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704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季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下册综合测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0、经过“十年动乱”,人们更加认识到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

我国的立

法机构是()

A、全国人大 

B、全国政协 

C、国务院 

D、最高人民法院

11、根据右图可以看出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B、中共八大路线、方针的落实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D、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12、我国对外开放区从沿海向内地发展的开放格局是()

A、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B、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3、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

A、以阶级斗争为纲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4、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幅楹联:

“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首寿巨擘;

挽狂澜于即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此联创作应当不早于()

A、1949年 

B、1966年 

C、1974年 

D、1978年

15、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是哪一少数民族歌曲()

A、蒙古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朝鲜族

16、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对台湾的政策不同于港澳地区的是()

A、设立特别行政区   

B、社会经济制度长期不变

C、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17、我国空军部队刚刚诞生,就面临 

的考验()

A、解放战争 

B、解放台湾 

C、抗美援朝 

D、统一祖国大陆

18、下列不属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开创新局面事例的是()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英关于香港问题正式签署联合声明

C、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新世纪第一年”是指()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

20、这是一次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下举行的一次重大外事活动。

因此,它的主题也体现出这一时代特色。

这一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

、 

,促进共同繁荣”。

横线中内容分别是()

A、参与合作 

B、和平发展C、平等互利 

D、开放公平

21、我国步入世界航天科技大国之列的标志是()

A、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B、氢弹的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飞船的发射成功

22、为迎接这场新技术革命,各国制定或提出了各种战略性方案。

下列搭配错位的是()

A、中国—863计划 

B、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C、苏联—“尤里卡计划” 

D、日本—“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

23、这场新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在20世纪末进入了

高度的 

时代()

A、社会化 

B、现代化 

C、信息化 

D、自动化

24、我国运动员获得的第一块奥运金牌产生于()

A、射击项目 

B、乒乓球项目 

C、跳水项目 

D、排球项目

二、连线题

26、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四次重要的会议,请将这四次重要会议的名称及重大历史意义进行连线:

①中共十二大 

A、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②中共十三大 

B、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③中共十四大 

C、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④中共十五大 

D、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材料解析题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5年9月1日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纪念日。

从上个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发生了三次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社会变革:

第一次是 

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侵略的羁绊;

第二次是1959年,西藏开始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 

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第三次是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制度在西藏正式确立,西藏社会制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引自《人

民网》

材料二:

(见右图)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表述内容,在材料中A、B、C空白处补充上相应的时间或概念。

A、 

B、 

C、 

②西藏地区社会性质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标志是什么?

③材料二中铁路线将在今年7月1日正式运行。

结合课内外知识分析,它的运行,将对该地区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要求列出三条)

五、问答题

30、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

请回答:

1这两次会议分别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②从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2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

③从这一曲折过程中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31、材料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六日江泽民接受法国《国际政治》杂志采访时说:

“我们一贯主张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通过两岸政治谈判解决两岸间的政治分歧,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材料三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

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1)、材料一中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指什么?

(2分)

(2)、请说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对台政策上有哪些主要变化?

(3)、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始终坚持什么原则?

(4)、结合以上一组图片,你认为台湾问题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

试简述你的理由。

(5)、根据材料三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不得照抄原文)(2分)

(7)、作为新世纪的主人,为了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请你提出来一些好的建议。

28.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建交公报

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

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邓小平《稳定世界局势的新看法》

材料三:

有学者说,一个国家的外交地位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的象征。

“屈辱”与“尊荣”,这可以说是晚清时期中国的外交地位和新中国外交地位最大的不同。

(1)中美何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请列举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开创新局面的三件大事。

(8分)

(2)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构想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得到了怎样的成功运用?

(4分)

(3)造成晚清“屈辱”外交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说明了什么?

(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第Ⅰ卷闭卷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C

B

D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连线题(共4分)

26、①──D;

②──A;

③──B;

④──C。

三、识图题(共6分)

27、①A第一汽车制造厂B沈阳第一机床厂(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C武汉长江大桥(3分)

②党的正确领导(答出具体措施也可,如党领导农村土地改革,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领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发展了农业经济;

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成一批工业基地;

对手工业和工商业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等);

中国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

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各行各业的支援。

(言之成理,表述准确,答出任意3个方面即可给3分)

第Ⅱ卷 

开卷部分

四、材料解析题(共20分)

28、(10分)①A、1951;

B、封建农奴;

C、民族区域自治;

(3分)

②西藏地区社会性质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标志是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进入社会主义阶段(1分)

③影响:

如答直接带来的是西藏地区交通事业的大发展、大跨越;

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

促进西藏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

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促进藏汉等各民族的交往;

有利于资源开发和利用;

有利于国防建设。

等等。

(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每条2分,此问最高6分)

29、(10分)①B→C→A→D。

②(如答)《伸过太平洋》、《和平共处》、《求同存异》、《让我们为未来干杯》。

③如我最喜欢A图,这是历史性的握手!

尼克松飞奔过来和他握手,总理站在那里象挺拔的青松一样。

(言之成理,表述准确,即可给分)(2分)

④如答我们从他的一生中看到,他从来是心系祖国和人民,他是人民的总理。

他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充满自信。

他一生简朴,忘我工作。

他大智大勇,大度如海。

这些正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的。

五、问答题(共20分)

30、(10分)①八大背景:

基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同时,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中国需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需要拨乱反正。

人们盼望安定团结的局面。

②八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

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和对国情的错误认识,出现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错误;

在此期间,经济建设仍有一定的发展(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或广大干部群众对错误路线进行抵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上来的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

(4分)(该问要求学生对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进行概括,若学生答案与本答案的表述不一致,但意思相符,可参照给分;

若学生仅举出相关史实,也可酌情给分)

③结论:

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曲折,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分)(若考生答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日趋成熟等内容,也可给分)

31、(10分)①政策变化:

(评分内容参照下表。

括号内容不作要求。

只要学生归纳出三阶段及其相应主要内容,即可给分。

此问满分6分)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时间

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

毛泽东

武装解放

50年代中期

和平解放、“和为上计”

改革开放

以后

邓小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江泽民

八项主张

(胡锦涛)

(《反分裂国家法》、四点意见)

②基本原则:

一个中国原则。

2事实:

两岸人民都是中国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血浓于水)(意思相近,表述准确,也可给

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抽测

历史试卷

(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列括号中。

1.有关“开国大典”的介绍和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A.发生在1949年10月1日B.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D.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

2.标志着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终于实现的历史事件是()

A.一届政协召开B.新中国成立

C.土地改革完成D.三大改造完成

3.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定?

()

A.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B.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D.采用公元纪

4.《走进新时代》中的两句歌词“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这其中提到的两位与中国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人物是()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5.下列各项,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是()

A.一届政协会议召开B.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D.抗美援朝胜利

6.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实现于()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中国成立D.改革开放

7.能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需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的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B.解放战争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8.中华民族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要了解这一段历史,必须查询的资料是()

A.抗日战争B.土地改革C.抗美援朝D.三大改造

9.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直接说明这一道理的是()

A.大跃进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D.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10.“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广泛流行和最后停止使用分别是在()

A.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结束后B.土地改革时期和一五计划后

C.文化大革命时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大跃进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11.他(图一)身上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一)

(二)

A.反抗侵略B.艰苦创业C.改革创新D.与时俱进

12.假如你是上图

(二)人物中的一员,你可以分得哪些生产.生活资料?

()

①土地②农具③牲畜④房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3.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的是()

A.重工业B.轻工业C.交通运输业D.农业和商业

14.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比较能力是历史学习中应当培养的基本能力。

据此完成15—17题。

15.比较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和影响,共同点不包括()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废除土地私有制

C.解放了生产力D.促进农村的发展

16.比较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重要的共同点体现在()

A.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B.坚持走群众路线

C.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D.借鉴苏联经验

17.比较“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相同点是()

A.都反映了广大群众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迫切愿望

B.都是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C.都说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充满艰辛

D.都是对民主和法制的严重践踏

18.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中“一个中心”是指()

A.以改革开放为中心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D.以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心

1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引发了第一次沿海开放高潮的代表性事件是()

A.邓小平南方谈话B.深圳等经济特区建设

C.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D.浦东开发区设立

20.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会议是()

A.中共十四大B.中共十五大C.中共十六大D.中共十七大

21.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其中产生的三位伟人是()

A.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B.毛泽东、邓小平、蒋介石

C.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D.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

22.下列哪些地方的主权是从外国殖民者手里收回的?

①香港②澳门③台湾④西藏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3.“求同存异”作为一种外交方针的策略,最早明确提出和成功运用是在()

A.周恩来访问印度时B.日内瓦国际会议上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D.万隆会议上

24.人类进入高度的信息化时代,最具引人注目的技术是()

A.电话通讯技术B.计算机网络技术C.卫星传播技术D.激光技术

25.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就业形式、就业观念、就业渠道发生的变化主要有()

①通过人才市场自主就业②持证上岗③公开招聘④培训上岗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4分,27题18分,28题18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底废除了,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1952年底,全国近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存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推翻。

材料二: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

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都归公社所有。

许多果树被砍、家禽被屠宰。

材料三:

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我国现代历史上哪些重大事件?

(2)材料一、二、三中,对我国生产力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的有哪些?

(3)从材料二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27、读懂历史人物,并最终懂得感悟和启发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分)

第一组图:

第二组图:

第三组图:

全国人民的楷模

(1)图一所示人物是谁?

他的具有世界首创意义的重大研究成果是什么?

我国的哪一原始居民在这一农作物的培育上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2)“福娃”将成为哪一届世界奥运会的吉祥物?

在哪一年哪个国家举行?

一个国家能够承办这样大型的运动赛事,说明了什么?

(6)

(3)第三组图片中的历史人物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分别是什么?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B、2B、3A、4C、5C、6C、7D、8D、9D、10C、11B、12D、13A、14D、15B、16A、17C、18B、19B、20A、21A、22A、23D、24B、25D

26.

(1)土地改革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也可)。

(2)土地改革运动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

制定政策要适合本国国情,走自己特色的道路。

27.

(1)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河姆渡原始居民

(2)第29届2008年中国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3)焦裕禄:

当干部就要为民奉献;

邓稼先:

当科学家就要求真、报国;

雷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大意相同即可)

28.

(1)1979年。

事件:

①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鉴定《中美联合公报》②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3)根本原因:

清政府腐败无能。

说明:

1)中国综合国力提高2)中国国际地位提高3)新中国历代领导入善于处理国际事务。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