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术操作规范.doc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666225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尿术操作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导尿术操作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导尿术操作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导尿术操作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导尿术操作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导尿术操作规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导尿术操作规范.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导尿术操作规范.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导尿术操作规范.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尿术操作规范.doc

《导尿术操作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尿术操作规范.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导尿术操作规范.doc

导尿术

导尿术(catheterization),常用于尿潴留,留尿作细菌培养,准确记录尿量,了解少尿或无尿原因,测定残馀尿量、膀胱容量及膀胱测压,注入造影剂,膀胱冲洗,探测尿道有无狭窄及盆腔器官术前准备等。

导尿术的目的

  导尿术的目的:

  1、直接从膀胱导出不受污染的尿标本,作细菌培养,测量膀胱容量、压力及检查残余尿量,鉴别尿闭及尿潴留,以助诊断。

  2、为尿潴留病员放出尿液,以减轻痛苦。

  3、盆腔内器官手术前,为病员导尿,以排空膀胱,避免手术中误伤。

  4、昏迷、尿失禁或会阴部有损伤时,保留导尿管以保持局部干燥,清洁。

某些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后,为促使膀胱功能的恢复及切口的愈合,常需做留置导尿术。

  5、抢救休克或垂危病员,正确记录尿量、比重,以观察肾功能。

编辑本段导尿术的操作流程

  导尿术的操作流程:

  1、携用物至床旁,向病员说明导尿目的,以取得合作。

  2、能自理者嘱病员清洗外阴,不能起床者,护士协助洗净。

  3、操作者站在病员右侧,病员取仰卧屈膝位,双腿略向外展,脱去对侧裤腿,盖在近侧腿上,对侧大腿用盖被遮盖,露出会阴。

  4、将小橡胶单及治疗巾垫于病人臀下,弯盘置于近会阴处,换药碗与弯盘放于病员两腿之间,用一无菌纱布“8”字形缠绕左手拇指、食指,右手持止血钳夹0.1%新洁尔灭棉球擦洗外阴(阴阜及大阴唇),再以左手拇、食指分开大阴唇,擦洗小阴唇及尿道口,自外向内,由上而下,每个棉球限用一次,擦洗尿道口时,在尿道口轻轻旋转向下擦洗,共擦洗两次,第二次的棉球向下擦洗至肛门,将污棉球放于弯盘内,取下左手指纱布置于换药碗内,撤去换药碗,弯盘置于床尾。

  5、取下无菌导尿包置于病员两腿之间,打开导尿包,倒0.1%新洁尔灭于装干棉球小杯内戴无菌手套,铺孔巾,使孔巾与导尿包包布形成一无菌区。

  6、取一弯盘置于病员左侧孔巾口旁,用石蜡油棉球润滑导尿管前端后放于孔巾口旁的弯盘内,以左手分开并固定小阴唇,右手用止血钳夹新洁尔灭棉球自上而下,由内向外分别消毒尿道口(在尿道口轻轻旋转消毒后向下擦洗,共两次)及小阴唇,每个棉球限用一次。

擦洗完毕将止血钳丢于污弯盘内。

  7、用另一止血钳持导尿管对准尿道口累累插入尿道约4-6厘米,见尿液流出,再插入1厘米左右,松开左手,固定导尿管,将尿液引入无菌盘内。

  8、若需做尿培养,用无菌标本瓶接取,盖好瓶盖。

  9、导尿毕,拔出导尿管,脱去手套,放于弯盘内,撤下孔巾,擦洗外阴,协助病员穿裤。

整理床铺,清理用物,作好记录后送验标本。

编辑本段方法

  1.患者仰卧,两腿屈膝外展,臀下垫油布或中单。

患者先用肥皂液清洗外阴;男患者翻开包皮清洗。

  2.以2%红汞或0.1%新洁尔灭或0.1%洗必泰溶液由内向外环形消毒尿道口及外阴部。

尔後外阴部盖无菌洞巾,男性则用消毒巾裹住阴茎,露出尿道口。

  3.术者戴无菌手套站于患者右侧,以左手拇、示二指挟持阴茎,女性则分开小阴唇露出尿道口,右手将涂有无菌润滑油之导尿管慢慢插入尿道,导尿管外端用止血钳夹闭,将其开口置于消毒弯盘中。

男性约进入15—20cm,女性约入6—8cm,松开止血钳,尿液即可流出。

  4.需作细菌培养者,留取中段尿于无菌试管中送检。

  5.术後将导尿管夹闭後再徐徐拔出,以免管内尿液流出污染衣物。

如需留置导尿时,则以胶布固定尿管,以防脱出,外端以止血钳夹闭,管口以无菌纱布包好,以防尿液逸出和污染;或接上留尿无菌塑料袋,挂于床侧。

编辑本段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尿路感染。

  2.插入尿管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尿道粘膜,若插入时有阻挡感可更换方向再插见有尿液流出时再插入2cm,勿过深或过浅,尤忌反复抽动尿管。

  3.选择导尿管的粗细要适宜,对小儿或疑有尿道狭窄者,尿管宜细。

  4.对膀胱过度充盈者,排尿宜缓慢以免骤然减压引起出血或晕厥。

  5.测定残馀尿时,嘱患者先自行排尿,然後导尿。

残馀尿量一般为5—10m,如超过100m1,则应留置导尿。

  6.留置导尿时,应经常检查尿管固定情况,有否脱出,必要时以无茵药液每日冲洗膀胱一次;每隔5—7日更换尿管一次,再次插入前应让尿道松弛数小时,再重新插入。

腹部穿刺术

腹腔穿刺术(abdominocentesis)是借助穿刺针直接从腹前壁刺入腹膜腔的一项诊疗技术。

确切的名称应该是腹膜腔穿刺术。

一、目的:

  ①明确腹腔积液的性质,找出病原,协助诊断。

②适量的抽出腹水,以减轻病人腹腔内的压力,缓解腹胀、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减少静脉回流阻力,改善血液循环。

③向腹膜腔内注入药物。

④注入广定量的空气(人工气扳)以增加腹压,使膈肌上升,间接压迫两肺,减小肺活动帽废,促进肺空洞的愈合,在肺结核空洞大出血时,人工气腹可作为一项止血措施。

编辑本段二、禁忌症:

  1、广泛腹膜粘连者。

2、有肝性脑病先兆、包虫病及巨大卵巢囊肿者。

3、大量腹水伴有严重电解质紊乱者禁忌大量放腹水。

4、精神异常或不能配合者。

  适应证:

1.腹水原因不明,或疑有内出血者。

2.大量腹水引起难以忍受的呼吸困难及腹胀者。

3.需腹腔内注药或腹水浓缩再输入者。

编辑本段三、方法:

(一)术前指导

  1、穿刺前排空小便,以免穿刺时损伤膀胱。

腹穿一般无特殊不良反应。

   2、穿刺时根据病人情况采取适当体位,如坐位、半坐卧位、平卧位、侧卧位,根据体位选择适宜穿刺点。

 3、向病人解释一次放液量过多可导致水盐代谢紊乱及诱发肝昏迷,因此要慎重。

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而引起休克。

放液前后遵医嘱测体重、量腹围,以便观察病情变化。

 4、在操作过程中若感头晕、恶心、心悸、呼吸困难,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二)术前准备 

  1、操作室消毒   2、核对病人姓名,查阅病历、腹部平片及相关辅助检查资料   3、清洁双手(双手喷涂消毒液或洗手)  4、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向患者说明穿刺的目的和大致过程,消除病人顾虑,争取充分合作。

   5、测血压、脉搏、量腹围、检查腹部体征   6、术前嘱病人排尿,以防刺伤膀胱   7、准备好腹腔穿刺包、无菌手套、口罩、帽子、2%利多卡因、5ml注射器、20ml注射器、50ml注射器、消毒用品、胶布、盛器、量杯、弯盘、500ml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所需药品、无菌试管数只(留取常规、生化、细菌、病理标本)、多头腹带、靠背椅等。

   8、戴好帽子、口罩。

   9、引导病人进入操作室。

(三)操作步骤 

  1、部位选择 

(1)脐与耻骨联合上缘间连线的中点上方lcm、偏左或右1~2cm,此处无重要器官,穿刺较安全。

此处无重要脏器且容易愈合 

(2)左下腹部穿刺点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的中1/3与外1/3交界处,此处可避免损伤腹壁下动脉,肠管较游离不易损伤。

放腹水时通常选用左侧穿刺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 (3)侧卧位穿刺点脐平面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交点处。

此处穿刺多适于腹膜腔内少量积液的诊断性穿刺。

   2、体位参考 根据病情和需要可取坐位、半卧位、平卧位,并尽量使病人舒服,以便能够耐受较长的操作时间。

对疑为腹腔内出血或腹水量少者行实验性穿刺,取侧卧位为宜。

   3、穿刺层次 

(1)下腹部正中旁穿刺点层次皮肤、浅筋膜、腹白线或腹直肌内缘(如旁开2cm,也有可能涉及到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膜腔。

(2)左下腹部穿刺点层次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膜腔。

(3)侧卧位穿刺点层次同左下腹部穿刺点层次。

   4、穿刺术 A消毒、铺巾 a用碘伏在穿刺部位.自内向外进行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15cm,待碘伏晾干后,再重复消毒一次。

 b解开腹穿包包扎带,戴无菌手套,打开腹穿包(助手),铺无菌孔巾,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孔巾有孔部位。

 c术前检查腹腔穿刺包物品是否齐全:

8或9号带有乳胶管的腹腔穿刺针、小镊子、止血钳、输液夹子、纱布、孔巾。

 B局部麻醉 a术者核对麻药名称及药物浓度,助手撕开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包装,术者取出无菌注射器,助手掰开麻约安瓿,术者以5ml注射器抽取麻药2ml,自皮肤至腹膜壁层以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

麻醉皮肤局部应有皮丘,注药前应回抽,观察无血液、腹水后,方可推注麻醉药。

 C穿刺 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腹膜壁层,助手戴手套后,用消毒血管钳协助固定针头,术者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

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20ml或50ml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

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以输液夹子调整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化验检查。

 D术后处理 a抽液完毕,拔出穿刺针,穿刺点用碘伏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穿刺部位数分钟,用胶布固定,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捡查腹部体征。

如无异常情况,送病人回病房.嘱患者卧床休息。

观察术后反应。

 b书写穿刺记录。

 E进针技术与失误防范a对诊断性穿刺及腹膜腔内药物注射,选好穿刺点后,穿刺针垂直刺入即可。

但对腹水量多者的放液,穿刺针自穿刺点斜行方向刺入皮下,然后再使穿刺针与腹壁呈垂直方向刺入腹膜腔,以防腹水自穿刺点滑出。

b定做要准确,左下腹穿刺点不可偏内,避开腹壁下血管,但又不可过于偏外,以免伤及旋髂深血管。

c进针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刺破漂浮在腹水中的乙状结肠、空畅和回肠,术前嘱病人排尿,以防损伤膀胱。

进针深度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

d放腹水速度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大。

初次放腹水者,一般不要超过3000m1(但有腹水浓缩回输设备者不限此量),并在2小时以上的时间内缓慢放出,放液中逐渐紧缩已置于腹部的多头腹带。

e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脉搏及血压变化,必要时停止放液并及时处理。

f术后卧床休息24小时,以免引起穿刺伤口腹水外渗。

编辑本段四、注意事项:

  1、有肝性脑病先兆者,卵巢囊肿,包虫病;禁忌腹腔性穿刺放腹水。

  2、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适当处理。

  3、放液不宜过快、过多,肝硬化患者一次放液一般不超过3000ml,过多放液可诱发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

放液过程中要注意腹水的颜色变化。

  4、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5、术后嘱患者平卧,并使穿刺孔位于上方以免腹水继续漏出;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勿使自皮肤到腹膜壁层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一手协助下,稍向周围移动一下穿刺针头,尔后再向腹腔刺入。

如遇穿刺孔继续有腹水渗漏时,可用蝶形胶布或火棉胶粘贴。

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6、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止腹腔感染。

  7、放液前后均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检查腹部体征,以视察病情变化。

胸腔穿刺术

适应症  1.外伤性血气胸。

  2.诊断性穿刺。

  3.胸腔积液。

  禁忌症  1.病情垂危者。

  2.有严重出血倾血,大咯血。

  3.严重肺结核及肺气肿者。

  方法步骤  1.患者反向坐在椅子上,健例臂置于椅背,头枕臂上,病例臂伸过头顶。

或取斜坡卧位,病侧手上举、枕于头下或伸过头顶,以张大肋间。

  2.穿刺部位宜取实音处。

一般在肩胛角下第7~8肋间或腋中线第5~6肋间穿刺。

包裹性积液者,应根据叩诊实音区、X线或超声波检查定位穿刺。

  3.进针应沿下一根肋骨上缘缓慢刺入。

当穿过壁层胸膜时,针尖抵抗感突然消失,然后接上注射器,放开夹佐胶管的钳子后即可抽液。

注射器卸离乳胶管时,应将管子夹闭,以防空气进入。

  4.抽液结束后拔出针头,用无菌纱布口盖固定。

  注意:

  1.抽吸液体时不可过快、过多,第一次抽吸液量不超过700ml,以后每次一般不超过1000ml。

  2.局部麻醉应充分,固定好穿刺针,避免刺破肺组织。

夹紧乳胶管避免气体进入胸腔。

  3.穿刺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气短时,立即停止操作并给予适当处理。

  4.抽液后患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复查胸透,观察有无气胸并发症。

胃肠减压术

胃肠减压术是胸外科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其目的是引流胃内积液及胃肠道内积气,减轻腹胀及缝合口张力,利于伤口的愈合。

是利用负压吸引原理,将胃肠道积聚的气体和液体吸出,以降低胃肠道内压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伤口愈合和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据临床观察,传统法插入深度为45~55cm,术后胃肠减压效果不佳,部分患者有腹胀不适感。

针对这一问题,将260例胃肠减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观察组改胃肠减压管插入深度为55~68cm,对照组按常规插管,观察两组患者腹胀及引流等情况。

结果:

两组腹胀及引流液量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提示观察组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明显减轻腹胀。

  有文献报道,插胃肠减压管直至导管侧孔全部进入胃内的深度为55~60cm。

亦证明要使导管侧孔完全达到胃内,起到良好的减压效果,插管深度必须在55cm以上。

对以往插管回顾,插入胃管后,只能抽出少量胃液,有时仅抽出少量粘液而无胃液抽出,听诊胃中有气过水声,虽证明胃管在胃内,但术后减压效果不佳,患者出现腹胀,胃蠕动恢复慢,使置管时间延长。

观察组将胃肠减压管插入深度增加10~13cm,达到55~68cm,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患者腹胀明显减轻,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此方法可取。

测量方法可由传统法从耳垂至鼻尖再至剑突的长度加上从鼻尖至发际的长度为55~68cm,术中观察胃管顶端正好在胃窦部,侧孔全部在胃内,有利于引流。

  胃肠减压术适用于各型肠梗阻病人;胃部疾病需要排出胃内容物者。

胃、食管、肠管手术后以及腹腔内或腹膜后的手术,引起暂时性肠麻痹者。

编辑本段胃肠减压术的原理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1.取坐位或斜坡位,清洁鼻孔,将胃管前段涂以润滑油,用止血钳夹闭胃管末端,顺鼻腔下鼻道缓缓插入。

  2.胃管插至咽部时,嘱病人头稍向前倾并作吞咽动作,同时将胃管送下。

若恶心严重,嘱病人深呼吸,待平稳后在继续插入已量好的长度。

用注射器抽净胃内容物,接上胃肠减压器。

如系双腔管,待管吞至75cm时,由腔内抽出少量碱性液体,即表示管已进入幽门。

此时用注射器向气囊内注入20ml空气,夹闭管口,其管端即靠肠蠕动滑至肠梗阻近段。

  3.若抽不出胃液,应注意胃管是否盘曲鼻咽部,如没有盘曲,可注入少量盐水冲洗,观察是否通畅。

或注入少量空气同时听诊上腹部,以证实管的位置是否已插入胃内。

  4.最后用胶布将管固定于上唇颊部,连接胃肠减压器,无减压器者,用注射器每半小时抽吸一次。

  5.操作时要经常检查胃管有无屈曲,是否畅通;若引起呛咳、呼吸不畅,应考虑是否误入气管,应拔出重插。

  6.留置胃管期间,要做口腔护理。

  7.保持负压吸引,直到腹胀消失。

拔管时,应停止负压吸引后在拔出,以防损伤消化道粘膜。

  8.近期上消化道出血、食管阻塞及身体极度衰弱者慎用。

灌肠术

灌肠法是用导管自肛门经直肠插入结肠灌注液体,以达到通便排气的治疗方法。

能刺激肠蠕动,软化、清除粪便,并有降温、催产、稀释肠内毒物、减少吸收的作用。

此外,亦可达到供给药物、营养、水分等治疗目的。

大量不保留灌肠

  目的:

解除便秘;降温;为某些手术、检查或分娩做准备;稀释并清楚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一、操作前准备 

(1)评估病人的病情、合作程度、肛周情况。

(2)根据医嘱准备灌肠溶液及用物:

灌肠溶液为0.1~0.2%肥皂水、生理盐水。

液体量为成人500~1000ml,小儿200~500ml。

温度以39~41℃为宜,降温时用28~32℃,中暑病人用4℃生理盐水。

(3)关闭门窗,适当遮挡。

  二、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边,向病人解释,嘱其排尿,屏风遮挡。

(2)病人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露出臀部,垫治疗巾及橡胶单于臀下,弯盘放于臀边。

(3)挂灌肠筒于架上,液面距肛门40~60cm,润滑肛管,连接玻璃接管,并排气,夹紧肛管。

(4)将肛管轻轻插入直肠(成人7~10cm,小儿4~7cm),松开夹子,使溶液缓慢灌入。

(5)观察液体灌入情况,如灌入受阻,可稍移动肛管;有便意时,适当放低灌肠筒,并嘱病人深呼吸。

(6)液体将流完时,夹紧橡胶管,用卫生纸包住肛管拔出,放弯盘内,擦净肛门。

嘱病人平卧,保留5~10分钟后排便。

(7)清理用物,并做好记录,如1/E表示灌肠后大便一次。

  三、注意事项 

(1)掌握灌肠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液量,如为伤寒病人灌肠,溶液不得超过500ml,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降温灌肠应保留30分钟后排出,排便后30分钟测体温,并记录。

(2)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反映,若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脉速、心慌、气急等,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3)禁忌证:

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妊娠、严重心血管疾病等不宜灌肠。

(4)操作时尽量少暴露病人肢体,保护病人自尊心,并发防止受凉。

(5)肝性脑病病人禁用肥皂水灌肠;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或钠水潴留病人禁用生理盐水灌肠。

编辑本段小量不保留灌肠

  目的:

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出积气,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以及危重、老幼病人及孕妇等。

  一、操作前准备 

(1)评估病人、环境准备同大量不保留灌肠。

(2)根据医嘱准备灌肠溶液及用物。

溶液温度为38℃。

选用“1、2、3”灌肠溶液,即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温开水90ml,或选用油剂,即甘油或液体石蜡50ml加等量温开水;或各种植物油120~180ml。

  二、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至病床边,病人准备及环境准备同大量不保留灌肠。

(2)润滑肛管,将注洗器接于肛管,排气并夹紧肛管,插入肛管7~10cm,放松夹子使溶液全部流入。

灌毕再注入温开水5~10ml。

(3)捏紧肛管并拔出,嘱病人保留10~20分钟后再排便。

(4)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并记录。

编辑本段保留灌肠

  目的:

镇静、催眠及治疗肠道感染。

  一、操作前准备 

(1)评估病人的病情、心理状态、合作程度等。

(2)根据医嘱准备灌肠溶液,一般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肠道抗感染用2%小檗碱、0.5%~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等。

灌肠液量不超过200ml。

温度39~41℃。

(3)关闭门窗,适当遮挡。

  二、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边,解释,嘱病人先排便、排尿。

(2)取适当卧位,臀部抬高10cm。

(3)嘱病人深慢呼吸,轻轻插入肛管15~20cm,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缓慢灌入药液。

(4)拔出肛管后嘱病人至少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

(5)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观察病人反应和疗效,做好记录。

  三、注意事项 

(1)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后病人、排便失禁者均不宜做保留灌肠。

(2)肠道病病人在晚间睡眠前灌入为宜。

(3)慢性菌痢取左侧卧位;阿米巴痢疾取右侧卧位。

编辑本段清洁灌肠

  目的:

彻底清除滞留在结肠中的粪便,常用于直肠、结肠X线摄片和手术前的肠道准备。

  操作方法为首先用肥皂水灌肠,然后用生理盐水灌肠数次直至排出液清晰无粪便为止。

灌肠时压力要低,每次灌肠后让病人休息片刻。

每次灌肠的溶液量约500ml,液面距肛门高度不超过40cm。

腰椎穿刺

腰椎穿刺既可用于诊断又可用于治疗。

为了安全有效地实施这项操作,医师需了解腰椎穿刺的禁忌证、相关的解剖学和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危险的方法。

虽然腰椎穿刺极少发生危险,但一旦发生,可以很严重,甚至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了解腰椎穿刺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可将危险发生率降至最低。

适应证

  腰椎穿刺用于获得脑脊液(CSF)样本,以帮助诊断感染、炎症、肿瘤和代谢过程。

其治疗性适应证包括给予化疗药、抗生素和麻醉剂。

禁忌证

  腰椎穿刺时患者的体位可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因此有一定程度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应避免接受腰椎穿刺。

下列患者也应避免接受这项操作,包括有脑疝形成征兆的患者、因颅内压升高导致初期脑疝形成的患者、颅内压有可能升高和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

如果医师对实施腰椎穿刺存在顾虑,应在开始该操作前对患者进行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CT)检查,但CT不一定能确定患者是否有颅内压升高的征象。

凝血障碍可增加脊髓血肿的发生危险,但现在人们还不清楚什么程度的凝血障碍会增加脊髓血肿的发生危险。

对于以前接受过腰部手术的患者,如果由介入放射科医师利用影像学技术对其进行腰椎穿刺,则可能增加操作的成功率。

编辑本段操作

腰椎穿刺器械

  商品化腰椎穿刺包内包括进行腰椎穿刺的必需器件:

一支带针芯的腰穿针、皮肤消毒液、手术巾、收集管和一个测压计。

首选22-gauge穿刺针,因为穿刺孔较小可减少发生CSF渗漏的危险。

一般说来,婴儿使用1.5英寸(3.8cm)的针,儿童使用2.5英寸(6.3cm)的针,成人使用3.5英寸(8.9cm)的针。

体位

  患者应采取侧卧位或坐位。

为获得准确的开放压并减少穿刺后头痛的危险,侧卧位较好。

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在任何体位接受腰椎穿刺,因此医师要学会在患者左侧、右侧卧位以及直立位时进行该操作。

患者的基本姿势一旦确定后,医师应指导患者采取胎儿体位或“像猫一样”弓起腰部,以增加棘突间的间隙。

当患者为坐位时,腰椎应与桌面垂直,当患者为侧卧位时,腰椎应与桌面平行。

界标

  在两侧髂脊上缘之间划一条线,与经过L4棘突的中线相交。

在L3与L4或L4与L5之间的间隙进针,因为这些位置点位于脊髓终末段的下方。

医师应在消毒皮肤和注射局麻药之前摸清界标,因为这些操作有可能使界标模糊不清。

使用皮肤标记笔标出正确的位置。

穿刺前准备

  医师带上消毒手套后,用适当的消毒剂(聚维酮-碘或含氯己定的溶液)消毒皮肤,从中心开始,一圈一圈向外扩大。

然后覆盖消毒巾。

止痛和镇静

  腰椎穿刺可使患者感到疼痛和不安,适合使用最小剂量的局部麻醉药。

如果时间允许,医师可在对患者进行皮肤消毒前,为其局部使用麻醉药乳膏。

在皮肤消毒并铺上消毒巾后,可以皮下注射局部麻醉药,也可以使用全身镇静药和止痛药。

腰椎穿刺

  医师再一次摸清界标后,在中线位置、下一个棘突的上缘插入带针芯的穿刺针,针头朝向头部,约呈15度,似乎是向着患者脐部的方向。

CSF漏可引起穿刺后头痛,最新资料提示,采用“铅笔头样”针头可降低头痛的发生危险,因为这种针头可使硬脊膜囊的纤维散开,而不会将其切断。

如果使用较常用的斜面针头,针头的斜面应位于矢状面,这样也可以使与脊柱轴平行的纤维散开,而不会将其切断。

  如果进针位置正确,穿刺针应依次通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突间的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隙(其中包括内椎静脉丛、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并位于马尾神经根之间。

当穿刺针通过黄韧带时,医师可感觉到一种突破感。

此时,应将针芯拔出2mm,观察是否有脑脊液流出。

如果穿刺不成功,并碰到骨,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但不要退出皮肤,调整好方向后再次进针。

针头一旦进入蛛网膜下腔,就有CSF流出。

如果穿刺时有创伤,CSF可能稍带血色。

收集CSF时,CSF应清澈无血,除非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

如果脑脊液流出不畅,可将针头旋转90度,因为针头开口处可能被神经根堵塞。

开放压

  只有侧卧位患者可以测量开放压。

用一根软管将测压计与穿刺针的针座相连。

这项操作应在收集任何样本前完成。

当液柱不再上升后,读出测量值。

您有可能看到因心脏或呼吸运动引起的液面搏动。

样本收集

  应让CSF滴入收集管内,不应进行抽吸,因为即使是很小的负压,也很易导致出血。

收集的液量应限制在最小需要量,通常为3~4ml。

如果患者接受开放压测定,医师应将旋转阀转向患者,让测压计内的CSF流入收集管内,进行CSF样本收集。

收集了足量样本后,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

随访

  应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