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8982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练习卷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司马光公正地反映了小农的心声

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部分人的利益

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

”司马光的说法(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6.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

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

A.削相权以加强君权

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C.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D.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7.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

“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

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

”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

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  )

A.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

B.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C.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D.“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

8.范仲淹说: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9.“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

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这段材料说的是(  )

A.农田水利法B.免役法

C.市易法D.青苗法

10.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

该法令是(  )

A.青苗法B.均输法

C.免役法D.市易法

11.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12.为营造“富者逸居而不虞寇劫,恃贫者相保以为存;

贫者土著而有所周给,恃富者相保以为生”的社会氛围,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了(  )

A.青苗法B.免税法

C.保甲法D.市易法

1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

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尽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

以下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无关的是(  )

A.提出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

B.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C.认为财政困难的原因是治财无道

D.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

14.王安石说:

“……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苟不得其人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

”王安石所说的变法措施(  )

A.促进了邻里和睦B.放松了人身控制

C.增加了人民的收入D.繁荣了商业经济

15.北宋时,出现了“一官三人共之”的现象。

这种现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

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还包括(  )

①军队数量急剧增加 ②军队战斗力低下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战争的消耗和高额的赔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

师道既废,文风益浇。

诏令虽繁,何以戒劝?

士无廉让,职此之由。

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

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材料二 熙宁二年(1069)二月,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熙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熙宁六年三月,置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熙宁八年六月,颁《诗》《书》《周礼》“三经义”于学官。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材料三 朱熹尝论王安石变法:

“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

(1)材料一中范仲淹认为“官乱风坏”的源头是什么?

他提出的解决途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具体解决措施。

(5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张的相同处,并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王安石取士措施的看法。

(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

(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庆历新政”主要从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改革治理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出台以后,短短几个月时间,成效骤然显现,政治面貌焕然一新,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权势官员中无能的纨绔子弟从政升迁受到严格限制,凭资历晋升的官员与业绩品德挂钩,才干突出者予以破格提拔。

——《“庆历新政”何以夭折?

材料二 后来王夫之总结“庆历新政”得失,说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从善如流,从恶也如流。

——《范仲淹“庆历新政”是怎样失败的》

(1)依据材料一,将“庆历新政”的十项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并简述其成效。

(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明州(今浙江宁波)鄞县县令。

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

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深层原因则是“吏者因循”“人力不至”,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

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

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

之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

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

为了改变鄞人“信巫而不信医”的状况,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刺石,树之县门外左”。

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拒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

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

——摘编自张邦炜《王安石的鄞县

施政与熙宁变法之异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鄞县施政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影响。

19.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举措,然而自古以来,对它的批评声就一直存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

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材料二 苏辙认为:

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

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

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

如此则恐鞭箠(即“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

材料三 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

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

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

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

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

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

——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实际效果。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

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解析:

青苗法内容是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秋后偿还,农民由此免受地主豪绅的高利贷盘剥,符合材料内容,故A项正确。

答案:

A

不经科举就可任官反映出王安石已认识到科举制度不能完全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

“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意思是保证商业运行的通畅,保障平民的生活,增加政府的收入。

在变法中,王安石设置了市易务,由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样,打击了大商人对商业市场的操纵,稳定了市场秩序,也增加了政府收入。

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D

C

司马光的说法既说明了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变味,同时也攻击了变法。

变法过程中虽因用人不当出现了问题,但不是法令本身的问题。

根据材料,最初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后增设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以分化事权,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故B项正确。

B

针对材料中那种武将擅权和拥兵自重的现象,北宋政府采取了“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基本国策,故C项正确。

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时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因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依据材料内容分析,“王安石”“金融管制的办法”指的是青苗法,因为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是“金融管制的办法”。

材料要求回答直接损害商人利益的法令,A项限制高利贷的盘剥,B项均输法教材中没有讲到,C项损害官僚地主的利益,D项限制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范仲淹之所以受到百姓的赞誉是因为他主持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故D与题意相符。

题干材料强调,无论贫富,其生存都要依靠“相保”,由此可判断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题干材料指出了国家财政困难的原因,提出国家财政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并指出财政收入与国家安危的关系,但没有提出改革经济制度的思想。

依据材料中“故免役之法成”,可知答案为B项。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③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没有关系,排除含有③的选项即可。

(1)问第一小问从“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可以概括出“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的答案;

第二小问从“官乱于上”可推断出官场的腐败,由此可知要采取的措施是整顿吏治,取士制度;

第三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整顿吏治和取士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

”的信息并结合材料一可以归纳出答案;

第二小问看法从培养人才、为改革服务等角度组织答案。

第(3)问材料中“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说明用人不当,从“卒之群奸肆虐”可以概括出危害百姓的现象,联系所学知识从改革阻力角度回答。

(1)源头:

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

途径:

清明吏治;

改革取士制度。

措施:

吏治:

改革文官升迁方法;

严格“恩荫”制度。

取士:

改革贡举制(改革科举制)。

(2)相同:

都主张取士不以词赋、明经为主(重策论)。

看法:

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改革的中坚力量;

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3)与守旧派发生冲突;

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1)问,第一小问要依据“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信息,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回答;

第二小问要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大官僚大地主和最高统治者两个角度分析作答。

(1)归纳:

政治上,整顿吏治,改革科举;

经济上,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军事上,整修武备,严明军纪。

成效:

冗官现象得到遏制,政治面貌焕然一新。

(2)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最高统治者态度动摇。

(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经济状况、社会矛盾、教育状况、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归纳。

(2)问,要立足当时与后世,由材料概括归纳得出促进了吏治清廉,发展了生产,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为后来主持全国变法积累了经验。

(1)背景:

农业基础设施破坏,经济发展受影响;

官场腐败豪强横行,社会矛盾尖锐;

教育滞后;

巫术盛行,民众愚昧。

(2)影响:

促进了吏治清廉;

发展了生产;

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

为后来主持全国变法积累了经验。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从对农民和政府的影响两个方面概括;

第二小问从其积极影响方面回答。

(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从监管和收取困难两个方面概括;

第二小问从其阶级属性上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可从“有些地方利息之高”“道道手续都要求人”等信息中概括;

第二小问言之有理即可。

(1)目的:

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平抑物价,保障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效果:

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户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

(2)理由:

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

易导致钱物滥用和本息收取困难,增加地方政府负担。

目的:

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3)看待:

利息高,手续复杂,民众受剥削重。

注意事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