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库及答案.doc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665601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库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库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库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库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库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大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库及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大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库及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大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库及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大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库及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大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库及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库及答案.doc

《大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库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库及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库及答案.doc

一、名词解释:

4-5个10分

1.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注意:

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记忆:

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是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加工的观点)

5.能力:

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

6.性格:

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7.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8.气质:

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9.想象:

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10.情绪:

人对待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11.情感:

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2.智力:

是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认知的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13.意志:

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记忆的表象:

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二、填空:

1.心理现象包括:

心理活动的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人类情绪分为:

①激情:

是一种迅速强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具有爆发性和从动性。

②应激:

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③心境:

心境的特点具有弥散性——“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

人类情感种类分为:

(1)道德感:

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等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2)理智感:

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3)美感:

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美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3.兴趣的分类:

直接兴趣(对事物本身有直接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未来结果有见解而产生的兴趣)

4.长时记忆几乎没有容量限制,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组块

5.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综合

其他过程:

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6.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规律是: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变慢。

7.思维的基本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是指对一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8.意志形成的两大阶段:

决策阶段、执行阶段

9.气质的四大典型类型:

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10.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先天素质(遗传素质),后天环境;所受教育;从事的实践活动;主观能动性

三、单选

1.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详细见38-40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表象、想象)、情感过程(喜怒哀乐)、意志过程(目的性、克服困难)。

四、是非题

1.智力水平与创造力水平成正比。

(×)

2.性格有好坏之分,其职务好坏之分(√)

3.做梦是无意想象。

(√)

4.个性是稳定的,所以一成不变。

(×)

5.学习动机越强,就越容易成功。

(×)

6.遗忘一定是有害的。

(×)

7.人的智力水平在18-25岁达到高峰,之后慢慢下降。

(×26-36)

8.一切有意志的行动都是意志行动。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9.感觉和直觉都是一样的。

(×)

10.心境是突然爆发的,激烈的情绪状态。

(×,微弱而持久)

11.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维持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

(×爆发式的,为时短暂的)

12.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

13.第一印象是基于对人的全面了解形成的。

(×,初次相见)

1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

15.心理卫生的实质是治疗心理疾病。

(×维护心理健康)

16.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

17.一个人的气质是先天的,后天的环境不能让其改变。

(×)

18.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可以改善的。

(√)

四.心理现象的简单分析:

10分不仅仅写现象,还要分析

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联觉

2.情人眼里出西施——————————————————————晕轮

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气质

4.望梅止渴—————————————————————————联觉

5.看到白色感受到轻松,看到黑色感到沉重。

——————————联觉

6.广东人迷信—————————————————————-刻板印象

7.水往低处流————————————————————思维的概括性

8.终日不学习,期末拿大奖————————————————幻想的空想

9.房间里充满花香,时间长了,就不香了。

————————感觉的适应

10.孟子:

“鱼我所求也,熊掌我亦所求也,两者不可得兼。

-—动机斗争的双曲冲突

11.人才早熟,大器晚成。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12.早上学习效果好,记忆效果好————————————没有前摄干扰

13.晚上睡觉前,背单词效果好—————————————没有倒摄干扰

14.同产房出生的婴儿哭声大小不同————————————气质的差异

15.看过的食物,一段时间后,会在脑袋里重现————————记忆表象

16.建筑工人根据平面图纸,在头脑中在造出楼房的立体形象——再造想象

1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消极的心理状态

18.自古红颜多薄命—————————————————-刻板印象

19.两足有毛称为畜,四足有毛称为兽—————————-思维的概括性

20.下雨,水从山上到地面,从小河到大海————————思维的概括性

21.从没去过开元寺,但看过之后有其形象————————形象记忆

22.法国人是浪漫的,热衷于追求自由权利的,美国人是遵守程序,讲究经济效益的,德国人是眼睛的,守纪的。

——————————刻板印象

五、简答

1、分析自己的性格(态度特征)

答:

性格的态度特征1、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特征:

爱祖国、爱集体、富有同情心、热情、公正、诚实、直率。

2、对劳动、劳动成果的特征:

爱劳动、勤奋、首创性、节俭

3、对自己的态度性格特征:

谦虚、谨慎、自尊、自信、大方

(性格的结构特征:

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2.哪些因素会影响对问题的解决

答: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包括:

问题情境、正负迁移、原型启发、定势、功能固着、动机与情绪状态、个性特征和人际关系8个

3.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学生的注意稳定性?

(课堂上影响学生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答:

影响因素:

1)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2)和活动的内容及活动的方式有关3)和主体的状态有关

4.需要的分类、马洛斯需要层次图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

需要的分类包括:

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按照需要的对象的性质可分为: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洛斯需要:

1)层次图(自下而上):

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2)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成就和尊重的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3)在教学中的运用:

①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②关心学生基本的生理需要③在教学中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④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⑤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巧妙组织教学内容⑥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

5.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

答:

遗忘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实际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减慢。

记忆的保持效果的制约因素:

①时间因素②学习的程度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④记忆内容的不同性质⑤识记后的复习。

科学的组织学生复习:

首先,要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其次,边复习边思考,把知识系统化;再次,在复习中要整理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

6.感觉与知觉的区别联系

答:

共同点:

他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而在头脑中所产生的对于当前事物的反映,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区别: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7.认知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的联系

答: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不同,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食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又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认识是产生情绪和情感的基础,只有那些被人认识的客观事物才能引起情绪和情感,从感知来说,只有感知到了某一事物,才能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步深入和不断发展的,这就使得人们对事物所抱的态度和所产生的情绪和情感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其次,情绪和情感对认识也有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可以提高认识活动的积极性,而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会阻滞认识的发展

8.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吗?

为什么?

答:

意志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意志自由只是人对必然的认识和在行为上对必然的驾驭。

如果违反客观规律,为所欲为,一意孤行,那么一定会在实践中碰得头破血流,意志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最终都是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所以,我们说意志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绝对意义上的意志自由是不存在的。

9.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

1)气质的可塑性小,变化慢,性格可塑性大,变化较快。

2)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方面,而性格表现范围广泛。

3)气质受先天因素的影响较大,比较稳定;而性格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较大,比气质容易改变。

4)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②联系:

1)气质对性格的影响:

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

2)性格对气质的影响:

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

10.什么是挫折,为什么会产生挫折,如何面对挫折

答:

挫折:

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产生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

自然界及社会给予个人的干扰与限制。

②主观原因:

个人原因与造成的干扰与限制。

对待挫折的具体做法:

1)冷静地接受挫折,积极的看待挫折2)认真分析挫折原因,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争取新的成功,3)寻求他人的帮助,增强自我抵御挫折的力量

挫折的自我调节:

1)正确认识挫折,客观分析挫折的原因。

2)学习运用心理防御方式,减轻心理压力。

3)调节报复水平。

4)改善挫折情境。

论述题(2题)

1、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师范生)

答:

学好心理学对于未来的人民教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间意义。

第一、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的四门公共必修课,心理学作为先行课,要为其它三门课打好理论基础。

不学好心理学基础理论,就无法理解教育改革理论,更无法参加教改实践。

第二、学好心理学有助于建立科学世界观。

学好心理学有助于正确的理解科学世界观的基本命题,正确处理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始终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第三、学好心理学,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

好心理学,可以运用注意、观察、记忆等规律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复习,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有助于做好思想工作,学好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思想工作的效率。

第五、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等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独立性。

第六、有助于掌握好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习策略。

2.结合实际,论述怎样把握可能性

答:

可能性是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相对于现实来说,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当某种事物或现象还没有成为现实之前,只是某种可能。

可能的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来说,我们要首先区分可能与不可能,当我们说某以实物和现象有产生的可能是指这一事物和现象有某种客观的依据和条件,而不可能是指某一事物和现象的产生没有任何依据和条件,因而是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

当然,不可能也不是都是绝对的,有些在现在条件下不可能的东西在新的条件下会成为可能的,所以不可能又分为“绝对的和相对的”。

可能又有现实的和抽象的(非现实)之分,现实的可能是指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因而在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抽象的可能是在现实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可能。

第三区分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可能不明单一的,有着各种可能,其中有着两种相反的可能,这就是好的可能与坏的可能,我们要争取好的可能,避免坏的可能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具有确定的区别,可能着眼与未来,现实着眼于现在

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可能包含于现实之中,是没有展开的,没有实现的现实,现实则是已经展开,已经实现的可能,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

现实的发展是产生可能性,可能性有不断变成现实的过程

因此,我们应立足现实分析可能性,树立远大的理想

试题

五、选择题:

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3.下列选项中;哪项完整地表达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A.心理过程及其规律B.情绪人格及其规律C.生理现象及其规律D.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4.心理现象的产生方式是()

A.精神活动B.反射活动C.意识活动D.技能活动

25.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哪一种基本特性?

()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

26.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种选项因素的干扰?

A.消退和干扰抑制B.倒摄和干扰抑制C.前摄和消退抑制D.前摄和倒摄抑制

27.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强——平衡——不灵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

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

28.下列哪种选项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

()

A.记忆能力B.创造能力C.运动能力D.社交能力

29.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指向性与分散性D.集中性与紧张性

30.“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受人的下列哪种情绪影响所致?

()

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

31.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

A.激发兴趣B.引起注意C.丰富想像力D.分化概念

32.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

A.从众B.依从C.服从D.遵从

33.提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的心理学家是()

A.卡特尔B.奥尔波特C.霍兰德D.斯坦伯格

34.加德纳提出的智力理论是()

A.智力二因素论B.智力结构论C.智力多元论D.智力三元论

35.下列哪种方法属于精神分析法?

()

A.系统脱敏法B.支持疗法C.宣泄疗法D.认知作业法

六、填空题:

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6.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系统化与具体化。

37.人的情绪是以为中介的反映形式;情绪的最重要的外部指标是。

38.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注意品质的特性。

其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的。

39.智力技能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

原型定向、、。

40.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由低到高的五种基本需要是: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的需要和的需要。

七、简答题:

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4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42.简述助人行为的促进策略。

43.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八、论述题:

本题满分15分。

44.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并运用有关动机理论;分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

五、选择题

23.D24.B25.A26.D27.C28.A29.B

30.B31.D32.A33.B34.C35.C

六、填空题

36.比较抽象与概括37.需要面部表情38.分配自动化

39.原型操作原型内化40.尊重自我实现

七、简答题答案要点

41.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①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

②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①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②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42.

(1)增强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

(2)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

(3)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动机;

(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

(5)进行助人行为的社会实践。

43.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八、论述题答案要点

44.(具体内容参见第七章第三节)

(1)阐述学习动机理论。

可以详细阐述一种学习动机理论;也可以简述多种学习动机理论。

(2)运用所阐述的理论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

如何教育(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