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28025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docx

广西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0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2018年广西地区记叙文阅读10篇

山一样的屋顶

李宣华

①一场冰雹把山村老家的屋顶瓦片砸坏了不少。

母亲心急火燎地打来电话:

“快,制止你爸,他要去屋顶修漏了呢?

②老家木屋是两层的木瓦房,屋顶的外形很普通,与别人家的并没有两样,中间高两头低,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山。

在我心里,老屋的屋顶永远都像壮年时的父亲那样结实,我清晰地记得,建屋那年我只有9岁那年,屋顶木构落架,敏捷胆大的我跟随矫健的父亲,从长长的木梯爬到屋顶帮工打下手。

眨眼间,30多个年头过去了,木屋如同过了保修期的车辆,需要更多的精心呵护。

就在去年春,一根屋顶瓦梁凹陷,孱弱的父亲不顾母亲劝阻,执意爬上楼顶修补。

父亲颤颤巍巍修补的那一个多小时,是母亲如今想起来依旧后怕的度秒如年的煎熬期。

她站在一处可以清晰看见父亲修补的地方,一动不动地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父亲。

待父亲修补下梯,一向自诩身体比父亲好的母亲,忽然间身体酥软,晕厥了过去。

③电话里我就感觉到了母亲潮湿的眼泪在往心里滴。

我要父亲接电话,执拗的父亲不接。

老家离城太远了,开快车也得两三个小时。

村里的年轻人为生计都到外打拼去了,在家的都是些“留守老人”,所幸我大多留有电话。

于是,一个接一个地耐心打电话,恨不得每个大叔大伯大婶都能立马放下手中活儿往我家赶。

虽然各自都有同样的雹灾遭遇,但他们还是如我所愿,热心地到我家,劝解我那急性子的父亲。

直至,我和我带的工人师傅赶回了村里。

④对此,父亲根本不领情,还喋喋不休地嗔怪母亲给大家添乱。

生性脾气好的母亲,一边一个劲地给父亲赔笑,一边细声细气地还嘴:

“还以为年轻,都不记得自己岁数,不记得自己生病才好了多长时间了。

”我趁势劝慰两位老人,一起搬到城里居住。

哪知,就这事,两个人又和先前一样,把心齐到了一起:

“不成,木屋没人看管霉得快,我们不在家,以后你们回来都没个站脚的地方。

⑤我知道父亲对这栋木瓦房的感情。

两次被我奶奶卖到他乡做人儿子的父亲,一心回村,白手起家,在住了几十年茅草房后,盖起这幢认为可以为一家人遮风挡雨的温暖木屋。

随后几年,他又放眼长长远远,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房子周边不同地段盖了三个木谷仓,平整出三块晒谷坪。

一切的一切皆因为他在考虑,日后我们三兄弟成家后分家,能有所依靠,不会再像他当年和母亲结婚时一样眼前空空,要什么没什么。

⑥欧洲有句谚语说,每对老父母都是我们潜在的屋顶,他们离去,我们就像被掀掉屋顶坐在废墟中。

说得多在理啊,爱在屋顶,爱如屋顶。

父亲老了,但他的爱不会老,一如母亲对他的情真意切的爱。

只是,岁月渐老,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去支撑,去呵护。

唯此,才能让我们子女不那么早尝到入座废墟的苦楚。

(选自《智慧与思维》2018年第2期,有删改)

22.文意以修屋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空白方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3分)

 

2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子。

(2分)

 

24.第⑥段文字能否去掉?

说说你的理由。

(3分)

 

25.本文的标题“山一样的屋顶”有怎样的含义?

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22.A.帮父建屋B.帮助修屋C.感悟修屋

23.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修屋父亲的极度担心的心理。

24.不能去掉。

内容上和上文紧密相连,由修屋联想到父爱,阐明了父爱的伟大和重要。

这是作者因修屋而产生的感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25.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与厚重,深刻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尊重和理解。

(2018广西南宁)

 

上坡

王广军

①他的父亲在一个煤球厂做工,每天拉一辆板车挨家挨户地送煤球。

马上就要高考了,父亲却累病了,他不得不回到家里。

②这天一早,母亲来到他屋里,几次欲言又止,但还是说了,你父亲感冒了,你就替他出一天工吧,有两户人

家等着用煤球。

他没有说话,心里感到一阵刺痛,起身去了厂里。

③他拉起板车,装上了1000块煤球,又从老板那里问了用户的地址和姓名,就上了路。

地点在邻村,也就五里多路,用不了半天就可以回来了。

出村时,他始终低着头,担心会遇到村里的熟人。

他甚至感觉到有人想和他说话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自己,背上如针刺一般。

④出了村,他长出了一口气。

这时才感觉拉板车有点费力,路上坑坑洼洼,他需十分小心才行,因为刚出厂的煤球不结实,如果颠一下,很容易破碎。

父亲就是成年累月地干着这样的活儿,才挣出了自己的学费,他突然感到深深的愧疚。

⑤进了邻村,前面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坡,他犯起难来,自己能上去吗?

如果万一上不去或者再倒回来,煤球岂不全部要摔坏吗?

他在坡前停了下来,张望着,很想求助路人推一下,但又不认识他们,如果人家拒绝,该是多么难堪啊!

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有些焦急起来,这样等下去不是办法,只能求人帮忙了。

这时,从对面坡上走来一位上年纪的老人。

他心头一阵欣喜,有年纪的人都很善良的,就求他吧。

可等那人走近了,他却猛地转过身并蹲下了身子,深深地埋下了头。

⑦来人是他的初中老师!

他清楚地记得,老师对他很好,在读初三时,他曾一度失去信心,连学都不想上了,正是老师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说,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

⑧他明显地感觉到老师已经来到了身边,尽管他低着头,肯定被老师认出了。

但是,老师什么也没有问,只是说:

“上吧,我帮你推。

”他只好站起身,冲老师笑了一下,心底充满了感激。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板车的拉带挂在肩上,运足了力气。

有老师帮忙,他心里有底了。

⑨上坡到一半的时候,他明显感到了吃力,每迈一步都很费劲,但他咬着牙,憋足了劲儿,一步步艰难地爬行。

他想,幸亏有老师给推着,靠自己是无论如何也上不去的。

⑩快到坡顶的时候,坡也陡了,都有些迈不动步了,甚至板车要停下来。

就听老师喊,加油!

用力!

拉带深深陷进他的肩膀,豆粒大的汗珠子不停地落下,他又俯低了身子,咬了咬牙,终于把坡上去了。

⑪上坡后,他先是喘了一阵子气,才稳下心神。

然后,他感激地道谢:

“謝谢老师!

”老师很平静地对他说:

“我根本没有帮你,是你自己拉上来的,我只是在车后跟着而已。

”他吃惊地望着老师,老师冲他摊开双手。

果然,老师的两只手上居然连一点煤灰也没有。

⑫“你能行,要相信自己!

”老师对他说完这句话就走了。

望着远去的背影,他反复咀嚼着老师的那句话,不由得泪眼蒙眬起来。

(摘自《润·文摘》2017年第7期)

19.文章围绕拉煤展开叙述,根据文意,在空白处依次补充相应的内容。

(2分)

母亲让儿子拉煤→→拉煤遇坡老师主动帮忙→

【答案】19.儿子拉煤遇到一个坡原来是他自己拉煤上了坡

20.品析下列词句的表达效果。

(4分)

(1)可等那人走近了,他却猛地转过身并蹲下了身子,深深地埋下了头。

(2)他甚至感觉到有人想和他说话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自己,背上如针刺一般。

【答案】20.

(1)“猛地”是“忽然”“突然”的意思,在这里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他”希望有人来帮忙,却又不希望这人是他的老师的矛盾心理。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他内心的极度不自在和难堪。

21.结合选文,分析标题“上坡”的含义。

(3分)

【答案】21.表层含义:

他拉车上坡;深层含义:

要走好人生的上坡路,千万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

只要相信自己,不懈努力和坚持,就会收获成功。

22.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老师的形象。

(3分)

【答案】22.

(1)老师善良且善解人意,从老师主动帮助他可以看出。

(2)老师有责任心,关爱学生。

从老师对他好,常鼓励他可以看出。

(3)老师是一个讲究教育方法策略的教育工作者,从老师有和独特的方法帮他,使他顺利拉车上坡可以看出。

23.生活中,你也曾得到老师的帮助和鼓励,请写出你的一次经历。

(提示:

不能选文语句,安数不超过75字。

)(3分)

【答案】23.示例:

在一次考试中,我失利了。

老师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一次失败算什么,阳光总在风雨后。

”听了老师的话,我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到学习中去。

(2018广西贺州)

生命真情

蒋育亮

那年,爷爷病得不轻,喝水吃饭,都需送到床前。

我当时正读初三,面临中考,周末都在学校紧张复习,难得回家照看爷爷。

我们几兄妹中,爷爷最疼爱的是我。

他常抚摸着我的头说:

“小新子,好好念书,将来跳出农门,为爷爷争光!

”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把奖状带回家,爷爷总小心翼翼地把奖状贴在堂屋那面凹凸不平的土墙上,爷爷非常珍惜它们,定期给那些奖状大扫除。

说起爷爷对我的爱,还有许多往事让我记忆犹新。

当年家里很穷,为了维持家庭的生活,爷爷长年到几十里外的山里打柴挣钱。

那是一个冬日,爷爷担着百十斤的生柴,赶到镇上卖。

凛冽的寒风吹打在爷爷的脸上,如刀割刺扎。

或许足天气过冷,或许是生柴过生,直到天黑,仍然无人问津。

掌灯时分,爷爷担着柴,疲惫不堪地回到家。

恰逢我感冒发烧,爷爷急忙丢下柴担,赶到床前,轻抚着我的颜头,气喘吁吁地说:

“小新子,看爷爷给你带什么回来了?

”我睁开无力的双眼,看见爷爷的掌心中,有两个皱巴巴的油豆腐。

一阵淡淡的油香沁入心脾,我精神为之一振。

晚上,爷爷用那两个油豆腐,加上一把葱,并上几个酸辣椒,煮了一碗酸葱拌豆腐,让我美滋滋地享受了一顿。

说来也怪,那晚我的感冒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第二天早上,爷爷担着柴出门时,奶奶叮嘱道:

“把柴卖了,别忘了还给人家豆腐钱。

听到这句话,我心一惊,忙问奶奶缘由。

原来,爷爷昨天带回的两个油豆腐,是趁着天黑卖豆腐的商贩没注意时,夹在手心里头带回来的。

我心里明白,那是因为爷爷没卖掉柴,身无分文,但又惦记着我……

记得一个周末,恰好重阳节。

我从学校赶回家看望爷爷。

久病的爷爷,身体很虚弱,他拉着我的手说:

“小新子,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去爬村后的状元山,好吗?

”我心想:

爷爷虚弱的身体,怎么能去爬山?

爷爷似乎看出了我的担忧,拍拍胸蹦说:

“爷爷能行,重阳节登高,能祛邪避灾!

”听了这话,我还能说什么呢。

村后的状元山,虽不高,却很陡,少有人攀爬,山路长满了杂草,很难走。

我用镰刀砍断杂草,在前面开路。

爷爷拄着拐杖,气喘呼吁地挪行,好几次滑倒在地,在我的搀扶下艰难前行。

那天我们虽然劳累,却欣赏到山顶的美景:

鸟儿不时飞过,留下清脆的鸣声;葱郁的灌木丛中,几朵不知名的野花绽放;远处,潺潺的溪水声,犹如动听的音乐,时高时低;偶有小松鼠,摇着尾巴,在好奇地看着我们。

爷爷说:

“小新子,好风景在顶峰,继续走。

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们终于爬到了顶峰。

爷爷极为兴奋,满脸洋溢着喜悦。

“这叫什么山?

”爷爷突然问我。

“状元山。

”我脱口而出。

爷爷一把抓住我的双手,高高地扬起,用嘶哑的声音,对着群山叫喊:

“我的小新子登上状元山山顶啦!

”瞧着爷爷喜形于色的样子,我心里也感到十分高兴。

没想到几天后,爷爷便溘然长逝。

后来,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上了心仪的大学,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直到如今,我也弄不明白,爷爷当时极为虚弱的身体,怎么就爬上了状元山山顶呢?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期,有删改。

11.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来赏析文中第段画线的句子。

(4分)

                                                                           

1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说中的“爷爷”是怎样的一个人?

(4分)

                                                                         

 13.文章最后提出“爷爷当时极为虚弱的身体,怎么就爬上了状元山山顶呢?

”请结合文本解答这一疑问。

(4分)

                                                                          

14.第段末的省略号处省略了部分内容,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在横线上补写相关的内容。

(70字左右)(4分)

                                                                          

【参考答案】

11. 运用景物(环境)描写(视听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山顶优美的景物(1分),烘托登山后愉快的心情(渲染喜悦的气氛)(2分)。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2. “爷爷”是一个疼爱“我”(善于教育鼓励“我”、对“我”寄予厚望)、关爱家人、勤劳(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人。

文章多处写“爷爷”对“我”的疼爱(对“我”教育鼓励);“爷爷”长年去打柴赚钱,体现他的勤劳(吃苦耐劳)和对家人的关爱:

带“我”爬上状元山,体现他不怕困难及对“我”寄予厚望。

(结合文本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不结合文本,只概括性格特点,答出一点给1分,最多给2分。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3.  重阳节登高,能祛邪避灾;我用镰刀砍断杂草,在前面开路;爷爷拄着拐杖,气喘呼吁地挪行;登上状元山,能为小新子祈福:

登状元山,是对“我”的教育鼓励。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4. 天黑时,爷爷又担着柴回来了。

示例一:

他说:

“直倒霉,柴还是没卖出去。

”奶奶问:

“那豆腐钱没还人家?

”爷爷说:

“还啦!

”原来,爷爷将自己爱抽的烟丝卖掉,还了那两个油豆腐钱。

示例二:

奶奶问:

“豆腐钱还了吗?

”爷爷说:

“没呢,又带回两个。

”奶奶满脸惊讶。

爷爷说:

“我跟卖豆腐的说明情况后,他不但不收钱,反而送给两个油豆腐。

示例三:

疲惫不堪,奶奶低声问:

“怎么了,柴没卖出去?

豆腐钱……”爷爷答:

“给了。

”“今天,我在豆腐摊旁摆柴时,顺便给卖豆腐的当了一天的帮工。

(内容合理给2分,语言顺畅给2分。

(2018广西百色)

刷子李

冯骥才

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①。

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

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

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自来唱大戏的,都讲究闯天津码头。

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

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摇篮上去;茶叶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

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

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

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

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

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

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

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②。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

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

最别不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别不信!

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倘若没这一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但这是传说。

人信也不会全信。

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

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

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天,头一次跟随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

到了那儿,刷子李跟随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

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

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

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

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

一掉准掉在身上。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

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有人说这蘸浆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似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③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

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

完了!

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④。

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妨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

“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

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

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

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

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

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

“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

那你在骗自己。

好好学本事吧!

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6.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词语和句子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硬碰硬”意思是以硬本领比高下,靠真本事吃饭,而不靠玩虚的,吃软的。

B.②“响当当和当当响”变化中重复,意在强调在行当中特有绰号的崇高荣誉和声望。

C.③句把刷子李刷墙的声音比喻成鼓点和琴音,通过写刷墙声音的美妙动听,表现了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

D.④句通过对曹小三的心理描写和对刷子李的贬损,无中生有,在文中制造转折与波澜,在真扬中假抑,在假抑中真扬,更突出了小说的表达效果。

7.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不直接写刷子李,而是用了不小的篇幅概述码头上的风俗与规矩,看似可有可无,其实并非离题的闲笔,既为下文作了铺垫,更为小说主题作出了暗示。

B.“一身黑”的穿着打扮,是刷子李显示自己刷墙技术的主要道具,也是作者表现人物形象的巧妙设计,看着可能缺乏美感,读着却能让人感受到人物的内在之美。

C.小说结尾一句的意思是:

曹小三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个好师傅;他也是聪明的,能明白别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弄不明白的道理。

D.小说以“刷子李”为题,既表明小说所写的主人公的身份,也含蓄地表达了“人要有两把刷子,才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主题(道理)。

手艺不是吹出来的,要从一撇一捺开始,好好学本事。

(4分,每问2分)

8.下列对小说中人物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刷子李“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是在粉刷行业手有绝活的工匠。

他说的“好好学本事吧”体现了他的工匠精神,也是他能成为工匠的原因。

B.“曹小三”是刷子李的徒弟,是与刷子李形成对照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怀疑师傅,欺骗自己,作者表达了对他的否定与批评的态度。

C.“李善人”这个在文中未曾露面的人物也有明显的作用:

他为刷子李显示派头、表现绝技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舞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活神仙”是文中提到的各行业中本事高强的工匠群体形象,将他们比作神仙,表现了当时的民众对他们的羡慕与崇拜,也引导今天的我们仍需向他们致敬。

【参考答案】

6.C(C中所说的句子不是比喻句)

7.D(主题应为:

手艺不是吹出来的,要从一撇一捺开始,好好学本事。

8.B(“表达了对他的否定与批评的态度”欠妥。

(2018广西玉林)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

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

“你对车倒挺上心啊。

”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

秋生低声地解释道:

“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

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

小东说:

“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

”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

“你绷着脸给谁看呢?

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

“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

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

“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

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

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

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

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

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

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

“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

“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

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

徐老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

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

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

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

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

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

“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

”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

大成说:

“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

”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

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

“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

”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

“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

”大成说。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

“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

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

大成说:

“可能,他有点忙吧?

徐老套说:

“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

徐老套瞪了她一眼,说:

“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

”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

我让你堵!

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

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

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

母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

“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

”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

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

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

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

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

“妈……”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

“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

“就放门口了。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

“那道坡还有吗?

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

答:

父亲为方便儿子开车回家,硬生生“搬”走了回家路上的土坡。

22.请从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赏析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3分)

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愁得像下蛋的母鸡。

答:

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父亲”因儿子“借口”,终于下决心“挖坡”的心理状态。

用语朴实,富有个性,“脸蛋愁得像下蛋的母鸡”充满乡土气息。

2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