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11352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docx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单元教案6doc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三要素;

2.正确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及位置;

3.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领会重力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重心的概念。

新课教学

引入:

在初中你们已经学过了力,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力。

演示:

1、用手压锯条、拉皮筋等,学生观察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呢?

2、扔掉手中的粉笔,拖动桌面上的书等,又有什么现象,又是什么原因引起这样的变化呢?

锯条、皮筋的形状发生了改变,粉笔、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是由于这些物体受到了其他物体的力的作用的结果。

在物理学中,人们把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作力。

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

2、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包括速度的大小,方向,大小和方向)。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力的定义: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

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吗?

(1)、力的物质性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就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两者是同时存在的,不分先后。

在研究某物体时,我们把它叫做受力物体,对它作用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

不是有生命的物体才能作为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是绝对的,在研究不同问题时,同一物体有时是受力物体,有时是施力物体。

问题:

我们用手拍打桌子时,是手给桌子一个力,可为什么我们的手也会感到疼痛呢?

(让学生用力打桌子,体会手的感觉)

(2)、相互性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甲对乙有作用力,同时乙对甲也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问题:

用大小相等的力沿不同的方向拖动桌面上的书,书的运动一样吗?

(3)、矢量性

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矢量),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其大小有关,也与方向有关。

如何通过作图来表示力呢?

1、力的图示

课本图3.1-2可以把力的三要素(大小、作用点、方向)表示出来。

2、力的示意图

只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这个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3、力的单位:

牛顿符号N

演示:

竖直上抛一粉笔头,结果它会落在地上,粉笔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二、重力

抛向空中的物体会落回地面,地球在自转而海水不会洒向太空,都是地球与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作用。

1、重力的产生: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

(1)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

(2)在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作用,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是否受到其他力等情况无关。

2、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大小可以根据公式

计算,其中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值增大。

则重力如何变化呢?

3、测量

问题:

如何测重力的大小?

重力仍可以用弹簧秤测量,但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弹簧秤要保持竖直、静止状态时读数。

原理:

二力平衡

4、方向

例举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引导学生找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竖直向下(不能说是垂直向下也不能说是指向地心)

5、作用点

(1)重心: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于一点(即重心)。

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重心位置的确定:

问题: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是怎样确定的呢?

a.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也称匀质物体),且形状规则,重心就是其几何中心。

如:

均匀细直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均匀圆柱的重心在轴线的中心。

思考:

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

举例。

讨论:

对于非匀质物体和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怎样决定呢?

观察课本图3.1-4

b.非匀质物体和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不仅与形状有关还与物体内的质量分布有关。

演示悬挂法和支撑法找重心(适用于薄板)

原理:

拉力(或支持力)与重力是对平衡力,绳的反向延长线必过重心

课堂练习:

课本

第2题

点评:

1、力的图示

2、重力方向

3、重力是非接触力

4、重力与运动状态无关

三、四种相互作用力(自学)

思考:

自然界中存在着哪几种相互作用,其区别是什么?

1、万有引力相互作用

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小。

2、电磁相互作用

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

3、强相互作用

存在于原子核内。

4、弱相互作用

存在于放射现象中。

小结

力在我们初中已接触过,但其概念的理解仍是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的地位是相同的。

重力的学习中,重点应放在重心上。

作业布置

课本57页3

 

3.2弹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人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教学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2、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步骤:

一、回顾

问题1: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这四种基本力是物体直接接触就能起作用的,但我们所观察到的是接触力如:

拉力、压力、支持力、阻力等,按性质分可归纳为弹力和摩擦力。

问题2: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产生哪些作用效果?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问题3:

能不能列举一些外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例子。

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用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杆,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踏跳板。

分析:

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加外力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弹性形变和弹力

演示:

用弹簧、橡皮筋、塑料直尺演示,(1)改变外力大小,观察形变量的大小。

(2)当外力撤去后物体可以恢复原状。

问题:

若拉弹簧的力过大,会发生什么现象。

小结

1.发生形变的物体如果在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状,这样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2.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叫做弹力。

产生弹力的条件是:

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3.在物体的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

演示

1.用激光器和平面镜演示桌面的微小形变。

2.用椭圆形的瓶子演示瓶子的微小形变。

小结: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要知道“放大”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实验操作:

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向学生作一简单介绍。

(1)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点。

用力压桌面,同学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

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

学生分析:

桌面有了形变,使M、N平面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

总结:

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

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2、几种弹力的方向

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

所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例1: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分析:

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

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结论:

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得出:

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

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悬绳沉重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绳对物体的拉力。

结论:

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1)画出下列各静止物体的弹力(接触面光滑)

(2)师生共评:

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的面垂直,面与面接触,点与面接触,都是垂直于面;点与点的接触要找两接触点的公切面,弹力垂直于这个共切面指向被支持物。

强调:

象B图中,斜面与球间有无弹力?

对小球状态进行分析:

如果小球受到斜面弹力,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

由此可判定小球不受斜面的弹力。

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得基本方法,说明两接触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3、胡克定律

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问题:

要想研究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定量关系,需要哪些器材?

怎样实验?

怎样处理实验数据从而得到规律?

弹簧弹力:

劲度系数单位牛每米符号

弹簧“硬”,“软”指的是

不同

弹簧的形变量而不是弹簧的长度。

适用条件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

三、小结

1、弹力及产生条件

2、弹力方向的确定

3、弹簧弹力

四、作业

、3、4

五、板书设计

 

3.3摩擦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3.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4.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5.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4.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直引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摩擦力。

请同学回顾什么是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摩擦力.

思考与讨论:

互相接触的物体相对静止的时候,是不是也可能产生摩擦力呢?

以课本

为例试说明

桌子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有无静摩擦力?

手推桌子,桌子与地面有无静摩擦力?

新课教学

一、静摩擦力

以手推桌子为例分析摩擦力的概念

①开始用很小的推力,推不动,分析桌子受力情况。

②再用稍大的力去推,还是静止不动,分析受力情况

③继续增大推力,讲桌开始运动,分析受力情况。

分析:

桌子在推力作用下相对地面静止,但在沿这个力的方向上有相对运动趋势,就是因为桌子跟地板之间发生了摩擦。

这个摩擦力和推力都作用在桌子上,他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彼此平衡,因此桌子保持不动,这时发生的摩擦叫静摩擦力。

结论:

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

2.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探究静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活动)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外力有关

4.方向:

总是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的趋势的方向相反

5.最大静摩擦力就是物体刚开始运动时所需的最小推力。

书P61实验结论:

静摩擦力随着推力的增大而增大,它的极限值就是最大静摩擦力。

可见,静摩擦力的大小在一个范围内:

最大静摩擦力跟正压力成正比

6.关于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

方法一:

根据初中学过的二力平衡条件

方法二:

假设法

例:

斜面上有一物体,质量为m,在斜面上静止不动,m受摩擦力吗?

为什么?

7.静摩擦力的作用

课本

“说一说”

拿在手中的东西不会滑落

把线织成布,用布缝衣服,也是靠纱线之间的静摩擦力的作用。

练习:

1、课本

第2题

2、如图,物体在F的作用下静止,当F的大小变化时,分析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情况。

思考:

1、静摩擦力能不能发生在运动的物体之间?

静摩擦力中的“静”应该是指的相互接触并且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它应该是指的相对静止.

2、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确定?

可以根据平衡条件来做.

观察:

课本

,当拉力大于物体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物体由静止变为了运动.

提问:

这时候物体与地面之间还有没有摩擦力?

如果有,是什么性质的摩擦力?

物体与地面之间仍然有摩擦力,不过摩擦力的性质由静摩擦力变为滑动摩擦力.

下面就来研究一下滑动摩擦力.

二.滑动摩擦力

以手推桌为例,继续增大推力直到桌子开始运动,一旦物体运动物体就受滑动摩擦力

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是因为受到摩擦力。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结合上面的实验,然后说出什么叫做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

根据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我们探究一下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怎样的?

2.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

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

3.实验探究: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

(学生活动)粗糙程度,正压力,材料等

实验证明: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相互之间的正压力

成正比,还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材料有关。

4.大量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成正比。

数学表达式:

为摩擦力,

为压力(对物体表面垂直的作用力),

为动摩擦因数.其数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了解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素。

5.方向:

总是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强调:

需要注意的是,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虽然是跟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但是要把相对运动方向跟运动方向这两个概念区分开,不能混为一谈.

练习:

课本

第一题

例题:

课本

小结解题过程:

1、根据题意,画受力分析图;

2、列方程,代数据,得结果。

学生练习

若该物体在F=40N的作用下沿墙下滑,物体与墙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0.2,求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思考:

1、静止的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一定是静摩擦力,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一定是滑动摩擦力吗?

举例说明:

皮带传送机把货物运往高处,物体是运动的,当相对于皮带没有滑动,受到静摩擦力。

一个人端着一杯水走路,杯子受到手的静摩擦力。

人走路时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等。

物体沿斜面下滑,物体受到沿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同时斜面受到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此时斜面是静止的。

2、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运动吗?

摩擦力只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皮带传送机上的货物受到的摩擦力拉着货物向上运动是动力,同时它阻碍了货物相对于皮带的运动。

三、滚动摩擦力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最后一段得出什么是滚动摩擦,以及生活中常见的事例。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间滚动的作用力,叫做滚动摩擦力.在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力要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举例:

1、地面有沙子,易滑倒。

2、滚动轴承。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科学漫步”,了解流体的阻力。

小结板书设计:

1.静摩擦力

1)静摩擦力的方向 2)静摩擦力的大小

2.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产生原因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滑动摩擦力的计算

课后作业:

课本

第3题

教学后记:

1、摩擦力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节课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我们身边随手可见的例子和简单的学生实验来进行的,一定要注意避免的是把知识点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

2、这些内容不可能在我们这一节课就能完全解释清楚,让学生全部了解,应该让学生先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静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将会出现在将来的学习中.

 

3.4力的合成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学生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实验结果在误差范围内是准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

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

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举例:

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进行新课

一、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演示实验:

课本66页,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提出如下问题:

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

(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

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

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

例题:

力F1=45N,方问水平向右。

F2=60N,方向竖直向上。

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1、用作图法解:

①选择标度,用1cm代表15N.

②用三角板作出两个力的图示.

③作出和两个力大小相等的平行线,完成平行四边形.

④连接两力之间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

⑤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

⑥通过比例关系求出合力的大小.

⑦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分力之间夹角,得到合力大小是5N,与45N力夹角是53°.

2、解直角三角形法

思考:

若F1和F2的方向相反(夹角为180°),求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若F1和F2的方向相同(夹角为0°),情况又怎样?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两个力F1、F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1、F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

θ=0°;0°<θ<90°;θ=180°;90°<θ<180°;θ从0°到180°变化,合力F的大小变化。

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大?

最大值为多大?

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小?

最小值为多大?

合力F是否总大于原来两个力F1、F2、?

当F1、F2、相等时:

θ=0°;θ<60°;θ=90°;θ=180°的情况。

小结:

a.当Ө=0°时,F=F1+F2,合力F与分力F1、F2同向.

b.当Ө=180°时,F=|F1一F2|,合力F与分力F1、F2中较大的力同向.

C.合力F的取值范围,|F1一F2|≤F≤F1+F2.随夹角的增加而减小

d.夹角Ө越大,合力就越小.

e.合力可能大于某一分力,也可能小于某一分力.

课堂练习:

课本67页,1、2.

进一步提出拓展问题:

一般情况下物体都受到多个力作用,那么如何求这些力的合力?

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它们的合力:

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二、共点力

让学生自学共点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以检验其自学情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

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

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

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

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

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

它们是共点力吗?

4、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适用条件?

适用于什么情况?

作业:

课本67页3

小结并板书:

1、力的合成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

2、平行四边形定则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平行四边形中表示两分力的线段所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3、共点力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个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点上,或者虽然不是作用于同一个点上,但是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教学后记:

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大量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力的矢量性和解决矢量问题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运算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初学者很难跨越的一个台阶,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来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自然、畅快、水到渠成、不突兀。

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5力的分解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

4、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重点、难点

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则是什么?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

引入新课题――力的分解。

进行新课

1、力的分解

展示3.5-1耙的示意图和工作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

1、斜向上对杆的拉力F产生了什么效果?

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实现?

方向怎样?

3、F1和F2与F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个能用F1和F2来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