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1512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高一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执信中学董俊/广州市第16中学刘虹

一、单元教学目的:

第四单元是古代诗歌的学习,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古代诗歌。

在必修一第四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会从诗歌中体验情感,但还停留在粗线条大略感受上,必修三就要学会审美了。

所以,这个单元所有的教学活动应该围绕这个教学目的去组织。

二、单元教学重点及教学措施:

欣赏古代诗歌的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操美,这是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

因此,我们的教学的内容除了古代诗歌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包括诗歌的内容情感的理解、意象意境的品味、艺术手法的鉴赏和语言风格的分析四个方面。

教学活动主要有朗读、吟诵、意境想象与描摹、分类制表和仿写对联诗歌等。

三、单元教学资料(主要诗歌的内容情感、意象、手法和语言风格):

山居秋暝

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明月、清泉、浣女、渔舟

情景交融:

明月松间照……莲动下渔舟。

用典:

王孙自可留。

清新含蓄

登高

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萧萧落木、滚滚长江等

对仗:

八句全对

情景交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沉郁顿挫

石头城

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

山、潮、旧时月

句句景语皆情语。

拟人:

潮打空城寂寞回。

寄寓深远

锦瑟

是悼亡诗

(略)

起兴:

锦瑟无端五十弦……

用典:

庄生晓梦迷蝴蝶。

意境朦胧

琵琶行

叙述了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互文:

主人下马客在船。

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声如裂帛。

对比:

琵琶女年轻貌美和年长色衰。

侧面烘托:

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江州司马青衫湿

如泣如诉,凄楚动人

雨霖铃

送别之词

寒蝉、长亭、兰舟、杨柳岸、晓风、残月

融情于景:

杨柳岸,晓风残月(心残而月残)

虚实结合

铺叙: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

念……楚天阔。

婉约

念奴娇赤壁怀古

抒发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感情。

大江、故垒、江水、江月

烘托

虚实结合

借代:

樯橹灰飞烟灭

豪迈洒脱

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

怀古抒怀

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句句用典

豪放悲壮

《声声慢》李清照

表现作者孤独凄苦的心境

雁、黄花、梧桐、细雨

借景抒情

反问:

独自怎生得黑?

叠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哀婉清丽

虞美人

亡国之思

小楼、明月、江水

对比:

雕栏玉砌犹在…朱颜改,

比喻: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借景抒情

凄楚忧愤

《书愤》

追求诗人早年抱负,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

倒装句:

中原北望气如山。

用典:

塞上长城空自许。

自况(用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激昂悲壮

扬州慢

黍离之悲

荠麦、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桥边芍药

对比: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乐景写哀:

念桥边红药

借代:

自胡马窥江……

清空悲凉

四、单元教学安排:

共12课时

总起1课时,介绍古代诗歌发展,格律知识,审美方法;

14课2课时,15课1课时,16课2课时,17课2课时,18课19课共3课时。

实践展示1课时,学生创作诗歌或对联交流活动。

五、重点课文教学设计(部分)

唐诗五首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

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背景知识了解:

1、什么是近体诗;2、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3、近体诗的分类;4、王维与《山居秋暝》

三、听录音朗读课文(略)

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节奏,划出本诗节奏。

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

六、品位鉴赏

1、思考:

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

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

(可适度展开)

2、思考: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

3、思考:

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

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

《山居秋暝》中,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俗画:

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

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

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生活的情趣。

八、课堂阅读王维的《鸟鸣涧》完成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生自读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学习古代边塞诗的特点。

2、学习杜甫的《登高》,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步骤:

一、解题

1、王昌龄生平及诗歌艺术成就介绍: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2、杜甫生平及诗歌艺术成就介绍:

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后世称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3、《登高》:

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杨论称赞此诗未“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二、具体研习《登高》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把握语气的缓急)

2、提问:

本诗前两联写了哪些景?

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

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3、学生思考:

诗歌的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悲”从何来?

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4、名句赏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学生讨论:

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登高》板书设计:

情景交融

写景

急风高天、鸣猿清渚

登高

白沙飞鸟、落木江水

抒情

羁旅异乡、晚年多病

国难家愁、护病断酒

三、指导自读《从军行》

1、第一、二句:

描绘了当时西北边戍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蓄丰富。

2、第三四句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在此戍边时间漫长,战事之频密,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言的誓言。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石头城》,体味寓情于景的手法。

2、学习《锦瑟》,鉴赏其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自读《石头城》

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作者刘禹锡简介

3、思考:

“石头城”,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4、学生思考:

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

5、此诗的主题:

本诗的主题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二、引导学生自读《锦瑟》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诗歌。

3、提问:

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

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学生思考:

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

在诗中的颔联和颈联用的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5、学生思考:

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蜀道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4、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导语设计要营造一种诗情氛围,让学生了解李白诗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突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李白生平和作品特点:

1、简介文体知识:

乐府诗。

2、作者介绍3、背景介绍

三、诵读指导

1、作为一首乐府诗,本诗以七言为主,又有不少杂言句,节奏多变化,与散文句法相似。

试给诗句划分节奏,

2、请学生自己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3、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然后学生集体朗读。

(教师范读。

要具体示范诵读方法和要领,组织学生集体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诵读中注意:

①口熟脑记;②连缀关键词句;③理清思路;④分清语调语气;⑤把握感情基调。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对照注释诵读,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巡回答疑,扫除一部分文字障碍。

2、集体朗读,思考下面的问题:

(1)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

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2)三段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这三段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五、具体研习第一段

请同学集体朗读第一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开篇把三个叹词相叠,两个形容词各带一个语气词并列,另用一个比喻,气势磅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个力士拽蛇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

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3、文中以“六龙回日”的神话,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衬托什么?

4、请名同学朗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坐长叹”,说说诗人这几句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5、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段主要写了两点内容,一是蜀道的来历,二是蜀道的高峻。

诗歌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背诵课文的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诗歌的第二、三段

(一)集体朗读诗歌的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两句写旅途之难,难在哪里?

2、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3、“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

”这几句主要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这样的描写好在哪里?

背诵课文的第二段。

(二)集体朗读诗歌的第三段,

提问:

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包含了哪些内容?

联系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教师列出“寓意三说”,学生讨论。

思考:

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

写蜀道人事之难,主要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请同学概括诗歌的主旨。

三、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

它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2、请概括说明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从神话传说、虚写映衬、借景抒情、运用夸张等方面概括。

小结: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3、请概括说明本诗的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4)多样的诗歌意境:

(5)神秘的传说:

欣赏品味

① 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② 找出文中在语言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③ 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

四、总结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

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熟记名句,丰富积累。

2.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训练朗读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比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品的人性美。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

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课前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

在课前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三、诵读:

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课文磁带(最好是配乐朗读),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如此范读有替代讲解、创造课堂良好氛围、帮助学生记诵等作用)。

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诵读指导——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

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

1、开头部分:

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

读最后两句,情绪应有变化:

“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界中,忧伤暂被驱散。

2、关于音乐描写部分:

“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3、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

可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

4、关于诗人倾诉内心部分:

“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恳切。

5、结尾:

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平缓些。

中间两句转入抒情,当用低沉声调。

最后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顿,然后徐徐作答,这是全诗抒情的高潮。

诵读不单纯是为了记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种鉴赏手段来运用。

第二课时

四、鉴赏

要点:

①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②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

这两条都是诗中的精髓,如能切实完成,就给学生课后继续领悟创造了条件。

其余如全篇的结构艺术、景物描写、叙事手法等,可以三言两语带过或略而不讲。

实践证明:

读诗主要靠学生自行领悟,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抓不住主要的内容或一时消化不了,未必有益。

1、音乐描写:

这首诗的音乐描写很出色。

请找出“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

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

设置如下问题:

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

然后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b,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如何用文字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形象化表达出来,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是比喻。

(1)第二段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描写音乐,请重点研读第二段,找出这八个比喻句。

(2)八个比喻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

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3)八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2、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同”在何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同之点:

a.来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誉满京都名艺人

b.出色才能:

才华横溢大诗人//年长色衰守空船同是天涯沦落人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谏遭贬谪

3、艺术结构

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也很值得欣赏。

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4.对“江”和“月”的描写

本诗前三段中都有关于“江”和“月”的描写:

第一段写诗人及其客人在“茫茫江浸月”的情境中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为之神往;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弹完名曲后的外景;第三段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目下的孤单、凄凉处境。

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读者能具体地想像出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生活。

五、作业

1、比较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不同之处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

《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

《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2、反复聆听一首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借助联想想象,用恰当的比喻描摹音乐,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