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2433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docx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公式

一、题目的理解

(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把握象征的意义;

2、语带双关;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文章线索;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

7、吸引读者、新颖;

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二)常见题型:

题型1:

结合全文,说说题目“××”的作用。

题型2:

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题型3:

文章以“××”为题,有哪些好处?

(三)答题技巧:

1、题目的含义:

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

深层义:

(1)把握象征意义.

(2)语带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

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③交代了描写对象;

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⑤点名线索;

⑥揭示文章主旨。

注意:

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例》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标题中的“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南京市2008《田野上的白发》

《解析》这道题属于考查题目的作用,所以应该结合题目作用去理解。

《答案》

“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贯穿全文线索);

“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

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

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二、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1、文章段落之开头的作用:

(1)总括:

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2)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

具体从三个方面思考:

对上:

①开篇点题,照应题目;②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本身:

①渲染的气氛;或②突出表现了;

对下:

①引出下文②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

笔);③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段落之中间段落的作用:

(1)(总括)过渡,承上启下。

(2)(具体)内容上、结构上作答。

该段本身表达了(有手法结合手法);

a.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

b.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

c.文章由转为。

3、文章段落之结尾段落的作用:

(1)结构上:

或者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或者使文章前后照应;或者层层深入,总结全文。

(2)内容上:

①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

,深化的主旨,强化作的观点。

②含蓄类…a.是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b.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c.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方法:

首先看看段落在什么位置,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三、文章的主要内容

题型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

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

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

格式:

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谁﹢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四、线索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化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

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

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句子。

明线与暗线:

所谓明线:

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时间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

所谓暗线:

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

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

五、环境描写的作用。

1、社会环境:

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

2、自然环境:

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3、作用: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②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性格。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④推动了情节得发展。

⑤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例》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

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了,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

《乌米》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例》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十里长街送总理》

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六、写景顺序

写景顺序有:

1、按方位的顺序写:

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上往下,则前到后等。

2、按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写;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再写全景

3、按时间顺序写:

可以是春、夏、秋、冬的不同变化,也可以景物形成的过程介绍。

《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问题:

句中的第一个“不必说”是按得顺序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是按顺序写的动物。

两个不必说从整体去写百草园的概貌,“单是…….就……”则是比较详细地址描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局部描写,所以这段写景顺序是从到。

文章的写景还按照春夏秋的

顺序写作景物。

《答案》由低到高,由高到低,整体,局部,时间。

七、描写景物的角度

1、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将景物变形、变色、变味。

2、我们在阅读时,要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赏析。

《例》“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选自朱自清先生的《春》

问题:

这段文中,作者从那些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

《答案》这一段景物描写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对景物进行了描写。

八、人物描写及作用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行动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

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

表现人物思想、精神品质、性格特点等。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

作用:

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是任务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

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答案格式:

描写方法+对象+特征(性格)

《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答案》这一句用“交替、支撑、靠、休息”等动作,说明“我”读书站的时间长,多么劳累,但目的是为了多读书、多求得知识。

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衷之情。

九、表现手法及作用

1、表现手法(写作方法)有: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答题技巧:

本文采用“××”的手法,笔者通过“

(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

3、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①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情上,表现了

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②对比手法: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作用: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答题格式: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和××进行对比,强调了

____突出了____

《例》②当时正是放午学时间,那些学生成群地拥出校门,有的走向来接的家长,更多的人涌进校旁的麻辣烫、过桥米线等店铺。

那些学生,和这个女孩年龄相仿,却有着迥然的神态,仿佛天地之隔。

女孩的身边围拢了一些学生和家长,有的学生拿出零钱给女孩,有的在一旁观望嘻笑。

《盛开在碗里的硬币》

文章第②段为什么要写放午学时的“那些学生”?

《答案》这是运用对比的写法,作者将“那些学生”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的优越以及精深的麻木和小姑娘贫困的生活、无法读书的现状、纯洁的心灵形成对比,从而突出小女孩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

3、衬托手法(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例》体会画线词的含义。

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

《藤野先生》

《答案》“标致”是漂亮的意思,这里是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之情。

5、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作用: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答题格式:

该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____,后____。

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____。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词句赏析

1、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

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

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维、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

突出其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

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

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

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题型1:

第×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注意:

(1)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儿把比作

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____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____的情感(性格)。

(2)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____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____的情感(性格)。

《例》赏析下列句子。

“春天,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朱自清的《春》

《答案》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赋予了树们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百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一派繁华什锦的景象,富有情趣。

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春色的热爱。

《例》赏析句子。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站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田野上的白发》

《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嫩绿的秧苗比作绿色的地毯(分析修辞),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达到的效果),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赞美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表达情感)。

题型2:

体会第×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效果))。

答题技巧:

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这个词语描写(绘)出了_____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表达了)_____的情感(性格))。

常见答题模式:

“××”一词(等词),写出了____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____的思想感情。

《例》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1、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答案》“伏”字,既写出了黄蜂体形的肥胖,又写出了黄蜂娇憨可爱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动物的喜爱之情。

十一、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

作用:

叙事善始善终。

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3)插叙及作用

插叙有两种:

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另一件事件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插叙的作用:

1、情节上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跌宕起伏。

2、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3、对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答题格式:

插叙了____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了人物(或事物)的____性格(特点),为下文作衬托或铺垫,突出了文章中心。

《例》第⑧段插叙了什么内容?

其作用是什么?

《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答案》交代了珍妮芙太太劝说医生改变手术方案的经过和遭遇不幸的情况;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节起伏,突出了主题思想,增强了感染力。

十二、记叙文的人称

1、叙述人称

散文叙述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按照叙述主体的人称不同,可以分为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十四、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

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

开头的议论:

统领全文;

中间的议论:

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

结尾的议论:

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凸起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五、说明文学习方法总结

(一)、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二)、说明文的类别

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性说明文……解说事理的是事理说明文

例如:

1、《苏州园林》……事物说明文

2、《向沙漠进军》……事理说明文

(三)明确说明对象

1、什么是说明对象?

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2、明确说明对象方法

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

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

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例如:

《苏州园林》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

苏州园林

《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万紫千红的花》却说明的是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颜色及花为什么会变色的原因等。

考察方式:

1、出说明对象是什么。

2、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找出中心句。

《例》《神秘的海啸》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案:

海啸

(四)、说明对象的特征

1、事物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有的事物的特征显露在外面如形态、方位等;有的特征在内部,如性质、功能等

答题方式:

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特征。

事理说明文:

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中心句)

2、把握特征的方法

A、看题目;

B、在首段中找;

C、关键词句。

中心句、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

(中心句的位置:

大多在段首,有的也在段尾,极少数在段中)

(五)、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常见的有:

1、分类别:

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

例如:

“如何获得食物?

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作用: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____。

2、举例子:

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

例如:

“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

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作用:

具体形象的说明了____的____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3、打比方:

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作用: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__的____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

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

“哪里知道,这条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

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作用:

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____的____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作比较:

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

例如: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凶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来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作用:

通过____和____的比较,突出了____的____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

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

例如: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作用:

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____本质特征,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

作用:

一目了然,常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8、作诠释:

作用: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下定义”一般为判断句式,语言简洁,直接。

形式常常是:

“某某是什么”

“作诠释”是用一句或几句话对某个概念或某种现象、某个事物解释说明。

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

下定义:

甲是乙=乙是甲√,

作诠释:

甲是乙=乙是甲×

9、摹状貌:

作用:

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10、引资料:

作用:

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例》分析下列句子所作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

作用分析:

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作者举秦始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和东方塑给汉武帝写的文章用简之多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印象。

2、我从东长安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作用分析:

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作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的印象。

题型为:

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说明了什么?

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一定要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切忌泛泛而读。

题型为:

在说明文的开头文段叙述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

开头:

①引出说明的对象。

②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六)、理清说明的顺序

1、时间顺序:

说明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具体次序:

操作程序、发展变化等。

标记词:

表时间的词语。

2、空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具体次序:

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东西南北中等。

标记词:

表方位的词。

3、逻辑顺序:

说明事理。

具体次序:

先主后次、先总后分、先因后果、从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等。

《例》《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到了近代,……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于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书。

本段运用了____顺序。

答案:

时间

(七)、体会说明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

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准确、严密、简明。

考察方式:

1、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2、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3、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4、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类型1、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

表程度:

比较、几乎、相当、更、最……

表估计:

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

当时、刚刚、迄今……

表范围:

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

经常、常常……

《例》“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几乎”能否去掉?

分析:

“几乎”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但不是到处都有。

去掉后,意思就太绝对了,不够准确。

解题方法归纳:

1、表态:

不能删。

2、定性:

(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表态:

不能删+解词+带词解句+去词解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2、“××”一词在句中有何作用?

答: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赵州桥的桥拱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中的“在当时”有何作用?

答:

“在当时”表时间,说明了赵州桥的桥拱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长的,但现在不一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3、某词能否换其它词。

请说明理由

方法: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的词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之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例》“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中的“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

为什么?

答:

不能。

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换成“总是”就变成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不符合实际,“往往”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换。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

如××(找含限制性词语的句子),这句话中××(词语)是××的意思(或表××),说明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