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673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祝福》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三、背景介绍(3分钟)

《祝福》写于1924年2月,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取而代之的却是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封建迷信、封建礼教仍然压在人们的头上。

这在我们学习过的鲁迅1920年创作的《故乡》中也可以看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闰土像一个木偶人了”,可在“我”临别之际,却还不忘拣上一副香炉和烛台。

《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同样也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典型,生活极度贫困。

在这段时期,中国妇女无疑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先生面对这样的情境便不免感到失望、忧愤。

因此写下了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小说《祝福》。

四、解读字音(1分钟)

五、理清情节(12分钟)

1、小说具有哪三要素?

(结合单元目标)

明确:

情节、环境、人物

2、提问:

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几个部分?

(有些同学可能会和小说的三要素等概念混淆,应加以分清。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要求快速划分出情节结构。

(很多同学会将本道程序和一般的划分层次等同起来,应引导其分清不同。

点拨法、提问法

(1)序幕:

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2)结局:

寂然死去

(3)开端:

初到鲁镇

(4)发展:

被卖改嫁

(5)高潮:

再到鲁镇

(6)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六、提问:

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5分钟)

倒叙(补充倒叙的含义:

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某个重要的部分或者文章的结局提到文章的前边,其余的部分再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一种叙述方法)

讨论:

这种叙述方法不仅使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于这篇文章而言还具有怎样的作用?

(点拨法)

1、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

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

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

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

2、让祝福的景象与此时祥林嫂的凄然死去形成一种对比。

七、思考:

找出文中有关祝福的社会环境描写(“祝福”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同时也是一种封建传统习俗,在这里我将主要引导学生关注祝福这一社会背景,将祝福归为社会环境)(7分钟)

社会环境:

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人际关系等。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靠像祥林嫂这样的女人“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

阶级关系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这样,通过祝福的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参与祝福的权利。

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利,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

”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

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加完善。

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3分钟)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

鲁四老爷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

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

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

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八、研读《祝福》的自然环境(10分钟)

自然环境:

一般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的自然景物。

1、一个巧合的春天(5分钟)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

初春之时,被迫改嫁(第40段)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而祥林嫂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没有人能够帮助她,她的命运注定是以悲剧收场,不会有希望。

作者设置这个巧合是作者一贯文风的体现。

鲁迅的反语色彩是很浓的,在小说中,作者让不幸发生在春天,让命运的转折发生在春天,这正是命运的可悲之处。

祥林嫂: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2、四场飞雪(4分钟)

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小说写道:

“天色愈阴暗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这里通过对雪的描写,着力写其大而乱,有意渲染祝福前夕鲁镇忙乱的气氛。

  第二次描写是在作者听闻祥林嫂死讯后,深夜神伤。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

”这里描写“雪”意在衬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心情;

同样写雪,传达给读者的感受却不同,这是由作者特定的感情差异引起。

  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文中插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这是第三次写“雪”。

“微雪点点下来了”一句其实是暗示着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最后一次出现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这里着力突出雪的大而猛,表达了作者对亡灵的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如此格格不入,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憾,而祥林嫂的死正如这些漫天飞舞不知将落何方的雪花,纷纷洒洒,飘飘扬扬,却丝毫不能引起沉浸在幸福中的人们的注意,可见当时社会的冷漠。

《祝福》中有关“雪”的描写给全文抹上浓烈的悲剧色彩,也在读者在心上投下沉重的悲剧阴影,从而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九、课堂小结(1分钟)

《祝福》是一篇经典课文,今天我们基本上是抛开了人物,首先对文章的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有了一定的把握,希望大家课后能够进一步仔细阅读原文,去认真分析每一个文句。

十、布置作业(1分钟)

1、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尤其是人物的解读,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附: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从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入手,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为出名——孔乙己、阿Q、祥林嫂,孔乙己是有姓无名,阿Q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既无名也无姓。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一下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物——祥林嫂。

二、分析祥林嫂的肖像描写(16分钟)

时间

年龄

服饰

面貌

眼睛

二十六七岁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脸颊红

顺着眼

三十一二岁

脸色青黄,脸颊已经失去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有泪痕,眼光没有先前精神

临死之前

四十岁上下

手拄竹竿,手提竹篮

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仿佛木刻似的

眼珠间或一轮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

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

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总结祥林嫂的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

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三、找眼睛(7分钟)

鲁迅说:

“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文中有几处描写祥林嫂眼睛的描写?

从这几处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善良、安分)

讲阿毛故事——没有神采的眼睛(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让祝福——失神、窈陷(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总结:

通过眼睛的描写,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的无声控诉。

四、分析祥林嫂的语言描写(4分钟)

与“我”对话问魂灵的有无——封建迷信毒害下的矛盾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这一部分,主要分析在文中多次出现的“我真傻,真的”,看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因为祥林嫂内心是极度悲伤的,因此想要通过倾诉来发泄内心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

但是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

这说明在那个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她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就是因为她死了丈夫,是个寡妇,曾经改嫁。

五、用相同的方法分析讨论文中“我“、鲁四老爷、婆婆、大伯、柳妈以及鲁镇上的人们等人物形象。

(这一部分我让同学立足文本,通过同桌讨论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把握,我则只在旁对其中重要的人物形象,如鲁四老爷,稍微加以引导)(15分钟)

1、讨论:

作品中“我”的形象。

(2分钟)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2、鲁四老爷(4分钟)

思考: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的特点?

动作:

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语言:

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

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

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

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肖像:

第一部分有一部分鲁四老爷的大骂新党及其书房的描写。

这一切都能可看出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3、婆婆和大伯(3分钟)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

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

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

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

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

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

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

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

在这个矛盾人,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

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

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

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

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4、柳妈(4分钟)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

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

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

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

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

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

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

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5、鲁镇上的人们(2分钟)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

六、课堂小结(1分钟)

这一节课呢,我们主要分析了祥林嫂这一主要的人物形象。

认识到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迷信。

同时也感悟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七、布置作业(1分钟)

观看电影《祝福》,进一步体会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对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毒害。

封建思想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社会悲剧)

肖像

祥林嫂眼睛

语言

第三课时

进一步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使学生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有更多的思考,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给人造成的毒害有更深的认识。

并结合课文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一、导入(2分钟)

首先让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中祥林嫂用切年糕的菜刀砍门槛的情节,提出问题:

有人说祥林嫂自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过,你认为呢?

二、思考:

祥林嫂对她自己有没有责任呢?

(12分钟)

“反抗”主要表现在:

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

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

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

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

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

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

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

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

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

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

由此可见,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

因此,我们可以说,祥林嫂也是杀害自己的凶手之一,她的死,既是他杀,也是自杀。

但不管是他杀还是自杀,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将可怜的祥林嫂逼上了绝路。

小说反封建的深刻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正如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先生有关《祝福》的一段精辟的论断所说:

“(《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三、讨论:

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1、祥林嫂自己。

祥林嫂所代表的是饱受封建礼教压迫却无从反抗的弱势妇女群体,她本性中的顺从安分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因素之一。

2、鲁镇的居民。

他们是鲁迅笔下看客形象的代表,他们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一直都是冷漠的,最后甚至是嘲讽的态度。

祥林嫂从他们身上汲取不到同情,更消磨了她寥寥无几的活下去的信念。

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就有:

鲁四老爷、柳妈。

3、“我”。

我代表着具有软弱性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对于祥林嫂的问题总是支支吾吾不给予明确回答,这也是杀死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

4、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

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

5、封建礼教,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杀手”。

是封建礼教导致了以上三个“杀手”的出现。

四、分析《祝福》的语言特色。

(11分钟)

1、沉郁的色调传达出悲哀的感情

老舍说:

“一篇作品须有个情调。

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昂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合这悲哀或激昂。

比如说,我们要传达悲哀的感情,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调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

”《祝福》正是这样,特别是描写祝福景象的文字,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乐景不乐,叫人只觉得沉郁。

这种高超的语言艺术,很值得欣赏。

例如,云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爆竹声是“钝响”,天色是“愈阴暗子”,满天飞舞的大雪,全无美感,“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写的是新年的气象,色彩却如此暗淡,情调是如此悲哀,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倾向。

2、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祝福》中“我”的话跟鲁四老爷的不同:

“我”的话活像一个新派人物,鲁四老爷的话活像一个讲理学的老爷。

卫老婆子的话跟柳妈的不同,卫老婆子活像是一个“中人”,柳妈的话活像一个好寻开心的市井女人。

祥林嫂嫁给贺家,这个片断主要是由卫老婆子叙述的,语言特别生动活泼,既俗气又有野趣,跟前后片断格调迥异。

3、肖像描写洗练传神,含蓄隽永。

肖像描写是塑造人物的手段。

小说多处描写祥林嫂的外貌,特别是对她的眼睛,做了精心的刻画,用以说明她的身份、性格、精神状况和不幸遭遇,展示她那每况愈下的苦难历程,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小说三次集中的外貌描写显示了人物不幸的遭遇和内心的创痛,给人广阔的想像空间,填补了片断之间的空白。

后两次描写,多数语句用反复修辞,且同中有异,写出脸色的变化,显示祥林嫂更大的不幸。

眼睛是人物内心的窗口,几次抓住眼睛描写,能使读者透过眼睛这个心灵窗口,窥见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

通过语言特色的分析,引导学生去领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强烈的爱憎之情,并且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无奈、忧愤之情。

对封建思想深恶痛绝,想要改变这种境况,却又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愤恨之感。

五、指导作文(6分钟)

通过分析《祝福》的语言特色,总结在学生行文时应掌握的一些行文技巧。

1、要注意语境的把握,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有效地解读并领会文本语言的隐含信息。

2、应注意选取人物的习惯用语,这些被强化了的习惯用语往往能形象地展现人物性格。

而不能把自己的语言强加于你笔下的人物。

3、要注意把握能反映人物命运变化的话语。

如文章第19段“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

4、要注意对关键词语、特殊词语的揣摩,因为这些关键词语、特殊词语往往负载了字面信息之外更为丰富的信息。

如文中反复出现的“我真傻,真的”。

5、还应注意语言的节奏、韵律,句式的选择和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写柳妈“柳妈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十分形象,且表现出她生活境况的困苦。

今天呢,鲁迅的这篇经典之作《祝福》我们就学完了。

大家也应具备鉴赏小说的基本能力,更要深刻地认识到祥林嫂那个时代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同时还应该体会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学习他行文时对文字的拿捏。

以你周围熟悉的人物为原型,创造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说。

反抗

死亡

(封建)

没有反抗

沉郁、个性化、洗练传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