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685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Word下载.docx

(1)颈联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自比。

(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诗人在扬州写了本首诗来酬答白居易的赠诗。

诗人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

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对向秀的怀念。

诗人在酒乐之中忘却了被贬之悲痛。

【答案】

(1)沉舟;

病树

(2)A

【解析】【分析】

(1)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表达出两重情绪:

一是感到惆怅,因为经历长时间的贬谪生活,已是世事沧桑、人事皆非:

二是不失达观,意指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诗人面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B.“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表述错误。

二十三年:

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被应召,约22年。

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二十三年。

“二十三年”指诗人遭受贬谪二十三年了。

C.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D.全诗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并非忘记被贬之痛。

故选A。

故答案为:

⑴沉舟;

病树;

⑵ 

A。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小雨

杨万里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诗人写出了下雨的独特形态,并赋予它人的心思。

请你化身小雨,用第一人称描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

【答案】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

【解析】【分析】首先理解诗句内容:

诗前两句刻画小雨,说丝丝细雨,稀稀拉拉地下着,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

首句以两组叠字状出小雨的情况,非常传神。

第二句从雨量上写,不能多又不肯无,那便是小雨。

即使是小雨,下久了,在屋上、树丛中也都渐渐地凝聚成水珠,滴落下来。

三,四句便写这一情况。

这首《小雨》诗,换用拟人手法,说自己生平喜欢看山,这雨似乎对自己妒忌,有意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那千峰给遮挡。

“珠帘”二字很确切,因为雨不大,尚是一点点下滴,如成串的珍珠;

如果是大雨,流下的就是水线、水柱,而雨本身就成了帘子了。

说雨妒,诗人是在调侃,但这一调侃非常有意思。

因了雨的妒,挂上了珠帘,却使原本的景色似乎更加优美。

因为是稀疏的珠帘,隔着它去眺望远处的山峰,增加了迷濛,比直接看山更富有诗情画意。

本题描述时要用第一人称,写出小雨的形态及心思。

形态可抓住前两句,心思抓住后两句,并指出两者的内在联系。

如:

我不能下的太大,也不肯全无,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

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理解诗句的内容,结合作者的表现手法和诗歌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诗人的情感,注意回答时所站的角度,运用的语气。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

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1)超过(或:

胜过);

浓艳(或:

艳丽)

(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1)“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胜”的意思是“胜过”。

“胜”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

(2)从结构上来看,“江南好”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呼应;

从内容上来看,“能不忆江南”的意思是“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

⑴超过(或:

⑵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

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1)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根据这两个比喻,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

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

因此这句话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2)最后三句话的意思是:

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分析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据此可知这几句话表达了词人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又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⑴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辨析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此题考查分析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①素舸:

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

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

(1)清幽恬静

(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

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1)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2)“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

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

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两句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

⑴清幽恬静;

⑵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理解诗歌的意境要结合诗歌的意象进行,本诗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宁静淡薄的意境烘托了一种清幽恬静的氛围;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①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①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城,寻找黄河源头。

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源头“见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自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

(1)从“九曲”“万里沙”“浪淘风簸”中任选其一,结合诗句做简单赏析。

(2)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思想。

【答案】

(1)①“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

②“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波涛汹涌,壮阔奔腾;

③“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冲风破浪,一往无前。

(2)D

(1)九曲:

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这里用九曲表现了黄河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

万里:

形容路途非常遥远,万里沙:

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这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河裹挟着大量泥沙从上游奔腾而下,那种波涛汹涌的气势震人心魄。

淘:

用水冲洗。

簸:

摇动。

自:

来自。

这两句大意是:

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砂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ABC分析正确。

D分析错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⑴①“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⑵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附参考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仿佛来自天涯。

现在我们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找牛郎织女的家。

【参考鉴赏】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8.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乙】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

唐代诗人。

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1)示例一:

“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

示例二:

“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

《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

(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1)

【甲】诗“长江春水绿堪染”意思是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以“堪染”表现江水碧绿色彩之浓重。

【乙】诗“雨匀紫菊丛丛色”意思是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

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

【甲】诗写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以此含蓄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乙】诗是诗人闽中思乡之作,因离乡在外,正值秋时,触景伤怀,诗人产生了思乡的情绪。

⑴示例一:

⑵《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

(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赏析。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句进行正确的理解,结合句意从内容上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歌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抓住抒情的语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联连用两个“难”,突出强调了“别亦难”。

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感情之深。

颈联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的角度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尾联是一种寄语,希望青鸟代为传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喜悦之情。

(2)请赏析“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答案】

(1)D

(2)“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融情入景,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1)A:

正确;

B:

C:

D:

错误,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

由“到死”,“成灰”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故选:

D。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

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⑴D;

⑵“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融情入景,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能容的理解。

要结合语境与诗作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

(“?

”字运用了?

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或“?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

效果,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

“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

(1)B

(2)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闻说”即听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选项中“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有误。

⑵赏析句子,要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并进一步理解其深层含义。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面对“浮云”,“不畏”二字,写出了态度:

不能躲避,更不能妥协,而应与之抗争。

哲理:

喻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⑴B;

⑵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理解诗句的大意,要注意诗句中写作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

晚风习习,吹落瓶中的花,也好像默默无言。

(2)思念家乡的惆怅、飘泊不定的伤感、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的忧伤。

(1)“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

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

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

据此理解作答。

(2)《浣溪沙·

春日即事》是宋代词人刘辰翁的词作。

此词以首尾四句写景,中间两句写人。

所写的是思乡之情,又不全是乡思,把从午睡后到傍晚的一段百无聊赖的情思和盘托出。

本篇主要写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更增添乡思的无比惆怅之情。

⑴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

⑵思念家乡的惆怅、飘泊不定的伤感、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的忧伤。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要抓住词句的主要意象的特征。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附参考译文】

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

春天到了,几行翠绿的新柳上几只乌鸦在啼叫,想想当初春天离开家,便是天涯相隔。

午睡初醒时心情厌烦,无心赏画,于是卷起了画,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

②“不求”句:

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

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2)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