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28544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docx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3

《囚绿记》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囚绿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必修模块2)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以中外散文名篇为主要内容,单元设置的意图是通过阅读这一类散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比如本文就是一小串能够激发人对自由、生命向往的“绿”,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把“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作为语文教学阅读和鉴赏的总要求。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单元要求及课文特点,我确立了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⑵ 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运用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时,可由文中的某些语句联系到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对“绿”的认识,明白本文的主题。

   ⑵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囚绿”后感情的变化,并且对于作者对绿的“爱”进行探讨,提出爱的正确方式。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囚绿”后情感发生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矛盾复杂的心态,理解爱的真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和启发,学生完成一篇以此为话题的小作文,这一目标在课外能够实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音韵和谐,情感真挚而且长于变化,必须通过朗读来体会它的魅力,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因此,如何“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我要求学生运用“复述法”和“圈点法”,复述作者“囚绿”的过程,圈点出表达作者爱绿的语句,再由老师总结。

  文章用笔细致入微,全文围绕“爱绿”展开,所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以及结合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既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解决这一问题我运用讨论点拨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和总结,提出文章的主题。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抒情散文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中即有涉猎,学习中能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了解抒情散文的抒情特点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就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在学习第一模块古代散文和现代诗的时候,我就要求他们采用“问题探究”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因此,对现代散文更易通过品味语言,赏析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同时,有关“绿”的散文他们在平时的课外拓展阅读中也读过不少,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朱自清的《绿》等等,这些知识储备为感受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气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一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一定的介入和点拨。

【教学方法】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在这里我要求学生各自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将学生带入一种“爱绿”的情境之中,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对“绿”的爱。

  2、讨论点拨法。

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作者对绿的这种“爱”,学生畅谈看法,讨论“绿”的象征意义,老师在总结时结合相关背景点出文章的主题。

讨论不仅能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也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的点拨则在关键处点燃思维火花,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提示,拓展学生思路,画龙点睛。

  3、启发体验法。

阅读是从感受和体验开始的,但学生的阅历有限,体验比较浅,所以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老师一定的启发。

【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设计为一课时,在这一课中我首先以朗读带动课文的理解,理清思路,抓住作者在“囚绿”后对“绿”的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层层深入,主要用讨论点拨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作者“爱绿”的原因,引出文章的主题。

再由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感受体验法联系他们自己以及身边人的相似的经历或者体验,谈一下他们对于这种“爱”的感悟。

下面我就本文的这一课时谈谈教学的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首先以《故都的秋》中对北平秋日美景的回顾导入本课,因为学生刚刚学完《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学生还沉浸在北国清净、悲凉的秋色之中,所以以《故都的秋》导入对本课北平夏日之“绿”的学习,会让学生觉得顺其自然,学生的审美感受也比较容易调动,这也完全符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北国的秋色,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之后,大家一定意犹未尽,对于北方的风光,还恋恋不舍,尤其对于北京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有很多期待。

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是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体会一下作者深沉的“爱绿”之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教师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都能作为一种“情感”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他们看得见、听得着,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间接体验文章蕴涵的深刻的人生感悟,而学生的朗读作为一种个体性活动是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

  2、理清思路:

    注意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⑴ 请学生复述“囚绿”的经过。

   ⑵ 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圈点出表现作者对“绿”挚爱的语句。

    学生初读课文,一般只能对全文有大概的印象,而通过以上两个思考题,就能引导他们有目的地听读,集中注意力去梳理文章的内容。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首先自己发表看法,同学之间互相补充。

而学生的归纳不免零散,需要教师的整理和提炼,并作为板书,让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行文的脉络,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感知。

三、析读、教读

  如果由教师一个人教授,学生密密麻麻地做笔记,这就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新课标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是背道而驰的。

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也不可能用正确的方法有效地阅读。

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我主要运用讨论点拨法。

  在“理清思路”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两个问题的解决,对全文的脉络已经熟悉了。

为实现“学生把握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安排学生讨论:

  1、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2、作者为什么对“绿”如此挚爱?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在课文中很容易找到答案。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老师可以自己先做一个示范:

    作者在文中不吝笔墨地赞美了“绿”,比如说:

绿色是多么宝贵啊!

它是生命。

看到这里我就联想到欧亨利的一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不幸患上肺病的琼珊,心情低落。

她说,等到那最后一片常春藤落叶的时候自己将死去。

画家老贝尔曼为挽救她年轻的生命,在一个暴风雨之夜将象征着希望的“最后的叶子”画在了墙上,而他自己却因着凉死于肺病。

老贝尔曼为了爱而死,为了生命而死,可算死得其所,而那最后一抹绿留给生者的是生活的希望,是战胜困难的勇气。

    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以类似的方式来讨论,可能出现的答案是:

绿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它还象征着爱和幸福,是人们追求光明的象征,它代表着猗郁的年华等等,老师以板书的形式做好归纳。

    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时给出象征手法的定义: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老师总结:

作者在释绿的时候提到的“卢沟桥事件”正是本文的写作背景,联系当时中国的现实情况,我们对“绿”的认识应该更进一步,它的不屈,它的顽强正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我们知道,作者正是因不屈于日本宪兵的迫害而遭酷刑逝世。

作者对“绿”的歌颂正是对中国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不屈不挠精神的颂赞。

一篇文章文质优美固然重要,但好的文章贵在立意,它一定是充满着时代气息,并结合了作者鲜明的写作个性,能够撩拨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的,它往往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洗礼。

四、知识拓展、提升

  作者对“绿”的爱是真诚而美好的,然而在“囚绿”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又是复杂的。

“囚绿”后,作者发现“绿”病损后,有一些后悔和内疚,但仍不放走它。

在这里,作者对“绿”既怨怒又爱怜,既欲开释又难舍的两难心态表现得很到位。

然而学生的阅历有限,对于这种情感很难把握到位,所以我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自己类似的经历,说说自己当时的想法。

  老师讲庄子的寓言故事:

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国国君很喜欢,就必恭必敬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羊牛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节仪式供奉,结果呢?

这只海鸟目光迷离,神色忧郁,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老师总结:

面对人生百态,面对种种冲突,有多少时候我们站在了他人的立场考虑事情?

很多的纷争往往就是因为站在自我的立场,用自己狭隘的眼光去判断评价,造成了诸多的格格不入。

  结合寓言故事,运用启发体验法来引起学生的思索,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对“爱”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很有帮助。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以他的生命唱出一曲绿色的歌,以不屈的意志去迎战敌人的刺刀。

他通过对那一抹绿的歌唱,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精神的赞扬,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六、布置作业

  1、再读全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矛盾的心情。

  2、完成小作文:

对于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的做法你赞同吗?

为什么?

字数要求300字以上。

七、评价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本课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对常春藤感情变化这条主线来结构全文的。

设计的问题也很简单,所有的问题都围绕作者“爱绿”展开的,几个问题的设计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由作者对“绿”的爱升华到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赞颂,从而指向文章主旨。

  在这一过程中我把思考空间的都留给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注意挖掘文章本身的深刻内容,也能够做好知识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最后关于“爱”的探讨,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我觉得一堂课最重要的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

并且,不管任何设计,都难以设计出学生的“精彩”,一旦他们的思想闸门打开,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独到”是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和设计的。

在课堂上我们能够看到鲜活的思维,也要面临严格的考验,这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努力。

【板书设计】

 

  遇绿──喜悦绿是生命、希望象征民族性格

  赞绿──留恋慰安、快乐看到民族希望

  囚绿──爱怜追求光明的性格赋予时代精神

  放绿──祝福永不屈服于黑暗寄托美好祝愿

  念绿──怀念

《囚绿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

   ⑵ 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⑶ 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2、德育目标:

    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

  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突破】

  与朱自清的《绿》进行比较。

【课时安排】

  课时为一课。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写一段“我心中的绿”的文字的交流(小组交流,推荐全班交流),由此引入本课 

二、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读课文

  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1、哪几段写囚绿的?

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

  2、请在文中找出绿枝条的特点,运用什么修辞描写的?

  3、质疑。

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后明确:

  1、文章8~12段才写到囚绿,此前还写了择绿、观绿,此后又写了释绿、怀绿。

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抓关键语句)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

  2、找学生朗读文章中写特点的句子,可概括为蓬勃、向阳、固执,鉴赏其中的修辞比喻、拟人。

 

  (让学生读出文中描写绿的修辞,进行品味其效果。

三、深入探究 

  比较阅读:

  1、与朱自清《绿》相比,感情有什么不同?

  2、思路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结尾有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

  1、朱表达的是喜悦之情,而本文是一种赞美之情,赞美它固执,永不屈服的精神,使其有了深层含义。

结合写作背景以及文中交代的时间,不难看出绿已有了象征意义,即象征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何谓“托物言志(抒情)”。

明确所托之物均有象征意义。

    试举出你学过的类似诗文,如《陋室铭》、《爱莲说》、《卜算子·咏梅》(毛泽东)、《菊花》(黄巢)

  2、朱文先总写文眼,然后再写梅雨瀑引出梅雨潭,再写梅雨瀑的绿,要突出绿的醉人,是以抒情为主,有别于本文的叙事。

区分抒情散文与叙事散文的特点。

  3、品读《绿》与《囚绿记》的结尾,体会抒情散文的结尾直抒胸臆,叙事散文的含蓄蕴藉.学习掌握两种结尾方法.

四、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

如:

  

  1、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2、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3、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4、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为学生提供一篇文学鉴赏的范文。

【补充材料】

  1、作者及写作背景:

    陆蠡(1908~1942),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

他有三本散文集:

《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1938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

三个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2、预习题: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写一段“我心中的绿”的文字,要求:

   ⑴ 运用修辞。

   ⑵ 字数在300左右。

  3、印发文学鉴赏的范文,为学生范本。

 【设计初衷】

  1、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

  2、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3、在教学思考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象征意义。

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

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4、由于时间所限,无法全面地鉴赏,于是设计了写作练习,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玩味,以祢补缺憾。

  《囚绿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散文。

  2、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明确对“绿”的感受和理解。

  3、了解象征手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难点】

  1、品味关键句,理解文中“绿”的象征意义。

  2、了解背景,明确作者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在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散文《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与陆蠡相识

  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下面就请大家把你们的预习成果展示出来,介绍一下我们并不熟悉的作者陆蠡。

(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展示: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

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

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他也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

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日本特务机关秘密杀害。

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

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

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

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

“生命真纯,节奏美好。

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

三、推进新课

  1、整体感知:

    刚才我们已与作者相识,走进作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课文。

首先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并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⑴ 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

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提示:

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并用象“囚绿”这样两个字概括每一层的大意。

   ⑵ 作者表达了对绿藤什么样的情感?

划下你喜欢的语句或是能打动你的语句,待会儿请同学们朗读交流。

     学生交流后明确:

   ⑴ 8~12段写囚绿,囚绿之前的1~4段写寻绿,5~7段写观绿,囚绿之后13段是放绿,14段是怀绿。

   ⑵ 表现作者对绿藤的喜爱之情。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者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曲折有致地表现了喜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一步地把喜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学生朗读交流有感触的语句)

    课件展示:

  

     寻绿   观绿   囚绿    放绿   怀绿

     喜悦  怀念快活  欢喜   郑重开释  怀念

     满足  留恋欢喜 怜爱又恼怒 诚意祝福

     欢喜       急不暇择

              视同至宝

           物我相映 情景交融  

  2、具体研读:

   ⑴ 通过刚才大家的回答和品读,我们也快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那么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绿呢?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归纳)

     明确:

因为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因为绿给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

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⑵ 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去描写这株常春藤,这些绿枝条?

     明确:

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当绿枝条垂在案前时,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虽然被幽囚了,但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由于离开阳光,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的孩子。

尽管如此,这些绿枝条依然非常固执,正因为如此,作者在文中说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⑶ 通过作者细致精彩、绘形绘色的描写,我们能否体会出这些绿枝条有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

它是美的;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正如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还是倔强、坚贞和固执的,并且是向往光明自由、永不屈服的。

    课件展示:

  

              美、青春

      绿枝条 象征  爱、幸福

              倔强固执、坚贞不屈

              渴望光明自由

  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绿枝条时,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以现实为依据,通过美化、拟人化的加工,赋予绿枝条以人的性灵。

  ⑷ 通过以上的品析,我们对作者为何如此挚爱绿枝条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一名爱国青年,陆蠡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

    ① 先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写作背景的语句。

      明确: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终于在一天早晨侯到了。

离开北平一年了。

……的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的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叶生存的背景。

正如了解作者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一样,明确写作背景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文本。

      课件展示: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

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

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② 面对敌人的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

他写这篇文章真的就没“别有用心”吗?

请大家结合作者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联想思考一下,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特点和命运有何言外之意。

      全班讨论中明确:

作者通过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让我们看到了绿枝条的命运与作者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既体验到生的快乐,又感受到生的艰辛(类比);同时当时的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作者描写绿枝条的性格特点,是想用这些绿来象征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而作者最后的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暗示)。

      课件展示:

  

      类比 作者 同处一室,同被囚禁

怀念绿枝条 象征(苦难的人民)  生的快乐,生的艰辛

      暗示 华北人民 坚贞不屈,向往光明

      通过刚才的归纳,可以看出,文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

类比、象征和暗示,而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也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的言外之意。

现在我们应该理解为何文章要以“囚绿”为题,“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正暗示了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也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侵略我国领土的背景下,作者内心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小结:

至此,我们从这篇写绿的散文中读出了深意。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

绿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宁,这是很多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

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