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00455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麻镇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范围: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考试时间:

150分钟;命题人:

张国强

题号

第Ⅰ卷

第Ⅱ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文艺创作:

少一点低俗,多一些责任

①这些年来,创作的尊严面临严峻的挑战。

创作成果被随意地歪曲,经典名著被任性地拆分;只要点击率高就好,只要票房收入多就好,只要名利双收就好。

这种流行文化的无序状态正影响着阅读者的视听,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对流行现象的理性判断。

其主要原因还是一些文艺创作者责任意识的缺失。

②历史终会以其特有的坚韧来淘沥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作品,作品价值是要经过历史来证实的。

而时下的创作却越写越粗糙,创作态度越来越轻薄,作品流于表面的热闹和肤浅已渐成势头,迎合与趋从的态势正在蔓延。

不少人囿于一室之中,通过网络的便利下载着自己的梦想,写作状态越来越倾向于闭门造车,仿佛一夜即可成惊世之作。

其实电脑网络抓去了你的眼球,也抓走了你的认识和判断力,使你的眼界不宽,胸怀狭窄;没有创意,毫无生机。

这种剪接、拼凑成的“创作”,是丝毫没有生命力和美学价值的。

③当盛行的风气把消遣和娱乐奉为第一宗旨,那么创作的目的自然是把迎合与趋从当成立身的准则,结果是投合了市场的趣味,降低了作品的美学标准,丧失了作者的人格魅力、搅乱了大众的视听评判。

大多数人根本不从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精神来进行思考和创作,很少有人从民族的世道人心来触摸时代脉搏,透过风云变幻的表象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某些文化人在利益的驱动下,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创作粗鄙化的行列中,在娱乐新闻里“发掘”材料,在茶楼酒肆“激发”智慧,在流行时尚中“附会”思想,文学的星空划过了太多爱情的弧线和哭泣的泪痕。

他们只是想经过简单的克隆和复制、毫不费力地收取名利,结果是平庸自不必说,道德沦落则日见明显。

要让创作走出困境,有必要建立一种学术秩序和道德规范。

他们既不能把极端个性的东西展现给观众,英才也不能把属于极端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大众。

要把对观点的解读放到时代的背景上去阐释,要把对真理的感情放到大众的层面去引导、把对艺术美的表现放到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去挖掘;站在大众的角度去尊重他们的理解,站在思想的高度去提升他们的境界;以创作的严谨和责任意识来从事自己的工作。

④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容忍错误的倾向,总是沉默,必须有清醒者从缄默中站出来说话,坚守住人类精神的“月亮”,这是一个时代的迫切期待。

可是现实中人们都是希望别人去作守住“月亮”的孤独的树,而自己则愿作树的旁观者。

殊不知,这正是社会缄默的缘由,一个充满思想活力和精神自由的社会全然不是这样的。

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成就不仅是他写出了惊世小说,更在于他用杂文和人格为民族立起了不屈的脊梁。

⑤古人曾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至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执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浩气,我们应该少一些物欲的功利思想,多一些写作的平常心;多一些可传承的思想创作,让人涵咏,让人沉醉,让人扼腕悲吟,让人为之倾倒。

“剑桥法律系宽敞明亮的教工休息室里,只是在最右边不足一米半宽的架子上,展示着本系教工的科研成果。

如果从梅特兰开始算起,100多年来这里教师的成果仅此一小架,委实不能算多。

”这是留学剑桥的学者最切实的感受。

⑥宋代鸿儒张横渠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当成自己的读书理想,我们也应以此为文学创作中自觉遵守的规范和准则,若如此,那是我们这个时代幸甚,我们国家幸甚,我们民族幸甚。

1.作者认为要建立“学术秩序和道德规范”,下列说法不符合这种“秩序与规范”的一项是()

A.作家要关注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要有一定的积淀,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挖掘、吸取营养,更好地表现作品的艺术美。

B.作家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关注大众的艺术审美品位,尊重大众的理解,从而引导大众去感悟真理,提升大众的思想境界。

C.作家要有清醒的意识,没有容忍错误的倾向,为社会充满思想活力和精神自由作出自己的贡献。

D.作家要站在时代、国家、民族的高度来严格要求自己,不为功利思想淹没,必须具备严谨的创作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2.下列不是造成目前文艺作品低俗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者的创作态度比较轻薄,作品流于表面的热闹和肤浅,作者丧失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B.有的文艺创作者极少接触和关注社会人生,造成视野狭窄,心胸不广,因此写出来的作品没有了创意和生机。

C.电脑和网络的迅猛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许多便利,使人们变得懒惰而浮躁,出现了拼凑、剪接式的文章。

D.文艺创作者不能把极端个性的东西展现给观众,也不能把属于极端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大众,使文艺作品的传播遭遇障碍。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下流行文化处于无序状态,搅乱了大众的评判。

文艺创作者追求点击率、票房收入等,投合市场趣味是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之一。

B.电脑网络会让人丧失认识和判断力,令人胸怀狭窄,丧失创意和生机。

科技的高速度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文艺创作会形成制约。

C.作品的价值要经过历史的淘洗与证明,可见时下流行的文艺作品是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的,是会被历史淘汰的。

D.因为站出来批判错误倾向、坚守社会的良心是孤独的,所以人们自己总是不愿不敢批判,保持缄默,只做一个旁观者。

评卷人

得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

单于临阵,亲自合围。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

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

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

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

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

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

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

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

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陵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

区区之心,切慕此耳。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

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老母终堂,生妻去帷。

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

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

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

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

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

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予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

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昔人有言:

“虽忠不烈,视死如归。

”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

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

子卿!

夫复何言!

相去万里,人绝路殊。

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

幸谢故人,勉事圣君。

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

时因北风,复惠德音!

李陵顿首。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

【注】李陵,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人,名将李广之孙。

天汉二年,率步卒五千,深入匈奴,以少击众,力尽而降。

武帝族灭其家。

李陵遂留匈奴,元平元年病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皆扶病,不任干戈任:

堪,胜

B.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引:

率领,引申为撤退

C.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勤:

劳苦

D.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谢:

辞别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余不满百,而皆扶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徐公何能及君也

C.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陵率领伤病疲惫的士卒,与超过汉军十万人的匈奴军队作战,终因寡不敌众,再加上叛将出卖,打了败仗,做了俘虏。

B.李陵认为白白死掉不如建立节操,毁灭声名不如用行动报答恩德。

他仰慕范蠡、曹沫的志向。

不得已投降,是准备有所作为的。

C.苏武壮年时以一个轻车简从的使节身份,出使到拥有兵车万乘的匈奴,头发白了才回到汉地,母亲已经死了,妻子也改嫁了。

D.汉朝对没有死节的李陵给予严厉的处罚,而对守节不移的苏武仅给予很少的奖赏,李陵认为这很难让在远方听命的臣子倾力为国效命。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5分)

译文:

②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

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5分)

译文: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8、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

(5分)

9、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

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分)

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其三作答。

(6分)

1),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孑立,。

(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己为有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

评卷人

得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刘重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

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

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

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并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

从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大批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

经过多年拼搏,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抗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号召:

“国家的抗战开始了,民生公司应该首先行动起来参加战争。

”在他的指挥下,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的宜昌,聚集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大批航空器材、兵器及轻重工业机器设备,急待撤往大后方。

但是,按照当时的实际运力,至少需要一年才能运完。

还有40天就是长江枯水期,日本飞机不断轰炸,日军节节逼近,形势十分危急。

在此关键时刻,卢作孚下令采用“三段航行法”,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及不宜装卸的大型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使航程缩短了一半或大半。

硬是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

卢作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北碚乡村建设实验。

1927年,卢作孚被任命为北碚峡防局局长。

峡防局本来是一个主要针对盗匪的治安联防机构,但他却借此平台,提出“打破苟安的现局,创造理想的社会”的口号,与民国时期其他乡村建设实验不同,他明确提出“要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就要“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

为此,他精心设计了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北碚为中心,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

经过努力,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镇,终于建设成为“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

陶行知参观后说,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

卢作孚也与晏阳初、梁漱溟一起,被称为“民国乡建三杰”。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公园,便酬报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国家,便酬报你一个完整的国家。

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

它可以安慰你的灵魂,可以沉溺你的终身,可以感动无数人心,可以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

(卢作孚《工作的报酬))

②乡村建设在消极方面是要减轻人民的苦痛,在积极方面是要增进人民的幸福。

造会众福,急公众难。

……我们要做这样的事业,便要准备人、准备钱、准备东西、准备办法,尤其要许多人分工合作,继续不断地去办。

(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意义》)

③确立公众的良好秩序,完成一切物质基础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和文化水准,使国家成为一个本身健全的现代国家,尤为吾人必须全力趋赴的的积极目的。

(卢作孚《论中国战后建设》)

④卢作孚先生作为旧中国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与张之洞、张謇、范旭东一起,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

(胡德平《发扬和借鉴老一辈民族实业家的精神和经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外国轮船公司垄断长江航运,外国商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气焰嚣张,这直接促使卢作孚决心创办中国人自己的航运公司.

B.为了赶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卢作孚下令一律采用“三段航行法”,实行分段运输,大大缩短了航程。

C.由于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的辉煌成绩和完成抗战时期运输任务的卓越贡献,卢作孚不仅受到时人的称赞,也一直为后人所推重。

D.从北碚的建设实验中,卢作孚认识到,乡村建设固然需要人、财、物,需要实施办法,更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分工合作,不断努力。

E.在卢作孚看来,中国战后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减轻人民的痛苦,增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难,并为此身体力行,全力趋赴。

12、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13、卢作孚被认为“民国乡建三杰”之一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14、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评卷人

得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世界级网球名将桑普拉斯在ATP总决赛冠军争夺战中,以3比0轻松地击败老对手阿加西,夺得冠军,这是他第五次ATP。

春节期间,漫步街头,只见不少大中型商厦为促销贴出这样的布告:

凡在本店购货满200元者,本店将热忱一份精美的礼品。

正当海峡两岸人民“三通”呼声愈高时,台湾方面认为,与大陆谈判的时机并不

成熟。

本来可以深入的新一轮谈判因此而了。

艾滋病在全球呈蔓延趋势,成为人类的公害,这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防止艾滋病的行动,远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事情。

A、问鼎惠赠搁浅而且B、夺冠敬赠搁置因而

C、夺冠惠赠搁置而且D、问鼎敬赠搁浅因而

16、下面句中加横线的熟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本次学校的田径运动会,这两天连连爆冷门,你看我们班平时那么不起眼的王平还跑了个短跑第一。

B、我们的工作是有些问题,别的且不说,小林的新闻稿就写得没劲,每篇几乎都是些穿靴戴帽的空话。

C、这些故事,作为闲谈听听不算很坏的,但万一有谁相信了,照办了,那就会成为乳臭未干的吉诃德。

D、他自小没见过世面,好不容易进了城,只见车水马龙、大街小巷,如同“蚂蚁进磨盘——条条是道”。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高致病性禽流感尾随SARS的不期而至,也许能够促使人类学会怀疑在对技术理性近乎迷信之下心安理得的生活和对自然的掌控程度。

B、作为人类群体心理的共同经历,疫情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身陷入文明的深度和退出的难度,从而有可能使我们感知到技术与文明的局限。

C、生活节奏加快了,中年人大都工作繁忙、家务劳累,因此要加强健身运动,选择一些放松性的、有缓解肌肉紧张及精神的锻炼项目为宜。

D、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18、把下面的文字改写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个字。

(5分)

淮河、巢湖一直是国家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

安徽省根据今年年初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组提出的评估意见,采取措施进一步开展淮河、巢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据了解,今年,安徽将加快重点环保工程建设,要求已列入淮河、巢湖流域“十一五”计划而未开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项目,4月底以前必须全面开工建设,年底前实现两流域所有审批,全部建成管网配套的污水处理厂的目标。

同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监察、监测和统计能力,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鼓励环保建设中的制度创新、技术研发和信贷倾斜。

19、请续写两句。

要求:

内容衔接,构成排比。

(6分)

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评卷人

得分

五、写作(60分)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

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

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

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

登山者犯难了:

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

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

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

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

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

又应该如何选择呢?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