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94999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docx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发言稿

在没有解读历史课程标准之前,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2001——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

——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

——改革过于集中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

认识这些具体目标,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历史课程标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历史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整体的历史教学质量。

一历史课程标准的解读

1、历史课程标准的结构

解读历史课程标准,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历史课程标准的结构,以便对它有一个高屋建瓴的总体认识。

⊙课程标准的文本形式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

这四个部分都是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请每位老师在备课之前要认真阅读。

前言是课标的纲,它扼要介绍了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性质,这次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及要达到的目标。

它统管后面各个部分。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主体内容。

这是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总体要求。

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规定了初中学生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要达到的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也是课标的主体内容。

它规定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规定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的体系。

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由六大学习板块和40多个学习主题构成。

课程标准把历史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

学习主题的设置,贯彻了三个原则:

一是历史学科的特点,注意历史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二是基础教育的特点,主题的确定要有利于素质的培养;三是要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根据这个原则,课程标准在中国古代史中确定了9个主题;在中国近代史中确定了7个主题;在中国现代史中确定了7个主题;在世界古代史中确定了5个主题;在世界近代史中确定了8个主题;在世界现代史中确定了8个主题。

这些学习板块和学习主题的确定,基本构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

在这一体系下,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难、繁、偏、旧”现象基本消除。

第二,规定了初中历史课程的具体内容。

新的初中课程体系是主题式的,每个主题都有其具体内容。

关于具体的学习内容,翻开课标,一目了然。

第三,规定了具体的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从纵横两个角度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目标:

(1)在横向上,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层面的目标;

(2)在纵向上,课程标准不仅规定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而且规定了学生学习每个学习板块应达成的具体目标和学习板块下每一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

如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即规定了学生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

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即规定了每一学习板块和学习板块下每一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

从而使学生不仅明了自己所学的历史内容,而且明了对这些内容应学到何种程度。

第四部分是课程实施中的若干建议。

尽管是建议,但与我们的教学息息相关,还是请各位老师认真阅读。

希望大家要系统的看看。

2、历史课程标准特点:

总的来说,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新理念

⊙以往的教学大纲体现的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这次处处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的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这一点从课程标准与大纲作比较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

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应该怎样来学都提出了具体意见。

这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新理念。

(2)强化了对课程实施的指导功能

这一点可能是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不同的特点之一。

以往教学大纲在指导课程实施方面的功能比较弱化,新的课程标准这次要强化。

这次课程标准不仅指导我们的教和学,而且指导我们整改和评价。

国家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同时也是今后评价的依据,包括今后考试命题的依据,所以对课程实施方面的指导功能更全,从教、学到最后评价,课程标准都有指导的功能。

(3)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突出了历史课程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目标上在以下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

一是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教育目标,而且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

二是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三是在知识传授中,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内容目标。

课程标准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在“内容标准”中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内容目标要求。

内容标准对学生学习的历史内容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

⊙第一层次为识记层次,这是学习初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

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

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70%左右。

这就降低了学习历史难度。

这类知识的出现考题中占40%

⊙第二层次为理解层次,它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

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

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20%左右。

这类知识的出现考题中占40%

⊙第三层次为运用层次,它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

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

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10%左右。

这类知识的出现考题中占20%

所以,我们这次课程目标更明确更具体。

不仅有宏观目标,而且还有具体的微观目标。

对具体学习内容还作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应该说目标一目了然。

应该说这也是这次课程目标与以往教学大纲相区别的又一特点。

大家都看到以往的教学大纲作为学生学到什么程度不清楚,以前教学大纲都有一个目,例如,五四运动、辛亥革命,这个目立在哪里,学到什么程度,老师不清楚,学生也不清楚。

所以这次课程标准就介绍的很清楚了,例如辛亥革命(探讨),五四运动等都有具体要求,达到什么层次明确提出了规定。

上述三种层次的规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目标要求一目了然,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实施。

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规定的突破,实际上体现了新课程功能的变化,强调了新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4)革新了课程内容,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

新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加大了课程内容的革新。

其变化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基本解除了传统历史学科对中学教学的束缚,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初中历史课程体系。

不是原来面面俱到式的,而是以学习主题式的,这种体系是比较新颖的。

二是基本消除了现行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较大幅度地减少了繁杂的知识点,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降低了课程难度。

可能大家一看到课程标准好多过去那种枝枝节节都没有了,大量难繁的概念都没有了。

例如“氏族公社”“人殉”“连坐”等。

在体系和教材内容上改革的力度是比较大的。

(5)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了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为此,课程标准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可能这一点大家看就非常清楚了,具体的内容标准下面都有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

要求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

(6)倡导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程标准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建议”,倡导新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对教学方法的更新要求,课程标准和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更明确、更具体。

(7)为课程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对历史知识点不作过多、过细的要求,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教科书的编写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现行教材比过去教材内容减少1/3,现在无论从课程标准上还是在目标要求上都减少了一部分内容。

这一点老师们应该有体会。

⊙(8)提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增加了教学评价部分。

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各种评价方法,评价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成果,强调在历史教学评价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考察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要求,还要考察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

评价方法强调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避免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让学生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课程标准力图改变了原有课程中“繁、难、多、旧”的现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实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标。

⊙3.我们在学习课程标准和具体的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从2001年9月开始,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全国38个国家实验区使用。

2002年9月,全国有近20%的初一学生使用新教材。

根据计划,2003年9月,全国有30%~40%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将使用新教材。

咱们是2005年开始实行。

新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也是用来验证课程标准的。

,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下面结合实验过程中教师常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我们应加以注意的地方。

(1)关于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

是课程标准重要还是教材重要呢?

应该说,两者都重要。

但有个主次关系。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课程实施的依据。

从一点上说,教材是服从于课程标准的。

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关于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上,应注意两点:

第一,当教材与课程标准有不一致时,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第二,在分析教材时,应首先分析课程标准。

应分析课程标准关于具体目标的规定,分析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层次要求。

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确定教材内容的重点。

(2)关于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为了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与他人合作等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标准特意在内容标准中提出了若干教学活动建议和具体的教学活动案例。

对于这些活动建议和活动案例,教师经常问,要不要都做?

条件不允许,怎么办?

这些问题,我的认识是,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活动的建议和具体案例,只是一种倡导,一种示例。

不一定全做,各校应根据当地的条件和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

例如:

在学习了中国现代史第一个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以后,教学活动建议有两个,1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名言的深刻内涵。

2学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歌曲;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

没有条件的可完成第2个活动。

事实上,历史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课程标准提出的活动建议,也不是包罗万象。

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历史学习有哪些方式?

这仍是一个亟待探讨的课题。

希望各位老师在实验的过程中,积极探索。

(3)关于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

改革评价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又一目标,也是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相区别的特点之一。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这里提出了全程评价的概念,就是既要评价结果,更要评价过程。

评价结果,大家比较熟悉。

如何评价过程?

尤其是如何评价历史学习的过程?

从全国实验区的情况来看,各地教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方式。

有的老师为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袋”,有的老师为学生制作了成长记录卡,把学生历史学习过程的一点一滴记载下来,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具有以下几点基本理念:

(1)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2) 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3)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4)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老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5、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的认识新课程改革对我们历史教育教学提出的各种新的要求,我把历史教学大纲和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做了一个比较,以供大家参考。

课程目标比较

我们先把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目标部分向大家展示如下: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认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知识与能力: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迁移能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等。

能力目标: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认识到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等

思想教育目标:

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形成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了解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等。

从上表可以看出,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更加明确,比教学大纲更具操作性。

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学生的学习任务,而且还针对每个学习主题,提出了指导性与操作性都比较强的教学活动建议。

⊙另外,新课标更加重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特别是首次提出“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向我们明确传达了一个信息:

历史知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

鲁迅先生说过: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们今天传授的历史知识,日后有可能被证明是不准确的。

所以我们的教学,更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内容标准部分

同样,我们仍然用表格的方式来比较两者的区别,具体内容的比较我们就仅以中国古代史部分内容为例: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内容体系

较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

古代中国的历史仍是王朝体系。

课程内容繁琐。

构建了学习主题式的课程体系,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板块,每个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

内容案例

一、夏、商、西周

1、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2、商城的建立于繁荣

3、西周的兴衰

二、春秋战国的纷争

1、“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

3、商鞅变法

4、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内容标准】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活动建议】

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以“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为题组织讨论会。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的课程标准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

加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课,同时以学习主题为中心选取教学内容,强调了综合性和均衡性,将旧的“王朝体系”改为“学习主题式”的课程体系。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得出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三点不同:

1、教学大纲侧重目标要求,而课程标准突出观念更新;

2、教学大纲偏向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而课程标准强调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3、教学大纲体现学科中心,而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发展为本。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来优化我们平时的历史教学。

比如:

课堂上少一些讲授、多一些讨论,课下少一些机械记忆、多一些探究活动,对学生评价时少一些一锤定音、多一些全面认识……这样做,不仅能使我们的历史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也能让我们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三、存在问题

古人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今天在这里,就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作为一面明镜,让他照出我们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吧。

总的来看,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两个极端)

现在仍有一部分老师历史教学方法陈旧。

(1)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法。

老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信息交流呈单向传输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教学中单独拥有权力,学生则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基本上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程等都有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就是彻底的应试和接受评定。

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使历史课变得枯燥无味。

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学生所谓的“动”,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

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使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调查过学生,很多学生都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

死记硬背的知识不理解,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三记现象:

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即忘记)。

即便是记着了一些历史知识,但不会灵活运用。

特别是现在九年级历史开卷考试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事实证明,就是这样。

(2)撒手放开。

老师让学生拿着笔把自己认为的重点、题眼画画背背,理解不理解是另一回事。

很多老师认为,现在的初中历史考试题目一般都是再现学习材料的问题,也就是复现性的题目。

这类考题仅反映“再认再现的记忆”的低层次功能。

像这样的试题老师的画画重点还能将就,一时间也曾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贝多芬,背多分,背了就多分。

)但随着课改的深入,情况不像老师想象的那么好,抽考之前,老师、学生可谓是反复讲、背,结果成绩还是不理想。

现在重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现在试题命制倾向“再造性”试题,这类试题要求学生在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境中独立的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1图一是哪个城市的平面图(长安)图二是哪个城市的平面图(北宋东京)。

2假设你是公元7世纪居住在国都的人,购物应到哪里。

3史书描写长安城:

(市坊分开,街道整齐,树木成林,拥有排水设施),指出唐朝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特点,从今天城市规划或建设的角度看,你认为可以借鉴的经验是什么?

这道题设计了学生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境,首先学生应通过读图,识别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这两个古代著名的城市平面图,这是再认再现记忆层次的要求;其次,再考察学生对历史时空概念的认识程度,它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推算出公元7世纪时,中国社会所出的朝代,并根据所给的条件,确定自己是唐朝时的人。

在此基础上,再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当时唐朝长安的“市”(购物区)与“坊”(居民住宅区)这两个概念,这是理解、分析、应用层次的要求。

最后这一问,属于非限制性的论述题,他首先要求学生能从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然后再用“历史发展的否定与继承”的观点分析解答问题。

他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学生即可谈其成功的一面,也可谈其局限性的一面。

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客观史实,论从史出,便可得分。

这样的考试已由“注重对知识的掌握,转变为结合知识考能力、考捕获信息、创新知识的能力。

”这样的试题避免了照抄课文的可能,因而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对历史是”背多分”的错误认识.再如:

写出右面歌词的名称,及作词、作曲者的名字。

哪一年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当时的什么情况?

学习完中国近现代史后,你对“中华民族应该居安思危”这一观点有何感想?

请简单谈谈。

此题在考察客观史实的同时,又了解了学生的主观感受。

这道题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进程的同时,还注意价值观念的渗透,这样有利于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这一代新人形成责任感、使命感。

有利于培养忧国忧民的意识,从而使学生能具有宽广的胸怀,远大的目光。

2、重知识能力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大部分教师是以知识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问题的,很少能够考虑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有人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今日中学的历史教育,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

当然,这里更别奢望《离骚》情了。

缺乏爱国主义教育。

这不得不让人警醒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

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历史,需要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

情感从心理角度说,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布鲁姆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最主要变量有三个:

学生的认知前提、情感特性和教师教学的质量。

这三大教学变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水平及类型、学习速度、情意效果等。

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分别为50%、25%,25%.有效地控制这三个变量,就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到目前为止,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相当薄弱。

很多教师对情感发展的阶段性掌握的十分有限,特别是在情感成果的评价方面难以科学化,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需要情感体验过程,这种体验应是由近及远,有具体到抽象的。

爱国主义如果不以爱你的家庭,爱你生活的社区和城市做基础,就会显得空泛而盲目,学生的情感也仅仅停留在接受或反应的感性水平,很难上升到性格化的理性阶段。

由于受传统的教学习惯的影响,教育过程只注重知识传授,这样长此以往,虽然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不断增长,但人文素养却停滞不前,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有可能是“掌握了高科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