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2779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8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docx

历史届高三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经编大纲版

第一单元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1两次鸦片战争

△基础知识

一、鸦片战争

(一)背景:

1、战前的中国:

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1)经济:

(落后)①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②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③土地高度集中。

(2)政治:

(腐败)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②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③财政上国库亏空,入不敷出;④阶级矛盾激化

(3)军事:

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

(4)外交:

闭关锁国(含义、原因、影响见考试报9期1版)

(5)思想:

闭目塞听,夜郎自大,提倡程朱理学

2、战前的世界(英国):

资本主义社会,迅速崛起

(1)经济:

(先进)发展资本主义,开展工业革命(其中,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大门,成为战争根本原因)

(2)政治:

(民主)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英国:

君主立宪制)

(3)军事:

装备先进,船坚炮利

(4)外交:

殖民扩张

(5)思想:

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3、禁烟运动

(1)起因:

英国的鸦片走私:

①走私原因:

中英贸易中,英国居首位,英卖呢绒、棉布

中卖茶叶、生丝、药材,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根源:

自然经济对外来工业品的抵制)

②走私目的:

扭转贸易逆差;③走私危害:

A白银外流,银贵钱贱;

B使政治更加腐败;C军队战斗力下降;D根本:

严重危害清朝统治

(2)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3)措施:

①整顿海防;②缉拿烟贩;③收缴鸦片;④虎门销烟。

评价:

①是中国人民的正义举动,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②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

③林则徐是民族英雄。

④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但仅仅是借口、导火线。

(二)经过:

1、概况:

①爆发:

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后到达天津白河口,琦善同英军谈判

②扩大:

1841年,英侵占香港岛

③结束:

1842年8月英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

2、各阶层表现:

①爱国将领:

英勇抗击、壮烈捐躯,如关天培、陈化成等

②人民群众:

自发抗英,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③清政府:

动摇不定,组织抵抗不力,屈辱求和

(三)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战败原因:

①客观原因是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②主观原因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结合

背景分析)③根本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2、战争性质:

对英国而言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中国则是正义的反侵略的自卫战争

3、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1842年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领土主权)

②赔款2100万银元;(使得清政府的财政更加困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东南门户,破坏贸易主权)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破坏关税主权)

(2)《南京条约》附件(包括《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1843年

①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贸易主权,危害最大)

③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为建立租界创造了条件,最早在上海)

(3)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

增加的内容:

①美国兵船可任意到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破坏领海主权)

②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便利了宗教侵略)

(4)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

增加的内容:

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便利了宗教侵略)

(四)影响

1、社会性质的变化:

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表现在:

政治上,由

(最根本的一点)主权国家到各种主权开始遭破坏;经济上,由自然经济占统治到逐步解体,并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2、社会矛盾的变化:

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为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

由反封建到反侵略反封建双重革命任务

4、革命性质的变化:

由农民起义转变为旧民主主义革命

5、思想文化的变化:

由夜郎自大,提倡程朱理学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6、阶级关系的变化:

在外商企业里产生了第一批无产阶级

7、对外关系的变化:

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

8、历史阶段的变化:

是历史的转折点,是近代史的开端

9、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和社会的转型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背景:

①根本原因:

19世纪中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企图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直接原因:

“修约”失败

③借口、导火线:

英——亚罗号事件;法——马神甫事件

(二)经过:

1、爆发:

1856年,英舰袭击广州城统帅:

英-额尔金法-葛罗

在广州,叶名琛被俘,柏贵降敌,英法成立联军委员会,

在此四年殖民统治,出现近代最早地方傀儡政权

2、过程:

(1)英法进军:

占广州(1857)占天津(1858)

再占天津(1860)占北京(1860)

(2)美俄:

伪装中立,进行“调停”

(三)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天津条约》1858国家:

俄美英法(注意顺序)

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使外国控制清政府的统治核心并操纵其内政外交)

②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列强的侵略势力从

东南沿海扩张到北方沿海、长江流域及中国腹地)

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列强取得内河航行权,便利商品

倾销和军事侵略)

④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侵略深入内地,更有利于经济文化侵略)

⑤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英商200万两白银(增加政府财政困难和人民负担)

2、《北京条约》1860

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列强在《天津条约》中获得的特权得以实现)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成为列强侵略中国北方的重要基地,威胁北京安全)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进一步破坏领土主权,扩大了英国在香港的势力)

④准许华工出国(是对我国劳动力的掠夺,是中国人民的灾难)

⑤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加重了人民负担和政府财政困难)

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1)时间:

19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

(2)方式:

蚕食鲸吞(此时期俄国废除了农奴制,资本主义发展)

时间

不平等条约名称

领土范围

面积(平方公里)

1858

中俄《瑷珲条约》

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

1860

中俄《北京条约》

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万

1860

1864

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

19世纪

80年代

中俄《改订条约》以及

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西北部

7万多

 

(四)影响: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1、政治:

①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②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

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

2、经济:

①外国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

②方便了商品倾销及原料、劳动力的掠夺,使中国难以抵挡外国的经济侵略。

③促进洋务运动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文化:

加深了文化侵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

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打开或扩大中国市场

②战争性质相同,都是外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第一次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加深

2扩大:

(1)战争进程上:

①侵略力量扩大②侵略时间延长③侵略区域扩大④侵略条约增多

(2)影响和危害加深,第一次中国只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侵略势力主要在

东南沿海;第二次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列强的侵略势力扩张

到沿海各省,长江流域,中国腹地。

考点2太平天国运动和新思想的萌发

△基础知识

一、太平天国运动

(一)背景

1国际:

(1)列强开展工业革命,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对外加紧侵略,19世纪中后

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由于列强侵略加剧,亚洲人民不断起来反抗,出现亚洲革命的风暴

2国内:

(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内因)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外因、次要原因)

(3)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次要原因)

(二)经过

1准备

(1)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基础):

时间:

1843年;目的:

推翻清朝统治

(2)宗教理论建设(理论基础)

①特点:

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②著作:

《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③内容:

皇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人人平等,清统治者是“阎罗妖”,应“共击之”

④评价:

积极:

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对

广大农民产生强大的号召力,成为太平天国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武器

消极:

是一种宗教迷信,在一定条件下反而起了麻醉群众的作用

(3).组织拜上帝会(群众基础):

冯云山深入广西桂平紫荆山区组织拜上帝会,发展会员

2兴起

①金田起义(1851)——开始②东乡称王——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

③永安建制(1851秋):

分封王爵,初步建立了政权

④北上进军(1852春):

全州冯云山战死,长沙萧朝贵战死

⑤定都天京(1853春):

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政权,同清对峙

3发展

(1)经济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①内容:

A土地分配:

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方法: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分配:

实行圣库制度:

原则: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法: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C社会关系:

人人平等

②目的: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③核心思想:

废除私有制,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④产生根源:

A历史根源:

“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农民起义奋斗的目标

B社会根源:

鸦片战争后受双重压迫,清朝长期以来土地高度集中,

广大人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

C阶级根源: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生产力,追求平等,平均

⑤评价:

积极:

有革命性——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消极:

空想性——平分土地无法实现,绝对平分产品的方案违背社会

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⑥未实行原因:

客观上,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

主观上,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2)军事上,“一伐两征”

①北伐:

时间:

1853;目的:

推翻清朝统治;将领:

林凤祥、李开芳

意义:

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牵制了敌人兵力,为西征和东征创造了有利条件

失败原因:

战略失误,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

②西征:

时间:

1853;目的:

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将领:

赖汉英、石达开

作战地区:

皖湘鄂赣;战役:

1855石达开在鄱阳湖湖口大败湘军进入江西

③东征:

时间:

1856;目的:

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

将领:

秦日纲、石达开;秦夺扬州破江北大营,又同石会师破江南大营

4全盛:

1856年东征之后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5转折:

天京变乱

(1)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经过:

1856秋,韦昌辉杀杨秀清,韦被处死,石达开出走,后死于四川大渡河

(3)性质:

农民阶级的内讧

(4)影响:

①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国中无人,朝中无将

②从此由盛转衰,是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

③清军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再次围困天京

6防御战

(1)准备——重建领导核心:

①陈玉成:

英王;②李秀成:

忠王;③洪仁玕:

干王,提出《资政新篇》

(2)概况

①解天京之围(李秀成、陈玉成合力而为)

A、1858:

破江北大营(解除天京北面威胁)

B、1858:

三河镇大捷(使围困安庆的清军不战而逃)

C、1860—破江南大营(依干王的“围魏救赵”之计)和春自杀

②向东拓展:

李秀成:

东征苏南上海(遭华尔洋枪队、英法侵略军袭击)退回苏州

③安庆保卫战(陈玉成)失败(1861)退回庐州(今合肥)就义(1862)

(三)结果:

失败

1标志:

天京陷落(1864):

清军分路进攻,曾国藩坐镇安庆统筹策应

2原因:

⑴主观上:

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a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目的不明确,多是迫于生计

b定都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断送革命前程)

②战略上的失误:

偏师北伐,孤军深入,犯了兵家之大忌

⑵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启示:

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四)意义

1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2新特点:

①背景:

增加了民族矛盾的因素②起义形式:

改造利用外来宗教

③任务:

反封建反侵略④主张:

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⑤失败原因:

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⑥地位:

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⑦对外影响:

同亚洲其它地区的斗争相互影响,是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

3功绩:

①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②在反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对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武装斗争。

打破了其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③同以往农民战争相比,在思想和组织上都高出一筹,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④太平天国的领袖还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后期又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⑤同亚洲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中其他地区的斗争相互推动和影响,共同打击殖民者

二、新思想的萌发

(一)原因

1战前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压制反清进步思想,乾嘉学派埋首故纸堆,思想界“万马齐喑”

2在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加深之下,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始面对现实,揭露腐败

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3鸦片战争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

他们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

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于是,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

(二)内涵:

向西方学习

(三)核心:

学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四)概况:

1地主阶级:

(1)林则徐:

①在广东时,设译馆,译夷书,广东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②组织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

③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

一步,他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出《海国图志》,此书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最详实的专著,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

积极作用。

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即:

主张利用

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

(3)姚莹:

《康輶纪行》(揭露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

(4)徐继:

《瀛环志略》(以图为纲,分历史地理两大系统)

还出版介绍军器制造的书,涌现研制新式兵器的专家

评价:

积极:

他们走在时代的前列,是难能可贵的。

其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

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消极:

是肤浅的,只学技术,未认识到西方国家进步的根本原因,还保留着浓重

的封建纲常色彩,他们学西方,最终还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2农民阶级:

洪仁玕——《资政新篇》

(1)目的:

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

①政治:

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

由公众选举官吏

②经济: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

③文教:

反对迷信,提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④外交:

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3)评价:

积极: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

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

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消极:

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4)未实行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②(即消极方面)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考点1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基础知识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背景

1日本:

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但保留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起义不断.因此日本

急需在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于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2列强:

正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日本默许或纵容,成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有利条件

(美希望日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企图利用日牵制俄在远东的势力;

德法希望乘机夺取新的权益;俄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野心,但准备尚未就绪)

3朝鲜:

1894爆发东学党起义,这成为日本发动战争的契机和导火线

4中国(清政府):

寄希望于各国“调停”,消极备战,调停失败后,清军处于不利地位

(二)经过

1爆发:

标志—1894.7丰岛海战,8月清政府被迫宣战

2清政府作战政策:

避战求和(李鸿章极力奉行此政策,慈禧为过60大寿也是主和态度)

3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1894.7—9):

①平壤战役:

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回族将领左宝贵战死,而叶志超

逃跑,日占平壤,战火烧到中国本土

②黄海战役:

丁汝昌下令迎战,邓世昌、林永升战死,李鸿章让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日本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

(2)第二阶段(1894.10—1895.4):

①辽东战役:

日军分两路进攻,一路从朝鲜越过鸭绿江,进攻辽东,聂士成抵抗,日占九连城;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占大连、旅顺(大屠杀)

②威海战役:

丁汝昌主动请战,,李鸿章“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日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三)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1性质:

日本在列强支持下发动的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2中国战败原因:

(1)客观:

①日本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且蓄谋已久,准备充分;②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2)主观:

①清政府极端腐败(根本原因)②李鸿章“避战求和”,慈禧的主和态度

③清军军备废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④清军装备落后

3《马关条约》:

(1)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2)危害:

这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表现在:

①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巨额赔款,加剧人民负担。

清政府大举外债,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掠夺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列强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四)影响:

1对中国:

(1)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2)学西方的层次:

由学技术(器物)到学制度

(3)抗争与探索的阶级:

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掀起了戊戌

变法,革命派开始了民主革命,农民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民族救亡运动高涨

(4)洋务运动:

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5)国际地位:

使中国在远东地区的国际地位下降

(6)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7)充分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8)台湾人民:

引发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①口号: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②抗日力量:

义军(徐骧);黑旗军(刘永福,被公推为领袖);部分清军

③意义:

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

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此后,在被日本殖

民统治的50年里,斗争从未停止过。

2对日本:

①获得了战略要地台湾,以及丰富的资金和原料,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向帝国主义过渡。

日本实力增强后,便利了其进一步侵略中国

②使日本在远东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国际地位提高

3对列强:

(1)表明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入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2)列强在中国的力量对比和格局发生变化,战前主要为英法,战后日本德国加入

(3)激化了列强的矛盾,加剧了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战前列强勾结多于争夺,

战后争夺加剧,发生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三国干涉还辽:

①根本原因: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利益

②概况:

三国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同意归还,但

清政府以追加赔款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③实质:

列强在华的争夺

二、八国联军侵华

1起因:

义和团运动的高涨(借口)

2经过:

(1)爆发:

1900.6,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组成八国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

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2)重大战役:

①廊坊、杨村之战:

侵略军受重创

②天津战役(6月中旬):

聂士成战死,7.14陷落,侵略军

设都统衙门进行殖民统治

③北京战役:

8月北京陷落,慈禧携光绪逃往西安。

联军在京

分区占领,德国人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司令部

3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1)时间:

1901.9与前面八国加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共11国签订

(2)内容:

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

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⑥修订商约。

清政府同意将各条约中通商行船的内容加以修订,以便利

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3)危害:

①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清政府为支付赔款加紧搜括

人民,使人民生活贫困,经济凋敝

②在北京的使馆界,是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控制京津

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下,便于其直接派兵镇压人民的反帝斗争

③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④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侵华策略由“瓜分中国”到

“以华制华”,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汇流)

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和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考点2洋务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基础知识

一、洋务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