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0848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组练习

一1、《山中访友》中作者拜访的老朋友指的是山中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课文第五自然段,既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的深厚情谊表达得淋漓尽致,又采用了第二人称的表达方法,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5、“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句话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表现了作者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二、1、《草虫的村落》一课,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一只爬行的小虫

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2、本文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

(1)丰富的想象。

(2)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1、在本组课文中,我发现了哪些值得借鉴的表达方法?

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大自然无穷的魅力

第二组练习

一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课文讲了他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的事。

2、詹天佑的爱国精神着重体现在哪些方面?

为维护祖国尊严勇敢受命;克服困难勘测线路;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3、詹天佑修筑铁路过程遇到了哪些困难?

怎样克服的?

过程

遇到的困难

克服的方法

体现的精神

勘测

线路

天气恶劣

环境恶劣

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长中国人志气的爱国之心

开凿

隧道

居庸关:

山势高,岩层厚

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

爱国精神

科学态度

创造才能

八达岭:

隧道长

中部凿井法

青龙

桥铁

坡度大

设计“人”字型线路

卓越的创造才能和爱国之心

二、1、《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

“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2、解释词语:

寝不安席:

无法安然入睡。

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思潮起伏:

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文中指作者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心里感到落寞无依,脑海中一直盘旋着祖国的影子,回忆着在故国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心潮腾涌:

心情跳跃、涌动。

文中指作者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心情非常激动,恨不得立刻回到她们身边去,不想在国外停留。

结合课文内容,从以上词语中让我感受到:

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在文中找到表达作者同样情感的语句(至少三处)

①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第三组练习

一、1、《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

课文记述了一个寒风呼啸的的夜晚,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赞美了桑娜和渔夫他们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2、课文通过对环境、心理活动和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3、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表现桑娜的勤劳和善良。

4、而文中细致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她既紧张又担忧的矛盾心理,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形象。

5、人物对话,个性鲜明,渔夫的话显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桑娜说话断断续续,表明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同样反映了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6、听老师读句子,写出句中省略号的作用。

①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表示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②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表示省略递减的次数)

③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表示语意的跳跃)

④我嘛……缝缝补补……(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7、“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熬”的意思是:

忍受,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二、1、《唯一的听众》记述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

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2、文章开头点明父亲和妹妹对我的评价——白痴,在表达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为下文“我”走出家门,到林中练琴作铺垫,与老教授的表现形成对比,侧面赞美了老人对“我”的爱护与帮助。

3、①老人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为帮“我”找回自信,老人谎称自己耳聋了。

②“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

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

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高兴。

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

③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

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第四组练习

一、1、《只有一个地球》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2、举例说说,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①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打比方)

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作比较)

③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

(列数字)

④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举例子)

3、地球的可爱表现在:

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

它容易破碎是因为:

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

二、1、《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作者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

这篇饱含深情的演说辞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2、文章首先用大量事实告诉人们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接着要求人们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最后强调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

3、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是: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产生了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它的作用是:

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第五组练习

一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

《坟》《热风》《华盖集》。

课文《少年闰土》选自小说《故乡》。

毛泽东评价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二1《少年闰土》一课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

2文中回忆闰土讲述的四件事,写得最详细的是看瓜刺猹,表现了闰土的机智勇敢;其次是雪地捕鸟,表现了闰土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写得较简略的是海边拾贝,看跳鱼儿,表现了闰土的生活丰富多彩。

3“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

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三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作者周晔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

的四件事,分别是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黄包车夫、关心女佣阿三。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2理解句子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哈哈!

还是我的记性好。

”此处简短的

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这句话表面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是对话描写。

“四周黑洞洞”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指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谈笑似的话语中,体现了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3〉“变得那么严肃”“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些是表情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3鲁迅先生翻译的书有《表》《小约翰》。

第七组练习

一《老人与海鸥》

1.本课内容分两部分。

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场面,展现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2.理解句子:

“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

3.“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海鸥们是那么舍不得离开老人,它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二《最后一头战象》

1.本文以时间为序,写出了四个感人的片断:

“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以充满深情地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2.理解句子: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头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作者对嘎羧动作、神情、的描写。

清晰地表达出一头英勇的战象和淀在心中深沉的感情。

“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3.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忠诚、善良的高尚情怀。

第八组练习

《伯牙绝弦》

1.伯牙绝弦所比喻的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2.文中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

“善古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善于的意思。

两个“善哉”表达赞叹之意。

3.理解句子: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

“你弹得太好了!

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钟身不复鼓。

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4.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它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

《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我国古诗常有提及。

如: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月光曲》

1.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英雄》《命运》《田园》《合唱》

2.本课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学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并为它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3.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传说故事。

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新课标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题及答案

一、阅读《两小儿辩日》,回答问题:

1.两小儿辩斗时,一儿从(视觉)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一儿从(感觉)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

他们看太阳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不同。

2.从短文中,你体会到孔子和两小儿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3.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又会说什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孔子不怕两小孩笑话,没有不懂装懂作出判断。

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正应了一句古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阅读《匆匆》第4自然段,完成练习: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用直线画出文中一个比喻句,是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和(薄雾)。

2.“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些游丝样的痕迹呢?

”“痕迹”是指(有意义的事情),“游丝样”突出作者反省自己在过去的日子里(微乎其微)的痕迹也没留下,因而深深地自责。

3.“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指(出生的时候光着身子),“赤裸裸地回去”指(死去的时候一事无成)。

4.最后一句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精神。

5.模仿上面一段话写句子:

过去的日子如(雨滴),被(骄阳蒸发了),如(树叶),被(秋风吹落了)。

三、阅读《匆匆》第3自然段,完成练习: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时候尽(jǐn√jìn)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挽碗惋)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níníng√)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怜怜冷冷)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子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给开头画双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分)

2.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分)

3.在文中画“——”处划去不正确的字词。

(2分)

4.用直线画出文的排比句,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

5.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6.这段最后连用(跨)(飞)(溜)(闪)四个动词,形象准确地表达了(时间在无声无息中快速流逝)。

7.仿写句子。

()的时候,日子从()过去了。

()的时候,日子从()过去了。

8.文中大量巧用了重叠词,请照例子仿写4个这样的词。

例:

茫茫然()()()()

9.朗读这段话的感情基调是(感慨)。

(豪迈,坚定,感慨)。

10.你最欣赏文章的什么语句、内容,请选择一处作简要评价。

11.由于时间是这样的来去匆匆,自古有志者都很珍惜时间,请你写一句珍惜时间的名言,送给同学。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四、阅读《桃花心木》12、13、14、15自然段,完成有关作业: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

“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

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

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

上午或下午?

一次下多少?

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

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

“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

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文中12和14自然段的“不确定”分别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和(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

2.种树人模仿老天下雨的目的是(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

3..就桃花心木而言,“很少的养分”指(不确定的水源),“巨大的能量”指(汲取水源、拼命扎根长)。

就人而言,指在生活的不确定中能锻炼出(独立自主)。

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4.用“语重心长”说一句话。

5.你能举例谈谈什么样的人是生活在不确定中的吗?

要管好自己,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心。

6.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14自然段后的理解。

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7.种树人为什么不再来了?

因为桃花心木已经学会自己找水源,扎根生长,不再枯萎了,所以种树人不再来了。

五、阅读《北京的春节》第七自然段,回答问题:

除夕真热闹。

Ⅱ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Ⅱ”将这段话分两层。

2.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3.文中2、3、4句表明作者从(香味)、(色彩)、(声音)几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4.“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从画线的词语中,可以体验到人们(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饭),饱含了着(浓浓的亲情)。

六、阅读《北京的春节》第11、12自然段,完成练习: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

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请你在文段中找出4个意思一样的词语。

(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

2.从文段中可以看出北京的正月十五有这样的风俗习惯:

(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吃元宵)。

3.作者在写这个片段进采用了(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4.从文段中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北京的春节有(3)个高潮,一是(除夕),二是(正月初一),三是(元宵)。

5.文段中作者从(数量多)和(种类多)两方面写出了元宵节灯多。

6.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排比句)句,请,你也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

7.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高潮——(极限)    淘气——(顽皮)    美好——(美满)

8.作者说“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用“”画出来。

 9.“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中的“又”字用的很好,它有什么作用?

包含着什么意思?

      使文章结构严谨,意味着之前已经有了一个高潮了。

                                                          

七、阅读《为人民服务》第三自然段,完成练习: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⑶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精兵简政”的意思是(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2..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利益)。

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3.为什么要采用“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

用文中原句回答。

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

4.文段中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5.这一段话中的前四句话有四层意思,分别是(①我们欢迎批评②欢迎任何人批评③④接受任何人批评)。

八、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七自然段,完成练习: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用“越……越……,越……越……”写句子。

天上的雨越下越大,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

2.联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同志的工作越来越紧张?

①每天早出晚归②烧掉书籍和文件③工友阎振三被捕④母亲和朋友劝父亲离开北京。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反问句,并改为陈述句。

我常对你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4.这一自然段主要抓住李大钊的(语言)描写,从中体会到(对革命高度负责,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九、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22自然段,完成练习: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安定(平静)信心(自信)沉着(镇静)

2.请你写出5个表示看的词语:

(俯视)(仰望)(鸟瞰)(瞥一眼)(远眺)。

3.为什么父亲脸上的表情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

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

4.“父亲”指(李大钊),“伟大的力量”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