

日本侵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6分)

2.(2015·天津河西三模·14)(14分)近代民族观念与古代民族观念有很大的区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顾炎武:

《日知录》卷一三《正始》

材料二西欧历史上缺乏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劲传统,因为有罗马教廷、神圣罗马帝国、各封建君主国以及无数各自为政的封建领地的存在……王权的孱弱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因为它不仅意味着民族的苦难,而且还将阻碍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人文主义者但丁从人的尘世幸福这一人文主义理想出发,首次明确的提出了国家必须统一、王权必须强大这个时代命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对“亡国”与“亡天下”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以及“亡国”与“亡天下”之辩的积极意义。

(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但丁为什么首次明确提出国家统一的时代命题?

(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的本质目的。

(4分)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文艺复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国家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区分,从材料一“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可总结“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材料一“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从对当时、后世等方面影响分析“亡国”与“亡天下”之辩的积极意义。

_

(2)从材料二“因为有罗马教廷、神圣罗马帝国、各封建君主国以及无数各自为政的封建领地的存在……王权的孱弱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因为它不仅意味着民族的苦难,而且还将阻碍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可知原因是中世纪的意大利、德意志等欧洲国家普遍存在分裂割据、罗马教权强大等问题,给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阻碍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结合但丁生活时代的经济状况,可知原因是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丁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故结合文艺复兴的内容,可知原因是资产阶级追求现世的幸福,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3)从材料三“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可知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本质目的是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从“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可知目的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

(1)区分:

“亡国”是指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的沦亡。

(2分)

意义:

否定王朝认同、强调文化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利于传承华夏文明;为中国近代反专制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2分)

(2)原因:

中世纪的意大利、德意志等欧洲国家普遍存在分裂割据、罗马教权强大等问题,给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阻碍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追求现世的幸福,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6分)

(3)目的:

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4分)

3.(2015·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40)(25分)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

亦称“民族性格”。

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337年—1453年,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唤醒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感情,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意识觉醒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14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出现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浪潮,用英语翻译的《圣经》奠定了英国民族语言的基础。

恩格斯说:

“语族一旦划分……这些语族就成了建立国家的一定基础。

”14世纪末,欧洲的封建体制向近代政府体制过渡,民族国家化(“民族”从它的自然状态转化为“国家”的政治形态)的进程启动了。

在这些新型国家中,君主是国家权力的金字塔顶,“君主的利益不再只与贵族的利益相吻合,而是扩展到与全民的利益相吻合”。

随着民族国家兴起,从前那种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情况发生变化。

中世纪文明那种孤立性、分散性的特点,开始朝全国性、统一性、以及以公利和公权为主的方向演变。

——摘编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

材料二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三如果说“五四运动”主要是民族精英的动员。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中国这个总体上仍属前现代的落后农业大国,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集合起规模空前的数百万军队,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苦战8年,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12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使中国的民族主义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13分)

【考点】宗教改革;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民族国家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一中“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唤醒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感情,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意识觉醒产生了巨大影响”得出战争唤醒民族意识,由材料一中“语族一旦划分……这些语族就成了建立国家的一定基础”得出民族语言的使用为民族国家兴起奠定了基础,根据宗教改革的内容得出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兴起;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一中“在这些新型国家中,君主是国家权力的金字塔顶”得出中央王权兴起,君主专制加强,由材料一中“君主的利益不再只与贵族的利益相吻合,而是扩展到与全民的利益相吻合”得出打破了以贵族为中心的政治格局,由材料一中“从前那种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情况发生变化”得出教会在政治上的影响削弱,由材料一中“开始朝全国性、统一性、以及以公利和公权为主的方向演变”得出民族国家注重公民利益和权利。

(2)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把五四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中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意识的因素回答出来即可;第二小问民族主义的发展,由材料二中“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及材料三中“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了全民族的大团结与总动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由材料三中“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得出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_

【答案】

(1)原因:

战争唤醒民族意识;民族语言的使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共6分)

影响:

中央王权兴起,君主专制加强,打破了以贵族为中心的政治格局;教会在政治上的影响削弱;公民利益和权利(“公共利益和公共权利”亦可)受到关注。

(共6分)

(2)原因:

19世纪中期以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反帝爱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鲜明主题;这次运动由爱国学生发起,工人阶级、商人相继加入,群众基础广泛。

(7分)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了全民族的大团结与总动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6分)

4.(2015·山东济南一模文综·39)(24分)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化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论

史实

1517年爆发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①1517年,路德张贴《论赎罪券的功效》,发起反对罗马教皇的宗教改革。

②1520年,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宣布与教皇决裂。

③1522年路德翻译的德文版《新约》出版,他在《圣经》中使用的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建立路德新教在德国广泛传播。

德意志的启蒙运动,可视为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

④莱辛(1729—1781):

反对诸侯的背弃祖国和鄙陋的分裂状态。

⑤康德(1724—1804):

赞成在现存政权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完成。

⑥1864年,普鲁士对丹麦战争。

⑦1866年,普奥战争。

⑧1870年,普法战争。

——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民族主义发端的政治、经济因素。

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说“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8分)

(2)据材料,概括归纳德国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4分)

(3)作者认为:

“德国统一之路具有革命和保守的双重属性,这种历史两重性在统一的后果中有明显的反映。

”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分)

材料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主义激发而成为国家的变革目标,毛泽东时代的现代化也是民族主义促迫下的产物。

——冯静《民族主义、现代化与国家——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诠释与反思》

(4)结合建国初的史实,评述作者的观点。

(8分)

【考点】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民族国家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政治、经济因素,结合必修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德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1520年,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宣布与教皇决裂”,“1522年路德翻译的德文版《新约》出版,他在《圣经》中使用的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这两句话从政治、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即可。

(2)根据材料一“德意志的启蒙运动,可视为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反对诸侯的背弃祖国和鄙陋的分裂状态”这两句话分析即可。

_

(3)结合必修一《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中对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评价作答即可。

(4)首先根据材料二中“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归纳作者观点,其次结合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政治建设成就和经济建设成就作答即可。

【答案】

(1)政治:

罗马教皇的压榨使得德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分)

经济: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

(2分)

原因:

与教皇彻底决裂,摆脱了罗马天主教的控制,形成了民族在政治上的认同感;通过宗教改革,建立起民族教会,规范了德国语言文字,形成了民族在文化上的认同感。

(4分)

(2)作用:

推动德意志民族主义发展;推动了德国的统一运动。

(4分)

(3)革命性:

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德国的现代化。

(2分,代议政民主政治或资本主义发展,答出一点即可。

保守性:

统一后德国的政治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2分)

(4)观点:

民族主义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

(2分)

史实: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孤立、封锁、禁运。

为维护民族独立,新中国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3分)政治上,建立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或:

建立起“人大”等三大政治制度)。

(3分,原则上政治、经济上的表现各得3分,但如果不能答出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难,减1分。

5.(2015·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37)(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在阻力上已超过了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了自存所能运用的力量。

……人类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力量的总和才能够克服这种阻力……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顺应这些自然本性的各项中央权力,都喜欢和鼓励平等,因为平等特别便于中央行使权力,使中央扩大和巩固权力。

……政府是爱公民之所爱,并且自然是恨公民之所恨。

这种感情一致的共同体,在民主国家不断将每个公民和国家元首结合在同一思想之下,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起隐秘的和恒久的同情。

……生活在民主时代的人自然喜欢中央政权,并愿意扩大它的特权;而且,如果这个政权忠实地代表了他们的利益,确切地再现了他们的本意,他们对它的信任就几乎是无限的,并准备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献给它。

——摘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康有为于1898年上书光绪皇帝,更明白说道:

“自东师辱后,泰西蔑视,以野蛮待我,以愚顽鄙我。

昔视我为半教之国者,今等我于非洲黑奴矣。

”从利娅·格林菲尔德对民族主义兴起之感情动力的论断来看,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可以说已经略具刍形,呼之欲出。

——摘编自《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认为的国家产生的方式。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美国公民和政府是“感情一致的共同体”。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12分)(要求:

联系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史实,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启蒙运动;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新思想的萌发;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民族国家主题

【解析】

(1)依据材料“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的产生方式是人们达成社会契约;结合卢梭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是封建专制的天主教国家。

_

(2)根据材料二“生活在民主时代的人自然喜欢中央政权,并愿意扩大它的特权;而且,如果这个政权忠实地代表了他们的利益,确切地再现了他们的本意”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受启蒙思想的影响,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政体和三权分立的体制,总统和议员的产生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特点等。

(3)联系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史实,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分析,政治上结合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史实分析,经济上结合实业救国思潮分析,思想上结合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分析。

【答案】

(1)方式:

国家的产生方式是人们达成社会契约。

(2分)

背景:

法国是封建专制的天主教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4分)

(2)原因:

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1787年宪法建立的联邦制。

克服了邦联松散的弊端,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有效防止了专制,维护了民主;民选总统和议员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8分)

(3)影响: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斗争,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等展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中国各阶级、阶层逐渐联合起来反侵略,求民主。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从“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的器物变革,到“维新变法”、“民主共和”的制度变革,再到“民主科学”、“学习苏俄”的思想变革,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救国之路。

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倡导“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2分)

要求:

联系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史实,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等次

论述

第一等

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正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第二等

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第三等

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

6.(2015·浙江嘉兴一模·38)(26分)20世纪初和二十年代前后分别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主义是)“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是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1901),“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190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今者中国……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1905),“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

”(1906)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沈醉西风的,把中国什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岂不更可笑吗?

我们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我们可爱的青年啊!

立正!

开步走!

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

——摘编自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年)

材料三民族主义、公众舆论、群众游行已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兴力量,有些历史学家更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

(3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6分)

(2)有学者认为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催生了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

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6分)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二十世纪初相比,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

(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评述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这一发展。

(7分)

【考点】五四运动;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国家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异种残之”概括出反清,从“国之独立”、“外邦逼之”概括出反侵略,从“人民当有无限之权……是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推倒满洲政府……是民族革命……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概括出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的共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等角度回答即可。

(2)审题要注意“开放的”、“民族文化”角度,从材料二中“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可笑;那沈醉西风的……岂不更可笑吗?

”概括出应如何对待错误观点,依据“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概括出如何对待传统,依据“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拿别人的补助他,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概括出研究方法,依据“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概括出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概括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把自己的文化……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概括出反思东西方文化,从材料三中“已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兴力量……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概括出民族觉醒广泛,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背景”角度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政治、经济、思想、国际等角度回答即可,“影响”角度根据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从政治、思想等角度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