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65241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8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pdf

《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pdf(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pdf

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肖奚强母语不同的学生学习汉语,由于母语的干扰不同,所产生的偏误也不尽相同。

深入细致地分析不同母语的学生所产生的不同偏误,对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编写专门的针对性教材都大有裨益。

韩国语在历史上虽然受到汉语较大的影响,从汉语中借用了大量的汉字,据称现代韩国语中仍有70%的汉字词,且其意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相近者居多,但其语言类型与汉语很不相同。

韩国语不像汉语主要依靠虚词和语序表达语法关系,它主要依靠附加成分(词尾)表示语法关系。

其句子成分的排列不十分严格,必要时可以调换,语序变了,只要词尾不变,句子成分就不变。

韩国语的这些特点,使得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时较容易掌握汉字及词汇,而较难掌握词的语法功能及句法结构。

本文试着分析韩国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典型的语法偏误,就教于方家。

一1.1汉语中用时段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在句法上往往用补语来表达。

比如:

小李在美国生活了五年。

汉语用时点表示动作的开始或结束,在句法上往往用状语来表达。

比如:

八点上课,他八点一刻才到。

韩国语中因没有补语,时点和时段都以状语表达。

这就容易使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时产生负迁移,出现状语、补语颠倒的情况。

比如:

(1)我差不多五年住在他家隔壁。

(2)他大概来五点。

(1)是时段补语误作状语,例

(2)是时点状语误作补语。

1.2将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把本该以介词引导做状语的成分误作不及物动词的宾语,是韩国学生常见的语法偏误。

比如:

(3)我着急你弟弟的健康。

(4)我妹妹失败了大学入学考试。

这两例中将“着急”、“失败”误作了及物动词,句中的“你弟弟的健康”、“大学入学考试”应分别由介词“为”、“在中”引导置于谓语动词之前充当状语。

与此相似的是,学生在使用汉语所特有的所谓“离合词”时,常将离合词误作及物动词,把该由介词引导的成分误作宾语。

比如:

(5)我毕业淑明女大以后,(6)今天总长握手我。

对外汉语教学界对离合词的教学已有足够的重视,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并出版了专门的词典。

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在离合词上容易出错,关键在于把短语性质的离合词简单地等同于及物动词。

其实离合词在带时态助词、趋向、时量、动量补语时的句法功能基本上与一般的动宾短语的句法功能相一致,教与学双方对这一点如有充分的认识,偏误一定会有所减少。

另一个59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2期(总第52期)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值得重视的方面是离合词常常带有关涉对象,这些对象该由什么样的介词引导,不同的离合词有不同的要求,其中大有讲究,不能一概而论。

这应该是离合词的教学重点。

而这一点似尚未引起充分注意。

比如,讲求实用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的“毕业”条虽然收有该词带状语的例子:

“你该什么时候毕业?

”“他已经毕业了”。

但没收带介词短语作状语或补语的用例。

比如:

(7)我三年前从北京语言学院毕业。

(8)我三年前毕业于北京语言学院。

例(7)是较随便的口语,例(8)用于较正式的语体,二者都是常用句式。

像这样的常用句式,词典中不收,其实用性会大受影响。

再如:

拌嘴、报警、报名等条目,该词典也没有收入相应的带有关涉对象的例句。

有人认为和介词短语组合是动词的基本功能。

而某类词的基本功能语法书或教材是不必一一罗列的,否则,篇幅将不胜其大。

但是如果一些动词(短语)与何种介词短语组合很有个性,我们却强调全体动词与介词短语组合的共性,这于教学与研究究竟有多少帮助,很值得深思。

第二语言习得与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有一个很大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二者都不能像本族人那样“意会”我们以为用不着讲的语法规则。

所以我们应该对那些本族人习焉不察而外国人极易产生偏误的地方多加注意并给以适当的描写和说明,以适应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

如果我们的教材、词典和教学人员都能从句法功能上注意离合词和动宾短语的相似之处、离合词和离合词之间的相异之处,那必将会使学生这方面的偏误大为减少。

1.3介词短语的偏误,除了上节涉及的该用而没用的情况以外,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突出,即往往把该作状语的误作补语。

如:

(9)如果你去买东西,顺便买给我一本书。

(10)我有约会在公司门口。

这两例中的介词短语“给我”、“在公司门口”都应放在句中谓语动词的前边作状语。

值得注意的是“买给我一本书”作为陈述句是合法的,而作为祈使句则不合法,这和动词的次类有关。

“买”类获取义动词不能以“V+给+O+O”的结构表示祈使义。

例(9)修改成合法的祈使句有两种可能:

(a)给我买一本书。

(b)买一本书给我。

(a)是“帮?

替我买一本书”,(b)是“买一本书送给我”。

例(9)的原义是(a),不是(b)。

从“买给我一本书”的成句功能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句类对短语有不同的要求。

换言之,短语对不同的句类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考察短语的成句能力,是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意义的课题。

二2.1汉语中的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状语,不用结构助词,而双音节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作定语、状语,一般要用结构助词,除了少数几个例外,如“许多”、“好多”。

这些内容在初级汉语中就已学到。

学生如果掌握不好,极易混淆而产生偏误:

(11)她们两个人是最好朋友。

(12)她们快乐照着相。

2.2形容词一般不能单独作谓语,作谓语时一般得是一个短语,即要么前加程度状语,要么后加程度补语。

不了解这一点,就容易产生偏误。

比如:

(13)他很用功,所以他的成绩总是好。

(14)他可能不参加我们的宴会,因为他常常忙。

2.3与缺少状语或补语的情况相反,有的偏误往往叠床架屋,造成重复:

(15)没想到我们这么很快就见面了。

(16)我家的花都开了,都很漂亮极了。

69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2期(总第52期)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17)他的身体比较胖胖的。

2.4形容词有时可表示情况的变化,如:

苹果红了、天气暖和了。

但这时的形容词一般不能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这也是常常出现偏误的一个方面:

(18)这下很糟糕了。

(19)教师您到韩国来教我们,很辛苦了。

(20)昨天我累了,所以今天起得很晚了。

但是我们发现,句中如果用了时间副词“已经”,程度副词就可和“了”同现。

如:

(21)我已经很累了,你不要再来烦我了。

(22)他已经起得很晚了,你比他起得更晚。

含有“已经”的程度副词与“了”同现的句子只能作为始发句,说明原因、理由或充当比较对象,它必有后续句,否则不能自足。

这些复杂的句法、语义关系,教学人员必须“心中有数”,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5汉语的程度副词可分为绝对程度副词和相对程度副词两大类。

前者如:

很、挺、非常、十分等,后者如:

更(加)、还(要)、稍(微)、最等。

所谓“绝对”,是说这类副词与形容词组合后语义是自足的,如:

很好、非常漂亮。

所谓“相对”,是说这类副词与形容词组合后需要有比较对象语义才能自足。

这些比较对象有的是上下文或语境隐含的,如:

他更漂亮了。

这句话的意思或者是“他比以前更漂亮了”或者是“他比某人更漂亮了”,不管是哪种意思,“他更漂亮了”都隐含比较对象。

有的比较对象则在句子中同现,如:

他比我还要努力。

在表达中隐含比较对象的相对程度副词的句法功能与绝对程度副词相同,如:

朴顺姬念得很好,韩恩荣念得更好。

这就容易使学生误以为两类副词的句法功能相同。

因而会出现如下偏误:

(23)今天比昨天很冷。

(24)我这个星期比上个星期忙得很。

同是相对程度副词,句法功能也并不一样。

“更(加)”、“稍(微)”既可用于显性的比较,如:

“他比我更好。

”“小李比我稍高一点儿。

”也可用于隐含的比较,如:

“上海更大。

”“北京稍微冷一些”。

但“还(要)”只能用于显性的比较,如:

“我比他还高”。

不能用于隐含的比较,比如,不能说“我还高”。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从句法、语义方面分析清楚,学生极易将某些词的句法功能泛化,而产生偏误。

李大忠(1996)认为偏误的(23)例可修改为如下说法:

(25)今天比昨天冷得多(了)。

(26)今天比昨天冷多了。

(27)今天比昨天冷得不得了。

(28)今天比昨天冷极了。

他认为(25)(28)都是可接受的合法的汉语句子。

我们认为(25)、(26)可说,而(27)、(28)不可接受。

其原因就在于“冷得多(了)”、“冷多了”是相对程度,它们需要比较对象,故能用于“比”字句;而“冷得不得了”、“冷极了”表示的是绝对程度,语义上不需要比较对象,所以不能用于“比”字句。

李文正是没有注意到二者的这种区别,才误以为(27)、(28)也是可以说的。

三汉语中的“把”字句、“连”字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外国学生不容易熟练掌握。

韩国学生受其母语的影响,在这些句式上所产生的偏误亦有其自身的特点。

下面分述。

3.1韩国语的基本语序是主宾谓,即宾在谓前。

因而韩国学生稍不留意,便会产生负迁移:

(29)我们一块儿学校去吧。

79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2期(总第52期)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30)每天下午我的房间打扫。

这样的宾语前置的偏误在韩国学生的作业中是经常可见的。

与此相关的是“把”字句的运用。

韩国学生一般认为学习“把”字句对他们不成问题。

他们以为“把”字句就是把宾语提前,而韩国语正是宾语在前,因此只要在韩国语的宾语之前加上“把”就可造出汉语的“把”字句。

但问题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韩国语中是宾语都在谓语前边,而汉语中并非任何情况都可用或须用“把”字的。

韩国学生常泛化“把”字的使用规则,对不需“把”字的情况也用“把”字句:

(31)政府把乡下人帮助了在经济、教育、文化等等方面。

(32)他写的把死去的爱人怀念的部分,让我非常悲哀。

(33)今天你要是进城,就替我把两张电影票买。

(34)朴英顺住院的时候很想看书,请你把一本书借给她吧。

例(31)、(32)中的谓语动词“帮助”、“怀念”没有处置义,一般不能构成“把”字句。

例(33)、(34)也是对“把”字句的使用条件掌握得不好造成的。

“把”字的宾语应是有定的,而这二例中“把”字的宾语都是无定的。

另外,“把”字句的谓语动词不能是光杆形式。

例(33)的偏误还在于句中的“买”只是个光杆动词。

有时应该用“把”字,学生偏误的句子中用的是主宾谓语序,但缺少“把”字:

(35)我的照相机坏了,请你的照相机借给我用一下。

(36)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我终于这件事完成了。

以上两例如果加上“把”字,都是正确的汉语句子。

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只是在这儿遗漏了一个“把”字,也许这些偏误的产生只是母语主宾谓语序负迁移的结果。

3.2“连也?

都”表示一种强调。

这种强调常表示一种反常、出人意料的情况。

比如:

(37)她连母亲都不认识了。

不管是她(女儿)不认识母亲,还是母亲不认识女儿,都是不正常的情况。

所以,如果不是强调这种超常的情况,一般不需要用“连”字强调。

请看偏误用例:

(38)他很健康,连什么运动都喜欢。

健康的人喜欢运动是很正常的事,不必用“连”来强调,用了反显别扭。

“连”字句大部分是否定形式,而否定词何时用“没”,何时用“不”,是学习的难点。

一般说来,表未然用“不”,表已然用“没”,表持续的状态用“不”。

请看偏误用例:

(39)今天早上,我连饭都不吃上学了。

(40)他每天连一分钟也没休息工作。

以上二例,“没”、“不”恰用颠倒了。

例(39)说的是已然,该用“没”;例(40)说的是持续的状态,该用“不”。

“连”字句常常与别的动词连用,这时往往需要结构助词或副词连接,这也是学生容易产生偏误的地方。

比如,例(40)的“工作”之前缺结构助词“地”,例(39)的“上学”之前缺关联副词“就”。

一些结合得较紧的动宾短语,如“回头”、“洗脸”、“吃饭”等,用“连”字强调是应将其宾语提前,而将否定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连饭也没吃,连觉也没睡。

这一点韩国学生大都掌握不好,常出偏误:

(41)他连回头也没有就回山上去了。

(42)他连洗澡都不洗就睡觉了。

3.3“除了以外”与“还?

也”、“都?

全”搭配,通常的解释是前者表加合关系,后者表排除关系,但学生对这一句式的掌89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2期(总第52期)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握如果仅限于此,则会产生如下偏误:

(43)除了春节,什么节日你还知道?

(44)除了狗,我都喜欢猫。

(45)除了篮球以外,我都喜欢任何运动。

这是因为“还?

也”与“都?

全”不仅有语义上的差异,还存在句法功能上的不同:

表加合关系的“还?

也”句中的动词如果有语义上的受事,一般要求跟在谓语动词后边,而不能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43)改说成“除了春节,你还知道什么节日”则没错;而表示排除义的“都?

全”不能用于主语是单数的句子,所以例(44)不能说;当具有周遍性的词语作谓语动词的受事时,可用“都?

全”表排除关系,但周遍性词语不能置于动词之后作宾语(如例(45),必须前置为周遍性主语。

例(45)可改为:

(46)除了篮球以外,任何运动我都喜欢。

这些由语义的细微差别而引起的句法差异,学生要全面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并非易事。

这首先需要我们的教材及施教人员能给以言简意赅的解释,对此笔者已有专论,不赘。

参考文献白林、崔健(1991)汉朝语对比和偏误分析,教育出版社。

李大忠(1996)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杨庆蕙(1995)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的处理问题,第四届国际汉语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主编)1995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肖奚强(1992)“连”字歧义句补议,汉语学习第1期。

(1994)“更”字歧义句及其相关句式,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6)略论“除了以外”与“都”、“还”的搭配规则,南京师大学报第2期。

(1997)“把”字歧义句及其相关句式,(韩国)中国语文学志第4辑。

张旺熹(1991)“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作者简介肖奚强,男,文学硕士。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讲师,上海师范大学语义分析方向博士生。

已发表现代汉语语法、语义和语言教学方面的学术论文20余篇,合编语言教材一部。

深切悼念张静贤教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张静贤教授因病于2000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

张静贤教授1936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81年调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1990年至1992年曾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任教。

张静贤教授长期从事文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现代汉字的研究尤有造诣,发表现代汉字笔形论、现代汉字笔顺论等多篇论文,出版专著现代汉字教程,合著汉字字形辨析300例、汉字写法规范字典,主编教材汉语外贸口语30课等。

现代汉字教程已由日本专家译成日文本出版。

张贤静教授曾担任世界汉语教学杂志审稿专家,为本刊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对张静贤教授的不幸逝世,我们谨表示深切的悼念。

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99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2期(总第5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