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1021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1、客气邪风:

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2、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3、病因:

内因:

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外因:

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它:

房室、金刃、虫兽。

 

4、仲景三条与无择三因

仲景三条

无择三因

主要内容

内因

经络受邪入脏腑

内伤七情

外因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

外感六淫

不内外因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房室金刃虫兽饮食跌仆

立论依据

脏腑经络分内外客气邪风为主因

内伤外感分内外三因无主次之分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养慎:

内养正气,外慎风寒。

2、导引:

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3、仲景预防学观点: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养慎防病和早期治疗疾病的目的:

“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注意:

治未病

4、辨证要领:

①预防疾病发生,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是保持“五脏元真通畅”、“不遗形体有衰”。

强调人体正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②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问曰:

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

师曰:

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1、未至而至:

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

甲子:

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2、本条论述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的四种类型。

3、反常气候变化:

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

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

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问曰:

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师曰:

此为有阳无阴,故曰厥阳。

1、本条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

2、阴阳的关系: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阴阳失衡是杂病的基本病机。

4、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

问曰:

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1、上工:

指医术高明的医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中工,中工十全七。

行一者,下工,下工十全六。

2、治未病:

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3、实脾:

调补脾脏。

4、四季脾旺:

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旺。

5、虚虚实实:

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用补法,使邪更盛,谓实实。

6、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提出有病防传的关键在于掌握疾病脏腑传变规律及虚实异治的法则。

7、未病:

法则可分为已病防变和虚实异治。

(一)什么是治未病?

1、治未病之人—在人尚未发病之前进行预防,使疾病不致发生。

—未病先防

2、治未病的脏腑:

即病发之后,保护未病脏腑,使疾病不致传变。

—已病防变。

(二)为什么治未病脏腑?

(目的)

即防止疾病的传变。

早期治疗,截断病理传变途经,防止疾病发展。

(三)怎样治未病(脏腑)(方法)

1、传变的目标:

该脏所克之脏传变。

①五行学说:

肝属木、脾属土,故肝病必传脾脏。

②脏腑学说:

脾之运化,必赖肝之疏泄,病理情况下,肝病必然影响于脾。

2、传变的条件:

已病之脏邪实,未病之脏正虚,邪实能传,虚则不传,脏虚受传,实则不传。

脏虚则受传,实则不受;邪实则能传,虚则不传。

8、肝虚证治法:

补用酸(酸入肝,本味补本脏),助用焦苦(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益用甘味(甘入脾,甘味之药调和中气)之药调之。

9、虚实异治的原则:

不可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而应该补虚泻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始为正治。

肝病如此,其它诸脏之疾亦可类推。

问曰:

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

师曰:

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救:

即急先救治的意思。

2、下利清谷:

“清”,引申为清稀,故下利清谷,指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3、清便自调:

“清”同“圊”。

这里作动词用。

此指解大便正常。

4、本条论述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5、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

①先表后里---为常法:

适用于表里同病而里气不虚者。

先解表可防止表邪内陷。

②先里后表---为变法:

适用于表里同病而以里证为重为急者。

若攻表,不救里,会致亡阳欲脱。

③表里同治---为兼治法:

适用于表里证情都不可忽视者。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本条论述痼疾加卒病的先后治则。

2、新旧同病的治疗原则:

首先要明确卒病与痼疾本身的性质和病机的特点:

①痼疾日久势缓,根深蒂固,变化少,难以速愈。

②卒病新起势急,邪气尚浅,变化多,其病易除。

③当先治卒病,后治痼疾:

痼疾病久,势缓难除,欲速不达;新病始得,势急易去,迟则生变。

④治新病同时必须照顾痼疾:

以防其相互影响。

第2章:

痉湿暍病脉证证治第二

1、三病概念

①痉病:

主症:

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

兼症:

外感,如恶寒,发热。

 

病因:

外感风寒。

病位:

病在筋脉。

②湿病:

主症:

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证。

病因病机:

由阳气不足,感受外湿,或兼夹风寒,侵袭肌表,流注关节而成。

病位:

肌肉、关节。

治则:

微发汗;利小便;顾护阳气。

③暍病:

主症:

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证。

病因病机:

伤于暑邪,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内经),暑为阳邪:

伤津,耗气、(每易兼寒,夹湿)病位:

太阳之表。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1、主要鉴别点是在痉病症状基础上:

在于太阳表实或太阳表虚

2、症状与病机:

无汗、恶寒为刚痉;汗出、不恶寒为柔痉。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柔痉)

栝蒌根桂枝芍药甘草(炙)生姜大枣(擘)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1、病机:

外感风邪,内伤津液

2、治法:

解肌祛邪,生津养筋

3、几几然:

此指患者身体强直,不能俯仰转侧自如。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刚痉)

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灸)生姜大枣十(擘)右七味咀,以水一斗(一作"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

1、病机:

邪气内郁,阻滞筋脉,津液内伤

2、治法:

发汗祛邪,升津舒筋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本条论述风湿在表时正确的发汗法。

2、正确方法:

故必须微微汗出,使阳气周流全身,缓缓蒸发,营卫畅通,则风邪和湿邪同时随汗而排出体外。

3、风湿病一经发汗,可使疼痛缓解,但应缓取微汗,不可使大汗出,致病不愈。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1、湿痹:

素有内湿,招致外湿,湿邪不仅流入关节,而且内合于脾,形成内外合邪之证。

以脉沉而细,关节疼痛而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主证。

2、本条论述内湿外湿相合湿痹的证候和治法。

3、病因病机:

感受外湿,流注关节筋脉;脾胃虚弱或外湿伤脾,形成内湿。

4、治法:

但利小便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耔,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1、本条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和治疗禁忌。

2、病因病机:

素有湿病,肌表外感寒湿,痹阻阳气,阳气运行受阻。

寒+湿-在表

3、治法:

散寒除湿,微汗祛邪

4、方药:

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白术得麻黄-可并行表里之湿。

5、禁忌:

火攻大汗伤阳,风去湿存。

6、本证的辨证要点是身烦疼,据方测证当有无汗症状。

7、本方系麻黄汤加白术。

原方白术用至四两,故重用白术(苍术)是应用本方的要点之一。

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薏甘汤异同比较

麻黄加术汤

麻杏薏甘汤

病机

寒湿在表

风湿在表,有化热倾向

主证

身烦疼较剧,重着不移,恶寒较重,无汗

疼势较轻,呈走串性,发热较著,朝轻暮重

治法

辛温解表,散寒祛湿

辛凉清宣,解表祛湿

药物

麻杏草(桂枝,白术)

麻杏草(薏苡仁)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

1、下有陈寒:

指病人下焦有寒已久。

2、虫行皮中:

指服药后病人皮肤出现痒如有虫爬一样的感觉。

3、差:

通“瘥”,病愈的意思。

4、本条论述风湿(表)气虚的证治。

5、病因病机:

素体表虚,风寒湿伤阳致虚。

复感风湿之邪

6、治法:

微汗――益气固表,祛风化湿

7、辨证要点

①本证的辨证要点是身重、汗出、恶风、脉浮。

②在注意辨病施治与辨证施相结合的基础上,重视随症治疗是张仲景重要治疗思想之一。

本条方后喘加麻黄、胃中不和加芍药、气上冲加桂枝、下有陈寒加细辛就体现了这种思想,而且也反映了张氏用药规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

③重视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和护理,是张仲景治疗疾病又一重要思想。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

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6)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煑米熟湯成,去滓。

溫服一升,日三服。

1、本条论述伤暑热盛的证治。

2、本条“身热而渴”即是突出的症状之一。

3、加入人参者,益气保津。

第3章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证治第三

论曰: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①,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②,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③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④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⑥,但头眩者,二十日愈。

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1)

①百脉一宗:

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②默默:

默,静也,寂也,谓病人精神不振,寂然不语。

③臭(xìu绣):

气味也。

④溺(nìao尿):

同尿,即小便。

⑤淅(xī息)然者:

怕风,寒栗之状。

⑥快然:

意为排尿通利,无任何不适。

1、百合病的病因病机:

“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情志不遂,郁而化火。

阴液受伤,心肺阴虚内热。

2、百合病证候表现:

①心肺阴虚,百脉受累的全身症状:

饮食、行为、语言和感觉失调现象。

(变幻无常)②心肺阴虚内热的表现:

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不变之证)

3、辨别百合病临床的主要依据是心肺阴虚内热引起的心神不安及饮食行为失调等症状;其次是阴虚内热所致的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4、养心润肺、益阴清热是治疗百合病的基本原则。

但是,不同原因所致的百合病和不同体质病人所患的百合病,其证候互有差别,因此治疗应因人而宜,“随证治之”。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①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5)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②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中病③,勿更服,大便当如漆④。

①病形:

指病状。

②渍:

药物炮制方法之一,即将药物浸入水中。

③中(zhòng众)病:

谓治疗方法切合病情,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

1.正治法的使用条件:

不经误治,病情如前条所述无变化者。

2.治法:

润养心肺,凉血清热

3.方药:

百合地黄汤。

百合―甘寒,清气分之热,安神。

清心润肺。

生地黄汁―甘润,泄血分之热。

滋益心肾。

泉水――下热气,利小便

4.药后反应:

大便当如漆。

(服地黄汁的正常反应)

5、“有是证,用是药”:

原文所讲“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即虽经吐、下、发汗,但病形仍如初者,也仍应使用百合地黄汤。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①于喉为 ,蚀于阴②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③。

蚀于上部④则声喝⑤,一作嗄。

甘草泻心汤主之。

(10)

甘草四两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①蚀(shí食):

虫蛀那样。

这里是腐蚀的意思。

②阴:

指肛门、生殖器前后二阴。

③乍赤、乍黑、乍白:

乍(zhà榨),忽然之意。

指病人的面部和眼睛颜色一会儿变红,一会儿变黑,一会儿变白,变幻不定。

④上部:

指咽喉。

⑤声喝(yè夜):

说话声音嘶哑。

1.临床表现可分为两部分:

①一般临床症状:

状如伤寒:

初起有恶寒发热――湿热伤及营卫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湿热内扰心神不欲饮食,恶闻食臭――-湿热扰胃面目乍赤、乍黑、乍白―――非指颜色突变,乃指颜色深重――为气血失调,病气见于面②特有临床表现:

咽喉:

糜烂+声喝二阴:

糜烂+咽干眼目:

目赤、目四眦黑(酿脓)

2.病机:

湿热虫毒所致

3.治法:

清热燥湿,和中解毒

4.方药:

甘草泻心汤 甘草生用重用,配黄芩,黄连-清热解毒半夏,干姜,辛温性燥-宣化内湿人参,大枣-安中和胃。

5、由于该病是湿热化生虫毒腐蚀人体各部所致,故咽喉、前后二阴溃疡是其主要症状。

6、甘草泻心汤以甘草四两最重为其君药,药物组成寒温并用,补泻并施,辛开苦降。

该方看似简单,实组方严谨,适应湿热内壅、胃气不和、证情复杂的需要。

因此,寒温并用,相反相成是张仲景用药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二病的概念:

★中风:

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甚或突然倒仆昏不识人为主要临床表现。

其病机为正气不足,偶感外邪诱发致病。

★历节:

以骨节疼痛遍历关节,痛势剧烈,日久可致骨节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以肝肾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而致。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1、贼邪不泻:

贼邪,即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泻,外出,此句意为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

2、僻不遂:

即口眼(角)歪斜,不能随意运动。

3、肌肤不仁:

即肌肤麻木不仁。

4、即重不胜:

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5、本条论述了中风病的病机以及在络、经、腑、脏的不同见症。

6、以脉论理,继续论述中风的病因病机:

★“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气血不足,邪气随虚处停留而正气又无力驱邪外出,所以引起络脉地气血瘀滞。

以致筋脉肌肉失养,废而不用。

突出的反映了★“正虚邪遏”是中风的基本病机。

7、★半身不遂机理:

邪气反缓――受邪的一侧,因络脉气血瘀滞,肌肉筋脉失去濡养,故现弛缓状态。

正气即急――相反无病的一侧血气运行正常,筋脉肌肉能发挥正常作用,因此相对的紧张拘急;

正气引邪,僻不遂――缓者为急者所牵引,于是出现口眼斜。

故中风口眼斜,“左者病反在右;右者病反在左。

8、中风的分型:

分型

在络

在经

入腑

入脏

症状

肌肤不仁

即重不胜

即不识人

舌即难言口吐涎

病位

肌肤

筋骨

病势

较轻

加重

更重

危笃

预后

尚可

较差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身体魁羸:

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

2、脚肿如脱:

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脱离一样。

3、本条论述风湿痹阻关节,渐次化热伤阴的风湿历节的证治。

4、主证:

诸肢节疼痛――呈走串性,自觉关节发热。

身体魁羸,脚肿如脱――风湿化热伤阴,流注下焦。

5、兼证:

头眩短气――风湿上犯。

温温欲吐――湿阻中焦。

脚肿如脱――湿热下注。

补充:

发热

6、病机:

风湿痹阻于关节,渐次化热伤阴。

7、治法: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8、方药:

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中桂枝与附子通阳宣痹,温经散寒,桂枝配麻黄,防风,祛风而温散表湿;白术、附子助阳除湿;知母、芍药益阴清热;甘草和胃调中。

诸药相伍,表里兼顾,温散不伤阴,养阴不碍阳。

9、辨证要点:

①本证的辨证要点为身体消瘦,关节疼痛、肿大或变形等。

②本证病程日久,本虚标实,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散寒化湿与温阳扶正并用。

因此临床上应根据证候的复杂情况或扶正祛邪同用或寒温药物并投。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1、本条论述寒湿历节病的证治。

2、主证:

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

自觉关节畏冷,喜暖。

3、病机:

寒湿之邪痹阻关节,气血运行阻滞。

4、治则:

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5、方药:

乌头汤。

麻黄――散寒达表,发汗宣痹;乌头――温经散寒止痛;芍药――缓急止痛;甘草――利关节屈伸;黄芪――固表除湿,助麻黄通阳。

诸药合用能使风寒湿邪微汗而解。

6、辨证要点:

①本证的辨证要点为关节疼痛剧烈,痛不可触,关节不可屈伸。

②乌头汤用治寒湿历节,故重用川乌,配以麻黄,温经散寒化湿止痛是其要点。

③注意药物配伍和煎煮方法以减轻药物毒副作用是张仲景重要论治思想之一。

7、★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与乌头汤证鉴别

类别

桂枝芍药知母汤

乌头汤

病邪

风寒湿邪

病位

筋骨间

疼痛

关节疼痛

病机

风湿外侵,日久化热

寒湿外侵,经脉痹阻

关节疼

疼势游走,多涉及全身关节

痛势固定,局部痛不可屈伸

发热

可有发热恶寒关节肿热痛

无热象,得热则舒,遇冷则剧

其他

身体羸瘦,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治法

祛风除湿,行痹清热

温经祛寒,除湿宣痹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1、血痹以肢体局部麻木为主症,由气血不足,加被微风所引起。

(痹证以肢体筋骨疼痛为主症,是风寒湿三气杂感所致。

两者应予以区别。

2、虚劳,非一种病证,是劳伤所致的慢性衰弱性疾病的总称。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1、阴阳俱微:

此指病机,营卫气血皆不足。

2、不仁:

肌肤麻木失去知觉。

3、风痹:

病名,以肌肤麻木和疼痛为主证。

4、论述血痹重证的证治。

5、病因:

内因:

“阴阳俱微”-营卫气血不足;寸口关上微-阳虚

外因:

尺中小紧-阴血不足,外受风邪

6、证状:

以局部肌肤麻木不仁为特征。

若受邪较重,亦可兼有酸痛感-如风痹状。

7、鉴别:

风痹-顽麻疼痛兼有;血痹-唯顽麻无疼痛;历节-唯疼痛无顽麻

8、治则:

补气行血,温阳行痹

9、方药:

黄芪桂枝五物汤。

(倍生姜取其辛温协桂枝)

10、注意:

★“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不可针引阳气。

11、血痹病的脉象:

轻证

重证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

寸口关上微

关上小紧

尺中小紧

脉微-阳气微

脉涩-血行涩

脉紧-外感风寒

出现在寸关尺不同部位,反映了正气虚损的程度及人体受邪的轻重。

12、辨证要领:

临床上以肢体局部麻木、脉涩为特点。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1、平人:

外形看似无病,其实内脏气血已经亏损。

即《难经》中“脉病形不病”的人。

2、本条论述虚劳病的脉象。

3、脉大是大而无力,为有余于外、不足于内的脉象。

真阴不足,虚阳外浮者,脉多大或浮大或芤。

4、极虚,是轻按则软,重按极无力,为精气内损的脉象。

5、★强调脉象对于外形看似无病的虚劳早期具有诊断意义。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失精家:

指经常梦遗、滑精之人。

2、论述了虚劳失精梦交的证治。

3、病因病机:

(1)经常失精之人(失精家)-初则阴虚火旺

(2)久则阴损及阳,下焦失却温煦:

少腹弦急,阴头寒;

(3)精血衰少:

目眩;发落

(4)脉:

极虚:

虚劳之脉;芤:

多主失精血;迟:

气血虚寒(此脉象除可见于失精病人外,还可见于亡血和下利清谷之人。

)脉象见芤动或微紧之脉。

4、证状表现:

出现阳不能外固,阴不能内守之病理,出现心肾不交之失精,梦交表现。

5、治则:

调和阴阳,潜镇摄纳。

6、方药:

(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汤:

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龙骨牡蛎:

潜镇摄纳。

(2)天雄散

7、治疗的关键在于截断阴精耗损的途径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三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片胶饴一升

1、里急:

腹中拘急之感,但按之不硬。

2、论述了脾胃阴阳两虚虚劳里急的论治。

3、虚劳病的发展:

有阴虚生内热-阴损及阳;阳虚生外寒-阳损及阴等多种情况,且由于阴阳两虚而出现阴阳失序、寒热错杂之证。

4、★此寒热错杂之证出现,关键在中焦脾胃病久,气血并亏;脾胃为阴阳升降之枢。

5、.治则:

甘温建中。

《心典》“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6、方药:

小建中汤(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7、禁忌: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8、可不可以阴虚有热用滋阴清热,阳虚有寒用温阳散寒的方法呢?

《灵枢·终始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甘药。

9、鉴别: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小建中汤

病机

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偏阳虚

阴虚及阳

阳虚及阴

病位

偏于肾

偏于脾胃

10、临床辨证除条文所述症状外,当有自汗、面色不华、舌质淡,脉虚等症。

11、健脾胃、补中气治疗虚劳病是张仲景又一特色。

虚劳可出现阴阳两虚、气血不足、寒热错杂的症状,然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临床应重视健脾胃、补中气在治疗虚劳中的作用。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1、承上条论述阴阳两虚,气虚更甚的证治。

2、里急:

里气虚寒,腹中拘急隐痛。

3、证状:

诸不足为省文法,当包括小建中汤证中的证状(悸、衄、腹中痛、梦失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