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例分配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540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按比例分配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按比例分配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按比例分配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按比例分配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按比例分配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按比例分配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按比例分配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按比例分配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按比例分配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按比例分配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按比例分配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按比例分配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按比例分配教案Word格式.docx

《按比例分配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按比例分配教案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按比例分配教案Word格式.docx

2.讨论解题方法

(1)师:

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计算两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

生尝试列式解答,小组内交流、讨论。

(2)组织交流讨论结果,归纳、板书:

①解法一:

根据比,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每份数量,最后求出各部分数量。

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2=5 

红色方格:

30÷

3=18(格)

黄色方格:

2=12(格)

②解法二:

根据比得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将比转化成分数来解。

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30×

3/5=18(格)

2/5=12(格)

3.验证解题方法。

我们怎么知道自己解题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涂一涂,算一算进行验证。

4.小结解题方法。

(1)阅读课本后,老师问你学到了什么。

(2)师生共同小结:

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计算时可以根据比,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每份数量,最后求出各部分数量,也可以根据比得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将比转化成分数来解。

三、实践运用,深化发展

1、 

初步应用:

(1)(P75,试一试)如果把图的30个方格按照1:

2:

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你能算出三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吗?

讨论:

①1:

3是什么意思?

②三各颜色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2)学校合唱队有48人,其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

3。

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3)蓓蕾幼儿园大班有35人,中班有31人,小班有24人.张阿姨准备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三个班.每班各应分得多少块?

2、发展应用:

(1)下面我们来做个试验,看看你对自己有多了解?

说说你的身高。

(学生对自己的身高几乎是脱口而出,对自己不要太熟悉哟!

说说你头部的长度?

(很多同学一下子懵了:

有学生开始一同桌互相比画,也有的只好猜了。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条信息:

12周岁的儿童,头与头部以下的高度的比一般是2:

13。

13是什么意思?

你能根据自己的身高算一算头部的长度吗?

(有同学算出后,还用尺量一量,用来检验这条信息的真实性。

(2)发展应用:

我们学校的学生也有很多是书迷,最喜欢到阅览室、图书室看书、借书。

在学校决定投入6000元,添置一些电子读物(VCD光盘、录像等)、科技书和故事书。

现在征求大家的意见,这6000元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

各花多少钱?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

1(平均分)1:

3(1:

3代表什么?

你为什么要这样设定?

)5:

3:

2(比较喜欢看VCD、录像等)。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比算一算各花多少钱?

反馈。

有用1:

1来解的吗?

6000×

1/3=2000(元),6000÷

3=2000(元),1:

1来分配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特殊的按比例分配。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自主设定三种读物的比例,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字的爱好体现其中,真是不亦乐乎!

3、综合应用:

第一关:

一个足球的表面是由32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围成的,黑色皮和白色皮块数的比是3:

5,两种颜色的皮各有多少块?

第二关:

右边的圆表示一场足球比赛的时间90分.红色部分表示足球比赛已经进行的时间.先估计比赛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再算出这场比赛大约还剩多分.

第三关:

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度数的比是3:

2.这两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怎样进行按比例分配?

生回合答后,师总结:

1、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基本特征:

已知:

1、总量2、各部分量的比求:

各部分的量。

2、步骤:

第一步求总份数;

第二步求各部分量。

3、解题关健在把比转化成每一个数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来解答。

【板书设计】: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总份数:

3+2=5 

红色:

3=18(格)30×

3/5 

18(格)

黄色:

2=12(格)30×

2/5 

12(格)

总量×

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按比例分配的问题练习

教学内容:

第76~77页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巩固比的知识,沟通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会正确计算“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简单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知识回顾与整理。

前几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写出几个比值是2/3的比。

2/3=4:

6=8:

12=10:

15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

师:

这些比是怎么得到的?

你是怎样想的?

3.盐与盐水的比是1:

10,根据这个条件,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思考:

(1)从份数来理解;

(2)转化为分数来理解。

4.从份数理解还是很容易的,转化成分数有点难度,继续训练转化成分数练习。

请看书上第76页上的第6题。

生直接回答问题,并说说是怎么想的,进一步沟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5.判断题。

指名口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对比练习:

一种药水是用药粉和水按3:

100配成的

(1)要配制这种药水515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2)有水6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3)用90千克的药粉,可配成多少千克的药水?

2.

(1)景江饭店年终结算,净利润35万元,当时合伙开饭店的王叔叔拿出了4万元,李叔叔拿出了3万元,张阿姨拿出了7万元,这35万元利润该怎么分配呢?

(2)甲、乙、丙三数的比是2:

4,平均数是12,三数各是多少?

(3)两地相距60KM,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开出,0.6小时相遇。

甲乙两车速度比是4:

5,甲乙两车速度各是多少?

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

(1)从份数来考虑;

(2)转化成分数问题再解决。

3.某校要在四五六年级评选三好学生共36名,按各年级人数分配名额,每个年级各评选几名?

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人数

60

80

100

请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的比为2:

1,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5.小红期中考试数学语文的平均分是80分,数学和语文的分数比是3:

2,她两门各考多少分?

6.长方形的周长是80厘米,长和宽的比是3:

2,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7.一根长80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长宽高的比是5:

2,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厘米?

8.商店运来一批洗衣机,卖出80台,卖出的台数与剩下的比是2∶3,这批洗衣机一共有多少台?

总结:

以上两题都可用两种方法解答,分别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你喜欢哪种方法?

三、动手操作

1.吴斌和吴洋过生日,要把蛋糕按1:

1切成两部分,你能分一分吗?

2.把三角形分成两部分,使它们的面积比是1:

1,怎么分呢?

把三角形分成两部分,使它们的面积比是1:

2,怎么分呢?

把三角形分成两部分,使它们的面积比是:

2:

7,怎么分呢?

四、变式练习

1.书上第77页上的第8题

(1)学生读题,独立思考

(2)引导学生分析:

①三种材料是按怎样的比例配制的?

你是怎么看的?

②第2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③第3个问题什么意思,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要引导学生理解:

当黄沙全部用完时,水泥用去黄沙的几分之几?

石子用去黄沙的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体会到现在按2:

5来配制,黄沙用去18吨时,水泥只用去18的2/3得12吨,所以还剩6吨,石子要用去18吨的5/3,得30吨,所以又要增加12吨。

(机动)如时间来不及,安排在自习课或数学活动课“大树有多高”一课中。

2.练习十四第9题

第1小题:

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那么它的长和宽有哪几种可能?

(24=1×

24=2×

12=3×

8=4×

6)。

现在知道长与宽的比是3:

2,可以确定长是几,宽是几?

第2小题:

读题,让学生体会到已知长与宽的比是5:

3,要知道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必须先求出什么?

要按刚才上面研究的方法计算出长和宽各是多少,再画图。

3.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在离中点20千米的地方相遇,相遇时客车和货车所行路程的比是5﹕3,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讲评。

反馈时,引导学生理解:

客车与货车所行路程的差是40千米。

4、有一块菜地共720平方米,用它的2/5种西红柿,其余的种黄瓜和茄子,黄瓜和茄子占地面积的比是5:

7,三种菜地各占地多少平方米?

(1)请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引导学生分析:

题中的2/5怎样理解?

5:

7是谁与谁的比?

怎样理解?

怎样求黄瓜与茄子的面积?

三、拓展练习

出示:

1、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40,甲与乙的比是2:

3,乙与丙的比是4:

5,甲、乙、丙各是多少?

2、甲的1/2刚好与乙的2/5相等求甲乙的比。

3、一班和二班人数比是8:

7,如果将一班的8名同学调到二班,则一班和二班人数比是4:

5,求原来二班的人数?

生讨论后试做,再汇报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又进一步掌握了哪些知识?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上)教科书第78—79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

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

因此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

这一部分,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方法。

通过交流,整理出思路:

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

并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

当然,如果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是不会得到准确结果。

因此必须突出“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发现和应用“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

[教学难点]“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教学准备]课前调查测量竿长与影长相关数据、准备测绳(卷尺)、竹竿若干根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世界数学名题:

法列士测量金字塔高度。

提问:

学者法列士是怎样测出金字塔高度的?

[资料链接]世界闻名的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们的坟墓,建筑雄伟高大,形状像个“金”字。

它的底面是正方形,塔身的四面是倾斜着的等腰三角形。

两千六百多年前,埃及有位国王,请来一位名子叫法列士的学者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法列士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组织测量队的人来到金字塔前。

太阳光给每一个测量队的人和金字塔都投下了长长的影子。

当法列士测出自己的影子等于它自己的身高时,便立即让助手测出金字塔的阴影长度(CB)。

他根据塔的底边长度和塔的阴影长度,很快算出金字塔的高度。

预设:

当身高与影长相等时,同一时间就可以通过测量金字塔的影长就可以知道金字塔的高度。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同一时间”这一关键词。

当身高与影长不相等,我们还能测出金字塔高度吗?

谈话: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谈话:

同学们,愿不愿意运用你的智慧,继续攻克这一世界数学名题吗?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怎样利用影长解决实际高度。

2.观察分析,感知规律

教师出示一幅图片:

两个身高不同的人走在路上,投下了长短不同的两个影子。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个子高,影子就长;

个子矮,影子就短,初步感知影长和身高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

3.互动交流,理解规律

(1)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小组课前测量活动:

确定测量时间和地点后,分别测量出长竹竿、短竹竿和自己身高的影子长度,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在课本第78页表格)。

(2)启发:

为什么同样长的竹竿大家量得的影长却不同呢?

说明:

因为各组测量的时间、地点可能不同,所以同样高度的直立竹竿的影长也在发生变化。

(3)观察:

仔细观察你测得的三组数据,你能说一说影子长度与实际高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组织学生算一算,想一想,和小组同学议一议等方法探究问题。

(4)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得到:

在同一时间,物体实际高度越高,它的影子就越长。

并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三、妙解名题,应用规律

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影长与物体高度之间的关系,怎样利用这个关系解决金字塔的高度这个问题呢?

1.学生讨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动态逐步演示测量过程:

在金字塔旁垂直竖一根1米长的竹竿,同时量得竹竿的影长为0.5米,金字塔的影长为72.3米。

根据以上数据,请学生分组算出金字塔的高度是多少米。

2.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

四、实践运用,内化规律

请同学们用今天掌握的方法,完成练习。

1、小明测量了一根2米长的竹竿影长是0.8米,同时他又测量了一棵大树的影长是3米,你能利用这节课所学知识帮小明算出这颗大树的高度吗?

2、已知一根竹竿的长是3米,它的影长是4米,如果同时测量一个楼房,已知楼房的高度是18米,你能计算出此时楼房的影长吗?

五、激励评价,问题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和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你是怎样知道的?

2.课后实践:

选择一样较高大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它的高度。

六、完成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