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ⅰ人教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9046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ⅰ人教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选修ⅰ人教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选修ⅰ人教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选修ⅰ人教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选修ⅰ人教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历史选修ⅰ人教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历史选修ⅰ人教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历史选修ⅰ人教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历史选修ⅰ人教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历史选修ⅰ人教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选修ⅰ人教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docx

《历史选修ⅰ人教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选修ⅰ人教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选修ⅰ人教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docx

历史选修ⅰ人教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

单元检测卷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

“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

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

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

解析 材料表明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是为了镇压“盗贼”和平息“边境扰

动”。

答案 C

2.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  )。

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

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

解析 本题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繁荣,与北宋、辽的军事力

量无关。

答案 B

3.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机构重叠,官职混滥 ②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

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

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 “冗”指的是多余,地主隐瞒田产、逃避赋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

财政收入,但与冗费无关。

答案 D

4.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渐增,建国初22万人,真宗时91.2万人,这说明(  )。

A.边患日趋严重B.立国政策改变

C.军人地位上升D.藩镇拥兵自重

解析 北宋统治者的立国政策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北宋也没有出现藩镇割据的

局面,因此,B、D两项的叙述与史实不符。

C项的叙述明显错误。

北宋军队

数量增加的原因有二,一是随着边患的日益严重,为应付辽、夏的侵扰,在边

防大量屯兵;二是统治者奉行养兵政策。

答案 A

5.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  )。

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D.认定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解析 不经科举就可任官反映出王安石已认识到,科举制度不完全能选拔真才

实学。

答案 A

6.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  )。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

解析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并未否定科举制,A、D两项与题意不

符。

答案 B

7.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

“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解析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由于用人不当,确实存在着不足之处。

司马光作为

王安石的反对派,对其攻击之词不免有些夸大,但有些也确实反映了客观现实。

答案 C

8.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均输法 ④市易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 均输法、市易法主要打击的是大商人的利益,而青苗法、募役法主要打

击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遭到大地主的激烈反对。

答案 A

9.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能够直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是(  )。

①青苗法 ②免役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方田均税法 ⑤市易法

A.①②④⑤B.②④⑤C.①④⑤D.①③④

解析 农田水利法,从长远来说,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并能增加政府的财

政收入。

答案 A

10.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解析 理财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其措施如募役法、方田

均税法等方面可以看出,其措施主要调整了封建国家和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

关系。

答案 A

11.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

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实行(  )。

A.养兵政策B.守内虚外政策

C.更戍法D.一职多官

解析 为了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北宋统治者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轮流驻

守京城,频繁调动,结果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答案 C

12.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的是(  )。

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设军器监

解析 “更戍法”的实行,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严重影响

了军队的战斗力。

“将兵法”是以将为单位,目的是“使兵识其将,将练其士

卒”。

答案 C

13.王安石变法中,青苗、免役、市易法是新法争论的焦点,而免役法又是焦点中的焦点。

“免役法又是焦点中的焦点”的主要原因是(  )。

A.损害了大商人的利益

B.直接触犯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益

C.不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D.不能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 按免役法,当官僚和贵族也要交役钱,这直接损害了当朝统治者的利益,

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答案 B

14.王安石说:

“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重要目的是(  )。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打击朝廷的腐朽势力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解析 王安石变法中实行保甲法的目的在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当时对封建统

治秩序造成很大冲击的是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

从保丁维持地方治安、同保之

人互相监督等保甲法的具体内容来看,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答案 B

15.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最大不同是(  )。

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

B.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土地所有制

C.是否限制了贵族特权

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解析 两次变法最大的不同应体现在性质方面。

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土地国

有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而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社会内部生产关系的自我

调整,其中新措施是理财,并未涉及土地制度的变化。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6.(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熙宁五年三月丙午)宋神宗诏曰:

“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

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

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

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

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

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

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

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 熙宁五年初,魏继忠上言:

“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

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

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

(6分)

(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8分)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结果?

(8分)

解析 本题主要通过材料考查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实行的背景、具体内容

和作用。

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答案 

(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以牟取暴利,兼并

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

(2)设市易务。

一方面平抑物价,另一方面政府收购客商不能出售的货物,然

后客商从官府赊取货物出售,向政府交纳一定息钱。

(3)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现象,控制了市场物价,有利于商品交

换和商品经济发展,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但是由于保守派反对,最后这些

措施被废除。

17.(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材性智愚不同。

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

宁劳筋骨,恶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

故其家常有赢余,而不至狼狈也。

者……一醉日富,无复赢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

填沟壑,而不知其悔。

是以富者常借贷贫民以自饶,而贫民常假贷富民以自存,

虽苦乐不均,然犹彼此相贵以保其生也。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材料二 彼富民为之则害民,今县官为之乃所以利民也。

青苗钱令民愿取则与

之,不愿者消不强焉。

收获之际令以中价折纳麦,此乃所以救贫者之乏,息富

民之贪暴也。

——《宋会要辑稿·良贷》

材料三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

安石为祸首。

——《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造成当时贫富不均的原因是什么?

当时实际原因是什么?

(5分)

(2)材料一的观点实质怎样?

(3分)

(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青苗法的态度有何不同?

二者的根本分歧在哪里?

(5

分)

(4)结合史实简要分析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

(5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个原因可直接引用材料有关内容,第二个原因要结合北宋

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回答。

(2)问的实质体现了作者的阶级属性。

第(3)问,要

认真理解“态度”的含义,或赞成或反对。

材料三作者的观点明显将北宋灭亡

的原因归结于王安石变法,所以第(4)问要从王安石变法的进步性和北宋灭亡

的原因两方面来分析回答。

答案 

(1)“材性智愚不同”。

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负担沉重。

(2)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3)前者反对实行青苗法,后者则主张实行。

前者主张维护高利贷盘剥,后者

认为高利贷盘剥是害民。

(4)王安石变法是进步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的社

会危机。

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腐朽,把北宋灭亡的原因归于王安石变

法是错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