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199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1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612

1273

1282

359

574

918

东汉

《汉书》《论衡》等10部

822

1720

2052

1540

1922

539

643

1679

 

A.礼乐文明

B.以法治国

C.以孝治国

D.外儒内法

【答案】D

【解析】仁、义、礼、信、忠、孝、诚等信息体现了儒家思想内容,法体现了法家主张,两汉实行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故D正确;

礼乐文明片面强调儒家思想,故A错误;

以法治国片面强调法家思想,故B错误;

以孝治国的说法也过于片面,故C错误。

故选D。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学生应该从“仁、义、礼、信、法、忠、孝、诚”等主张所代表的思想流派出发,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的答案。

3.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

据此可知,董伸舒的灾异观念意在

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

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反映了儒学家反对君主暴政的意图,这就要求必须限制君主的权力,故A项正确;

董仲舒并不反对君主专制,故排除A;

材料反映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没有阐述君权神授的主张,故B项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D项排除。

4.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

同时,他又反对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

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

这说明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

C.这种观点包含了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

D.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

【答案】C

【解析】根据“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可知,王守仁的这种观点包含有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具有进步作用,C正确;

王守仁的心学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A错误;

王守仁的心学与程朱理学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只是认识理的途径不同,B错误;

D夸大了理学的作用,排除。

5.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

“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

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

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

6.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

这一做法

A.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

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

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

【解析】根据“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表明“汉音”是融合了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和南北朝官音的基础上形成的,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B正确;

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无关,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语言问题,与“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关系不大,排除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的准确解读,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7.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李贽与路德确有相通之处”,这主要因为二人都

A.敢于公开挑战当时权威思想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D.引领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李贽反对盲目崇拜孔子,否定儒学权威,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挑战教皇的权威,因此可知二人的相同点是都敢于公开挑战当时权威思想,故A项正确。

李贽的思想没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B项排除。

李贽不是新兴资产阶级,故C项错误。

李贽的思想没有引领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故D项错误。

比较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和辨别等能力,可以考查背景、原因、历程、结果、作用、影响等,比较的角度可以是相同点也可以是不同点。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李贽与路德的主张及其作用,然后比较两者共同点即可得出答案。

8.铜活字印书在明代曾盛极一时,大体上是海内外学术界的共识。

但辛德勇教授的最新研究指出,由于明朝铜资源紧张,原料昂贵,以及铜的硬度太高,中国过去缺乏大量刻制铜字的技术手段,事实上明朝并不存在铜活字印刷。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史料实证贵在独树一帜

B.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C.历史研究无法达成共识

D.历史研究的结论可以争鸣

【解析】辛德勇教授的最新研究只是一家之言,并没有充足的史料进行佐证,可见,对待历史史学的结论允许争鸣,故D项正确;

历史研究注重的是史料,不是个人的主观判断,故A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辛德勇教授的研究立场,故B项错误;

只要占有充分的历史史料,历史研究是可以达成共识的,故C项错误。

9.下图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

它主要表明当时

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江南制造局翻译的书籍中军事、工艺制造、机械工程所占比例较高,根据所学“中体西用”可知当时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故C项正确。

A项没有点明本质,排除。

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B项排除。

D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

10.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时旁听了英国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

无甚可观”;

而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

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

这表明李鸿章

A.反对政治变革、出卖国家主权

B.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认识

C.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已等同维新派

D.政治观点与外交理念在当时中国是最先进的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没有关于出卖国家主权的内容,故A项错误;

“觉得”“辩论”“无甚可观”说明反对西方议会制度,“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说明主张引进、发展西方经济,故B项正确;

李鸿章归根到底维护的是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没有转变为资产阶级,故C项错误;

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李鸿章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观点早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失败中就已经被证明破产了,和维新派以及革命派的思想观念比较起来,这种观点是落后的,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顺乎世界之潮流·

洋务思想

【名师点睛】、“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

背景:

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③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含义:

“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清王朝。

实质:

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作用。

作用:

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

孙中山看到了西方的民主、独立与繁荣,但也看到了西方为工业化问题所困扰。

为预防资本集中他主张节制资本,为应对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长带来的土地问题他主张平均地权。

这反映了孙中山

A.深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

B.立足中国国情又借鉴外来文明

C.吸取了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

D.侧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解析】中共民主革命思想主要内容是反帝反封建,材料无法体现孙中山深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故A错误;

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立足中国国情又借鉴外来文明的思想成果,故B正确;

材料未涉及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问题,故C错误;

材料也不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故D错误。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看到了西方为工业化问题所困扰……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国情、西方文明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12.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是受帝国主义压迫。

因此,无议会利用,无组织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毛泽东在文中主要调强中国

A.以坚持中心城市暴动的必要性

B.大力组织工人运动的必要性

C.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解析】根据“无议会利用,无组织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表明无产阶级不能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我国国情决定的,C正确;

AB不符合我国国情,排除;

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3.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我国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

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篡和发行,并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

这些举措

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

B.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C.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

D.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

【解析】将教材编写权力收归中央体现出教育要符合国家思路,体现国家意志,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教材的编写与义务教育的普及无关;

C选项错误,“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并不代表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否定;

D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出的是国家的影响,而不是人民教育问题。

14.如下表为全国1977年﹣1982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人数:

万)

年份

参加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1977

570

27

5%

1978

610

40.2

7%

1979

468

28

6%

1980

333

8%

1981

259

11%

1982

187

32

17%

对表格中参加考试人数最高峰值形成的历史因素是

A.高等学校的盲目扩招

B.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

C.改革开放对教育的推动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影响

【解析】从表格来看,峰值出现在1977年和1978年,这正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最初两年,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刚刚恢复,几届考生同时报考,故B项正确;

A项盲目扩招似乎还没出现,排除;

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故C项时间错误;

D项是1978年,故排除。

这是图表型的选择题;

从表中可以看出峰值出现在1977年和1978年,这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

15.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讲话,即“南方谈话”,被称为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个思想解放的“宣言书”。

这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B.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重大问题

C.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D.明确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在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的时候,邓小平南方谈话,科学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所以“南方谈话”,被称为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个思想解放的“宣言书”。

选B。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点评:

本题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需要学生熟悉掌握基础知识。

16.普罗塔戈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受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

这说明他

A.主张以教育培养道德

B.仍抱有传统神学观念

C.持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D.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解析】“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因人而异”表明普罗泰格拉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故D正确;

A材料未体现,排除;

普罗泰格拉否定神,故B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故C错误。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因人而异”,结合智者学派的观点分析解答。

17.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又被形象的称作中国“天眼”,人们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解开宇宙起源之谜。

17世纪初,人类在探索天体宇宙奥秘中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是

A.伽利略自制天文望远镜

B.牛顿建立近代力学体系

C.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

D.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解析】17世纪初,伽利略自制天文望远镜,探索天体宇宙奥秘,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故A正确;

18世纪牛顿建立近代力学体系,故B错误;

20世纪初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故C错误;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也不是在17世纪,故D错误。

故选A。

18.文艺复兴名义上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是创造一种反对封建神权的新文化,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世界的主体,应该从神学教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可见,人文主义的“新”的意义在于

A.奠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

B.有助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

C.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D.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

【解析】根据“创造一种反对封建神权的新文化,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是世界的主体”,说明文艺复兴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人创造了现实生活、人应该享受现实生活,奠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故A正确;

材料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无关,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人文主义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新航路”的开辟无关,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无关,排除CD。

19.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

据历史学家伯那特·

弗格勒研究:

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A.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

B.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

C.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

D.新教倡导最高权威是《圣经》而非教士

【解析】“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说明宗教改革之后,教士的权威被限制,体现出新教倡导最高权威是《圣经》而非教士,D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信息,A错误;

缴纳赋税不符合材料信息,B错误;

宗教仪式属于宗教改革内容,C错误。

20.有学者认为:

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

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

该评论所说的两个“平衡”应分别指

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7世纪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上(指社会)的平衡是指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宇宙体系平衡是指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力学理论的提出;

故D项符合设问要求。

英国议会制开始于13世纪,英国国教地位的确立是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多次海上争霸战争,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理论;

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21.“电子学革命将我们带入了计算机时代。

同时,光子学的革命也将我们带入信息时代。

它们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科学革命为这个世界带来了的福音,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为电子学和光子学提供理论基础的是

A.经典力学

B.相对论

C.量子论

D.生物进化论

【解析】根据“为电子学和光子学提供理论基础”,结合所学,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论,量子论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故C正确;

AB属于宏观世界的理论,电子学和光子学属于微观世界,排除;

D是生物学理论,电子学和光子学属于物理学领域问题,排除。

22.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主要宣扬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颓废思想和复辟倒退的反动主张。

到30年代前后,浪漫主义文学则注重宣扬个性解放,歌颂民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材料表明该文学流派

A.逐渐以想象为其特征

B.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C.在发展中呈现融合性

D.其优秀元素逐渐丧失

【解析】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A选项“逐渐”表述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呈现融合性”;

D选项与材料相悖;

无论是什么创作风格的文学都是源于生活,都受作者所处时代的影响,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故B正确。

23.十九世纪以来西方文学领域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其中重要的文学流派。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揭露社会黑暗面

B.鼓吹暴力革命

C.真实地再现历史

D.塑造英雄形象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而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和尖锐化发展,两者都揭露社会黑暗,A项正确。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鼓吹暴力革命,排除B。

真实地再现历史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C。

塑造英雄形象是浪漫主义文学特点,排除D。

所以选A

24.美国学者麦克尼尔在《西方的兴起》一书中指出“他们把比较熟悉、前后联系着的事物的各个部分随意放置,然后精心地把它们组合成各种新的图案,使之看不出与任何外部现实有什么相关的内容。

因此,看来就好像一些非同寻常的敏锐灵感,以象征他们艺术未来的方式,预示了西方文明新政治制度的崩溃即将来临”。

下列作品中符合该描述风格的是

A.

B.

C.

D.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在批判程朱理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实事求是之学……明末以后,孕育着一种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理性自觉之潮流,滋生着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争取个人幸福与利益的启蒙意识,涌动着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从而显露出可贵的人文启蒙思想的微熹。

——余和祥《明清实学的学术转型及其意义》

(1)据材料一,分析明清“实学”对当时社会思想产生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

材料二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2)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材料三1840年中国社会进入近代时期,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近代思想界也开始了它近代化的历程。

在西方各种思潮传入影响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近代思潮勃然兴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制度性因素,也包括精神性因素”……同时“中国社会的特定的历史土壤……从根本上限制、影响与规定着不同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格局”。

——孟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社会原因初探》

(3)依据材料三概括1840年后中国思想界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

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

(5)综上,请你谈谈对思想变革的认识?

【答案】

(1)影响:

促进了朴实学风的兴起;

启迪了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启蒙意识;

为社会注入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

经济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2)差异:

文艺复兴:

强调人性;

未摆脱神学观。

启蒙运动:

强调理性;

强调科学。

原因:

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自然科学的发展。

(3)特点:

思想近代化起步;

思想的多元化;

传统思想的束缚。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西方思想的传入;

经世致用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4)表现:

“第一次”:

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第二次”:

摆脱姓“社”姓“资”束缚,为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提供舆论准备。

(5)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思想体现时代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潮流和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