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324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docx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山楂

第十一章消食类

以消化饮食积滞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消食药。

饮食积滞于中,食积不化则易使脾胃运化失常,出现脘腹胀满、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大便失常等表现。

本类药物即是通过消化饮食积滞以达到恢复脾胃正常运化的目的,临床上多种病证兼有脾胃消化不良者,均可配伍使用。

山楂(《新修本草》)

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山楂或野山楂的干燥或熟果实,前两者均称北山楂,多系栽培,后者均称南山楂,多系野生。

主产于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湖北、贵州、广东等省。

原植物生于山谷、林缘及灌木从中,耐寒抗风,平地山坡均可生长,以砂性土壤最宜生长。

性微温,味酸、甘。

归脾、胃、肝经。

功效消食健胃、活血化瘀。

临床用名有山楂、炒山楂、焦山楂、山楂炭。

【本草汇言】

《本草图经》:

治腰痛有效。

《本草衍义补遗》:

消食行结气,健胃,催疮痛。

治妇人儿枕痛,浓煎汁,入沙糖调服,立效。

《本草纲目》:

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

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伐也。

《物类相感志》言:

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其则消肉积之功,益可推矣。

珍邻家一小儿,因食积煮肿,腹胀如鼓。

偶往山楂树下,取食之至饱。

归而大吐痰水,其病遂愈。

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

酸、甘,微温。

生食多,令人嘈烦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

《本草蒙筌》:

味甘、辛,气平。

无毒。

一名糖球子,俗呼山里红。

益小儿摩宿食积,扶产妇除儿枕疼。

消滞血,理疮疡。

行结气,疗颓疝。

脾胃可健,膨胀立驱。

煮肉少加,须臾即烂。

《本草乘雅》:

宣气散生曰山;虎之不柔,虎食剩残日楂。

瘘疮疹痘,痞满癥瘕,血凝结固,皆血中痹,乃以柔承刚。

饮澼食宿,狐溃疝蛊,气壅留僻,皆气中痹,乃以刚承柔,皆非所据而据之。

第木实而酸,宜辅肝体,宣气散生,则偏有余于用矣。

用行必气上而忘返,令人不寐而尝惺。

《药性解》:

山楂,味甘酸,性平,无毒,入脾经。

主健脾消食,散结气,行滞血,理疮疡。

按:

山楂之甘宜归脾脏,消食积而不伤于刻,行气滞而不伤于荡,产科用之,疗儿枕疼,小儿尤为要药。

《药鉴》:

气平,味酸涩滞甘辛,无毒。

利痰消食,不积气,散滞血。

疗颓疝,止腹疼。

专治肉积,能开脾健胃。

又能治妇人儿枕疼痛,浓煎汁入沙糖少许立效。

理脾用之,膨胀立消。

予尝用平胃散同山楂煎汁浸晒乌药,治诸般气痛腹痛。

痘家用之,行气化痰,起胀解毒。

又能破人参之滞气,痘家不得已用参,多以此监之。

《景岳全书》:

味甘微酸,气平,其性善于消滞。

用此者,用其气轻,故不甚耗真气。

善消宿食痰饮吞酸,去瘀血疼痛,行结滞,驱膨胀,润肠胃,去积块,亦颓疝。

仍可健脾,小儿最宜。

宜发疱疹。

妇人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者,煎汁入沙糖服之,立效。

煮汁洗漆疮亦佳。

肠滑者少用之。

《本草备要》:

古字作摣,泻滞气,消积,散瘀,化痰。

酸甘咸温。

健脾行气,散瘀化痰,消食磨积。

消油腻、腥膻之积,与麦芽消谷积者不同,凡煮老鸡硬肉,投数枚则易烂,其消肉积可知。

发小儿痘疹,止儿枕作痛。

恶露积于太阴,少腹作痛,名儿枕痛,沙糖调服。

多食令人嘈烦易饥,反伐脾胃生发之气。

破泄太过,中气受伤。

凡服人参不相宜者,服山楂即解,一补气,一破气也。

《本经逢原》:

山楂入足阳明、太阴、厥阴三经血分,大能克化饮食,《本经》言其酸冷,然其功长于消肉积,行滞血,性温可知。

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饮食者服之,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良非所宜。

炒黑治产后儿枕作痛,亦以其能消血也。

今痢疾初起多积垢者,用姜汁炒。

治偏坠疝气,为散酒服,不过半月效,用核尤捷。

若外感风寒,兼伤饮食,举世以发表消导并进。

中气实者,幸而获痊,虚者表邪乘虚陷入于府,而生内变者多矣。

《本草求真》:

[批]消食,磨肉,伐胃戕脾。

山楂专入脾、胃。

甘酸咸平。

何书既言健脾,又曰能伐脾胃生化之气,得非自相矛盾乎?

使明其理以推,则知所谓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积,用此酸咸之味,以为消磨,俾食行而痰消,气破而泄化,谓之为健,止属消导之健矣。

如系冒昧之辈,便以补益为名,以为用药进步,讵知实而用此轻平消导,得此则健,虚而用此,保无书云伐生之说乎。

按楂味酸与咸,最能消化肉食,与麦芽消谷食者,绝不相同。

凡煮老鸡硬肉,但投楂肉数枚则易烂。

其消肉积之功可推。

且人多食则嘈烦易饥。

服参太过,但用山楂即解。

岂非戕脾伐生之验欤。

时珍曰:

凡脾弱食物不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

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伐也。

至于儿枕作痛力能以止,痘疮不起力能以发,犹见通瘀运化之速。

儿枕痛由于恶露积于太阴,故合沙糖调服,以行其瘀。

《得配本草》:

酸、甘,微温。

入足太阴、阳明经。

消积散瘀,破气化痰。

理疮疡,除儿枕,疗疝气。

发痘疹。

得紫草煎酒调服,发痘疹;得茴香,治偏坠疝气。

配鹿茸,治偏坠疝气。

配鹿茸,治老人腰痛。

人艾汤调服,治肠风下血。

去核用。

核能化食磨积,治疝,催生。

研碎,化瘀;勿研,消食。

童便浸,姜汁炒炭,去积血甚效。

气虚便溏,脾虚不食,二者禁用。

服人参者忌之。

《本草新编》:

山楂,味甘辛,气平,无毒。

入脾、胃二经。

消宿食,除儿枕痛,去滞血,理疮疡,行结气,疗颓疝,健脾胃,祛臌胀。

煮肉少加,须臾即烂,故尤化肉食。

此伤诸肉者,必用之药也,佐使实良。

或问山楂消肉食,并治儿枕作痛者神效,未闻他有功绩也。

曰:

山楂功用,实不止此。

大约消食理滞,是其所长,祛臌胀、疗颓疝,是其所短。

或疑山楂有功有过,未可见是伤肉食而概用之也。

曰:

山楂之功,全在于消肉物。

使伤肉食者忌用,又用何物以化之乎?

夫山楂之过,在于消肉之过伤,以消其脏腑之气也。

然能用山楂于补气、补血之中,不特善于消肉,而更且善于利气。

是山楂之功过,全在用之有方与无方耳。

或疑山楂之功过甚轻,何必危言而戒。

曰:

山楂之功用虽轻,然用于气旺阳健之人,正不觉其损,而用之于气馁血衰之子,实有见其伤也。

《本草分经》:

酸、甘,微温。

健脾行气,散瘀化痰,消肉积乳积。

多食伐气,小者入药。

《医学衷中参西录》:

味至酸微甘,性平。

皮赤肉红黄,故善入血分为化瘀血之要药。

能除痃癖症瘕、女子月闭、产后瘀血作疼。

为其味酸而微甘,能补助胃中酸汁,故能消化饮食积聚,以治肉积尤效。

其化瘀之力,更能蠲除肠中瘀滞,下痢脓血,且兼入气分以开气郁痰结,疗心腹疼痛。

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开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

女子至期,月信不来,用山楂两许煎汤,冲化红蔗糖七八钱服之即通,此方屡试屡效。

若月信数月不通者,多服几次亦通下。

痢疾初得者,用山楂一两,红白蔗糖各五钱,好毛尖茶叶钱半,将山楂煎汤,冲糖与茶叶在盖碗中,浸片时,饮之即愈。

【现代药理研究】

1.山楂具有降血脂作用。

2.山楂5%浸膏、5%黄酮或5%水解物溶液,可增加小鼠的冠脉流量。

3.山楂具有强心作用。

4.北山楂黄酮、水解物,或三萜酸对麻醉猫均有降压作用。

山楂的降压机制,主要以外周血管扩张为主,也可能与胆碱作用或与中枢影响有关。

5.山楂煎剂或乙醇提取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6.山楂水提液0.07~0.556mg/ml均能清除自由基,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

7.山楂可以增强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

神曲(《药性论》)

神曲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

原主产于福建,现全国各地均产。

味甘、辛,性温。

归脾、胃经。

功效消食、健脾、和胃。

临床用名有神曲、炒神曲、焦神曲。

【本草汇言】

《药性论》:

化水谷宿食、癥结积滞,健脾暖胃。

《药类法象》:

气温,味甘辛。

消食,治脾胃食不化。

须用于脾胃药中少加之。

《汤液本草》:

气暖,味甘。

入足阳明经。

《象》云:

消食,治脾胃食不化,须于脾胃药中少加之。

《珍》云:

益胃气。

《本草》云:

疗脏腑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

主霍乱,心膈气痰逆。

除烦,破癥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令人好颜色。

落胎,下鬼胎。

又能治小儿腹坚大如盘,胸中满。

胎动不安。

或腰痛抢心,下血不止。

火炒以助天五之气,入足阳明。

《本草衍义补遗》:

性温入胃,麸皮面性凉,入大肠,俱消食积。

红曲,活血消食,健脾暖胃,赤白痢,下水谷,陈久者良。

《本草发挥》:

洁古云:

味甘,纯阳,暖。

益胃气,消食。

治食不化,须用于脾胃药中。

少加之。

《本草纲目》:

《启微集》云:

神曲治目病,生用能发其生气,熟用能敛其暴气也。

消食下气,除痰逆霍乱,泄痢胀满诸疾,其功与曲同。

闪挫腰痛者,煅过淬酒温服有效。

妇人产后欲回乳者,炒研,酒服二钱,日二即止,甚验。

《本草经疏》:

古人用曲,即造酒之曲。

其气味甘温,性专消导,行脾胃滞气,散脏腑风冷,故主疗如诸家所言也。

神曲,乃后人专造以供药用,力倍于酒曲。

胀欲死者,煮曲汁饮之立消。

简误:

脾阴虚,胃火盛者,不宜用。

能落胎,孕妇宜小食。

《本草蒙筌》:

味甘、气平。

无毒。

助人之真气,走阳明胃经。

下气调中,止泻开胃。

化水谷,消宿食。

破癥结,逐积痰。

疗妇人胎动不安,治小儿胸腹坚满。

《本草乘雅》:

诸家陈列功力,即藉中黄生阳之气,敷布化育,宣五谷味,开发上焦,成阳出阴入之为体为用耳。

倪维德以之主疗目疾,即洞彻六根六尘一根耳。

生用能发其生气者,即肝得水而沉;熟用能敛其暴气者,即肝得煮而浮。

以麦即肝藏之主谷,肝主开窍于目故也。

顾浮沉互用之枢机,即生杀敌应之关键耳。

《药性解》:

神曲,味甘,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

主调中止泻,开胃消食,破徵结,逐积痰,除胀满,又主胎上抢心,血流不止,亦能下鬼胎。

按:

神曲甘温,为脾胃所喜,故两入之。

《药鉴》:

气平,味甘温,无毒。

助天五真气,走阳明胃经。

下气调中,止泻开胃。

消宿食,健脾胃,进饮食。

下滞气,破癥结,逐积痰。

疗妇人胎动不安,治小儿胸腹坚满。

不制,性温入胃中,能消宿食。

微炒,性凉入大肠,能除深积。

作糊丸痰药,治诸痰气如神。

作糊丸嗽药,理诸咳嗽最妙。

何也?

盖痰与嗽,俱因气动上逆而致也。

今用此剂为佐使,则气顺而脾胃之津液为之四布矣,气顺而不上逆逼肺,何嗽之有?

脾胃之津液四布而荣筋脉,何痰之有?

《景岳全书》:

味甘,气平。

炒黄入药。

善助中焦土脏,健脾暖胃,消食下气,化滞调中,逐痰积,破癥瘕,运化水谷,除霍乱胀满呕吐。

其气腐,故能除湿热;其性涩,故又止泻痢。

疗女人胎动因滞,治小儿腹坚因积。

若妇人产后欲回乳者,炒研酒服二钱,日二即止,甚验。

若闪挫腰痛者,淬酒温服最良。

《本草备要》:

宣,行气化痰,消食。

辛散气,甘调中,温开胃。

化水谷,消积滞。

《医余》云:

有伤粽子成积,用曲末少加木香,盐汤下,数日口中闻酒香,积遂散。

治痰逆癥结,泻痢胀满。

回乳炒研,酒服二钱,日二。

下胎。

产后血晕,末服亦良。

亦治目病。

《启微集》云:

生用能发其生气,熟用能敛其暴气。

陈者良。

《本经逢原》:

神曲入阳明胃经,其功专于消化谷麦酒积,陈久者良。

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故脾阴虚胃火盛,当禁也。

《本草求真》:

[批]散气调中,温胃化痰,逐水消滞。

神曲专入脾、胃。

辛甘气温。

其物本于白面、杏仁、赤小豆、青蒿、苍耳、红蓼六味作饼蒸郁而成。

造曲法,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用白面百斤,赤豆末、杏仁泥、青蒿、苍耳、红蓼汁各三升,以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腾蛇、勾陈、六神,通和作饼,窨生黄衣,晒收陈久,炒用。

其性六味为一,故能散气调中,温胃化痰,逐水消滞,小儿补脾轻平等药,医多用此以为调治。

养胃丸治脾胃俱虚,用神曲六两,麦芽三两,炮干姜四两,乌梅肉焙四两为末水下,又《启微集》云:

神曲治目病,生用能发其生气,熟用能敛其暴气也。

盖取辛不甚散,甘不甚壅,温不燥也。

然必合以补脾等药并施则佳。

若孕妇无积,及脾阴不足、胃火旺者,并勿用耳,义与麦芽同也。

《得配本草》:

甘、辛,温。

入足阳明经。

调中和胃,化水谷,消积滞。

治痰逆,霍乱腹痛,泄痢胀满,癥结,及产后回乳。

得吴萸,治暴泄不止。

孕妇忌用。

《本草新编》:

神曲,味甘,气平,无毒。

入脾、胃二经。

下气调中,止泻,开胃,化水谷,消宿食,破癥结,逐积痰,疗妇人胎动不安,治小儿胸腹坚满。

行而不损,与健脾胃之药同用,多寡勿忌。

【现代药理研究】

因神曲含维生素B复合体、酶类、麦角固醇及蛋白质等成分,因此具有维生素B样作用,能促进人体对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麦芽(《名医别录》)

麦芽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

我国各地均产,可随时制备。

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寒,耐干旱及积水,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最宜生长。

味甘,性平。

归脾、胃、肝经。

功效疏肝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

临床用名有麦芽、炒麦芽、焦麦芽。

【本草汇言】

《药性论》:

味甘,无毒。

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本草纲目》:

麦芽、谷芽、粟芽,皆能消导米、面、诸果食积。

观造饧者用之,可以类推矣。

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也,不可不知。

若久服者,须同白术药兼用,则无害矣。

消化一切米、面、诸果食积。

《药性解》:

麦芽,味甘咸,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

主温中下气,开胃健脾,催生下胎,化宿食,除胀满,止吐逆,破徵,消痰痞。

蜜为之使。

按:

麦芽甘而且温,宜职中州。

夫麦性泥滞,不过水浸生芽,气虽少清,性犹未化,攻效何苦是殊哉?

全在多炒,使其性枯耳。

不然,是即食矣,岂复能消耶?

丹溪云:

大麦有火,能生热病。

其芽能行上焦滞血,除腹内寒鸣,然多用久服,令人消肾。

《景岳全书》:

味甘微咸,气温。

善于化食和中,破冷气,消一切米面诸果食积,去心腹胀满,止霍乱,除烦热,消痰饮,破癥结,宽肠下气。

病久不食者,可借此谷气以开胃;元气中虚者,毋多用此以消肾。

亦善催生落胎。

单用二两,能消乳肿。

其耗散血气如此,而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方中,每多用之何也?

故妇有胎妊者,不宜多服。

《本草备要》:

开胃健脾,行气消积。

咸温。

能助胃气上行,而资健运。

补脾宽肠,和中下气,消食除胀,散结祛痰。

咸能软坚。

化一切米面果食积,通乳下胎。

《外台》方:

麦芽一升,蜜一升,服下胎神验。

薛立斋治一妇人丧子,乳胀几欲成痈,单用麦芽一二两炒,煎服立消,其破血散气如此。

《良方》云神曲亦善下胎,皆不可轻用。

久服消肾气。

王好古曰:

麦芽、神曲,胃虚人宜服之,以伐戊己腐熟水谷。

李时珍曰:

无积而服之,消人元气,与白术诸药消补兼施,则无害也。

以胃为戊土,脾为己土。

炒用。

豆蔻、砂仁、乌梅、木瓜、芍药、五味为使。

《本草求真》:

[批]专消谷食。

麦芽专入胃。

味甘气温,功专入胃消食。

又味微咸,能软坚,温主通行,其生发之气,能助胃气上行以资健运。

故能消食化谷,及治一切宿食冷气,心腹胀满,温中下气除烦,止霍乱,消痰饮,破癥结等症。

然真火不充,则精液不溉,徒以温胃之品,以为杀虫之具。

王好古曰:

麦芽、神曲,胃虚人宜服之,以伐戊己腐熟水谷。

李时珍曰:

无积而服之,消人元气,与白术计诸药消补兼施,则无害也。

虽于逐坚破积,偶有见效,而精华实失,肾气先损,岂胃长服之味也乎。

是以孕妇勿食,恐坠胎元。

《外台》方,麦芽一升服,下胎神验。

薛立斋治一妇人丧子乳胀,几欲成痈,单服麦芽一二两,炒煎服,立消,其破血散气如此。

虚者少煎,防消肾水,故必杂于补剂内用,则无虑耳。

《得配本草》:

咸,温。

入足阳明经。

除痰饮,化癥结。

治一切米麦果积,治妇人乳秘成痈。

得川椒、干姜,治谷劳嗜卧。

多服伤肾气,孕妇禁用。

《本草新编》:

大麦芽,味咸,气温,无毒。

入脾、胃二经。

尤化米食,消痰亦效。

孕妇勿服,多用恐堕胎元,若止用一、二钱,亦无妨。

惟大麦煎糖,孕妇切戒。

多食极消肾水,必损胎元矣。

或问麦芽亦米谷之类,何以能消米食?

不知麦芽虽与米谷同类,而气味相克,麦钟四时之气,而尤得夏气俱多,米谷则得秋气者也。

夏气克秋,米谷逢麦,犹秋得夏气也,安得不消化乎。

或问麦芽消食,亦能消痰,江北中州之人尤善食面,宜痰食之咸化矣,何以消食多痰之比比乎?

夫麦芽,乃大麦之芽,非小麦之芽也。

大麦与小麦性殊,而功用各别,小麦养人而大麦伤人,且麦芽与未发芽之麦,功用亦殊也。

未芽之大麦性静,已芽之大麦性动,动则变,变则化矣。

又何之疑乎。

或问小麦亦得夏气,何以不克米谷?

不知小麦虽与大麦同类,而早晚之性实异。

大麦得夏之初气,小麦得夏之中气,初气克削,中气和平。

故大麦消谷,而小麦养胃,且小麦无须芒,房亦易脱,形体亦甚不同。

试看大麦芒能消无形之水肿,而小麦之房不能消湿,非一补一消之明验乎。

《本草分经》:

甘,温。

治脾胃,营血,破血,活血,燥胃消食。

陈者良。

《医学衷中参西录》:

性平,味微酸。

能入脾胃,消化一切饮食积聚,为补助脾胃药之辅佐品。

若与参、术、芪并用,能运化其补益之力,不至作胀满。

为其性善消化,兼能通利二便,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

夫肝主疏泄为肾行气,为其力能舒肝,善助肝木疏泄以行肾气,故又善于催生。

至妇人之乳汁为血所化,因其善于消化,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

入丸散剂可炒用,入汤剂皆宜生用。

【现代药理研究】

1.麦芽含有的α与β两种淀粉酶可使淀粉分解成麦芽糊与糊精。

淀粉酶不耐高温,故将麦芽炒黄、炒焦或制成煎剂效力明显减低。

因此,麦芽宜用生品或微炒者研粉冲服。

人体试验表明,麦芽煎剂对胃酸(总酸与游离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似有轻度促进作用。

2.麦芽浸剂口服可使家兔与正常人血糖降低。

3.大麦芽碱属于拟交感胺类,其药理作用特点与肾上腺素相似,可兴奋心脏,收缩血管,抑制肠运动。

由于它在麦芽中含量很少,且水中不易溶,故无药理意义。

谷芽(《本草纲目》)

谷芽为禾本科植物稻的成熟果实发芽晒干而成。

我国各地均产,而以南方早稻谷加工者为好。

味甘、性平。

归脾、胃经。

功效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临床用名有谷芽、炒谷芽、焦谷芽。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

味苦,无毒。

主寒中,下气,除热。

《本草纲目》:

甘,温。

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

《本草备要》:

健脾消食。

甘温。

开胃快脾,下气和中,消食化积。

炒用。

《得配本草》:

甘,温。

入足阳明、太阴经。

快脾开胃,消食下气,温中化积,为健脾温中之圣药。

《本草分经》:

甘,温。

而性不损元,健脾开胃,消食和中,下气化积。

为健脾温中之圣药。

【现代药理研究】

所含淀粉酶有消化淀粉作用。

淀粉酶不耐高温,故谷芽炒黄、炒焦或煎剂效力不明显。

微炒并不影响淀粉酶含量。

莱菔子(《日华子本草》)

莱菔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

我国各地均产。

原植物适应性强,分布广泛,以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辛,甘、性平。

归肺、脾、胃经。

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临床用名有莱菔子、炒莱菔子。

【本草汇言】

《日华子本草》:

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

不可以地黄同食。

《本草衍义》:

莱菔辛而又甘,故能散缓而又下气速也。

散气用生姜,下气用莱菔。

《本草衍义补遗》:

根属土而有金与水。

《本草》言下气速。

往往见者食之多者,停滞膈成溢饮病,以其甘多而辛少也。

其子推墙倒壁之功。

俗呼为萝卜,亦治肺痿吐血。

又其子水研服,吐风痰甚验。

《衍义》曰:

散气用生姜,下气用莱菔。

《本草纲目》:

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

生能升,熟能降。

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

予曾用,果有殊绩。

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

发疮疹。

《本草经疏》:

味辛过于根。

生研汁服,吐风痰。

同醋研,消肿毒。

炒熟,下气定喘,消食除胀,止气痛。

以其性辛甚,故升降之功亦烈于根也。

朱震亨云:

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

是矣!

简误:

子,消痰下气更速,凡虚弱人忌之。

《本草蒙筌》:

劫喘咳下气,功诚倒壁冲墙。

水研服即吐风痰,醋研敷立消恶毒。

《药性解》:

莱菔,味辛甘,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

主下气消食,除痰止嗽,解渴化癖。

捣汁磨墨堪止吐血,熟者补脾。

其子下气犹捷,有推墙倒壁之功。

水研可吐风痰,醋研可敷恶毒。

俗名罗卜,解面毒。

按:

莱菔辛宜肺部,甘走脾家,故两入之。

生者下气,多食耗血,以辛多于甘也。

熟者补脾,多食滞气,以甘多于辛也。

其子力倍,虚者戒之。

《景岳全书》:

味大辛,气温,气味俱厚,降也。

善于破气消痰,定喘除胀,利大小便,有推墙倒壁之功。

研水搀薄饮之,立吐风痰尽出。

胃有气食停滞致成鼓胀者,非此不除。

同醋研敷,大消肿毒。

中气不足,切忌妄用。

《本草备要》:

辛入肺,甘走脾,长于利气。

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宽胸膈,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

皆利气之功。

丹溪曰:

莱菔子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

《食医心镜》研汤煎服,治气嗽痰喘吐脓血。

炒用。

《本经逢原》:

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长于利气。

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降则定痰嗽,皆利气之效。

同苏子、白芥子,为三子散,治痰喘胸满。

其根生升熟降,生则克血消痰,熟则生痰助湿。

生莱菔汁,治火伤垂死,灌之即苏。

打扑损伤青紫,捣烂盒之即散。

煨熟揩摩冻瘃,二三日即和。

偏头风痛,取近蒂青色者半寸许,捣汁滴鼻孔,左痛滴右,右痛滴左,左右俱痛,两鼻皆滴,滴后卧少顷,日滴一次,不过六七日,永不复发。

欲令须发白者,以生地黄汁一升,合生莱菔汁一升,饮之即白,伤血之验可征也。

小儿丹瘤游风,捣涂立消。

能消面积,解附子毒,性最耗气伤血,故脾胃虚实,食不化者勿食。

丹方取苗叶阴干治痢,随色之红白用,赤者沙糖调服,白者糖霜调服,然惟初痢为定。

若久痢胃虚畏食者,不可用也。

《本草求真》:

[批]莱菔子生吐风痰,炒熟下气定喘。

菔根生用消痰除血,熟用生痰助湿。

莱菔子专入脾、肺。

气味甚辛,生用研汁,能吐风痰,有倒墙壁之功,迅利莫御。

若醋研敷,则痈肿立消。

炒熟则下气定喘,消食宽膨。

一生一熟,性气悬殊。

《得配本草》:

辛、甘,平。

生升,熟降。

升则吐痰涎,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化食除胀,下气消痰。

有推墙倒壁之功。

利二便,除气痛。

配牙皂煎服,吐中风口噤;配杏仁,治久嗽。

和水生研汁服,吐风痰;和醋研,敷肿毒。

虚弱者禁用。

服补药者忌之。

《本草新编》:

莱菔子即萝卜子,味辛、辣,气温,无毒。

入胃、脾二经。

却喘咳下气甚神,解面食至效。

治风痰,消恶疮,善止久痢,除胀满亦奇,但宜少少用之。

补气之药得之,而无大过之忧;利湿之剂入之,而有善全之妙。

多服则损气,久服则伤阴也。

或疑萝卜子能治喘胀,然古人用之于人参之中,反奏功如神。

人参原是除喘消胀之药,莱菔子最解人参,何以同用而奏功乎?

夫人参之除喘消胀,乃治虚喘虚胀也。

虚症反现假实之象,人参遽然投之,直至其喘胀之所未能骤受,往往服之而愈喘愈服者有之。

虽所增之喘胀,乃一时之假象,少顷自然平复,然终非治之之善。

少加萝卜子以制人参,则喘胀不敢增,而反得消喘消胀之益,此所谓相制而相成也。

或问萝卜子专解人参,用人参而一用萝卜子,则人参无益矣。

此不知萝卜子,而并不知人参者也。

人参得萝卜子,其功更补。

益人参补气,骤服气必难受,非止喘胀之症也,然得萝卜子,以行其补中之利气,则气平而易受。

是萝卜子平气之有余,非损气之不足,实制人参以平其气,非制人参以伤其气也。

世人动谓萝卜子解人参,误也。

《本草分经》:

辛,温。

破气。

生用能吐风痰,散风寒,炒熟治喘嗽下痢,消食止痛。

其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

《医学衷中参西录》:

生用味微辛、性平,炒用气香性温。

其力能升、能降,生用则升多于降,炒用则降多于升,取其升气化痰宜用生者,取其降气消食宜用炒者。

究之,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而医者多谓其能破气,不宜多服、久服,殊非确当之论。

盖凡理气之药,单服久服,未有不伤气者,而莱菔子炒熟为末,每饭后移时服钱许,借以消食顺气,转不伤气,因其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其养也。

若用以除满开郁,而以参、芪、术诸药佐之,虽多服、久服,亦何至伤气分乎。

【现代药理研究】

1.莱菔子具有降压作用。

2.莱菔子1.0ml/kg(相当1克莱菔子生药),一次给犬静脉注射使体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PVR)明显降低。

3.生、炒、炙莱菔子3种制品的100%、200%水煎剂均能使离体兔肠的收缩幅度增高,但对离体兔肠的紧张性无明显影响;3种制剂均能使胃幽门部环行肌紧张性和收缩幅度增高。

4.莱菔子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5.莱菔子与体外细菌外毒素混合后有明显的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