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70495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24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docx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

《普通动物学》基本内容复习纲要

(20XX年12月修改稿,尚不完善,仅供参考!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以进化为主要线索,着重系统地介绍动物各主要类群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的特征,并介绍动物系统的分类知识及进化等。

I、动物主要门类及代表动物Ⅱ、各门类在动物界的进化地位

Ⅲ、各门类的主要特征Ⅳ、基本概念

Ⅴ、各大类动物的分类Ⅵ、各门类主要构造的比较

、动物的进化

I、动物主要门类及代表动物

1、原生动物门利什曼原虫痢疾变形虫疟原虫草履虫11、脊索动物门

2、多孔动物门海绵

(1)尾索动物亚门海鞘

3、腔肠动物门水螅水母珊瑚

(2)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

4、扁形动物门涡虫吸虫绦虫(3)脊椎动物亚门

5、原腔动物门蛔虫①圆口纲盲鳗七鳃鳗

6、环节动物门沙蚕蚯蚓蚂蝗②鱼纲鲨鳐鲫鲈

7、软体动物门河蚌田螺乌贼③两栖纲鱼螈大鲵蛙

8、节肢动物门螯虾鲎蜘蛛马陆蝗虫④爬行纲蜥蜴蛇龟鳖鳄

9、棘皮动物门海百合海星海蛇尾海胆海参⑤鸟纲鸵鸟企鹅麻雀

10、半索动物门柱头虫⑥哺乳纲鸭咀兽袋鼠家鼠

Ⅱ、各门类在动物界的进化地位

1、原生动物门最原始、最低等、最简单的真核单细胞动物。

2、海绵动物门极为低等的多细胞侧生动物。

3、腔肠动物门真正后生、最原始的多细胞、二胚层的原口动物。

4、扁形动物门两侧对称、三胚层、体内受精,达器官系统水平的实质动物。

5、原腔动物门七大类、形态构造各异、亲缘关系不清、充满体液的假体腔动物。

6、环节动物门原始分节、真体腔,最早登陆,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7、软体动物门不分节、不发达真体腔、出现所有器官系统,最早登陆,动物界第二大门。

8、节肢动物门分节、节肢、高等原口动物,高度适应陆生生活,动物界第一大门。

9、棘皮动物门最高等无脊索,后口、内骨骼动物。

10、半索动物门介于棘皮和脊索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

11、脊索动物门具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的最高等的动物门类。

(1)尾索动物亚门(被囊动物)

(2)头索动物亚门终生具三大基本特征。

脊索纵贯全身,伸达最前端。

(3)脊椎动物亚门

①圆口纲低等、无颌。

②鱼类低等、有颌、变温,完全适应水生生活。

③两栖纲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类群,初步适应陆地生活,但还不完善。

④爬行纲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真正陆栖脊椎动物的开始。

⑤鸟纲适应飞翔的恒温动物。

⑥哺乳纲被毛、快速、恒温、胎生、哺乳,最复杂、最高等的脊椎动物。

 

动物进化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

Ⅲ、各门类的主要特征

一、原生动物门——单细胞真核生物!

1、最原始的单细胞,真核生物。

2、一般是单细胞个体,也有多细胞构成的群体。

3、细胞质分化出完成不同生理机能的类器官。

如鞭毛、伸缩泡、胞口等。

4、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是鞭毛或纤毛运动,另一种是变形运动。

它们的运动机理不同,前者靠鞭毛或纤毛打动水流运动,后者靠胞内原生质的流动形成伪足运动。

5、水分调节和排泄主要靠伸缩泡实现,没有专门的类器官进行呼吸,气体的交换靠细胞膜的渗透作用完成。

6、有光合营养、吞噬营养和渗透营养三种类型。

有的种类兼有2种或3种营养方式。

7、生殖分为无性生殖(二裂、复裂、质裂、出芽、形成包囊)和有性生殖(配子和接合)两类。

8、分布广泛,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寄生种类会引起人畜的疾病,给人类造成危害。

二、海绵动物门——侧生动物!

1、体壁为两层细胞,具孔细胞及进水小孔(多孔动物)。

2、体辐射对称或不对称。

3、细胞内消化,无消化腔。

4、具水沟系。

5、有性生殖(特殊的受精方式)或无性生殖(出芽生殖)。

6、胚胎发育有特殊的逆转现象。

7、为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个侧支。

三、腔肠动物门——辐射对称的两胚层动物!

1、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

2、体壁为两个胚层。

3、身体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适应附着生活的水螅型,另一种是适应漂浮生活的水母型。

4、体中央有一内胚层细胞围成的消化循环腔,但其只有一个开口,能进行细胞外和细胞内消化。

5、出现了组织分化和简单的器官(皮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6、有神经细胞及网状神经“系统”。

7、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

8、有些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现象。

9、一些群体生活的有多态现象。

10、海产种类一般有浮浪幼虫期。

11、多细胞动物中最为原始的一类,其它多细胞动物都由此阶段发展而来。

四、扁形动物门——三胚层无体腔动物!

1、背腹扁平、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

2、自由生活的体表具纤毛,寄生生活的体表为外皮层,无纤毛。

寄生种类有吸盘或钩等附着器官。

3、体壁由表皮和肌肉层共同形成皮肌囊。

4、消化道与体壁之间为实质组织所充填。

5、消化系统不完全,有口无肛门。

寄生的消化系统退化或完全退化。

6、神经系统开始有神经中枢,由“脑”和纵行的神经索构成,有横神经互相联络成阶梯形,出现了多种感觉器官。

7、原肾管的排泄系统未端为焰细胞。

无呼吸和循环等系统。

8、生殖出现了体内受精。

五、原腔动物门——假体腔动物!

七大类群形态差异很大,但具有下列共同特征:

1、有三个胚层,体壁和消化道之间出现初生体腔,腔内充满体腔液。

2、体表有角质膜,皮肌囊的表皮层为合胞体,肌肉仅为一层纵肌。

3、消化道出现肛门,为完全消化。

4、排泄系统仍为原肾管型,无循环系统和呼吸器官。

5、线虫纲为本门代表,蛔虫等寄生种类,给人类带来危害。

六、环节动物门——分节的真体腔动物!

广泛分布在海淡水、土壤,甚至陆地上。

1、体细长圆柱形,同律分节。

2、通常具刚毛,有的具体壁突出而成的疣足。

3、具三个胚层,有发达的真体腔(除蛭纲外)

4、完全消化系统,消化管壁具肌肉。

5、出现发达的循环系统,一般是闭管式(蛭纲例外)。

6、体表和疣足进行呼吸。

7、排泄器官为后肾管型,通常一端开口于体腔,一端开口于体外或肠中。

8、神经系统发展为链状,除脑神经节外,腹方有2条并合的腹经神经索,其上每节有1对神经节。

9、陆生和淡水中生活者雌雄同体,海水中生活者雌雄异体,间接发育有担轮幼虫。

七、软体动物门——不分节的真体腔动物!

本门种类多,分布广,为动物界第二大门,是目前已知最早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1、两侧对称或次生性不对称(腹足类)。

2、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

通常有外套膜包裹,多有石灰质的贝壳保护。

头或退化或发达,头足类还具软骨,腹足有各种形状。

3、真体腔退化(只余围心腔.排泄腔和生殖腺腔),假体腔发达并充满血。

4、消化管完全,常为v形或盘曲,有消化腺,口腔内多具齿舌(瓣鳃类例外)。

5、循环系统多为开管式(头足类例外)。

心脏一般为二心耳一心室(腹足类一心耳),有动脉、静脉和血窦。

6、出现专门的呼吸器官鳃(水生)或外套膜形成的“肺”(陆生)以及其它部分体表。

7、排泄器官为1—2对后肾管型肾(不对称的只有1个肾)。

9、雌雄异体,水生多体外受精,陆生体内受精。

有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

八、节肢动物——分节有节肢的高等原口动物!

为动物界第一大门,分布最广、种类繁多、个体数量惊人!

1、体表具有发达几丁质外骨骼,保护内部器官,防止体内水分丢失,供肌肉附着。

2、异律分节,身体分部使各种生理机能更加集中和分化,加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附肢分节,形态多样,增加了附肢运动的灵活性和机能的多样性,运动能力强。

4、有的种类具翅,运动迅速,利于生存和分布。

5、有横纹肌组成的肌肉束,附着在外骨骼内方,使运动有力迅速。

6、具有混合体腔,开管式循环系统,利于养料的吸收和适应分节易折的附肢。

7、体壁皮肤形成多样的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多样化,以适应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

8、食性广,捕食能力大,摄食碎食结构的强化及多样性,减少食物竞争,更有利生存。

9、链索状神经系统更集中,感觉器官多样发达灵敏,适于复杂多变的环境。

10、行有性生殖,陆生种类体内受精,生殖方式多样,很多种类间接发育,有利于种族繁衍。

11、很多种类有保护色、拟态等,行为活动复杂,利于生存繁衍。

12、昆虫纲为动物界第一大纲,它具有对陆生生活的高度适应:

(1)有翅利于捕食避敌,寻找配偶,迁移地域有利于生存繁衍,扩大生活范围。

(2)体小占空间少,无空间竞争。

(3)具分节附肢、横纹肌运动有力迅速。

(4)口器多样化、食量小、食性广,少食物竞争。

(5)气管系统可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6)具几丁质外骨骼、直肠重吸收水分、排尿酸减少水分丢失,可在陆空中大量发展。

(7)神经系统发达、感官发达、行为活动复杂,利繁衍、生存。

(8)体内受精,发育中有变态、休眠、滞育等现象利于物中繁衍。

(9)保护色、拟态等利于生存繁衍。

九、棘皮动物门——辐射对称的无脊椎后口动物!

1、后口动物。

2、次生性的五辐射对称(适应固着或缓慢运动)。

3、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和脊索动物类似),向体表突起形成棘皮。

4、部分真体腔形成特殊的水管系统。

十、半索动物门——无脊索到脊索动物的过渡类群!

1、具有口索(过去被认为是脊索)

2、有咽鳃裂。

3、具有雏形的背神经管。

4、为脊索和非脊索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十一、脊索动物门——最高等的动物门类!

1、具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三大基本特征。

2、肛后尾、腹位心脏。

(一)尾索动物亚门(无头类)(逆行变态)

1、幼体具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三大特征,但脊索仅限于尾部,自由生活。

2、成体结构简单,具被囊,开管式循环,固着生活。

(二)头索动物亚门(无头类)

1、无真正的头和脑,

2、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

3、脊索纵贯全身,一直达到最前端。

4、咽鳃裂明显。

(三)脊椎动物亚门

1、出现了明显的头部。

2、绝大多数种类中,脊柱代替了脊索,脊索只见于发育早期。

3、背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

4、低等的水生种类鳃呼吸进一步完善,陆生种类用肺呼吸。

5、脑和感官集中于前端,

6、有上下颌(原口纲除外)。

7、有完善的循环系统。

8、肾脏的构造复杂。

9、有成对的附肢。

1、圆口纲(无颌类)——低等的无颌脊椎动物!

⑴口为吸附型,吸盘状,没有上下颌。

⑵脊索终生存在,脊柱雏形。

⑶只有奇鳍,没有偶鳍。

⑷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的中线上。

⑸鳃呼吸器官独特——鳃囊。

⑹内耳中只有一个或二个半规管。

2、鱼纲——适应水生生活的动物!

进步性特征

(1)具上下颌(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一个重大特点)。

(2)具成对附肢(为四肢出现提供先决条件)。

(3)脊柱代替了脊索(加强支持、运动和保护机能)。

(4)脑和感觉更发达(5部脑更明显,1对鼻孔,内耳3个半规管,头骨更完整)。

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1)体表呈纺锤形,体表被鳞;皮肤富含粘液腺,分泌粘液到体表,减少水中游泳的阻力。

(2)鳃呼吸,鳃气体交换表面积大,鳃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壁薄,气体逆流交换,有效适于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

(3)适用于鳃呼吸,心脏为单泵式,血液为单循环。

(4)有适应于水中生活的特殊结构:

1)鳍—游泳器官。

奇鳍中的背鳍和臀鳍能维持平衡,帮助游泳;尾鳍控制游泳方向,推动鱼前进;偶鳍(胸鳍、腹鳍)维持平衡,改变运动方向。

2)鳔—鱼体比重调节器官,使鱼能在不同水层中游泳。

3)侧线器官—感受低频振动,可判断水波动态、水流方向、周围物体动态等。

4)血管囊—水深度和压力的感受器。

3、两栖纲——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⑴皮肤初步角质化。

⑵出现五趾型附肢,可以在陆地上有效支撑身体。

⑶出现一颈椎使头部稍能上下活动;出现一枚荐椎稳固支持后肢;椎体单凹连接;四肢肌肉发达,适应登陆后的运动。

⑷肺呼吸;内鼻孔、肌性舌、口腔腺;两心房、双循环等适应陆生需要。

⑸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发展已能适应陆地生活。

尚不完善的特征

⑴沒有解决在陆地上繁殖问题,生殖必须回到水中!

⑵皮肤角质化程度低,不完全防止水分蒸发。

⑶无颈部,头部不灵活;五趾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位于躯干侧面,不能完全使身体抬离地面,运动速度极有限。

⑷肺结构较简单、呼吸道不发达、无胸廓,呼吸摄氧不足,还必须靠皮肤辅助呼吸。

⑸肾小管短,重吸收水分的能力不强,上陆不能解决失水问题。

⑹心室无隔,双循环不完全分开,代谢水平低;神经体液调节能力弱;保温散热能力差,为变温动物,有休眠现象。

4、爬行纲——真正陆生的变温羊膜动物!

⑴体内受精,陆上产羊膜卵,彻底摆脱了生殖对水的依赖。

⑵皮肤干燥,缺乏腺体,覆盖角质鳞片或骨板,有效地防止了体内水分的蒸发。

⑶四肢较两栖动物更加强健,指(趾)端具爪。

⑷脊柱进一步分化,颈椎数目增加,前两枚特化为寰锥和枢椎,头部灵活性增强。

出现了两枚荐椎,

与腰带牢固连接,加强了后肢承受体重的能力。

⑸躯干肌肉进一步复杂化,发展了肋间肌和皮肌。

⑹消化道进一步复杂化,口腔与呼吸道明显分开。

⑺肺呼吸进一步完善。

肺内壁具有较两栖类复杂的分隔,与空气交换面积更加扩大。

气管和支气管分化明显。

由于胸廓的出现,增强了肺呼吸的动力,为胸式呼吸。

⑻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善的双循环(故变温休眠),但心脏分隔进一步复杂,有氧血和非氧血的混合程度较两栖类降低。

⑼具有羊膜动物式的后肾排泄器官,其完全失去与体腔的联系,而以血管联系收集废物,提高了排泄效率。

⑽脑较两栖类进一步发展,大脑半球显著,出现新脑皮。

感觉器官也更趋发达。

5、鸟纲——适应飞行的恒温脊椎动物!

⑴身体呈纺锤形,外被羽毛,具流线型外廓,减少飞行时的阻力;前肢变成翼,颈长而灵活,尾退化,躯干坚实紧密,后肢强大。

⑵骨骼轻而坚固,气质骨;头骨、脊柱和骨盆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变形;具龙骨突起。

锁骨呈“V”字形。

⑶皮肤薄而松,缺乏腺体,便于肌肉剧烈运动。

⑷用于扇动翅膀的胸大肌和胸小肌发达;背部肌肉因骨骼的愈合而退化;颈部肌肉、鸣肌、树栖握枝肌肉发达。

⑸直肠极短,不储存粪便;消化能力强,消化过程迅速。

⑹动静脉血完全分开,完全双循环;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血液循环迅速。

⑺具发达的气囊,呼吸方式为双重呼吸。

⑻排泄物为尿酸,减少体内水分散失,不具膀胱。

⑼大脑无新脑皮,但纹状体发达;视觉发达,双重调节;嗅觉退化。

⑽具占区、筑巢、孵卵、育雏等一系列复杂的繁殖行为,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6、哺乳纲——最高等最复杂的脊椎动物!

⑴全身被毛,体温恒定,高代谢率,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⑵头骨合颞窝型,双枕髁,具完整次生硬腭和肌肉质软腭;颈椎恒为7块;四肢经扭转位于身体腹面,具有在陆地上快速行走的能力。

⑶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再生性的槽生异型齿,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⑷具汗腺。

⑸完全双循环,红血球无核,保留左体动脉弓。

⑹肺泡是气体交换的最终场所,具肌肉质横膈,胸式和腹式呼吸。

⑺有发达外耳壳,中耳骨3块;大脑有发达的沟回,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⑻多具有胎盘,胎生,哺乳,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Ⅳ、基本概念(包括特殊构造)

一、按章节为序

1、绪论分类阶元、双命名法、类缘、物种、亚种、品种、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发育、系统发育、

生物重演律(生物发生律)、生物多样性。

2、原生动物门类器官、包囊、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

3、海绵动物门水沟系、胚胎逆转、侧生动物。

4、腔肠动物门皮肌细胞、刺细胞、消化循环腔、原口、不完全消化、网状神经系统、世代交替、浮浪幼虫、直接发育、间接发育。

5、扁形动物门皮肌囊、实质组织、原肾管、梯形神经系统、节片。

6、原腔动物门原体腔、完全消化。

7、环节动物门同律分节、疣足、次生体腔、闭管式循环、后肾管、链状神经系统。

8、软体动物门外套膜、齿舌。

9、节肢动物门节肢、异律分节、外骨骼、混合体腔(血体腔)、口器、气管、绿腺、马氏管、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卵生、卵胎生。

10、棘皮动物门后口、内骨骼、棘皮、皮鳃、水管系统、管足。

11、半索动物门口索(半索)、适应辐射。

12、脊索动物门脊索、咽鳃裂、背神经管。

13、尾索动物亚门尾索、被囊、逆行变态。

14、头索动物亚门头索

15、脊椎动物亚门

圆口纲无颌动物、鳃囊。

鱼纲鳞式、鳍式、盾鳞、硬鳞、骨鳞(圆鳞栉鳞)、脊柱、脊椎、肩带、腰带、

咽喉齿、同源器官、单循环、中肾、泄殖窦、五部脑、侧线、内耳。

两栖纲五趾型附肢、耳后腺、环椎、荐椎、肌性舌、肺皮呼吸、口咽式呼吸、不完全双循环、

泄殖腔。

爬行纲爬行动物、羊膜卵及羊膜动物、颞窝、皮肌、肋间肌、胸廓、胸式呼吸、后肾。

鸟纲尾脂腺、气质骨、龙骨突、气囊、双重呼吸、完全双循环、双重调节。

哺乳纲胎生、胎盘、椎间盘、齿式、横膈、肺泡、腹式呼吸。

二、按结构功能归类

1、原体腔、次生体腔、混合体腔(血体腔)。

2、同律分节、异律分节。

3、皮肌细胞、皮肌囊、盾鳞、硬鳞、骨鳞(圆鳞栉鳞)、鳞式、皮肌、肋间肌。

4、疣足、节肢、外骨骼、内骨骼、棘皮、管足、脊索、原索、鳍式、脊柱、脊椎、环椎、荐椎、

肩带、腰带、五趾(指)型附肢、气质骨、龙骨突、椎间盘。

5、消化循环腔、不完全消化、完全消化、消化管、排遗、消化腺、口器、齿舌、咽喉齿、齿式。

6、书鳃与书肺、气管、咽鳃裂、鳃囊、肺皮呼吸、口咽式呼吸、胸廓、胸式呼吸、气囊、双重呼吸、横膈、肺泡、腹式呼吸。

7、排泄、原肾管、后肾管、触角腺(绿腺)、马氏管、中肾、后肾、泄殖窦、泄殖腔。

8、开管式循环、闭管式循环、单循环、不完全双循环、完全双循环。

9、刺细胞、网状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背神经管、五部脑、侧线、内耳、双重调节。

10、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胚胎逆转、世代交替、原口、后口、卵生、卵胎生、胎生、直接发育、间接发育、完全

变态、不完全变态、逆行变态、胎盘、羊膜卵及羊膜动物、个体发育、系统发育、生物重演律。

11、其它:

分类阶元、双命名法、类缘、物种、亚种、品种、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类器官、包囊、水沟系、侧生动物、节片、实质组织、外套膜、水管系统、口索、生物多样性、适应辐射、同源器官等。

三、部分概念参考答案

1、物种是生物分类上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在有性生物,一个物种的个体与其他物种的个体一般不能交配繁殖,即使能交配繁殖,其后代也没有繁殖能力。

2、双名法是目前国际上统一使用的物种命名法,是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的。

规定每一种动物都应有一学名,它由两个拉丁字组成。

前一个是该动物的属名,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后一个是种名,其第一个字母小写,后面加上最初定名人的姓氏缩写。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和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如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等,每种组织完成一定的机能。

4、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如小肠是由上皮组织、疏松结缔组织、平滑肌以及神经血管等形成的,呈管状,具有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机能。

5、系统机能上有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

如口、食道、胃、肠及各种消化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消化系统。

高等动物体内一般有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内分泌、淋巴、免疫、神经、生殖等系统。

6、生物发生律是德国人赫克尔提出的,认为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重现其祖先的主要发育阶段,即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故又称生物重演律,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之一,对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7、个体发育指每个动物个体的发生过程。

是指多细胞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成长到性成熟直至死亡的全过程。

包括胚前期:

从亲代生殖细胞形成到成熟的阶段。

胚胎期:

从受精卵形成开始到幼体形成破卵而出或离开母体之前的阶段。

胚后期:

从幼体破卵而出或脱离母体以后的阶段。

8、系统发育是与个体发育相对的,即种族发展史,也可称为系统发生。

动物的系统发育是动物界漫长的演化历史,是指动物由最低等的形式(原生动物)发展到多细胞结构的后生动物,并逐步完善、复杂化,进而发展成为最高级形式的动物,直至人类的全部种族发展史。

系统发育也可指一个类群(如某个科属种)的发生和发展历史。

9、类器官单细胞动物的原生动物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由原生质分化成一些特殊构造如鞭毛、伪足、伸缩泡及眼点等,能完成运动、取食、排泄、感应等生命活动;此类构造在功能上类似于多细胞动物的器官,故又称类器官。

10、包囊多数原生动物在环境不利情况下能分泌物质形成厚壳将自身包裹起来,既不取食也不运动,这就是包囊。

环境适宜时再脱壳成为虫体。

包囊形成时,体内的细胞器全部解除,形成包囊有利于原生动物延续种族,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11、中间寄主与终未寄主被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寄主为中间寄主。

被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寄主是终未寄主。

如华枝睾吸虫的终寄主是人,而中间寄主则是沼螺等。

12、水沟系为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对其固着生活意义重大,因海绵动物的摄食、呼吸、排泄等生理机能都要借助于在水沟系的水流来维持,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

13、侧生动物海绵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动物极及植物极细胞的后期分化不同于所有的其他后生动物(胚层逆转);另其体内的领细胞除了与原生动物领鞭毛虫类相似之外,在绝大多数其他后生动物中不曾发现,故认为在进化中海绵动物很早就分离出来的一个侧支而称之。

14、直接发育与间接发育直接发育又称无变态发育。

即幼体出生后,其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体大致相同,而且不经过明显的变化,直接成长为成熟个体,如高等脊椎动物。

间接发育又称变态发育。

即幼体必须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等一系列变化后,才能发育为成体,如多数昆虫及蛙类。

15、世代交替腔肠动物的水螅型是无性世代,行无性生殖产生水母型;水母型为有性世代,行有性生殖产生水螅型,这种有性世代与无性世代在一种动物生活史交替进行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

16、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内的腔,由内外胚层细胞所围成的,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具有消化功能,可行细胞内及细胞外消化,故为消化腔;这种消化腔又兼有循环作用,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所以称消化循环腔。

17、皮肌细胞为腔肠动物两胚层分化的最原始的上皮及肌肉组织。

分布在外胚层的称外皮肌细胞,内包含肌原纤维,具有上皮和肌肉的保护与运动的双重功能,故又称上皮肌肉细胞。

位于内胚层的称内皮肌细胞(又称营养肌肉细胞),是一种具营养机能兼收缩机能的细胞,在顶端常有鞭毛,也可伸出伪足吞食食物,细胞基部的肌原纤维收缩可使身体或触手变细。

1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的突起相互连成一个疏松的网,没有神经中枢,神经传导无定向,又称扩散神经系统,是动物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

19、原肾管是扁形动物首次出现的专门化的排泄器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