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反应计算教学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18779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反应计算教学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混凝反应计算教学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混凝反应计算教学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混凝反应计算教学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混凝反应计算教学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混凝反应计算教学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混凝反应计算教学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混凝反应计算教学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凝反应计算教学提纲.docx

《混凝反应计算教学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反应计算教学提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混凝反应计算教学提纲.docx

混凝反应计算教学提纲

 

混凝反应计算

水与混凝剂的混合与絮凝反应

一、混凝剂的配制与投配

   由于混凝剂配制过程中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条件较差,因此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工人运转操作的方便,并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混凝剂的投配分干投法与湿投法,我国大都用湿投法。

如混凝剂是块状或粒状,则需先加以溶解,配成一定浓度后再投入水中,因此需要一套溶药、配药及投药设备。

   溶药池是把块状或粒状的药剂溶解成浓溶液,对难溶的药剂或在冬季水温低时,还可用蒸气或热水来加热,但一般只要适当搅拌即可溶解,药剂溶解后可流入溶液池,配成一定浓度,配制时也要适当搅拌,设计中每班配制溶液次数不宜过多。

   药剂的溶解应视用药量大小,药剂的性质可采用水力,机械或压缩空气等搅拌方式。

一般药量小时采用水力搅拌,药量大时采用机械搅绊。

溶液池应采用两个,交替使用。

池子的出液管宜高出池底100毫米,保证药剂中的杂质不被带出。

   溶药池、溶液池、搅拌设备、泵及管道都应考虑防腐。

当采用FeCl3时,工作间的墙面和地面也要考虑防腐。

      药剂的溶解、配液、投加过程可见下图

溶液池的容积W可按下式计算:

           

           (1.25)

式中a——混凝剂最大用量(毫克/升);

Q——处理的水量(米3/小时);

b——溶液浓度,按药剂固体重量百分数计算,一般用10-20;

n——每昼夜配制溶液的次数,一般为2—6次,甩手工操作时不宜多于3次。

溶药池的容积W1可按下式估算:

             W1=(0.2~0.3)W              (1.26)

   下图所示为水力溶药池,水从切线方向进入溶药池溶解药剂,然后溢流入溶液池,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宜于小水量。

  当用石灰调节水的碱度时,还要考虑将石灰粉碎,用量大时,宜设粉碎机,可用生石灰(市售石灰含40—80%CaO)制成石灰饱和溶液或石灰乳(可按纯CaO含量的2~5%考虑)再行投配,石灰乳的配制要用机械或水泵搅拌,石灰溶液中杂质较多,易堵塞管嘴。

图1.11为水泵搅拌系统示意图。

   药液的投配应能准确计量、灵活调节、设备简单、便于操作。

   采用计量泵最简便可靠,我国生产的计量泵型号较多,足以供给投药使用。

   水射器也是常用的一种设备,它用于向压力管内投加药液,因一般水厂内的给水管都有较高压力,因此使用方便,见图1.12。

    重力投加系统中常用孔口计量设备,见图1.13,药液液位由浮球阀保持恒定,在液位h的作用下孔口的出流量是不变的,只要调节孔口的大小就可调节加药量。

孔板的构造可见图1.14。

   投药管道与零件宜用耐酸材料,并要便于冲洗,疏通。

   药剂仓库应在加药间旁,尽量靠近投药点,药剂的固定储量一般按15~30天最大投药量计算,其周转储量根据供药点的远近与当地运输条件而异。

二、混合设备

   混合的作用在于迅速、均匀地将药剂扩散到水中。

药液进一步溶解和它所产生的胶体与水中的胶体、悬浮物等接触后,就形成了微小的矾花。

这一过程要求水流产生激烈的湍流,当使用多种药剂时,可根据试验结果先后加入水中。

当专设混合池时,其混合时间一般不得超过2分钟。

   药剂的混合可用机械或水力的方法。

   机械混合可用浆板式搅拌机,因能调节转速,适应不同水质,故混合效果好,消耗的功率可按每立方米设备容积需要0.75千瓦来估算。

图1.15所示为浆板式机械混合池。

   当一泵站与絮凝反应设备距离很近时,一般尽量利用水泵叶轮进行混合。

将药液加于水泵吸水管或吸水井中,可以得到好的混合效果。

此法可节省设备,但对水泵叶轮有轻微腐蚀,使用时应注意避免空气进入水泵。

   如一泵站距反应池较远,此时可将药剂溶液投入离反应池前一定距离(应不小于50倍管道直径)的进水管中,使药剂与水在管道内混合,也有较好的效果。

   水力混合可采用隔板式(参看隔板式反应池),穿孔板式(图1.16)和涡流式(图1.17)等设备。

三、絮凝反应设备

   在混合作用完成后,水中胶体等微小颗粒已经有初步凝聚现象,产生了细小的矾花,其尺寸可达5微米以上,虽比水分子大得多,不再产生布朗运动,但还没有达到完全靠重力能下沉那样的尺寸(例如0.6~1.0毫米)。

絮凝反应设备(简称反应设备)的任务就是使细小矾花逐渐絮凝成较大颗粒而便于沉淀。

这种设备须满足下列要求:

1.要求水流有适当的紊流程度,为细小的矾花创造最好的相碰接触机会和吸附条件,并防止较大的矾花下沉。

紊流程度太强烈,虽然相碰接触机会更多,但相碰太猛,也不能互相吸附。

当矾花逐渐长大时,则更易破碎,所以在矾花长大过程中,最好逐渐降低紊流程度。

2.为了让矾花逐渐长到0.6~1.0毫米的尺寸,有一个过程,也就需要有一个搅拌时间,在这个时间内。

经过紊动搅拌,微粒不断相碰、结合,尺寸逐渐变大,数目逐渐变少。

矾花长大资料

表1.2

反应时间

30秒

1分钟

5分钟

10分钟

25~35分钟

粒度

40m

80m

0.3毫米

0.5毫米

0.6毫米

    表1.2给出了矾花逐渐长大的资料。

图1.18为局部矾花结构示意图。

图中以短线(有的接近小点)表示混凝剂所产生的胶体。

从图中可看出各种颗粒大小的相对关系(但不包括高分子助凝剂所产生的胶体)。

   反应设备的主要设计参数为搅拌强度与搅拌时间。

搅拌强度常用相邻两水层中两个颗粒运动的速度梯度来表示。

速度梯度以G表示,是指由于搅拌在垂直水流的dy距离上的速度差du的比值

             

                    (1.27)

 

   图l.19(a)表示在dy长度内,流速u没有增量,即du=0的情况,两个颗粒继续前进时,仍然保持dx距离,因此不能相撞。

图1.19(b)表示在2y长度内,流速u增量du≠0的情况,d1颗粒的速度为u+du,du>0,因此当它们继续前进时,d1颗粒一定会追上d2颗粒,但要发生两个颗粒相碰的现象,还需dy≤½(d1+d2)这个条件。

   正是由于这个速度差,才引起相邻水层的两个颗粒的碰撞。

速度差越大,速度快的颗粒越易赶上速度慢的颗粒,而间距越小也越易相碰。

可以认为速度梯度G实质上反映了颗粒碰撞的机会或次数。

   根据水力学原理,两层水流间的摩擦力F和水层接触面积A间有如下关系:

                 

                       (1.28)

   单位体积液体搅拌所需功率为

               

                      (1.29)

   将式(1.28)代入(1.29)即得

                   

                        (1.30)

式中P——单位体积水流所需功率(公斤·米/秒·米3);

μ——水的动力粘滞系数(公斤·秒/米2);

G——水流速度梯度(秒-1)。

   当用机械搅拌时,P即为单位体积液体所耗机械的功率。

当用水力搅拌时,式中P可按水头损失计算:

                   

                    (1.31)

式中Q——池中流量(米3/秒);

   γ——水的容量(公斤/米3);

   h——水流过池子的水头损失(米);

   V——池容量(米3)。

   根据目前给水和废水处理已有的反应池运转数据的计算,平均速度梯度G值约在10~100秒-1范围内。

GT值可间接地表示整个反应时间T内颗粒碰撞的总次数,可用来控制反应效果,如G已定的条件下,可增加T来改善反应效果。

GT值在104~105之间。

   从混合的搅拌反应看,混合时间小于2分钟时可用G=500~1000秒-1,混合时间达5分钟时G<500~1000秒-1。

   根据研究,颗粒间碰撞的机率N与速度梯度G的关系如下:

                 

               (1.32)

式中N——单位时间的单位体积溶液中的颗粒碰撞次数

  n1n2——单位体积内具有d1、d2颗粒的数目。

因实际水流中颗粒的组成与水流运动状况很为复杂,上式只是粗略说明:

在颗粒浓度和粒径一定的条件下,颗粒间相碰的次数是与水流速度梯度有关。

在G值的推导中,应用层流的概念在理论上也是有缺陷的,但在实际应用中速度梯度G还是为公众所接受的。

当同一种颗粒时,假定部分颗粒相撞后将永远粘结在一起,则经过搅拌时间t后,总的颗粒数将下降为

                   

                     (1.33)

式中,n——t时的总颗粒数(颗粒浓度);

     n0——为0时的总颗粒数;

     a0——碰撞后粘结在一起的次数占总次数的分数;

     t——搅拌时间;

     G——搅拌强度(速度梯度);

         f——t为0时单位液体中颗粒所占体积(颗粒的体积比)

                       

                  (1.34)

     d——t为0时颗粒的直径。

   从式(1.33)中可看出,当n0、a0、G、及t都是常数时n值与ef成反比关系,即颗粒的原体积比大,n值就小,说明在接触凝聚中,保持一定的悬浮层颗粒体积浓度对去除水中的矾花的重要性(参看下章澄清池)。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提出应以G·T·C值控制反应效果,理由是反应效果与水中颗粒浓度有关,常有这样的情况,当低浓度时反应设备的效率就降低,如果人工投加粘土就能改进效果。

有的资料建议GTC值控制在100左右为好。

   一般情况下,可以用搅拌器,烧杯做混凝的模拟试验。

在一定的水温与控制合适的搅拌强度与时间的条件下,用不同混凝剂种类和投量,调节不同的水的pH值做试验,看混凝效果,从而确定最佳(指试验条件下的)pH值及投加量。

   我国大多采用水力搅拌的反应设备,其搅拌强度可由水流速度来控制,搅拌时间即水在反应设备中的停留时间,一般采用5—30分钟。

   新建水厂常用机械式反应池,反应时间通常采用15—30分钟,池内一般设3—4挡搅拌机,搅拌机的转速系根据浆板半径中心处的线速度算,线速度一般自第一挡的0.5米/秒逐渐减小至末挡的0.2米/秒。

水平轴机械式反应池见图1.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