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0357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docx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甘草

甘草(《本经》)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

原植物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

喜光、抗寒、抗旱,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低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甘,性平。

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生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蜜炙甘草补脾和胃、缓急止痛、益气复脉。

临床用名有甘草、蜜炙甘草。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

味甘,平。

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名医别录》:

无毒。

主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

《药性论》:

君,忌猪肉,诸药众中为君。

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使诸药有功,故号国老之名矣。

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痿。

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

安魂定魂,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入药久用。

《开宝本草》:

味甘,平。

无毒。

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本草图经》:

《千金方》:

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

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既定,其验乃奇也。

《肘后备急方》:

岭南俚人解蛊毒药,并是需用之物,畏人得其法,乃言三百头牛药,或言三百两银药。

久与亲狎,乃得其详。

凡饮食时,先取炙熟甘草一寸,嚼之咽汁,若中毒,随即吐出。

仍以炙甘草三两,生姜四两,水六升,煮二升,日三服。

或用都淋藤、黄藤二物,酒煎温,常服,则毒随大、小便出。

又常带甘草数寸,随身备急。

若经含甘草而食物不吐者,非毒物也。

三百头牛药,即土常山也;三百两银药,即马兜铃藤也。

《药类法象》:

生用大凉,泻热。

火炙则温,能补上中下三焦元气。

调和诸药,共为力而不争。

性延,善解诸急,故有国老之称。

补脾胃不足,能大泻心火须用之。

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

经曰:

甘以缓之。

阳不足,补之以甘,中满禁用。

寒热皆用,调和药性,使不相悖。

炙之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除热,缓正气,缓阴血,润肌。

《药性赋》:

味甘,平,无毒。

生之则寒,炙之则温。

生则分身梢而泻火,炙则健脾胃而和中。

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以其甘能缓急,故有国老之称。

《汤液本草》:

气平,味甘,阳也,无毒。

入足厥阴经、太阴经、少阴经。

《象》云:

生用大泻热火,炙之则温,能补上焦、中焦、下焦元气,和诸药,相协而不争,性缓,善解诸急,故名国老。

去皮用。

甘草梢子生用为君,去茎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索为主,尤妙。

《心》云:

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

《经》曰:

甘以缓之。

阳不足,补之以甘,中满禁用。

寒热皆用,调和药性,使不相悖。

炙之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除热,缓正气,缓阴血,润肌。

《珍》云:

养血补胃,梢子去肾中之痛。

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

《本草》云:

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

金疮

,解毒,温中下气。

烦满短气,伤脏咳嗽。

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故名国老。

《药性论》云:

君。

忌猪肉。

《内经》曰: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甘以补脾,能缓之也,故汤液用此以建中。

又曰:

甘者令人中满。

又曰:

中满者勿食甘。

即知非中满药也。

甘入脾,归其所喜攻也。

或问:

附子理中、调胃承气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调和之意?

答曰:

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

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

小柴胡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

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

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

凤髓丹之甘,缓肾湿而生元气,亦甘补之意也。

《经》云:

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

《本草》谓:

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名为国老,虽非君而为君之所宗,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于此可见调和之意。

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如何《本草》言下气?

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

入足厥阴、太阴、少阴,能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能消五发之疮疽。

每用水三碗,慢火熬至半碗,去渣服之。

消疮与黄芪同功,黄芪亦能消诸肿毒疮疽。

修治之法与甘草同。

《本草》又云:

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本草衍义补遗》:

味甘,大缓诸火。

黄中通理,厚德载物之君子也。

下焦药少用,恐太缓,不能直达。

此草能为众药之工,经方少不用者,故号国老之名。

国老即帝师之称也,为君所宗。

是以能安和草石,解百药毒。

《本草发挥》:

成无己云:

甘草甘平以除热。

又云: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

人参、白术之甘,以缓脾气,调中。

洁古云:

甘草性平,味甘。

生用之,则大凉泻热;火炙之,则能补三焦元气,调和诸药,相协力共,为而不争。

性缓,善解诸急,故有国老之称。

《主治秘诀》云:

性寒,味甘,气薄味厚。

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其用有五:

和中,补阳气,调和诸药,能解其太过,去寒邪,此为五也。

腹胀则忌之。

又能养血补肾。

生甘草梢子去肾茎之痛,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

又云:

补血不足,用甘草。

凡用纯寒纯热之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

寒热相杂药,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

中满者禁用。

经云:

中满者,勿食甘。

《本草纲目》:

甘草外赤中黄,包兼坤离;味浓气薄,资金士德。

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

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已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

然中满、呕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而大戟、光花、甘遂、海藻,与之相反。

是亦迂缓不可以救昏昧,而君子尝见嫉于宵人之意欤?

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

(甘草头)主痈肿,宜入吐药。

大抵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

通入手足十二经。

甘草与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治痰,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

东垣治项下结核,消肿溃坚汤加海藻。

丹溪治劳瘵,莲心饮用芫花。

二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

故陶宏景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并乃不为害。

机妙达精微者,不能知此。

《本草经疏》:

甘草味甘,气平无毒,正禀土中冲和之阳气以生,故《别录》称之为九土之精。

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者,以其得土中冲阳之气,味甘平,性和缓,故能解一切毒气,安脏腑,除邪热也。

五脏之寒热邪气既解,则脏气和而真气生,气日以盛,故筋骨坚。

长肌肉倍力者,甘能益脾,脾主肌肉,兼主四肢,脾强则四肢生力,故长肌肉倍力也。

主金疮肿者,甘入血分而能缓中,且伤则热,热而后肿,甘温益血而除热,烦热解,故肿散也。

温中下气者,甘味属土,土位乎中,故温中。

甘能缓中散结,故下气。

烦满短气者,是劳伤内乏,阳气不足,故虚而烦满短气。

甘温能益血,除大热助气,故烦满短气并除也。

甘平且和,和能理伤,故治伤脏。

肺苦气上逆,嗽乃肺病,甘以缓之,故治咳嗽。

血不足则内热,内热则津液衰少而作渴,甘能入脾益血,故止渴。

血虚则经脉不通,能益血则经脉自通矣。

甘能益血而温气分,故利血气。

其解一切金石草木虫鱼禽兽之毒者,凡毒遇土则化,甘草为九土之精,故能解诸毒也。

简误:

甘能缓中,故中满者忌之。

呕家忌甘,酒家亦忌甘。

诸湿肿满,及胀满病咸不宜服。

《本草蒙筌》:

味甘,气平。

生寒炙温,可升可降。

阴中阳也。

无毒。

忌猪肉,恶远志。

反甘遂、海藻及大戟、芫花。

入太阴、少阴、厥阴足经,用白术、干漆、苦参引使。

生泻火,炙温中。

梢去尿管涩痛,节消痈疽肿。

子除胸热,三者宜生。

身选壮大横纹,刮皮生炙随用。

悬痈单服即散,凡毒生阴囊后、肛门前,谓之悬痈。

以大黄纹者五钱,酒煎服下即散。

咽痛旋咽能除。

同桔梗,治肺痿脓血齐来;同生姜,止下痢赤白杂至。

小儿初生,加黄连煎汤,拭口有益;饮馔中毒,伴黑豆煮汁,恣饮无虞。

中砒毒者,此方救活百人。

却脐腹急疼,驱脏腑邪热。

坚筋骨,长肌肉,健脾胃,补三焦,止渴除烦,养血下气。

解百药毒免害,和诸药性杜争。

后人尊之,称为国老。

又因性缓,能解诸急。

故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

如附子理中,用者恐僭诸上;调胃承气,用者恐速于下。

是皆缓之,非谓和也。

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内加同煎,此却调和相协,非谓缓焉。

凤髓丹中又为补剂,虽缓肾湿,实益元阳。

经云:

以甘补之,以甘缓之,以甘泻之,悉可征矣。

中满证恐甘能作胀,切禁莫加;下焦药因性缓难达,务宜少用,凡诸呕吐,亦忌煎尝。

久服轻身,延年耐老。

谟按:

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泻,辛横行而散,甘上行而发,酸束而收敛,咸上而软坚。

甘草味之极甘,当云上发可也。

《本草》反言下气何耶?

盖甘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泻。

居中之道,具尽故尔。

《本草乘雅》:

甘具生成,路通能所,草从柔化,和协众情。

和具四义,一合,二纯,三分明,四接续,甘草四德备焉。

青苗紫花,白毛槐叶,咸出于黄中通理之核,土具四行,不言而喻矣。

土贯四旁,通身该治,是以土生万物,而为万物所归。

尚书云:

土爰稼穑,稼穑作甘,言土以能生为性,而所生草木,唯稼穑最得土气之和,即拈以徵土性,及土味耳。

土位乎中。

土贯四旁。

难者设标竿于中,东观则西,南观成北,中亦难定,予谓中当竖论,四当横论。

内经云:

地何凭乎,大气举之也。

固知上下唯气,而土独居其中,四即在中之土,横贯四旁,离四无中。

统言之也,甘草色味性情,含章土德,为五味之长,故治居中之府藏。

为邪所薄,而寒热外见,与在内之筋骨,在外之肌肉,悉以横贯之力,坚固长养,气聚于形,形全则力倍,形败则气亡,金疮成肿,如掘土剥地,以致腠理断绝,此属九土之精,行土之用,接续地脉,仍相连合,毒性杀厉即以幽静平和之土缓解之,毒自降心而退舍焉。

形全则身轻,形固则延年。

中央内外,左右四旁,缘土贯之。

若因土致病,因病及土者宜用,设四行借用,另须体会。

《药性解》:

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脾二经。

生则分身、稍而泻火,炙则健脾胃而和中。

解百毒,和诸药,甘能缓急,尊称国老。

白芷、干漆、苦参为使,恶远志,反甘遂、海藻、大戟、芫花。

按:

味甘入脾,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金石,一千二百种草木,有调摄之功,故名国老。

然性缓不可多用,一恐甘能作胀,一恐药饵无功。

惟虚人多热及诸疮毒者,宜倍用。

中满及初痢者忌之,所谓脾病人为毋多食甘也。

《药鉴》:

气平味甘,阳也。

入足厥阴太阴二经。

生用则寒,炙之则温。

生用泻火,炙则温中。

能补上中下三焦元气,和诸药,解诸急。

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

补阳不足,中满禁用。

梢子生用,去茎中之痛。

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

节治肿毒,在有奇功。

养血补胃,身实良方。

除邪热,利咽痛,理中气。

坚筋骨,长肌肉。

通经脉,利血气。

止咳嗽,润肺道。

又炙之能散表寒,故附子理中用之,恐其僭上也。

调胃承气用之,恐其速下也。

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

小柴胡有柴芩之寒,有参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浮沉之妙也。

经云:

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

此之谓也。

痘家用之解毒,以和中健脾,若头面毒盛者,于解毒汤中多用之,取其缓诸药,使之上攻头面故也。

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景岳全书》:

味甘气平,生凉炙温,可升可降,善于解毒。

反甘遂、海藻、大戟、芫花。

甘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升,下药得之缓其速。

助参芪成气虚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疗阴虚之危,谁其晓焉?

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

惟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不可不知也。

《本草备要》:

有补有泻,能表能里,可升可降。

味甘。

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火急甚者,必以此缓之。

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

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解退肌表之热。

入凉剂则泻邪热,白虎汤、泻心汤之类。

入峻剂则缓正气,姜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黄加之,恐其峻下,皆缓之之意。

入润剂则养阴血,炙甘草汤之类。

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

生肌止痛,土主肌肉,甘能缓痛。

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凡解毒药,并须冷饮,热则不效。

小儿初生,拭去口中恶血,绵渍汁令咂之,能解胎毒。

故有国老之称。

中满证忌之。

甘令人满,亦有生用为泻者,以其能引诸药至于满所。

经云:

以甘补之,以甘泻之是已。

故《别录》、甄权并云除满,脾健运则满除也。

仲景治痞满,有甘草泻心汤,又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

发明药性。

大而结者良。

补中炙用,泻火生用,达茎中肾茎。

用梢。

梢止茎中痛,淋浊证用之。

白术、苦参、干漆为使。

恶远志。

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

胡洽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劳瘵,莲心饮与芫花同行。

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

十枣汤:

芫花、甘遂、大戟等分,枣十枚,仲景治伤寒表已解,心下有水气,喘咳之剂。

时珍曰:

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

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参神功而已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

昂按:

甘草之功用如是,故仲景有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甘草茯苓汤、炙甘草汤,以及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理中、四逆、调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汤,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

即如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倚甘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不可破,殊属可笑。

附记以正其失。

《本经逢原》:

甘草一名国老,甘平,无毒。

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

补中散表炙用,泻火解毒生用。

甘草气薄味厚,升降阴阳,大缓诸火。

生用则气平,调脾胃虚热,大泻心火,解痈肿金疮诸毒。

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治脏腑寒热而散表邪,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长肌肉,坚筋骨,能和冲脉之逆,缓带脉之急。

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

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故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寒热相兼者用之得其平。

《本经》治脏腑寒热邪气,总不出调和胃气之义。

仲景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僭上也。

调胃承气用甘草,恐速下也。

皆缓之之意。

小柴胡有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则有调和之意。

炙甘草汤,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浑是表里津血不调,故用甘草以和诸药之性而复其脉,深得攻补兼该之妙用。

惟土实胀满者禁用,而脾虚胀满者必用,盖脾温则健运也。

世俗不辨虚实,一见胀满,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

凡中满呕吐,诸湿肿满,酒客之病,不喜其甘。

藻、戟、遂、荛与之相反,亦迂缓不可救昏昧耳。

而胡洽治痰癖,以十枣汤加甘草、大戟,乃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病根也。

古方有相恶、相反并用,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

其梢去茎中痛,节解痈疽毒,条草生用解百药毒。

凡毒遇土则化,甘草为九土之精,故能解诸毒也。

《千金方》云:

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

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

方称大豆解百药毒,予每人解蛊,凡饮食时,先用炙基草一寸嚼之,若中毒随即吐出。

《本草崇原》:

甘草味甘,气得其平,故曰甘平。

《本经》凡言平者,皆谓气得其平也。

主治五脏六腑之寒热邪气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寒病为阴,热病为阳。

甘草味甘,调和脏腑,通贯阴阳,故治理脏腑阴阳之正气,以除寒热阴阳之邪气也。

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者,坚肝主之筋,肾主骨,长脾主之肉,倍肺主之气,心主之力。

五脏充足,则六腑自和矣。

金疮乃刀斧所伤,因金伤而成疮。

金疮

,乃因金疮而高

也。

解毒也,解高

无名之毒,土性柔和,如以毒物理土中,久则无毒矣。

《本草求真》:

[批]缓中气不足。

甘草专入脾。

味甘性平,质中,外赤肉黄,生寒熟热。

昔人言其有火能泻,是因火性急迫,用此甘味以缓火势,且取生用性寒,以泻楚烁害耳。

至书有云炙用补脾,是能缓其中气不足,调和诸药不争。

王好古曰:

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咸敛,甘上行而发,而本草言甘草下气何也?

盖味甘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

张仲景附子理中汤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

皆缓之之意;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脾急;凤髓丹用甘草,以缓肾急而生元气也,乃甘补之意也。

故入和剂则补益,入凉剂则泻热,入汗剂则解肌,入峻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血,并能解诸药毒,颂曰:

按孙思邈《千金方》论云:

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

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验乃奇也。

及儿胎毒,以至尊为国老。

然使脾胃虚寒,及或挟有水气胀满等症,服此最属不宜。

未可云其脾补,而凡胃寒极,皆可得而服也。

若使满属虚致,则甘又能泻满,不可不知。

王好古曰:

甘者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所宜也。

凡不满而用炙甘草,为之补;若中满而用生甘草,为之泻,能引甘药直至满所。

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

经云:

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是矣。

梢[批]甘草梢止茎中涩痛。

气行于下。

至书所载,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

又云,亦有并用不悖,惟深达精微者始可知之。

如古治痰癖,有用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痨瘵莲心饮,与芫花同用,皆以反其下势之锐。

《得配本草》:

术、苦参、干漆为之使。

恶远志。

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忌猪肉。

味甘。

入手少阴、足阳明、太阴、厥阴经气分。

益精养气,泻火和中,健脾胃,解百毒,和络血,缓肝急,祛邪热,坚筋骨,长肌肉,疗疮毒。

得猪胆汁炙为末,米泔调,灌婴儿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或出血者,名慢肝风;得桔梗,清咽喉。

配大豆汁,解百药毒,奇验。

佐陈皮,和气;佐茯苓,泄胀。

入汗剂,解肌;入凉剂,泻热;入峻剂,缓正气;入辛热药,温散血中之结;入润剂,养阴血;入辛凉药,行肝胃污浊之血宜用头。

酒家、呕家、行下焦、酒痢初起、中满者,禁用。

《本草经解》:

甘草气平,秉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味甘无毒,秉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降味升,阳也,肺主气,脾统血,肺为五脏之长,脾为万物之母,味甘可以解寒,气平可以清热。

甘草甘平,入肺入脾,所以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也。

肝主筋,肾主骨,肝肾热则筋骨软。

气平入肺,平肝生肾,筋骨自坚矣。

脾主肌肉,味甘益脾,肌肉自长;肺主周身之气,气平益肺,肺益则气力自倍矣。

金疮热则肿,气平则清,所以治肿。

味甘缓急,气平清热,故又解毒。

《神农本草经读》:

物之味甘者,至甘草为极。

甘主脾,脾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受气焉。

脏腑之本气则为正气,外来寒热之气,则为邪气,正气旺则邪气自退矣。

筋者,肝所主也;骨者,肾所主也;肌肉者,脾所主也;力者,心所主也,但使脾气一盛,则五脏皆循环受益,而得其坚之,壮之、倍之之效矣。

金疮者,乃刀斧所伤而成疮,疮甚而肿,脾得补而内自满也。

能解者,如毒物入土,则毒化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味甘,平。

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甘能补中气,中气旺则脏腑之精皆能四布,而驱其不正之气也。

坚筋骨,长肌肉,倍力,形不足者补之以味,甘草之甘为土之正味,而又最厚,故其功如此。

金疮NFDC2,脾主肌肉,补脾则能填满肌肉也。

解毒。

甘为味中之至正,味正则气性亦正,故能除毒。

久服轻身延年。

补后天之功。

此以味为治也。

味之甘,至甘草而极。

甘属土,故其效皆在于脾。

脾为后天之主,五脏六腑皆受气焉。

脾气盛,则五脏皆循环受益也。

《本经疏证》:

甘草春苗夏叶,秋花冬实,得四气之全,其色之黄,味之甘,迥出地黄与甘之上,以是协土德,和众气,能无处不到,无邪不祛,此所谓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也。

土为万物母,凡物无论妍媸美恶,莫不生于土,及其败也,又莫不归于土。

化为生生之气,则所谓能解百药毒,安和七十二种石千二百种草也。

人之气犹物之气,和顺者,其妍美也,急疾者,其媸恶也,尽化急疾为和顺,经脉自然通,气自然滑利,于是肌骨坚,肌肉长,气力倍矣。

特甘性缓,甘弥甚者,缓亦弥甚,凡一身之气,因急疾为患者,能调之,纵弛而阻滞者,非所宜也。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

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如麻黄、桂枝、青龙、柴胡、葛根等汤),攻者下而不上(如调胃承气、桃仁承气、大黄甘草等汤),温者燥而不濡(四逆、吴茱萸等汤),清者洌而不和(白虎、竹叶石膏等汤),杂者众而不群(诸泻心汤、乌梅丸等),毒者暴而无制(乌梅汤、大黄

虫丸等),若无甘草调剂其间,遂其往而不返,以为行险侥幸之计,不异于破釜沉舟,可胜而不可不胜,讵诚决胜之道耶。

甘草中黄皮赤,入脾而兼入心,此泻火之说所由来也。

泻火之说,在仲景书有二端,一者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眼,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少气,栀子甘草鼓汤主之;一者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夫太阳病懊恼者,宜栀子豉汤,少气则加甘草,然何以知少气之不为虚乎,其说在东垣书,所谓心火急而乘脾者,虽不得为实,亦不可谓虚,譬如饥极,则胸中热且嘈,烦,欲动作不得,此之谓少气,其用甘草,竟可谓之补虚;喉咙,少阴直脉所循也,少阴病,仅二三日,即咽痛,明其急疾之至,谓非少阴之热,循直脉之从肾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而上者,不可,其用甘草,即可谓之缓中,甘草缓之至,而治急疾之病,著效甚速,故虽实为缓中补虚,而谓之泻火也可,即如别录所谓温中下气治烦满短气也,亦无不可。

或谓甘草解毒,恐即是和药性之一端,虽亦有是理,然其中别有精妙,非和药性所能尽者。

如前所谓凡物无论美恶,入土即化者,此其一也;金匮要略云,凡诸毒,多是假毒以损元,知时,宜煮甘草桔梗汁饮之,通治诸药毒,忠可徐氏谓一线之毒,何能杀人,乃假些微毒气渗入,元气反为毒气作使,至不可疗,所谓星星之火,势极燎原也。

虽然,补元气之物多矣,必取甘草者,则以上文云,凡煮药饮汁以解毒,虽云求急,不可热饮,诸毒病得热更甚,宜冷饮之,既欲其甘缓元气之急,又欲其凉不使助毒,舍甘草其何从,此又其一矣。

予尝治一人暑月烦满以药搐鼻,不得嚏,闷极,遂取药四五钱匕服之,烦满益甚,昏不知人,不能语言,盖以药中有生南星、生半夏等物也,予谓南星、半夏之毒,须得姜汁乃解,盛暑烦满,乌可更服姜汁,势必以甘草解之,但甘草味极甘,少用则毒气不解,服至一二钱,即不能更多,因以甘草一斤,蒸露饮之,饮尽而病退,是知孙真人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不我欺也。

金创之为病,既伤,则患其血出不止,既合,则患其肿壅为脓,今曰金创肿,则金创之肿而未脓,且非不合者也。

千金方治金创,多系血出不止,箭镞不出,故所用多雄黄、石灰、草灰等物,不重甘草。

惟金匮要略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等药皆用十分,甘草独用十八分,余皆更少,则其取意正兴本经吻合矣。

甘草所以宜于金创者,盖暴病则心火急疾赴之,当其未合,则迫血妄行,及其既合,则壅结无所泄,于是自肿而脓,自脓而溃,不异于痈疽,其火势郁结,反有甚于痈疽者。

故方中虽已有桑皮之续绝合创,王不留行之贯通血络者,率他药以行经脉,贯营卫,又必君之以甘草之甘缓解毒,泻火和中,浅视之则曰急者制之以缓,其实泄火之功为不少矣。

金创血病,血病不多用血药,反以气药为君,则以气固血之帅,血去气随,则阳随阴壅,阴为阳溃而死矣。

方下血而用王不留行,则血遂不可止,已成脓而用川椒干姜,则痛不可忍。

不后不先,正当金创肿时,而用是方,此仲景深入本经,非他人所能及者也。

甘草之用生用炙,确有不同。

乃两书百二十方,伤寒论用生甘草者,不及十之一,金匮用炙甘草者,亦不及十之一,甚有同一方,在伤寒论则炙用,在金匮要略则生用者,是知古书传讹者多矣。

如本经别录主治,大率除邪气,治金创,解毒,皆宜生用;缓中,补虚,止渴,宜炙用,消息意会之可矣。

炙甘草之任,莫重于复脉汤,其用在通经脉利血气,可无论矣。

而金匮要略附千金翼方,治虚劳不足,汗出则闷,脉结悸,行动如常,非所谓烦满短气乎?

又附外台方,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非所谓伤脏咳嗽乎?

特脉之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有三,曰代,曰结,曰促,解之者曰,脉数而止,谓之促,缓而止,谓之结,止有定时,谓之代,乃炙甘草汤,但治结,而不治代促,其义何居?

曰此非甘草不治代促,乃非治代促之汤也。

观论中桂枝去芍药汤证(脉促胸满),葛根黄连黄芩汤证(脉促下痢),下后欲解证(脉促不结胸),皆不忌甘草,即可知其旨不在甘草矣。

其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