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144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李磊,女,27岁,上海财经大学数量经济专业研究生(上海200083)。

近几年,我国面临着市场需求严重不足,消费支出持续低迷,居民储蓄存款超常增长的局面。

尽管政府大力倡导提高消费需求,并逐步采取措施培育新的消费品市场,但是效果甚微。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我国的轿车消费。

据最新统计数据,日本平均每29人拥有1辆轿

车,美国平均每18人拥有1辆轿车,西欧平均2人1辆,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墨西哥、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平均10—20人1辆,我国

目前是平均每千人2辆。

我国轿车的普及率如此之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对轿车的需求量很小。

为什么中国的轿车需求迟迟启动不起来?

本文拟从我国轿车消费市场的特点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近年来我国轿车的消费状况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轿车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轿车需求量占汽车需求总量的比例逐年

提高。

到1995年,轿车所占的市场份额已跃居我国汽车市场9类车型的首位,达23,1998年,则上升到了32(见表1),预计到2000年,轿车需求占总需求的比例将达到40-50。

但从近年轿车销售量看,1997年销售4753万辆,增长率为229;

1998年销售5083万辆,增长率为695;

1999年上半年增长率为578,依市场惯性看,该年轿车增长率难以突破7。

尽管各汽车厂家从1997年末开始纷纷大规模、大幅度地降价,却未能激发市场的有效需求。

1998—1999年总体产销增幅不大,库存积压严重,市场启而不动。

同时,轿车消费市场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私人选购轿车的比重加大,但选购轿车的档次还是以低价位为主。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的特点

1轿车消费市场的结构“社会集团”和私人是我国轿车消费主体的两大构成部分,公款买车一直是中国汽车的传统消费方式。

其实,各国轿车工业起步都是首先依仗了公费购车市场,我国也不例外。

我国的公费购车市场确实支持了轿车工业的起步,而且由于我国公务员的收入还低,公费购车市场还有存在的必要。

近来在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集团消费在轿车市场中地位的日趋弱化已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公务用车占轿车市场总需求的比率在逐年下降,但目前仍是我国轿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8年,集团消费占轿车

总消费的60,仍具绝对优势。

近5年来,我国私人购车市场空前活跃,私人购车的需求量平均增长幅度为281,而同期非私人汽车的需求量平均只增长68。

1996、1997年私人购买轿车的数量分别为7万辆和10万辆而1998年已接近20万辆,占轿车总需求的比重已近40。

但总体上,绝大多数私人购车是用于营运、商务兼生活用车,纯粹的生活消费购车比例还相当小。

10多年来,我国出租车总量增长了近10倍,其中很大一部分为轿车。

出租用轿车的增长对我国轿车需求的稳定增长起了重要作用。

而近几年,私人购车(用于纯消费)持续升温,尤其是1997年,全国各地的汽车交易市场上私人购车比率月月上升。

私人消费购车已成为我国轿车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国轿车消费

市场的结构已出现了公务、出租和私人用车三分天下的格局。

尽管轿车的私人消费比例还很小,但应该看到中国轿车私家消

费的潜能很大。

资料显示:

在全国大约3亿家庭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富豪型家庭占1,3—10万兀的富裕型家庭占6,1—3万兀

的小康型家庭占55。

全国城乡居民银行存款已突破6万亿元,家庭购车潜能不言而喻。

从国际汽车市场的发展规律看,当一个家庭的2年收入之和相当于一辆轿车的售价时,这个家庭便要买车。

按此标准测算,价值在10万元左右的轿车就有至少2100万辆的潜在需求量。

如果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有5转化为购车消费,也可消化售价10万元左右的轿车300万辆。

可见,即使轿车在中国还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只要有比例很小的一部分家庭参与消费,其绝对数量就相当可观。

据一项调查显示,64的人渴望拥有一辆轿车,40的人说2000年内拥有一辆轿车是自己的奋斗目标。

一旦这些潜在的轿车需求得到实现,不仅我国的轿车消费市场结构会发生重大改变,更趋于合理,而且巨大的需求也将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2轿车市场的车型结构轿车在我国汽车市场上的份额逐年递增的同时,轿车市场的车

型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见表2)。

以夏利、奥拓为代表的微型车市场份额先降后升,其市场份额从1991年的3033下降到1996年的2588,1999年前4个月又差不多增至1994年的水平。

微型轿车由于其经济、实惠、省油等优点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在现阶段我国人民收入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应该是进入家庭的首选车型。

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微型轿车的市场占有率在有些年份还有所下降。

一是地方性限制政策的制约。

近年来,一些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地方性限制政策,直接影响到微型轿车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自1996年上海市第一个对出租车车型作出排量限制以后相继有28个城市限制使用微型车,30个城市禁止微型车作为出租用车。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于同年8月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取消地方限制经济型轿车使用意见的通知”,然而各地或明或暗的限制政策却有增无减,使得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微型轿车人为地被排除在最有潜力的出租市场之外,并且在私人用车市场也因各种限制政策而进展缓慢。

二是私人购车市场尚未全面启动,家庭购买的比例还比较低。

三是燃油税尚未实施,微型轿车的经济性能未能充分发挥。

我国普通级轿车的市场份额增长比较快,1994年为649

1999年前4个月增长到2098。

普通级轿车由于其自身特点

向上可以挤占部分中级轿车市场,向下可以同微型轿车在出租用车和私人用车市场展开竞争,因此,市场跨度比较大,被称为“黄金档次”轿车,近年来其飞速扩大的市场占有率就说明了这一点。

据有关资料显示,普通级轿车的用户结构明显集中于私人和出租车市场,同时在公务和商务市场上也占有较大份额。

以桑塔纳轿车为代表的中级轿车市场份额稳中微降,其中,桑塔纳的市场份额基本保持在50左右,占据全国轿车市场的半壁江

山。

中级轿车是公务车市场的主体,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开始和公车制度改革的启动,预计中级轿车的市场占有率将呈下降趋势。

中高级轿车曾是我国轿车市场的主体车型,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用户需求结构的变化,再加上微型轿车、普通级轿车和中级轿车的飞速发展,以奥迪、小红旗为代表的中高级轿车市场的份额逐渐下降,由1994年的830直线降至1999年前4个月的307。

由于国家

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是国产中高级轿车的主要消费者,其需求量始终受到国家有关政策的影响,因此可以预计,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进行,中高级轿车的市场占有率在未来的几年内还将持续下降。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市场环境和使用环境的改善,各种不合理的政策的废除,轿车将不可避免地逐步进入千家万户,经济型车必定会成为我国轿车市场的主流产品,中级轿车和中高级轿车的市场占有率则不可避免地要相对下降。

三、影响轿车需求的主要因素

1价值因素

在中国,影响轿车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的关键是价格。

像中国这样一个国民收入偏低的发展中国家,昂贵的价格制约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汽车产品价格扭曲,价值背离,不能适应需求,已经成为业内外人士的公识。

国产轿车价格是国外同等排量轿车的1—2倍甚至更高而车型、性能、工艺、质量等诸多方面又无法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相比。

这种价格即使在高收入国家也不会有人接受,尚不够富裕的中国人当然不会心甘情愿掏腰包,花大头钱,而宁愿持币观“潮”。

有专家估计,如能在确保质量、性能不变的前提下,将现在的车价降低一半,和国际市场的车价同步,那么有能力购买轿车的消费者将增加十倍。

造成轿车价位居高不下的原因,一是中国市场封闭,关税高,价外收费多,没有和国际市场接轨;

二是中国轿车工业起步较晚,规模小,从而造成轿车年产量低,成本高。

汽车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按国际水平,一个汽车厂家的年产量为20万辆才达到盈亏平衡点,30

万辆才具有国际竞争力,250万辆才不会有被吞并的危险。

而中国迄今尚无一家企业年产量达到30万辆的规模。

部分零部件仍依赖引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进口件因运费、关税,价格昂贵,是轿车成本居高不下、产品价格难以回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产品定价不合理,桑塔纳和夏利1996年产量分别为20万辆和8万辆,都未达到最低有效经济规模,但利润仍然分别达到60亿元和6亿元,可见其利润的获得主要是靠提高产品价格来实现的。

这反映出价格构成的不合理一面。

中国轿车的价格必须适应家庭经济收入的承受能力,否则必然“曲高和寡”。

今天,中国年收入在三万元的家庭已有1000万个,这样的家庭在国外,已经具备了购买轿车的能力,而在中国导致人们持币观望的原因是因为在国内市场上买不到车型中意、价格适宜的家庭轿车。

2私家车车型太少据

专家近日分析,可供选择的经济型轿车少是制约私车市场的一大障碍。

目前同一价位、同一排量的车型只有一二种,形不成对比。

想开10L排量、10万元以下的车,只能买夏利和奥拓,14〜18L中等排量的就只有富康、桑塔纳,再往上就是奥迪这类可望不可及的车型。

而排量在10以上的轿车,如奥迪、红旗、切诺基和上海别克等,本来就是商务和公务用车,只能供富裕家庭选用,而与普通百姓无缘。

市场上的品种不丰富,消费也就跟不上。

有些专家提出,私车市场上必须有适合中国城市特点的新车型,比如在”大型、中型、轻型、微型”之外,再增加一个小型轿车,或者叫经济型轿车,把价位定在1

0万元以下。

市场渴望一种外观好、性能优、价格又便宜的车型。

3汽车消费政策的影响

汽车消费政策包括购买阶段的政策、保有阶段的政策、使用阶段的政策。

随着私人购车比例的增加,汽车消费政策对汽车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据有关专家分析,1998年影响汽车市场的主要因素就是汽车消费政策。

购车方式主要还是局限于现款购车一种。

国外常见的分期付款、专项贷款、购车储蓄等多种筹款和付款方式在中国还不多见。

1998年10月汽车消费贷款由建行首先推出,但汽车信贷消费作为拉动汽车消费的重要手段,仍有种种不完善之处。

在中国,用户在汽车的使用过程中除负担正常的消耗费用外,还要承担不少杂费。

比如购置附加费、车检费、入户费、保险费、年审费、养路费、交管费、过路费、民工建勤费及各种地方性模糊收费。

中国大约可以算是对私人购买和使用汽车征收税费种类最多的国家,收费多、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明确表示“国家鼓励私人购买汽车”,但在实际操作上宏观环境仍没有太大的松动,实行的仍是抑制政策。

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汽车消费政策确实到了该调整的时候了,否则不仅影响未来的汽车市场,更重要的是将削弱甚至动摇汽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

四、结束语

从当前国际市场整个轿车工业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来看,轿车的消费是以私人购买为主,小排量、经济型轿车由于其经济实用始终畅销不衰并且日益走俏。

结合当前中国的国情,公费购车比例逐年下降的趋势已成为必然,巨大的私人消费潜力亟待转变为现实的需求。

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居民的购买力水平,低油耗、小排量、经济型轿车应是家庭轿车的首选。

调查显示,中国人购买微型轿车的比例高达53,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而目前我国轿车市场缺少的就是价位较低,质量过关的经济型轿车。

此外,一个良好、宽松的轿车消费环境,对于轿车消费的激励作用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工业统计年鉴.〔2〕刘乐山.关于私人轿车消费

的若干问题探讨〔J〕.消费经济,1998,(4).〔3〕乔鸣麟.1998年中国轿车市场回顾〔J〕.世界汽车,1999〔4〕刘原.1999轿车市场四大悬念〔J〕.北京汽车,1999,(3).〔5〕张勇,王东明.透视微型轿车市场〔J〕.市场与消费,199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