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湘云诗词看其对古代名士生活的认同与实践.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652702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史湘云诗词看其对古代名士生活的认同与实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史湘云诗词看其对古代名士生活的认同与实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史湘云诗词看其对古代名士生活的认同与实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史湘云诗词看其对古代名士生活的认同与实践.pdf

《从史湘云诗词看其对古代名士生活的认同与实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史湘云诗词看其对古代名士生活的认同与实践.pdf(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史湘云诗词看其对古代名士生活的认同与实践.pdf

文学界从史湘云诗词看其对古代名士生活的认同与实践孔婵(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曲靖655011)摘要:

史湘云富贵时崇名士,爱男装,天生侠骨,本人也深具名士的情操与才学,在家族败落后,她在清贫中固守情操,实践了她对古代名士生活的认同。

关键词:

史湘云诗词;名士生活;认同;实践中图分类号:

I25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2111(2010)05006603运用诗词、图说、俗语预示家族命运的未来、人物命运的结局是红楼梦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

尤其是随着小说叙事的深入,作者还构思了数次大观园女儿作诗填曲的集会,让她们施展才力吟诗作词,通过她们个人各自所吟的诗、词、曲,在不断暗示她们的个人命运的结局的同时,不断深化人物性格,塑造她们独特的形象。

史湘云的菊花诗、芦雪庵争联即景诗等花签酒令、即景联句等谶语、谶诗,就文如其人的体现了她自己所赞赏的名士风度和她对这种名士生活的实践。

1弹琴酌酒醉芍药,是真名士自风流。

史湘云是大观园女儿中一个个性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她既非薛宝钗之附属,也非林黛玉之影子,假使红楼梦按原作者之意写完,史湘云独具的风采将会令人倾倒,而不是续书中丧失了神魄的凡妇,令人淡忘。

小说前半部作者已展示了她崇名士,爱男装的特点,与林黛玉们的才华与脱俗仅是精神上的相比,史湘云还在行为上体现了超逸的名士风采。

一是饮酒与醉卧:

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中,史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

”唐代卢纶有诗:

“醉眠芳树下,半被落花埋。

”史湘云的醉眠,有卢诗意境,映衬了史湘云与众姐妹的最大不同:

洒脱而诗意,独具名士的狂放不羁。

红楼梦的“写醉和写梦有时揭开了心灵的隐秘,向性格的深处开掘,”1,微露史湘云对名士的认可;而醉卧的史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

泉香而酒冽,玉盏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醉而说酒令,写出了史湘云的“自风流”与才情高妙,非俗人可比“落花为裀,香梦沉酣,口中唧嘟,还说酒令。

这样的形象和气质确乎颇具晋人风度,豁达洒脱,风雅隽逸。

”2。

二是善于谈理:

香菱向她请教如何写诗,她便没昼没夜地与之高谈阔论,什么“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一路侃将开来,毫不保留。

令薛宝钗都打趣说:

“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一个香菱没闹清,偏又添了你这么个话口袋子,”3,而只是因为捡到了金麒麟,史湘云以故与丫环翠縷长篇大论,由阴阳论指向天地水火日月,花鸟鱼虫树叶扇子再到走兽飞禽金麒嶙,从抽象到具体,从远到近,由大到小,阐释自己的见解4,长篇大论把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阴阳学说作了阐释,突出了史湘云见解的高妙,才学不亚于历史上的名士。

三是诗才敏捷。

第四十九回,芦雪庵赏雪吟诗,写了史湘云围着火炉大口大口地烧鹿肉吃。

还说:

“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

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作诗。

”自豪的宣言“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

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是真名士自风流”,她毫不谦让的以名士自居。

酒后联诗时她锋芒毕露,口吐珠玑,妙语叠出,当仁不让,本是一人两句的,不过一轮,就变成“宝钗、宝琴、黛玉三人共战湘云”,才气超人,赢得众人喝彩。

其它时候的大观园作诗,她的诗作也总是快而多,才思与薛林堪有一比。

咏白海棠,大家只一首,独她二首;咏菊共十二首,她与林黛玉作的最多,每人都三首;酒令也只有她有二首;而且,咏白海棠二首独居魁首,脂评所谓:

“二首真可压卷”也,这些不但展示了史湘云才华横溢的喷薄诗才,更展示了史湘云的别一种风采,一种超越闺阁的名士风采。

2石楼闲睡鹤,清贫怀箪瓢假如史湘云仅具以上特点,她也就是敏慧豪放的豪门千金而已,只能说她对古代名士生活是认同而仰慕的,还不能以名士自居。

什么是名士?

中国古代名士,是“那些具有真才实学、却拒绝出仕,以风骨文章潇洒传世的知识分子。

中国名士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5,史湘云拒绝出仕么?

红楼梦中史湘云曾劝贾宝玉“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

”6,可以感觉到处在四大家族末世繁华的环境里的史湘云,在末世的“红楼”中还“梦”想着为所属阶级呈献自己的才智。

然而,随着所属集团的失败,四大家族的败落,她们的地位、处境也发生了变化。

家族不再是炙手可热的能为贾雨村之流谋位的家族,她们也不再是公侯的小姐。

在这样的处境下,是投靠“虎兕”相争中得胜的一方,还是追随失败的旧主,史湘云们选择了后者,选择了在改朝换代之际拒绝出仕,正如魏晋最有名的名士之一的嵇康,在非常时期,坚持不与司马氏合作,而选择隐退一样。

如果说嵇康选择隐退,只是说明了“他的高傲和自恃只是一种肯定生命、绽放激情的姿态,”7,那么,史湘云的退隐则多了几分侠骨,几分坚守,这才是名士的史湘云,也只有经历这种产生名士基础的变故,史湘云才能以名士自居。

豪华落尽的生活是穷困的,对此,小说早有谶言。

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本回如脂批所云,这是一出以“斗篷”为贯穿的细节,这是一段极为精彩的文字。

大66文学界雪过后天地一片银白,金陵十二钗身披各色华丽斗篷齐齐出场,在芦雪庵赏雪联诗,这是一件浪漫、风雅的趣事,富贵华丽的画卷!

但贾宝玉与史湘云于众人的文雅外,却“割腥啖膻”争抢着吃烧烤的新鲜鹿肉,致使黛玉嘲笑道:

“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

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

我为芦雪庵一大哭!

”但史湘云却痛快的吃、喝,在她的带领下,宝钗,宝琴,就连王熙凤也加入到了嚼鹿肉的队伍中。

一群富贵美女,还有绛芸轩的浊玉贾宝玉,在林黛玉眼里,竟是一群花子!

这是暗喻,是谶语,是伏笔!

明确预言史湘云等将来为“花子”的结局。

今日的“割腥啖膻”恰与明日的“举家食粥”成为对比;林黛玉今日为芦雪庵一大哭,就是明日贾宝玉为大观园一大哭!

这就是甄士隐感叹的“陋室空堂,当年芴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8的物是人非的变化。

不仅如此,史湘云所作诗词和林黛玉、薛宝钗所作诗词一样,是她才情的表现、心灵的独白、性格的展示,更重要的是暗示自己生活的谶诗,它兆示了史湘云将要走过的经历以及命运的归宿。

史湘云既是被疑为鬼影的“渡鹤”,其悲惨的经历,情操的高洁将成为小说后半部的主线,故而,史湘云在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所联诗句最多,其中“僵卧谁相问,清贫怀箪瓢,煮酒叶难烧。

石楼闲睡鹤,”等就是她将来生活的谶语。

史湘云用“僵卧谁相问”来回应了林黛玉戏谑她为“花子”的“卦”。

“僵卧谁相问”源于“袁安卧雪”典故9。

而“难堆破叶蕉”“煮酒叶难烧”“时凝翡翠翘”,描绘了清贫、简陋的生活,因为居蓬门,柴叶沾湿而烧不着,无法煮酒,但自己的首饰却被雪水打湿了。

或谓史湘云在大家族沦落后之结局如同锦香院之云儿,则实不敢苟同,“这鸭头不是那丫头”,二者可谓云泥之别,锦香院之云儿何敢以名士自居,名士史湘云岂能没有品格到如此地步,若如此,红楼梦也就是一部俗书,这就是续书与原著的最大区别,所以张爱玲红楼梦魇开篇即言:

“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人生三大憾事之一就是“红楼梦未完”10。

史湘云形象的塑造本身就源于魏晋名士的启迪,反映了封建社会士大夫对名节的固守与推崇。

晋人中被誉为“如野鹤之在鸡群”的是风度气质绝佳的“人中凤”的嵇康的儿子嵇绍11,红楼梦也明确以“鹤”比拟史湘云。

第四十九回写史湘云穿着男装而“越显的蜂腰猿背,鹤势螂形。

”12,史湘云诗“寒塘渡鹤影”“石楼闲睡鹤”恰是她自己的写照。

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受推崇。

诗经中的鹤鸣篇,用鹤的栖境和善鸣比喻身隐而名著的贤人,晋朝王嘉拾遗记昆仑山载:

“昆仑山,有尾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

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有云色,从下望之,如城阙之象,四面有风,群仙常驾龙乘鹤,游戏其间。

”鹤既是仙人所乘,故“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13,人间尚不住,何况锦香院。

生活清贫是真实的,但傲世的精神却未因此改变。

3萧疏林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历史上象嵇康这样的魏晋名士,因为政治环境的原因而内心压抑,但却极具人格力量,与当时的门阀制度是分不开的。

门阀制度是形成真名士的基础,同时也是名士们骄傲与高洁的基础,以此来看,锦香院之云儿们没有这样的基础。

改朝换代痛失政治舞台的史湘云们则可能放浪形骸地生活,可能风流自赏乃至蔑视礼法,但他们不能亵渎自己;他们是从尘世喧嚣中走出来的傲然人杰,“道不同,不相为谋”14,因此,他们不“淹留”于“春风桃李”的荣华中,又怎能荡锦香院的污泥浊水。

脂评说,“湘云是自爱所误。

”15,改朝换代后的史湘云处江湖之远,与鹤好栖于山泉野林颇为相合。

“鹤”象征了史湘云清高的君子之风,道出了类似魏晋名士的“云”“鹤”史湘云对自己情操的坚持。

这是所属集团失败后史湘云所选择的真名士的生活,而红楼梦也以谶诗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书曰:

诗言志,歌永言。

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16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赋予大观园女儿极强的吟诗赋词的才能,并且,每人作的诗词都是她们心迹、志向的物化,是她们命运的谶诗。

故而,研究红楼梦众女儿的归宿及红楼梦的主旨,就必须对她们所作诗词作解析。

红楼梦中,大观园众人所吟诗词物象最多者为菊,菊开放在深秋,被被视为孤标亮节,甘受寂寞,不随波逐流的象征,秋风寒霜中“菊花枯尽香犹在,又付东篱一醉眠”17,象征着君子清廉正直的品格。

故而,菊深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喜欢。

屈原说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赞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18史湘云的三首菊花诗,是这种审美的继承,展现的是世俗荣华之外的“霜下杰”的名士形象。

其实寓意了四大家族荣华烟消云散之后,散落人间的神仙所种的“蓝田玉”似的史湘云的生活状态:

物质上,确实没有了往日的豪奢,但不屈的是精神。

史湘云的菊花诗“对菊”“供菊”“菊影”恰形成一组因对菊而爱菊,进而心中有所触动、感悟而留连不舍而供菊玩味而引以为知音的过程。

如无世情变化,史湘云缺少成为名士的条件,如在变化中丧失高洁的情怀,史湘云也不能是菊花的知音。

所以,这组菊花诗以“萧疏篱畔”“清冷香中”“科头”而坐,“抱膝”而吟,凸显自己的傲世之姿,这与王维的:

“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何其相似;而“数去更无君傲世”则直叙自己的名士情怀与菊之傲世的契合,因而欣喜菊在“清冷香中”的气节与自己“堪俦”,不禁“弹琴酌酒”而赏菊,表达自己与菊是“傲世也因同气味”,并共勉“珍重暗香休踏碎”,纯是一派魏晋风度,“史湘云纯是晋人风味”19并不是虚言。

曾经的豪门千金不惜自己青春年华像菊花那样开在萧条的霜秋里,清贫自守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保持了独立的人格,与嵇康何其相似。

寂寞清苦,并不能改变史湘云的操守,在“隔座香分三径露”中,她引用汉代名士蒋诩,在自己隐居的舍下竹前开三条小路,只与另两位隐士来往的故事说明自己的固守,而菊之香气飘逸“三径”,其实是说自己的居所处处透露菊花的高洁,写出了史湘云高傲的自诩。

这是红楼梦作者以谶诗的方式写出了史湘云对名士生活的实践。

4结论红楼梦的作者,在创作史湘云,薛宝钗、林黛玉时各有侧重。

如林黛玉体现了“情”,薛宝钗体现了令贾宝玉“叹”的“停机德”一样。

史湘云体现了“义”的精神,无怪乎后人评价“宝玉须眉而巾帼,湘云巾帼而须眉”20,史湘云作为“家亡”后的守望者,在坚守中过着清贫的名士生活,她宣称“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并不因清贫或者富贵而改变自己,史湘云这株海棠对现实不屈的精神,永远回响在红楼梦作者的心上,怡红园永远是蕉棠两植。

绿蕉林黛玉,红棠史湘云共同完整了红楼梦。

红楼梦诚如小说一开篇便明确地指出“使闺阁昭传”。

(下转第73页)76文学界一人。

”隋书谯国夫人突出塑造了她的那“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的“情在奉国”的忠君的政治家文学形象。

通过简练含蕴,词约义丰的语言塑造冼夫人的忠君形象。

隋书谯国夫人中记载冼夫人在家事与国事之间的抉择。

广州剌史欧阳纥谋反,以冼夫人唯一的冯仆为质,冼夫人对儿子的求救信答复是“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冼夫人孙冯魂因为与陈佛智有私交而不出兵平叛,冼夫人依律军法处置。

从这两处看,冼夫人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国家的统一和岭南的安定,是比自家的一族一姓来得重要。

全文描写最出彩的语言是冼夫人庭下训孙:

每岁时大会,皆陈于庭,以示子孙,曰:

“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

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

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

”此处为教子孙后代做人和为人臣的道理,生动形象的道出了冼夫人一生的主要政治观。

吴伟业的杂剧临春阁把冼夫人这段的语言描写改为“中庭训下”。

通过重要事件的细节描写塑造冼夫人的忠君形象。

冼夫人的“忠君”是“忠”得有始有终、有情有义。

对于萧梁,冼夫人以军事力量击垮了在岭南造反的李迁仕,全力支持陈霸先从岭南起兵讨平侯景叛乱。

至于后来忠于通过禅让的手段获得政权的陈朝,冼夫人是在奉诏而行,也没有失节。

对于陈朝,冼夫人在国亡后仍以她的德望武功坚守陈朝的最后一块土地岭南,最后无奈归隋的忠贞之气感天动地:

高祖遣总管韦洸安抚岭外,陈将徐璒以南康拒守。

洸至岭下,逡巡不敢进。

初,夫人以扶南犀杖献于陈主,至此,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

夫人见杖,验知陈亡,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

遣其孙魂帅众迎洸,入至广州,岭南悉定。

隋书在此处描绘了冼夫人得陈后主诏书,验证兵符和信物扶南犀杖,“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后才无奈归隋,刻画了一个在这乱世之中精忠报国,有情有义女政治家形象。

蔡东藩先生对冼夫人由陈入隋有如下批语:

冼夫人保境拒守,得叔宝书,乃稽颡隋阙,为民吏羞乎?

劂后为民请命计,始迎隋使,及番禺之乱,发兵助讨,嗣复与裴矩巡抚诸州,易乱为治,岭南之得免兵戈,未始冼夫人之所赐也。

此批在他所作的南北史演义第八十五四尾注,虽有“借巾帼以励须眉”之意,但掩盖不了他对冼夫人的由衷赞扬。

一者保境拒守,知枕戈之义;二者为民请命,使岭南得免兵灾。

这两者正是冼夫人忠君爱民、维护国家统一最可贵的精神,也最文人所注重的节操,特别容易引起国破家亡的遗民文人的共鸣。

吴伟业的杂剧临春阁就是根据隋书谯国夫人中的这一段出色的传文而作的。

屈大均也写有冼夫人二首,结合历史和自身的境遇感受,抒发亡国之痛,塑造了一个“南朝事去余犀杖,泪洒炎天万里云”的冼夫人遗民形象。

冼夫人由梁而陈,由陈而隋,都是奉旨而行,在三朝之中都做到了自己的本份,即使坐拥岭南也不存称霸割据之心,以忠于中央王朝,治理岭南为己任。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隋书作参考,把冼夫人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点明她在梁、陈、隋中的重大影响和贡献,虽不作专传,但为一女子而记三纪四个出处肯定了冼夫人在政治上的历史作用。

冼夫人在岭南主事七十余年,在世时就被奉为“岭南圣母”,其功业德行在当时当地无二,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终上所述,隋书塑造的冼夫人形象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列女的形象,是一个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和纵横三代的杰出少数民族女政治家的独特丰满的文学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唐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出版,1973年8月第1版。

吴晗冼夫人,光明日报,1861年1月14日。

卢方圆、叶春生主编岭南圣母的文化与信仰冼夫人与高州,黑龙江出版社,2001年版。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蔡东藩著南北史演义,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华胜,男,广东茂名广播电视大学文科教研室专职教师,暨南大学古代,文学在职研究生)(上接第67页)参考文献:

12吕启祥艺术的开拓与酒及梦之关系谈谈红楼梦的生活容量红楼梦研究集刊312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4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5狂与狷:

放达与隐逸的中国名士P2122当代中国出版社6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7汴水曳蓝:

嵇康全解:

魏晋时的才貌双栖明星7a921ad6b58f3134.html】8红楼梦9录异传10张爱玲红楼梦魇p6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511世说新语容止篇13唐刘长卿送方外上人14论语卫灵公15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16汉书艺文志17宋陆游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8晋和郭主簿19二知道人:

红楼梦说梦20青山山农红楼梦广义(孔婵,女,云南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师)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