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38833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教学计划.docx

《单元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教学计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元教学计划.docx

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学习一组关于战争的专题文章,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观,了解历史,以史为镜,认识到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

2、学习新闻类作品的相关文体知识,掌握阅读消息与通讯的一般方法。

3、学会分析把握叙事类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学会评价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事件。

4、学会品味作品中感人肺腑的语言。

5、继续加强速读训练,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提高阅读质量。

二、单元教学重点

1、学习新闻类作品的相关文体知识,掌握阅读消息与通讯的一般方法。

2、学会分析把握叙事类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学会评价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事件。

3、学会品味作品中感人肺腑的语言。

4、继续加强速读训练,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提高阅读质量。

三、单元教学难点

1、学习一组关于战争的专题文章,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观,了解历史,以史为镜,认识到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

2、结合语言环境,品味作品中感人肺腑的语言。

四、教学时间安排

1、《新闻两则》2课时

2、《芦花荡》2课时

3、《蜡烛》2课时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课时

5、《亲爱的的爸爸妈妈》1课时

6、听说训练(包括《测一测你的听力》《养成良好的听话态度和习惯》)1课时

7、综合性学习活动(提前布置准备,课堂操作1课时)1课时

8、写作训练2课时(其中指导写作1课时,写作1课时)

五、教学设想

1、提前要求学生去搜集一些有关战争的材料,供教学时用。

2、综合性学习布置给小组,由各小组设计活动方案,最后组织学生代表评选出一个方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落实,其余方案可让各小组自己操作。

3、同时收集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配合阅读教学,并引导学生互相推荐优秀的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

《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单元内容分析】

这个单元都是写普通人单元。

七年级(下)已有一个杰出人物单元,它让学生已领略了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

这个单元让学生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第一单元是战争的单元,思想情感上十分沉重,这个单元不能再让学生感到太压抑,因此,从情感上激昂些,它赞扬了人间的真爱,呼唤“让世界充满爱”,这个单元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让学生受到熏陶和启示。

具体说:

《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是一位保姆,鲁迅深情地抒发了对阿长的真挚的怀念和讴歌。

《背影》通过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父子之情。

《台阶》叙述父亲为盖新房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老王》表现出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者命运的关注。

《信客》写出两代信客的命运,赞美信客的高尚人格。

其中《台价》是小说,其他是散文。

但它们都有是叙事文。

【单元目标要求】

1、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3、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清课文线索,掌握描写人物的技巧,学会于描写中自然地抒发感情,应注意加强重点语段的研读,提高鉴赏能力。

4、阅读时注意从语言的感情色彩入手,揣摩、品味、掌握写作技巧,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5、写作时应学会运用阅读时所积累的知识和技巧。

【单元学习方法】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2、本单元内容以“爱”为主题,抒写“爱”的感悟,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多联系自身、现实的生活进行横向的对比,有利于整体把握作者的“爱”的感悟。

3、运用朗读法,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正确的语气。

4、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领悟作品的精妙、动人之处,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5、善于总结,进一步巩固作单元小总结的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

《阿长和〈山海经〉》:

2学时

《背影》:

2学时

《台阶》:

1学时

《老王》:

2学时

《信客》:

1学时

《写作》:

2学时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

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

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

这样编排,既方便进行比较教学,又能使本单元不至于单调、枯燥。

《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桥梁专家,他虽然只是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一般性的知识,却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抓特点,举例证,要言不烦。

多处运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体现了作者谨严的治学态度。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

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而文章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国石拱桥》平实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再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总说与分说相结合,给读者以全面、具体的印象。

在文章中,无论是说明道理还是描摹景致,作者都没有用任何一处具体的园林作例证,作者所谈的特点是苏州各处园林所共有的特点。

《故宫博物院》以空间为顺序,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由中间到两侧,逐次介绍建筑物。

这种顺序安排,既符合一般的游览参观习惯,也符合故宫各建筑物之间的主次关系。

《说“屏”》是一篇小品,不太讲究章法,也不注重介绍关于屏风的比较完整的知识,是作者对屏风由来已久的着迷、热爱之情,让他着眼于向读者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对如何使用屏风提出建议和希望。

文中多处引用古诗文,增添了“屏风”的文化意味。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目标是:

1、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2、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教师可以拿记叙类文章与说明类文章作比较,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以及读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

3、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某一事物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就在于这个事物的特征。

要让别人认识、了解这个事物,就得抓住它的特征来介绍。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一般说来,说明顺序有三种: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

要求学生能说出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能说出其作用。

6、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说明文不求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而重在给读者以知识,所以说明文的语言讲求科学性。

本单元写作训练主要是写作说明文,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里以及《苏州园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写作说明性文章的要求。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活动层次清晰,内容丰富全面,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获得科学与文化知识,锻炼观察与思考的能力,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四单元》备课

本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编选了五课各具特色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共六篇。

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

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综合性学习是“走上辩论台”。

应注重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来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一、关于阅读部分的几点想法

1、教学本单元的课文,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习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知识和能力目标:

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搜集、筛选、运用信息的能力,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提高对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本单元以“科学”为主题,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即不失时机地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

本单元所选课文与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关系密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留意观察身边生活,养成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本单元基本上是说明文,因此在教学中要学习说明文的基本写法和说明的常用技巧,如释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

关于本单元的阅读指导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二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的积累,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说明语言的表达方式与语体特点。

教学中,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应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达成。

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搞架空分析,或脱离语文学习搞“科学教育”。

3、对阅读部分几篇课文的处理意见,仅供参考。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学习这篇课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文章开头几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幅季节更替、物候变迁的大自然的美妙图景。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效果;注意积累其中的优美语句。

⑵文章在点明“物候学”之后,对影响物候现象的几种因素作了条分缕析的说明。

在这几段说明文字中,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比如,文中不仅用具体事实作说明,而且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还列出时间和数据,使说明更显准确而严密。

仅从行文来看,似是表达的功能,而实际上是来自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⑶文章最后点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使全文结构非常完整。

全文结构大体可分为: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物候学)──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作者行文思路清晰明了,说明问题逐步深入。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法和行文思路是我们教学时要注意的。

⑷建议在引导学生通读、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严谨。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文章。

学习这篇课文,既要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更要从中学习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还要在此基础上,对科学这把“双刃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作者精心组织材料,分设四个小标题,把“克隆是什么”“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介绍得清清楚楚。

但是作者又不限于一般性的知识介绍,而是融入自己的赞赏之情和严肃思考。

具体地说,本文既向我们介绍了克隆科学知识,又展现了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的“科学精神”,同时又引领读者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本文的学习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和整体理解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并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

并且通过对“科学发展引发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的讨论,获得对于科学的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努力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

另外,本文中多种说明方法的使用,应引导学生体会其效果。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作者阿西莫夫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

这两篇短文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作者深广的科学视野和敏锐的科学眼光。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中学到作者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思维方法。

通过本课教学,要关注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的养成,比如,用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观点看问题,而非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学会从联系与比较中找到研究问题的焦点或解决问题的途径等。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所包含的两篇短文的内容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特别是在说明方法上多有相通之处。

《恐龙无处不在》,仅从题目上看,好像在介绍恐龙曾遍布世界,但文章的中心议题却是论证“板块构造”理论。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而引发作者的深人思考,他不是停留在对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并不适应寒冷地区生活的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提出这一问题实质上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维路径。

可见,好问题或正确的提问角度不仅表明了研究价值如何,也暗示出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提出有研究价值的好问题。

这正是科学素养的一个方面。

《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无处不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开始并不急于对所要阐明的主旨进行论证,而是先引入“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还是“火山”?

摆出问题之后,才来探讨“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

通过对斯石英性质和形成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撞击”而并非由于“火山”。

两篇短文都谈到恐龙灭绝,但说明的中国和目的都不相同。

《恐龙无处不在》以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支持“板块构造”学说;而《被压扁的沙子》则从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之因。

前一篇“恐龙灭绝”是探究问题之据,后一篇“恐龙灭绝”是探究问题之的。

建议本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比较中体会两篇文章的异同。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

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

这篇课文向我们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另外,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建议:

1、快速阅读课文,筛选信息,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本文说明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

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⑵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及危害;

⑶探讨应对生物入侵的策略。

不难看出,全文的思路是按“现象原因、后果解决办法”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分析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用结合,在学用结合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生活的能力和习惯。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一篇小品文。

也把它列人“科学”主题单元,可能是因为这篇文章写了用耳朵“观察”到的另一种世界,有利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全方位地感知身边的生活世界,培养学生敏于感知、勤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习惯。

课文所写的内容大多为学生所熟悉,有利于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优美,学生乐于学习和接受。

因此,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朗读,积累语言;同时细心留意自己身边的生活,努力使自己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因而也就生活得更丰富多彩的人。

二、关于综合性学习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心理品质;

3、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发言的良好的交际习惯;

4、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来阐述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5、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此,教材设置了三个活动主题:

1、是“上网利弊谈”,设置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对上网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既要学会充分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又要分清网上良莠,自觉抵制网上不健康内容的诱惑。

2、是讨论“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设置这一主题,意在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是“关于克隆的争议”,这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同时它也越来越变得让人类难以控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人类。

科学的发展怎样才是符合人性的,如何为未来营造既是科学的又是人道的社会,这是人类,包括每位学生在内都必须面对与思考的大问题。

这一问题展开的空间较大,可让学生在大量搜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讨论和辩论。

通过开展活动,为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第五单元》备课教案

一、单元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了解一些文言现象,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思想内涵。

3、体味简练、精美的语言特色。

二、学习要点解析

1、《核舟记》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写作特点是:

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逻辑顺序,中间分写又按照空间顺序,表明了思维的清晰、严密;说明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因此详写正面,略写船背,详写船头的三人,略写船舱、船尾;语言也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简洁、准确,又不乏生动。

2、《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进行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图景,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世外桃源”一词已成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

而《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其核心是“天下为公”:

一切为公,选贤举能,讲求信义,追求和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残疾人皆有所养,男女各有分工,没有偷盗窃贼,夜不闭户。

因此,两文在思想内涵上很有联系,设想将两文进行比较阅读,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辨别两文作者及其“理想社会”的异同。

3、《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短文都是以物为喻、托物言志的名文,不仅在主旨上都表达出洁身自好、守身如玉的生活情趣,而且在写作上均具有融情于物、语言精练生动的特点。

设想在分篇阅读的基础上,从写作角度比较两文的大同小异。

4、《杜甫诗三首》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本文三首诗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作:

《望岳》写于“开元盛世”的736年,诗人才二十四五岁;《春望》和《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的757年和759年,诗人已到中年。

因此,诗作的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均有较大变化,设想开展“主题式”阅读,即自主确定其中一首诗,借助注释、工具书或其它媒体,从写作背景出发,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方面作一些赏析(也可以成立合作小组,共同探讨);然后在班级中作口头或书面交流。

三、学习方法指津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如指导借助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比较、归纳中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一些文言现象;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语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等等。

2、夯实文言文基础,提高阅读能力。

必须注重“知识与能力”目标,认真做“课后研讨与练习”。

四、学习探究实践

《核舟记》:

1、这篇文言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按怎样顺序写的?

2、课文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

1、《桃花源记》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

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2、举例说说《桃花源记》语言上的特点。

3、辨别《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两文作者及其“理想社会”的异同。

《陋室铭》和《爱莲说》:

1、“何陋之有”有怎样的含义?

“‘花之君子’的品质”有怎样的含义?

2、从写作角度比较两文的大同小异。

3、仿照《陋室铭》,以自己的居室为对象写一篇短文;仿照《爱莲说》,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种植物写一篇短文。

《杜甫诗三首》:

改写《石壕吏》成记叙文或课本剧。

附:

学习探究实践部分参考答案

《核舟记》:

简洁、准确,又不乏生动。

《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

1、联系作者的生平,理解陶渊明在文中描绘“世外桃源”美好生活环境的用意;联系文中的某些暗示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站在二十一世纪这一时代高度来评价陶渊明及其“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

2、语言的简洁练达,用村人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涵盖渔人对社会发展、朝代更替的介绍,用“如此”一词来代替渔人整个桃花源奇遇经过的述说。

《第六单元》备课教案

【单元学习目标】

1、培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理解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品味诗文中的意境,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3、培养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学习要点解析】

本单元的五课诗文,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作者与自然的对话,是作者与自然的情感交流。

学习第六单元,在诵读中领会文意,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熟练地背诵这些古诗文,充实自己的积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品味、赏析课文优美的意境;有时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背景来整体把握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文言文的感悟。

本单元的综合性活动是一次小型活动,主要学习搜集资料的三种方法,通过实践中搜集资料的专题活动里,培养自主活动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而口语交际的训练,在自主、合作搜集资料的全过程中进行渗透。

【学习方法指津】

1、重视对课文的诵读。

“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可用范读,齐读;个人读,读段的,评读的,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文章的大意,品味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知识底蕴。

2、品读精彩的语句,在读中疑,读中悟,读中品。

3、以“文”的领悟带动对“言”的理解。

因为文章中的词句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文”才是“言”的最坚实的根基。

如果只着眼于词句的学习,而忽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那必然是舍本逐末。

综合性学习:

1、要先确定主题,然后可到图书馆、实地调查、上网搜集等方法来搜集资料。

2、利用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写作训练要注意:

不要含大求多,不要照搬照抄。

3、利用学习园地,把成果展示出来供大家传阅,共享资料,扩大知识面。

【学习探究实践】

一、《三峡》

1、文章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2、作者抓住了三峡之水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3、你最喜欢作者描绘的哪个季节?

4、上网查询三峡的现状,对照课文,写《三峡古今》。

可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感叹,为现在长江两岸的环境问题而唤起环保意识,面对新的水利工程而惊叹人类改造自然的魄力。

5、阅读《水经注》里的有关文章,如《江水》中描述黄牛滩的一段文字,说说黄牛滩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或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三峡》,与课文作比较,思考其不同的写法(表现手法)。

三峡

余秋雨

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渊薮。

凭它的力度,谁知道还会把承载它的土地奔泻成什么模样?

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

“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

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

“三峡!

顺长江而下,三峡的中国是白帝城。

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以白帝城开头的。

李白那首名诗,在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

多少年后,当我真的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依然虔诚地抬着头,寻找着银袍与彩霞。

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吟诵着这首诗,口气激动地介绍几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

猛地,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都涌成一团,把人震傻。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

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

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告别白帝城,便进入了长约200公里的三峡。

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个短距离。

但是,你绝不会觉得造物主在作过于冗长的文章。

这里所汇聚的力度和美色,铺排开去2000公里,也不会让人厌倦。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再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它们化解开来。

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捱不上。

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

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